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用于對篩粉樓或破碎樓產生的煙塵進行凈化。
背景技術:
現有的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一般在各房間的頂部裝設有吸塵罩并配合煙塵過濾設備對產生的煙塵進行過濾,由于各房間的大小不一且房間內不同區域的煙塵生成量不同,因而僅在房間頂部裝有吸塵罩不同快速地抽出煙塵,使篩粉樓或破碎樓內的工作環境充滿煙塵。同時,現有的篩粉樓或破碎樓一般采用單個除塵器對整個篩粉樓或破碎樓產生的煙塵進行過濾,增加了除塵器的工作負荷,使除塵器內的過濾布袋容易堵塞,減弱了除塵器的過濾效率;同時煙塵產生量較大的篩粉樓或破碎樓一層內的煙塵得到快速地抽吸和過濾,使得此處的煙塵凈化效率更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能夠提高篩粉樓或破碎樓中煙塵的凈化效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其包括:設于篩粉樓或破碎樓一層卸料間的頂部采風點、側壁采風點以及設于篩粉樓或破碎樓一層堆料間的頂部采風點,各頂部采風點與側壁采風點分別與篩粉樓或破碎樓一層的下除塵管路密封連通,篩粉樓或破碎樓外的除塵器一的入口與下除塵管路密封連通,除塵器一的出口與風機密封連通;所述卸料間的所有采風點與下除塵管路的連接匯集處設有一適于控制卸料間的所有采風點的氣流量的氣流控制閥,所述堆料間的頂部采風點與下除塵管路的連接處設有一適于控制該采風點的氣流量的氣流控制閥。
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還包括:設于篩粉樓或破碎樓一層樓梯間的頂部采風點,該頂部采風點與篩粉樓或破碎樓一層的下除塵管路密封連通,該頂部采風點與下除塵管路的連接處設有一適于控制該頂部采風點的氣流量的氣流控制閥。
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還包括:設于篩粉樓或破碎樓二層皮帶輸送廊的頂部采風點及側壁采風點,與皮帶輸送廊的一端相連的輸煤工作間設有側壁采風點,與皮帶輸送廊的另一端相連的皮帶傳送設備間設有頂部采風點,皮帶輸送廊的所有采風點、皮帶傳送設備間的頂部采風點以及輸煤工作間鄰近皮帶傳送設備間的一側壁采風點分別與相鄰的上除塵管路一密封連通,輸煤工作間遠離皮帶傳送設備間的另一側的側壁采風點分別與相鄰的上除塵管路二密封連通,上除塵管路一及上除塵管路二分別與位于樓頂的除塵機二的入口密封連通,除塵機二的出口與風機密封連通。
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還包括:上、下除塵管路的彎頭內、鄰近外側彎曲內壁且沿煙塵流動方向依次設置的至少一個導流葉片,導流葉片的斷面呈弧形且與彎頭內壁的彎曲方向相同,各導流葉片的彎曲半徑都大于彎頭的彎曲半徑。
沿煙塵流動方向、導流葉片的相鄰端層疊設置,適于減少流動至各導流葉片的外側背面的氣流。
設于水平彎頭內的各導流葉片、分別通過轉軸轉動配合于彎頭上且轉軸的外端密封穿出彎頭,該彎頭的底部且鄰近上述導流葉片處設有多個可開閉的煙灰排放口。
所述上除塵管路一內至少設有一適于控制皮帶輸送廊及皮帶傳送設備間各采風點的氣流量的氣流控制閥。
所述上除塵管路一、上除塵管路二內設有多個適于控制工作間各采風點的氣流量的氣流控制閥。
所述氣流控制閥包括密封穿入管道內的旋轉軸,旋轉軸位于管道內的部分固定連接有一翻板,旋轉軸位于管道外的端部與一電機的轉子共軸線固定連接。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技術效果是:
1)在篩粉樓或破碎樓中煙塵產生量大的卸料間設置頂部和側壁采風點,可以提高卸料過程中煙塵的抽吸效率,在篩粉樓或破碎樓中煙塵產生量小的堆料間僅設置頂部采風點,在滿足煙塵抽吸要求的同時,便于堆料間內空間的充分利用、防止所堆物料被吸入除塵管路,除塵器一單獨處理堆料間與卸料間的煙塵,可以提高所述兩個房間內的煙塵抽吸、過濾凈化的效率。
