
本實用新型屬于廢水蒸餾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氟尿嘧啶廢水蒸餾裝置。
背景技術:氟尿嘧啶是抗嘧啶類藥物,在細胞內經過酶轉化為5‐氟脫氧尿嘧啶核苷酸后具有抗腫瘤活性,通過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轉化為胸苷酸而抑制DNA的合成,同時對RNA的合成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臨床上用于多種腫瘤如消化道腫瘤、乳腺癌、卵巢癌、絨毛膜上皮癌、宮頸癌、膀胱癌、肝癌、皮膚癌等的治療有效,尤對消化道癌及其他實體瘤有良好療效,可靜脈或腔內注射,口服吸收不完全。快速靜脈推注后氟尿嘧啶廣泛分布于體液中,血漿中可達相當高的水平,但4小時內迅速從血中清除;靜脈用藥后,其血漿中半衰期為10~20min,在腦脊液中的峰值出現于90min,在8h內可保持相當水平;胸腔或腹腔內注射,在24h內可維持相當水平;它在被轉換成核苷酸后,被活躍分裂的組織及腫瘤所優先攝取,氟尿嘧啶容易進入腦脊液中,約20%以原型從尿排泄,其余大部分在肝中由一般對尿嘧啶代謝的機制所代謝,代謝后大部分由呼吸中排出;在緩慢靜脈滴注時,其分解代謝比快速注射明顯,毒性降低。由于氟尿嘧啶具有良好的臨床抗腫瘤效果,因此備受各大制藥公司的矚目,而生產氟尿嘧啶原料藥過程中,氟尿嘧啶縮合粗品在分離時產生的離心廢水的處理對氟尿嘧啶生產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到氟尿嘧啶的生產規模及效益。目前公開的氟尿嘧啶縮合離心廢水的處理方法采用換熱器和多級普通冷凝器冷凝回收,不僅造成設備投資費用和維護成本高、冷媒水用量大,導致生產成本高;多級冷凝回收系統的影響因素繁多,導致廢水處理質量及系統穩定性的控制難度增加,直接限制了氟尿嘧啶的生產規模和應用。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氟尿嘧啶廢水蒸餾裝置,具有簡化的冷凝回收系統,以提高廢水處理質量的可控性及系統穩定性,且降低處理成本,提高氟尿嘧啶產能。
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氟尿嘧啶廢水蒸餾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具有設備投資、維護成本及換熱能耗低,廢水處理系統穩定性和可控性高的特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氟尿嘧啶廢水蒸餾裝置,依次包括進料系統、蒸餾系統、緩沖系統和冷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系統包括冷凝器和回收溶劑貯槽,所述冷凝器內部設有換熱列管,所述換熱列管的外周上均勻設置有若干止片。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回收溶劑貯槽之間通過冷凝溶劑管路連接,所述回收溶劑貯槽底部連接回收溶劑排出管路,所述回收溶劑排出管路上設有回收溶劑泵。所述冷凝器還包括:殼體,設置于所述殼體兩端的封頭,設置于殼體兩頭的管板,設置于所述殼體一端底部的冷媒水入口,設置于殼體另一端頂部的冷媒水出口,設置于一端封頭頂部的冷凝器氣相入口,設置于另一端封頭底部的冷凝溶劑出口,所述換熱列管穿過所述管板并固定于所述管板上。所述冷凝器氣相入口與所述冷媒水出口設置在所述冷凝器的同一側,所述冷凝溶劑出口與冷媒水入口設置在所述冷凝器的同一側。所述進料系統包括原廢水計量槽,一端與原廢水計量槽底部連接的原廢水進料管路和布置在原廢水進料管路上的原廢水打料泵,所述蒸餾系統包括第一換熱器,第一換熱器頂部管路,設置于第一換熱器底部的廢水排放口,設置于第一換熱器中部的蒸汽入口,與第一換熱器并列布置的第二換熱器,第二換熱器頂部管路,連接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底部的循環管路及布置在所述循環管路上的強制循環泵。所述原廢水進料管路的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強制循環泵前的所述循環管路上。所述緩沖系統包括緩沖器及一端與緩沖器頂部連接的氣相出口管路,所述緩沖器的底部分別與所述第一換熱器頂部管路及第二換熱器頂部管路相連接,所述氣相出口管路的另一端與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器氣相入口相連接。