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超純水生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
背景技術:
EDI(electrodeionization)技術是一種新的純水和超純水制備技術。該技術將電滲析技術和離子交換技術相融合,通過陰、陽離子交換膜對陰、陽離子的選擇性透過作用與離子交換樹脂對離子的交換作用,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實現離子的定向遷移,從而完成水的深度除鹽。
由于EDI模塊處理水的速度有一定的限制,供水箱里的水如果一次性進入EDI模塊過多,則EDI模塊可能會來不及處理,這樣就需要人為地去將其暫時水管關停,待EDI模塊中的水處理完畢后再重新打開水管;可是EDI系統常常需要24小時持續工作,人工關停水管的話會需要人經常檢查水流大小,很不方便。
申請號為201120540461.X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EDI純水系統,該實用新型采用了純水控制閥控制流入純水箱中水的流量,但是當水進入EDI處理模塊之前,進水流量過多的話無法自動限制流量,導致EDI來不及處理;或者只能人為關閉供水箱,不夠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其優點是可以自動限制進入EDI模塊的水流流量。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包括供水箱,氮封水箱以及設置在供水箱與氮封水箱之間的EDI模塊,所述供水箱與所述EDI模塊之間連接有流量控制箱,所述流量控制箱的進水口處的內壁固定有豎直軌道,所述豎直軌道上滑動連接有將所述進水口封閉的封閉塊,所述封閉塊上固定連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固定連接有浮球。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流量控制箱可以臨時存儲多余的水,避免一次性進入EDI模塊的水流過大;當從供水箱中流出的水流太大,流量控制箱中的水位上升時,浮球由于受到水的浮力,會向上升,通過連接桿帶動封閉塊沿著豎直軌道向上滑動,并將進水口封閉;停止繼續進水,限制進入EDI模塊中的水流流量;待EDI模塊中的水及時處理后,流量控制箱內的水量減小,水位降低,浮球下降,通過連接桿帶動封閉塊向下滑動,重新將進水口打開,恢復進水。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供水箱與所述流量控制箱之間設有增壓泵。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增壓泵可以對供水箱中出來的水進行增壓,提供動力,使得水流更快。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豎直軌道的頂部固定有限位部件,所述封閉塊與所述限位部件抵觸時將所述進水口封閉。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限位部件可以防止水位過高時浮球帶動封閉塊向上滑動,脫離豎直軌道,從而無法將進水口封閉。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封閉塊與所述豎直軌道滑動連接,所述豎直軌道的底部設置有支撐塊,所述封閉塊與所述支撐塊抵觸。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支撐塊可以為封閉塊提供支撐,阻止封閉塊從豎直軌道上向下掉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封閉塊上設置有通孔,所述封閉塊通過所述通孔連接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與所述供水箱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溢流管可以通過增壓泵的壓力將繼續進入流量控制箱的水導回到供水箱中,防止封閉塊受到進水的壓力過大而造成損壞。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豎直軌道與所述封閉塊接觸處設有潤滑層。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潤滑層可以加強豎直軌道的光滑程度,使封閉塊在豎直軌道上滑動更加方便,確保浮球的拉力能夠將封閉塊向上拉起,防止出現卡頓的情況。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浮球與所述連接桿之間通過螺紋連接。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浮球與連接桿之間螺紋連接,使得浮球可以從連接桿上拆卸下來,當浮球損壞時可以將其取下,更換新的浮球,增長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還設置有回流管道,所述回流管道一端連接所述EDI模塊的出水端,所述回流管道的另一端連接所述供水箱。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從EDI模塊中處理完畢的水一旦檢測出質量不合格,則可以通過回流管道返回到供水箱中,對水進行循環處理,提高水的純凈程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供水箱與所述增壓泵之間還設置有EDI過濾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EDI過濾器可以對水進行過濾,對其中的雜質進行初步處理。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回流管道還設置有檢測管道漏水情況的漏水檢測儀。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漏水檢測儀可以管道進行檢測,以便及時發現漏水并進行維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流量控制箱可以臨時存儲多余的水,避免一次性進入EDI模塊的水流過大;
2、流量控制箱中的浮球可以通過水位的升降帶動封閉塊,從而控制進水口的封閉與打開;
3、溢流管可以將繼續進入流量控制箱的水導回到供水箱中,防止封閉塊受到進水的壓力過大而造成損壞;
4、EDI過濾器可以對水進行過濾,對其中的雜質進行初步處理;
