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煉油、石油化工和化工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
背景技術:
真空系統需要保持一定的真空度且要求必須嚴格與大氣環境隔絕,而有時需要定期向大氣環境中排放廢液和廢渣。圖I為現有技術中儲存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的排液排渣系統示意圖;圖I中,A表示真空系統,B表示進料,C表示吹掃蒸汽,101為真空容器,102為排廢液廢渣接口。如圖I所示,為了保持真空系統的穩定,杜絕空氣漏入真空系統,生產中常用的方法是將需要排液排渣的設備停工,從系統中隔離開,然后用惰性氣體破除設備中的真空,排放完畢并分析設備中氣體組成滿足要求后再用抽真空設備使設備達到 真空系統的真空度要求后與原系統連通。這種處理方式需要對操作設備停工、操作復雜、耗時多、操作過程容易造成真空系統波動,且沒有做到排出的廢液廢渣密閉回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用以實現不停工密閉排液排渣,避免造成真空系統波動,并對排出的廢液廢渣密閉回收。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其包括真空容器、排液排渣罐、增壓管線、液位計、第一界位計、第一切換閥、第二切換閥、第三切換閥,其中真空容器的上端連接真空系統,第一切換閥設置在真空容器的下端與排液排渣罐之間管線上;液位計和第一界位計設置在真空容器上;增壓管線與排液排渣罐相連接,第二切換閥設置在增壓管線上;第三切換閥設置在真空容器的汽相空間與排液排渣罐之間的連通管線上;排液排渣罐的排廢渣接口、排廢液接口分別與廢渣接收桶、廢液接收桶連通,排廢渣接口、排廢液接口上分別設置有排渣閥、排液閥;其中,當不排液不排渣時,第一切換閥處于開啟狀態,第二切換閥和第三切換閥處于關閉狀態;當液位計或第一界位計檢測的液位或界位超過設定值需要排液排渣時,關閉第一切換閥,開啟第二切換閥,通過增壓管線引入帶壓進料物流使排液排渣罐增壓,將排廢渣接口與廢渣接收桶連通、排廢液接口與廢液接收桶連通,打開排渣閥將廢渣排入廢渣接收桶,打開排液閥將廢液排入廢液接收桶;當廢液廢渣排放完畢后,關閉排液閥、排渣閥以及第二切換閥,打開第三切換閥使排液排渣罐與真空容器均壓后,打開第一切換閥并關閉第二切換閥。進一步地,上述系統還包括連接的液位調節器和流量調節閥,液位調節器設置在真空容器上,流量調節閥設置在與真空容器相連的進料總管上,增壓管線與進料總管相連。[0012]進一步地,上述排液排渣罐上還設置有第二界位計。在上述實施例中,當真空容器的液位或界位達到設定值時,不需要操作設備停工,只需關閉第一切換閥,然后打開第二切換閥,通過帶壓物料進入排液排渣罐使其增壓,打開排液閥、排渣閥將廢液、廢渣排入廢液接收桶、廢渣接收桶,操作簡單,效率較高,操作過程不會造成真空系統波動,而且排出的廢液廢渣可以密閉回收。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現有技術中儲存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的排液排渣系統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儲存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的不停工密閉排液排渣系統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儲存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的不停工密閉排液排渣系統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系統包括真空容器201、排液排渣罐202、增壓管線、液位計LG、第一界位計、第一切換閥203、第二切換閥204、第三切換閥205,其中真空容器201的上端連接真空系統A,第一切換閥202設置在真空容器201的下端與排液排渣罐202之間管線上;液位計LG和第一界位計設置在真空容器201上;增壓管線與排液排渣罐202相連接,第二切換閥204設置在增壓管線上;第三切換閥205設置在真空容器201的汽相空間與排液排渣罐202之間的連通管線上;排液排渣罐202的排廢渣接口 208、排廢液接口 206分別與廢渣接收桶、廢液接收桶連通,排廢渣接口 208、排廢液接口 206上分別設置有排渣閥209、排液閥207 ;其中,當不排液不排渣時,第一切換閥203處于開啟狀態,第二切換閥204和第三切換閥205處于關閉狀態;當液位計LG或第一界位計檢測的液位或界位超過設定值需要排液排渣時,關閉第一切換閥203并開啟第二切換閥204,通過增壓管線引入帶壓進料物流使排液排渣罐202增壓,將排廢渣接口 208與廢渣接收桶連通、排廢液接口 206與廢液接收桶連通,打開排渣閥209將廢渣排入廢渣接收桶,打開排液閥207將廢液排入廢液接收桶;當廢液廢渣排放完畢后,關閉排液閥207、排渣閥209以及第二切換閥204,移除廢液接收桶、廢渣接收桶,打開第三切換閥205使排液排渣罐202與真空容器201均壓后,打開第一切換閥203并關閉第三切換閥205。