在卸料間和堆料間中設置氣流控制閥,可以單獨調節這兩個空間內吸塵量,當處于卸料過程時、堆料間的閥可以調節該處的吸塵量至最小值而卸料間的閥調節至吸塵量最大,從而使卸料間的吸塵量能夠增大,當處于堆料過程中、堆料間的閥調節至吸塵量最大而卸料間的閥調節至吸塵量最小。利用上述閥的調節過程,在風機最大功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能夠適時地調整卸料間與堆料間的吸塵量,充分發揮風機的最大功率,減小功率浪費,進一步提高了該凈化系統對篩粉樓或破碎樓中煙塵的凈化效率。
2)在樓梯間內設置采風點可以減小粉塵對樓梯間內人員的影響,提高工作環境的舒適度,在樓梯間的采風點設置氣流控制閥,便于更靈活地控制樓梯間內采風點的吸塵量。
3)在篩粉樓或破碎樓二層設置頂部和側壁采風點,可以提高此處的煙灰抽吸效率,同時篩粉樓或破碎樓樓頂單獨設置除塵器二來過濾、凈化來自于篩粉樓或破碎樓二層的煙塵,進一步提高篩粉樓或破碎樓二層的煙塵凈化效率。
4)利用彎曲半徑大于彎頭的導流葉片,可以使煙灰流動至彎頭處時、在導流葉片的引導下流速下降幅度更小,減弱了渦流現象,減少了煙塵在此處的沉積。
5)導流葉片的相鄰端層疊設置,有利于減少從相鄰導流葉片的縫隙處流動至導流葉片外側背面的氣流,從而減少彎頭外側內壁上的煙塵沉積。
6)對于容易積灰的水平彎頭,各導流葉片轉動配合于彎頭內,可以在清灰時通過轉動各導流葉片,使導流葉片上的積灰抖落,也可以使沉積于導流葉片與相鄰彎頭內壁之間的積灰落至彎頭底部,并且落至彎頭底部的煙灰從煙灰排放口排出,提高了彎頭處清灰的便利性。
7)在上除塵管路一內設置氣流控制閥,用于獨立地控制皮帶輸送廊及皮帶傳送設備間內各采風點的吸塵量,從而更精確地調節這兩個區域的吸塵量。
8)在上除塵管路一和上除塵管路二內設置氣流控制閥,便于更精確地控制工作間內的吸塵量。
9)所述氣流控制閥通過電機驅動管道內的翻板轉動,從而調節管道內氣流通路截面大小,控制過程更靈活,更精確。
附圖說明
為了清楚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創新原理及其相比于現有產品的技術優勢,下面借助于附圖通過應用所述原理的非限制性實例說明可能的實施例。在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在篩粉樓或破碎樓一層的整體布置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在篩粉樓或破碎樓二層的整體布置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在篩粉樓或破碎樓樓頂的整體布置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彎頭及導流葉片的布置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氣流控制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5所示,各標號的含義分別是: 堆料間1,卸料間2,除塵器一3,下除塵管路4,頂部采風點一5,頂部采風點二6,樓梯間7,頂部采風點三8,側壁采風點一9,側壁采風點二10,工作間11,皮帶輸送廊12,皮帶傳送設備間13,頂部采風點四14,頂部采風點五15,頂部采風點六16,側壁采風點三17,側壁采風點四18,垂直連通管19,除塵機二20,風機房21,側壁采風點五22,側壁采風點六23,側壁采風點七24,導流葉片一34,導流葉片二35,導流葉片三36,轉軸一37,轉軸二38,轉軸三39,煙灰排放口40,上除塵管路一41,氣流控制閥42,上除塵管中二43。
所述篩粉樓或破碎樓包括1層的卸料庫及二層的工作間11、皮帶輸送廊12及皮帶傳送設備間13,所述卸料庫包括堆料間1及相鄰的卸料間2,堆料間1用于堆放卸下的物料,卸料間2用于將物料從運輸車上卸下,堆料間1的頂部設有頂部采風點一5及頂部采風點二6,頂部采風點二6位于堆料間1內的樓梯間7中,所述卸料間2的頂部設有頂部采風點三8,頂部采風點三8的入口截面積大于頂部采風點一5及頂部采風點二6,所述卸料間2的一側墻壁上設有側壁采風點一9及側壁采風點二10,頂部采風點一5、頂部采風點二6、頂部采風點三8、側壁采風點一9、側壁采風點二10分別通過下除塵管路4與位于卸料庫外的除塵器一3的入口密封連通。
