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變速反應器。
背景技術:
保護環境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廢水處理應符合我國制定的環境保護法規和方針政策。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我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現有技術中,水處理設備反應時間長、藥劑用量大、機械攪拌、占地面積大、操作管理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結構緊湊、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耗能低、無動力攪拌混合、藥劑使用率高、反應時間少的一種變速反應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變速反應器,包括池體,還包括設置在池體底部一側、并且用于注入原水、藥劑混合液的流體注入管道,還包括設置在池體頂部、用于排出混合液的出水堰;
所述池體包括布置在池體中下部的變速反應區,還包括布置在池體中上部的微變速混凝區,還包括懸浮在微變速混凝區內的多個多孔球填料;所述池體中下部設置為圓錐形結構,所述池體底部的直徑小于池體中部的直徑;所述每個多孔球填料的周身設有多個便于流體流動的流通孔;
所述出水堰包括設置在池體頂部周身的排水部,并且所述排水部與池體頂部之間形成排水通道,所述出水堰還包括設置在池體周身、并且與排水通道接通的排水孔,所述出水堰還包括與排水通道接通的出水管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原水和藥劑的混合液從池體底部的流體注入管道進入池體,通過變速反應區、微變速混凝區,混合均勻,反應充分,最后從頂部的出水堰排出混合液,結構緊湊、設備簡單;由于變速反應區設置在池體的中下部,并且池體的中下部為圓錐結構,流體注入管道在注入原水和藥劑的混合液時,產生流體的作用力,在錐形結構的作用下,形成高速旋轉渦流,從池體底部呈渦旋狀向上運動,快速混合,并且流體的流速自下往上逐漸減小,自動變速,結構緊湊,無動力攪拌,混合均勻,反應時間少;由于微變速混凝區內懸浮多個多孔球填料,每個多孔球調料周身設有多個便于流體流通的流通孔,當流體運動到微變速混凝區內,流速變小,并且自下往上逐漸減小,形成微變速,此時,流體與多孔球填料碰撞,并且流體在多孔球填料的流通孔內流動,由于流速較小,主要以混凝為主,混合均勻、藥劑使用率高、反應時間少。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流體注入管道輸出端設置為傾斜的切口,并且所述流體注入管道輸出端的下沿超出流體注入管道輸出端的上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選方案,所述所述排水孔設置在池體頂部周身、并且均勻分布多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面圖。
圖3為出水堰結構示意圖。
圖4為多孔球填料結構示意圖。
其中,1排水通道,2排水部,3出水堰,4出水管道,5微變速混凝區,6變速反應區,7流體注入管道,8池體,9多孔球填料,10排水孔,11流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一種變速反應器,包括池體8,還包括設置在池體8底部一側、并且用于注入原水、藥劑混合液的流體注入管道7,還包括設置在池體8頂部、用于排出混合液的出水堰3;
池體8包括布置在池體8中下部的變速反應區6,還包括布置在池體8中上部的微變速混凝區5,還包括懸浮在微變速混凝區5內的多個多孔球填料9;池體8中下部設置為圓錐形結構,池體8底部的直徑小于池體8中部的直徑;每個多孔球填料9的周身設有多個便于流體流動的流通孔11;
出水堰3包括設置在池體8頂部周身的排水部2,并且排水部2與池體8頂部之間形成排水通道1,出水堰3還包括設置在池體8周身、并且與排水通道1接通的排水孔10,出水堰3還包括與排水通道1接通的出水管道4。
上述流體注入管道7輸出端設置為傾斜的切口,并且流體注入管道7輸出端的下沿超出流體注入管道7輸出端的上沿。
上述排水孔10設置在池體8頂部周身、并且均勻分布多個。
工作時,原水和藥劑的混合液直接從池體8底部的流體注入管道7進入池體8的變速反應區6,由于流體注入管道7設置在池體8底部的一側,并且流體注入管道7輸出端設置為傾斜的切口,使得流體的作用力集中,在圓錐結構的作用下,形成高速旋轉渦流,從底部的側邊呈渦旋狀向上運動,此時,流體的流速自下往上逐漸減小,自動變速,在變速反應區6內,對原水和藥劑進行快速混合,使得混合均勻,反應充分,藥劑使用效率高;當流體繼續往上運動到微變速混凝區5內,流體的作用力減弱,流速變小,并且自下而上逐漸減小,形成微變速,同時,流體與懸浮在微變速混凝區5內的多孔球填料9碰撞,并且流體在多孔球填料9的流通孔11內流動,此時,由于較小流速,主要以混凝為主;最后將處理完成后得到的混合液從池體8頂部的出水堰3排出。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的一些技術特征作出一些替換和變形,這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