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環保裝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環境保護的水廠沉淀泥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自來水廠在生產飲用水的過程中會產生含水沉淀泥,由于沉淀泥中含有一定水分,所以力學性能不穩定,如果不直接將水分充分去除而直接填埋很容易引起塌陷和滑坡等事故。現有的沉淀泥處理方法包括自然干燥和機械干燥,其中自然干燥僅適合高溫干燥的地區,且需要占用較大的面積;而現有的機械干燥裝置無法直接在凈水過程中使用,必須在凈水完成后由人工收集沉淀泥并使用干燥裝置進行干燥,工作效率低,無法持續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環境保護的水廠沉淀泥處理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沉淀泥處理裝置無法在凈水過程中持續使用及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用于環境保護的水廠沉淀泥處理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沉淀塔、攪拌池和壓濾機,所述沉淀塔的出泥口通過第一泥泵與所述攪拌池相連,所述攪拌池上還設有通向所述沉淀塔的回流裝置,所述壓濾機的入料口通過第二泥泵與設于所述攪拌池的出泥口相連。
優選的,所述沉淀塔包括內塔和外塔,所述內塔的頂部設有入水口,所述內塔的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內塔和外塔之間形成排放污泥的第一通道,所述污泥通道與設于外塔底部的出泥口相連。
優選的,所述內塔的內壁上設有導流板,所述導流板交錯設置,每塊導流板遠離所述內塔的內壁的自由端的高度高于固定于所述內塔的內壁上的固定端,且每塊導流板的自由端延伸至超過所述內塔的中軸線,所述內塔的內壁上靠近每塊導流板固定端的位置設有泥閥。
優選的,所述攪拌池內壁上部設有回流口,所述回流口通過第三泥泵連接至所述沉淀塔頂部的入水口。
優選的,所述沉淀塔的入水口設有至少一層可拆卸的篩網。
優選的,所述沉淀塔的出水口與過濾裝置相連。
優選的,所述過濾裝置包括相連的一級過濾層和二級過濾層,所述一級過濾層中設有無機過濾層,所述二級過濾層中設有有機過濾層。
優選的,所述無機過濾層為陶瓷膜過濾層,所述有機過濾層為混合纖維素膜或聚醚砜濾膜。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用于環境保護的水廠沉淀泥處理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沉淀塔、攪拌池和壓濾機,所述沉淀塔的出泥口通過第一泥泵與所述攪拌池相連,所述攪拌池上還設有通向所述沉淀塔的回流裝置,所述壓濾機的入料口通過第二泥泵與設于所述攪拌池的出泥口相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沉淀塔在對水的凈化過程中分離和收集沉淀泥,并進一步通過設置回流裝置控制攪拌池中的含泥原水數量及對水進行二次沉淀,可以在凈水過程中持續工作,不需要人工收集沉淀泥,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環境保護的水廠沉淀泥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沉淀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固定”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另外,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用于環境保護的水廠沉淀泥處理裝置。
參見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用于環境保護的水廠沉淀泥處理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沉淀塔100、攪拌池200和壓濾機300,所述沉淀塔100的出泥口通過第一泥泵110與所述攪拌池200相連,所述攪拌池200上還設有通向所述沉淀塔100的回流裝置,所述壓濾機300的入料口通過第二泥泵220與設于所述攪拌池200的出泥口相連。