5、漏水檢測儀可以對管道進行檢測,以便及時發現漏水并進行維修。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體現流量控制箱內部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2中體現溢流管結構的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2中體現溢流管與封閉塊之間連接關系的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2中體現溢流管與供水箱連接關系的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3中體現流量控制箱結構的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3中體現潤滑層結構的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3中體現浮球與連接桿之間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4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實施例5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供水箱;11、增壓泵;12、EDI過濾器;2、EDI模塊;3、流量控制箱;31、進水口;32;出水口;4、豎直軌道;41、限位部件;42、支撐塊;43、潤滑層;5、封閉塊;51、通孔;52、溢流管;6、連接桿;61、浮球;62、螺紋圓槽;63、螺紋部;7、回流管道;71、第一控制閥;72、第二控制閥;8、氮封水箱; 9、漏水檢測儀。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如圖1所示,供水箱1中裝有待處理的水,正常工作時,供水箱1中流出的水通過增壓泵11后從進水口31進入到流量控制箱3中,并從出水口32中流出,進入到EDI模塊2,EDI模塊2對水進行電滲析和離子交換處理,提高水的純度,處理完畢的水從EDI模塊2中流出,進入到氮封水箱8。
如圖2所示,流量控制箱3的內壁,在進水口31處固定有豎直軌道4,豎直軌道4包括兩根豎直滑槽,進水口31設置在豎直軌道4的中間,豎直軌道4上嵌入有封閉塊5,封閉塊5可以在豎直軌道4上上下滑動;豎直軌道4的底部設置有橫向的支撐塊42,支撐塊42兩端分別與兩根豎直滑槽連接,封閉塊5底部與支撐塊42抵觸,放置在支撐塊42上。
封閉塊5固定連接有一根連接桿6,連接桿6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一個浮球61,浮球61浮在水面上,可以隨著水面高度的變化而上下移動;當流量控制箱3中的水量過大時,箱內的水位上升,并帶動浮球61向上浮動,浮球61向上浮動的過程中帶動連接桿6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封閉塊5向上滑動,將進水口31封閉,阻止水流繼續進入流量控制箱3;流量控制箱3中的水繼續從出水口32流出,進入EDI模塊進行處理,隨著水的流出,流量控制箱3內的水位開始下降,浮球61隨著水位而下降,通過連接桿6帶動封閉塊5向下滑動,直到封閉塊5與進水口31分離,將進水口31打開,供水箱1中的水得以繼續流入到流量控制箱3中。
實施例2: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3、4和5所示,封閉塊5上開有通孔51;在封閉塊5將進水口31封閉時,通孔51與進水口31連通,通孔51的另一端連接有溢流管52,溢流管52與供水箱1連通。
實施例3: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與實施例2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6和圖7所示,豎直軌道42的槽口內嵌接有潤滑層43,潤滑層43材料采用干性薄膜潤滑劑,涂抹后可以在潤滑部位快速形成一種潤滑薄膜,并且不溶于水;也可以采用石墨烯潤滑,將少量石墨烯涂抹在豎直軌道42與封閉塊5接觸的表面,石墨烯可以降低二者之間的摩擦因素,增強潤滑性能;如圖8所示,浮球61的底部設有螺紋圓槽62,連接桿6的頂端設有螺紋部63,螺紋部63與螺紋圓槽62相配合,將浮球61安裝在連接桿6上;方便浮球61的拆卸與更換。
實施例4: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與實施例3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9所示,在EDI模塊2與氮封水箱8之間設有第一控制閥71,在第一控制閥71與EDI模塊2的出水端之間連接有回流管道7,回流管道7的另一端與供水箱1相連,回流管道7上設有第二控制閥72;當檢測到處理過后的水仍然不達標時,可以關閉第一控制閥71,使得從EDI模塊2中出來的水無法繼續流入氮封水箱8;同時打開第二控制閥72,使水通過回流管道7返回到供水箱1中,循環處理。
實施例5:一種可自動控制流量的EDI系統,與實施例4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10所示,供水箱1與增壓泵11之間還設有EDI過濾器12,對供水箱1中出來的水進行初步過濾處理;回流管道7上還包括供檢測管道漏水情況的漏水檢測儀9。
工作過程:(該工作過程是結合上述所有實施例進行說明,其每個單獨實施例的實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實施過程當中)供水箱1中裝有待處理的水,正常工作時,供水箱1中流出的水通過EDI過濾器12過濾,并經過增壓泵11增壓后進入到流量控制箱3中,并從出水口32中流出,進入到EDI模塊2進行電滲析和離子交換處理,處理完畢的水進入到氮封水箱8。
當流量控制箱3中的水量過大時,箱內的水位上升,并帶動浮球61向上浮動,浮球61向上浮動的過程中帶動連接桿6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封閉塊5向上滑動,將進水口31封閉,阻止水流繼續進入流量控制箱3;流量控制箱3中的水繼續從出水口32流出,進入EDI模塊進行處理,隨著水的流出,流量控制箱3內的水位開始下降,浮球61隨著水位而下降,通過連接桿6帶動封閉塊5向下滑動,直到封閉塊5與進水口31分離,將進水口31打開,供水箱1中的水得以繼續流入到流量控制箱3中。
浮球61損壞時將浮球61從連接桿6上拆下,進行更換;當檢測到處理過后的水仍然不達標時,可以關閉第一控制閥71,使得從EDI模塊2中出來的水無法繼續流入氮封水箱8;同時打開第二控制閥72,使水通過回流管道7返回到供水箱1中,循環處理。
可以用漏水檢測儀9對回流管道7進行漏水檢測。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