[0025]如圖2所示,上述系統還包括連接的液位調節器LlC和流量調節閥FIC,液位調節器LlC設置在真空容器201上,流量調節閥FIC設置在與真空容器201相連的進料總管上,增壓管線與進料總管相連。此外,如果廢液廢渣量較大,則需要大尺寸的排液排渣罐,并在排液排渣罐上設置第二界位計,用于排液排渣時觀察清液層和廢液廢渣層之間的界位,以便控制排放。以下為圖2實施例的儲存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的不停工密閉排液排渣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液位計和第一界位計檢測真空容器內的液位和廢液廢渣的界位;當檢測的液位或界位超過設定值時,關閉設置在真空容器的下端與排液排渣罐之間管線上的第一切換閥,然后打開設置在增壓管線上的第二切換閥,帶壓物料進入排液排 渣罐使其增壓;將排液排渣罐的排廢渣接口與廢渣接收桶連通、排廢液接口與廢液接收桶連通,打開排廢渣接口上的排渣閥將廢渣排入廢渣接收桶,打開排廢液接口上的排液閥將廢液排入廢液接收桶;當廢液廢渣排放完畢后,關閉排液閥、排渣閥和第二切換閥,打開設置在真空容器的汽相空間與排液排渣罐之間連通管線上的第三切換閥,使排液排渣罐與真空容器均壓后,打開第一切換閥并關閉第三切換閥。在上述實施例中,當真空容器的液位或界位達到設定值時,不需要操作設備停工,只需關閉第一切換閥,然后打開第二切換閥,通過帶壓物料進入排液排渣罐使其增壓,打開排液閥、排渣閥將廢液、廢渣排入廢液接收桶、廢渣接收桶,操作簡單,效率較高,操作過程不會造成真空系統波動,而且排出的廢液廢渣可以密閉回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附圖只是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附圖中的模塊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實施本實用新型所必須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施例中的裝置中的模塊可以按照實施例描述分布于實施例的裝置中,也可以進行相應變化位于不同于本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裝置中。上述實施例的模塊可以合并為一個模塊,也可以進一步拆分成多個子模塊。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容器、排液排渣罐、增壓管線、液位計、第一界位計、第一切換閥、第二切換閥、第三切換閥,其中 所述真空容器的上端連接真空系統,所述第一切換閥設置在所述真空容器的下端與所述排液排渣罐之間管線上; 所述液位計和所述第一界位計設置在所述真空容器上; 所述增壓管線與所述排液排渣罐相連接,所述第二切換閥設置在所述增壓管線上; 所述第三切換閥設置在所述真空容器的汽相空間與所述排液排渣罐之間的連通管線上; 所述排液排渣罐的排廢渣接口、排廢液接口分別與廢渣接收桶、廢液接收桶連通,所述排廢渣接口、所述排廢液接口上分別設置有排渣閥、排液閥; 其中,當不排液不排渣時,所述第一切換閥處于開啟狀態,所述第二切換閥和所述第三切換閥處于關閉狀態;當所述液位計或所述第一界位計檢測的液位或界位超過設定值需要排液排渣時,關閉所述第一切換閥并開啟所述第二切換閥,通過所述增壓管線引入帶壓進料物流使所述排液排渣罐增壓,將所述排廢渣接口與廢渣接收桶連通、所述排廢液接口與廢液接收桶連通,打開所述排渣閥將廢渣排入廢渣接收桶,打開所述排液閥將廢液排入廢液接收桶;當廢液廢渣排放完畢后,關閉所述排液閥、所述排渣閥以及所述第二切換閥,打開所述第三切換閥使所述排液排渣罐與所述真空容器均壓后,打開所述第一切換閥并關閉所述第三切換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相連接的液位調節器和流量調節閥,所述液位調節器設置在所述真空容器上,所述流量調節閥設置在與所述真空容器相連的進料總管上,所述增壓管線與所述進料總管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排渣罐上設置有第二界位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粘度可流動液體真空容器不停工密閉排液渣系統,該系統包括真空容器、排液排渣罐、增壓管線、液位計、第一界位計、第一切換閥、第二切換閥、第三切換閥,其中,真空容器的上端連接真空系統,第一切換閥設置在真空容器的下端與排液排渣罐之間管線上;液位計和第一界位計設置在真空容器上;增壓管線與排液排渣罐相連接,第二切換閥設置在增壓管線上;第三切換閥設置在真空容器的汽相空間與排液排渣罐之間的連通管線上;排液排渣罐的排廢渣接口、排廢液接口分別與廢渣接收桶、廢液接收桶連通,排廢渣接口、排廢液接口上分別設置有排渣閥、排液閥。
文檔編號B01J3/02GK202527141SQ20122012695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明者劉博 , 周暉, 張永銘, 曲德燕, 楊燾 申請人:中國寰球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