卸料庫上方為工作間11、皮帶輸送廊12及皮帶傳送設備間13,工作間11與皮帶傳送設備間13分別位于皮帶輸送廊12的兩端,工作間11的墻壁上分別設有側壁采風點五22、側壁采風點六23及側壁采風點七24,其中側壁采風點五22與側壁采風點六23位于遠離皮帶傳送設備間13的同一側,側壁采風點七24位于側壁采風點五22的對面一側,皮帶輸送廊12的頂部設有頂部采風點五15及頂部采風點六16,皮帶輸送廊12的墻壁上設有側壁采風點三17及側壁采風點四18,側壁采風點三17及側壁采風點四18位于同一側,皮帶傳送設備間13的頂部設有頂部采風點四14,頂部采風點四14、頂部采風點五15、頂部采風點六16、側壁采風點三17、側壁采風點四18及側壁采風點七24分別與篩粉樓或破碎樓二層的上除塵管路一41密封連通。側壁采風點五22與側壁采風點六23分別與篩粉樓或破碎樓二層的上除塵管路二43密封連通。側壁采風點三17及側壁采風點四18鄰近上除塵管路一41。
所述篩粉樓或破碎樓的樓頂設有除塵機二20,除塵機二20的入口通過管路與垂直連通管19的上端密封連通,垂直連通管19的下端分別與上除塵管路一41、上除塵管二43密封連通,除塵器一3及除塵機二20的出口通過管路與地面上的風機房21中的風機入口端密封連通,風機出口端與外界大氣相通。
所述除塵器一3及除塵器二20可以采用如中國專利文獻號為CN104707411A中的脈沖布袋除塵器,除塵器一3及除塵器二20的進出風通道截面相比現有的脈沖布袋除塵器更大,流經該除塵器的氣體最大流速為9-10m/s,所述管路中的風速為16-20m/s,相比現有技術減小了兩者之間速度差,減小風速突變對除塵器中的布袋產生的影響。所述管路上的彎折處都設有彎頭,該彎頭的彎曲半徑小于1/2的管路直徑,氣流在經過該彎頭處容易形成渦流,使流速減慢,增加了煙塵在此處的沉積,為此在該彎頭內加裝多個導流葉片,從而減小渦流現象。
所述多個導流葉片包括在彎頭內、鄰近外側內壁且沿煙灰流動方向依次設置的導流葉片一34,導流葉片二35及導流葉片三36,各導流葉片的斷面都呈弧形且與彎頭內壁的彎曲方向相同,沿煙塵流動方向導流葉片的相鄰端層疊設置,從而減少流動至各導流葉片外側背面的氣流。由于各導流葉片的彎曲半徑都大于彎頭的彎曲半徑,從而使煙塵流動至彎頭處時、在導流葉片的引導下流速下降幅度更小,減弱了渦流現象,減少了煙塵在此處的沉積。
水平布置的彎頭內、各導流葉片上都設有一可繞其旋轉的轉軸,導流葉片一34通過轉軸一37轉動配合于彎頭上,導流葉片二35通過轉軸二38轉動配合于彎頭上,導流葉片三36通過轉軸三39轉動配合于彎頭上,各轉軸的外端密封伸出彎頭并適于在管路外旋轉各轉軸來使相應的導流葉片轉動。在水平彎頭的底部、鄰近上述導流葉片處設有多個煙灰排放口40,當篩粉樓、破碎樓煙塵防爆凈化系統工作時、各煙灰排放口40處于封閉狀態,需要清灰時,從外側開啟煙灰排放口40的蓋板,分別在設定的角度范圍內轉動各轉軸,使各導流葉片在彎頭內往復旋轉,從而將附著在導流葉片內側壁上的積灰抖落并由各煙灰排放口排出。
在鄰近頂部采風點一5的下除塵管路4上設有氣流控制閥一4201,在鄰近頂部采風點二6的下除塵管路4上設有氣流控制閥二4202,頂部采風點三8與下除塵管路4交匯處、沿氣流方向的后方的下除塵管路4上設有氣流控制閥三4203。
垂直連通管19與上除塵管路一41的連接處的左側相鄰的上除塵管路一41上設有氣流控制閥四4204,垂直連通管19與上除塵管中一41的連接處的右側相鄰的上除塵管路一41上設有氣流控制閥五4205,與頂部采風點四14相鄰的上除塵管路一41上設有氣流控制閥八4208。
垂直連通管19與上除塵管二43的連接處的左側相鄰的上除塵管路二43上設有氣流控制閥六4206,垂直連通管19與上除塵管二43的連接處的右側相鄰的上除塵管路二43上設有氣流控制閥七4207。
如圖5所示,所述每一個氣流控制閥42包括從外部密封、垂直伸入管道內的旋轉軸421,旋轉軸421在位于管道內的部分固定連接有一翻板420,當旋轉軸421繞其中心線轉動時,翻板420能夠隨旋轉軸421進行往復地翻轉運動,從而控制翻板420與管道內壁之間的間隙大小,控制流經該翻板420處的氣流量,旋轉軸421位于管道外的端部與設于管道外的電機422的轉子固定連接,旋轉軸421與電機422的轉子共中心線,當電機422的轉子轉動時能夠驅動旋轉軸421同步旋轉。每一個氣流控制閥42內的電機422可以單獨由開關控制,也可以由計算機統一控制。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