進一步地,可根據生產實際需要,將所述冷凝器設置為雙管程或多管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每一根換熱列管上增加了止片,極大地提高了換熱面積和換熱系數,換熱系數為傳統管殼式換熱器的2‐3倍,因此只需一次熱交換就可達到冷凝目的,降低了設備投資和維護費用及蒸汽損耗,與傳統氟尿嘧啶廢水處理裝置相比,可節能20%以上,同時提高了廢水處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控性,為擴大氟尿嘧啶的生產規模和應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進料系統、2‐蒸餾系統、3‐分離系統、4‐冷凝系統、5‐冷凝器、6‐回收溶劑貯槽、7‐冷凝溶劑管路、8‐回收溶劑排出管路、9‐回收溶劑泵、10‐換熱列管、11‐止片、12‐殼體、13‐封頭、14‐管板、15‐冷媒水入口、16‐冷媒水出口、17‐冷凝器氣相入口、18‐冷凝溶劑出口、19‐原廢水計量槽、20‐原廢水進料管路、21‐原廢水打料泵、22‐第一換熱器、23‐第一換熱器頂部管路、24‐廢水排放口、25‐蒸汽入口、26‐第二換熱器、27‐第二換熱器頂部管路、28‐循環管路、29‐強制循環泵、30‐緩沖器、31‐氣相出口管路、32‐第二換熱器底部出口、33‐第一換熱器底部進料口、34‐第一換熱器頂部出口、35‐緩沖器氣相入口、36‐緩沖器底部出口、37‐第二換熱器頂部入口、38‐緩沖器氣相出口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氟尿嘧啶廢水蒸餾裝置,依次包括進料系統1、蒸餾系統2、緩沖系統3和冷凝系統4,其中,所述冷凝系統4包括冷 凝器5和回收溶劑貯槽6,所述冷凝器5內部設有換熱列管10,所述換熱列管10的外周上均勻設置有若干止片11。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回收溶劑貯槽6之間通過冷凝溶劑管路7連接,所述回收溶劑貯槽6底部連接回收溶劑排出管路8,所述回收溶劑排出管路8上設有回收溶劑泵9。所述冷凝器5還包括:殼體12,設置于所述殼體12兩端的封頭13,設置于殼體12兩頭的管板14,設置于所述殼體12一端底部的冷媒水入口15,設置于殼體12另一端頂部的冷媒水出口16,設置于一端封頭13頂部的冷凝器氣相入口17,設置于另一端封頭13底部的冷凝溶劑出口18,所述換熱列管10穿過所述管板14并固定于所述管板14上。所述冷凝器氣相入口17與所述冷媒水出口16設置在所述冷凝器5的同一側,所述冷凝溶劑出口18與冷媒水入口15設置在所述冷凝器5的同一側。所述進料系統1包括原廢水計量槽19,一端與原廢水計量槽19底部連接的原廢水進料管路20和布置在原廢水進料管路20上的原廢水打料泵21,所述蒸餾系統2包括第一換熱器22,第一換熱器頂部管路23,設置于第一換熱器22底部的廢水排放口24,設置于第一換熱器22中部的蒸汽入口25,與第一換熱器22并列布置的第二換熱器26,第二換熱器頂部管路27,連接第一換熱器22和第二換熱器26底部的循環管路28及布置在所述循環管路28上的強制循環泵29。所述原廢水進料管路20的另一端連接至所述強制循環泵29前的所述循環管路28上。所述緩沖系統3包括緩沖器30及一端與緩沖器30頂部連接的氣相出口管路31,所述緩沖器30的底部分別與所述第一換熱器頂部管路23及第二換熱器頂部管路相27連接,所述氣相出口管路31的另一端與所述冷凝器5的所述冷凝器氣相入口17相連接。進一步地,可根據生產實際需要,將所述冷凝器5設置為雙管程或多管程。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氟尿嘧啶廢水蒸餾裝置在DCS控制系統的控制下運行,首先打開第一換熱器22和第二換熱器26,通過液位自動控制系統控制原廢水打料泵21進料,原廢水計量槽19中的廢水被抽至強制循環泵29前的循環管路28上,與第二換熱器底部出口32流出的蒸余液混合,由強制循環泵29經第一換熱器底部進料口33打入第一換熱器22。采用換熱器溫度計自動控制蒸汽閥門開度,蒸汽從蒸汽入口25進入第一換熱器22,當系統溫度達到沸騰時系統開始有餾分餾出。蒸餾后的氣相從第一換熱器頂部出口34出來,經第一換熱器頂部管路23從緩沖器氣相入口35進入緩沖器30,緩沖分離后,液體從緩沖器底部出口36流出,經第二換熱器頂部管路27從第二換熱器頂部入口37流至第二換熱器26內,氣相從緩沖器氣相出口38出來,沿著氣相出口管路31經冷凝器氣相入口17進入冷凝器5的管程,與冷媒水換熱后從冷凝溶劑出口18出來,流至回收溶劑貯槽6,回收溶劑貯槽6中的回收溶劑經回收溶劑泵9打至下一步處理裝置(圖中未示出)。蒸餾的同時,打開冷媒進出口閥門,冷媒水從冷凝器5底部的冷媒水入口15進入殼體12,冷媒水沿列管流至冷凝器5的另一端,從殼體12頂部的冷媒水出口16流出。在換熱列管10的外周均勻設置止片11提高了冷媒水的擾動,大大地提高了換熱系數,換熱系數為傳統管殼式換熱器的2‐3倍,同時冷熱流體除了通過列管管壁傳熱外還可通過止片傳熱,大大地提高了換熱面積,因此,只需一次熱交換就可達到冷凝目的,降低了設備投資和維護費用及蒸汽損耗,與傳統氟尿嘧啶廢水處理裝置相比,可節能20%以上,同時提高了廢水處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控性,為擴大氟尿嘧啶的生產規模和應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作為范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實用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疇之中。因此,在革者不 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