本實施例中,通過沉淀塔100對水中的泥進行初步沉淀,然后利用第一泥泵110將沉淀泥抽入攪拌池200進行攪拌。由于本實施例中在水流動過程中進行的水和泥的沉淀分離,所以沉淀并不充分,獲得的沉淀泥中水含量較多,本實施例進一步通過回流裝置將攪拌池200中的過剩的水重新引入沉淀塔100中再次沉淀,提高了沉淀分離效果。所述攪拌池300中設有攪拌器210,該攪拌器210主要用于使泥中包裹的水和氣泡脫離。沉淀泥在攪拌池200中進行充分攪拌后,被第二泥泵220抽入壓濾機300中進行干燥處理,本實施例中的壓濾機300是公知的壓濾機300,由于壓濾機300對泥的處理是間斷性的,所以現有技術中,沉淀泥的處理系統只能間斷性工作防止沉淀泥堆積過多,而本實施例中通過回流裝置控制攪拌池200中的沉淀泥含量,可以保證整個系統持續有效工作。
本實施例通過設置沉淀塔100、攪拌池200和壓濾機300,使得可以在水廠引入原水過程中持續對水進行沉淀處理,提高了對水中沉淀泥的處理速度,并進一步通過設置回流裝置控制攪拌池200中的含泥原水數量及使水返回沉淀塔100進行二次沉淀,可以在凈水過程中持續工作,不需要人工收集沉淀泥,工作效率高。
參見圖2所示,優選的,所述沉淀塔100包括內塔120和外塔130,所述內塔120的頂部設有入水口,所述內塔120的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內塔120和外塔130之間形成排放污泥的第一通道140,所述第一通道140與設于外塔130底部的出泥口相連。
本實施例中的沉淀塔100進水口設于頂部,水流過內塔120的過程中對水中的泥進行過濾沉淀,并將沉淀泥排放至內塔120和外塔130之間的第一通道140,沉淀泥在重力的作用下進入外塔130底部的出泥口。初步凈化的水從內塔120底部的出水口流出。
參見圖2所示,優選的,所述內塔120的內壁上設有導流板150,所述導流板150交錯設置,每塊導流板150遠離所述內塔120的內壁的自由端的高度高于固定于所述內塔120的內壁上的固定端,且每塊導流板150的自由端延伸至超過所述內塔120的中軸線,所述內塔120的內壁上靠近每塊導流板150固定端的位置設有泥閥160。
本實施例中,在內塔120的內壁上設置了多個交錯設置的導流板150,導流板150為直板,優選為弧形板,其中弧形板的圓弧部分向下凸出,本實施例中,水流從位于沉淀塔100上部的進水口流入后,依次流過每塊導流板150上部,水流過程中,在導流板150和內塔120的內壁相連的位置會形成旋流,有助于使原水中的泥在此處沉淀。所述泥閥160優選為電磁閥,電子閥定時開關,例如當原水中泥含量較高時,可設置為每20分鐘打開一次,當原水中泥含量較低時可設置為每小時打開一次,具體的應當根據使用的原水水質來確定。
優選的,所述攪拌池200內壁上部設有回流口,所述回流口通過第三泥泵230連接至所述沉淀塔100頂部的入水口。
由于攪拌池200中的泥含量相對較高,易聚集沉淀,因此,攪拌池200中泥大部分聚集于底部,而上部的水含量較高,泥含量相對較低,因此在攪拌池200上部設置回流口220使上部的水回流至沉淀塔100,同時,相對于原水來說,攪拌池200中的泥含量仍然是較高的,混入原水中,也有助于作為凝聚核心使原水中懸浮的泥凝聚沉淀。進一步的,由于壓濾機300的工作效率是一定的,而且壓濾機300的入料是間斷性的,所以如果攪拌池200中的泥水達到一定數量就必須中斷水流,影響工作效率。本實施例中由于設置了回流裝置控制攪拌池200中的泥水含量,無需中斷水流,就能持續處理。
優選的,所述沉淀塔100的入水口設有至少一層可拆卸的篩網170,對原水中大顆粒的雜質,例如石塊等進行過濾,其中篩網170的網孔至少應當小于泥閥160的開口,以防止泥閥160被堵塞。
優選的,所述沉淀塔100的出水口與過濾裝置相連,所述過濾裝置包括相連的一級過濾層和二級過濾層,所述一級過濾層中設有無機過濾層,所述二級過濾層中設有有機過濾層。
優選的,所述無機過濾層為陶瓷膜過濾層,所述有機過濾層為混合纖維素膜或聚醚砜濾膜。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過濾裝置對處理過的水進行過濾,其中一級過濾層主要用于過濾絮凝物,二級過濾層用于過濾水中殘存的有機物和細菌等,可以起到良好的凈化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