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合機領域,尤其涉及針對雙軸混合機提出的改進。
背景技術:
目前,為提升物料的混合充分度與混合效率,現有技術大多采用雙軸混合機進行物料的混合處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國家局于2014年3月12日公布的一份名為“一種無重力雙軸槳葉混合機”、申請號為“201310541733.1”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所示,該案中提出了將兩個攪拌裝置的槳葉交錯設置的技術方案。然而,人們在實際使用時發現,由于該案敞開式的投料口設計,使得物料混合時其中的干料上甩后將飛揚在投料空間中,而無法與下方不斷攪拌的物料進行充分的混合,嚴重影響了物料的混合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精巧、混合效率高且可有效物料混合充分度的高效雙軸混合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包括混合腔和一對混合軸,所述混合軸上均布有若干槳葉、且兩混合軸上的槳葉交錯設置;
所述混合腔的內壁的截面呈方鍵形;所述混合腔的頂部設有進料口、且底部開設有出料口,所述進料口中設有進料開關板,所述進料開關板的底面與混合腔的內壁處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出料口中設有出料開關板,所述出料開關板的頂面與混合腔的內壁處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槳葉包括固定相連的槳桿和葉片,所述槳桿的一端可拆卸的連接在混合軸上,所述葉片與混合軸的徑向截面呈20-70°夾角、且兩混合軸上的葉片相對設置。
所述混合軸上開設有若干插槽,所述槳葉的一端通過脹緊件脹緊的連接在插槽內。
本實用新型中對混合腔內壁的結構做出了改進,通過“強制邊界”有效的限制了攪拌空間,使得干料失去上揚的空間;從而使得物料經攪拌后混合更為充分,有效避免了因干料上揚而造成的物料混合不充分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從整體上具有結構精巧、混合效率高且混合充分度高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案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案的動作原理圖;
圖中1是混合腔,2是混合軸,3是槳葉,31是槳桿,32是葉片,33是脹緊件。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如圖1-2所示,包括混合腔1和一對混合軸2,所述混合軸2上均布有若干槳葉3、且兩混合軸2上的槳葉3交錯設置;
所述混合腔1的內壁的截面呈方鍵形;所述混合腔1的頂部設有進料口、且底部開設有出料口,所述進料口中設有進料開關板,所述進料開關板的底面與混合腔1的內壁處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出料口中設有出料開關板,所述出料開關板的頂面與混合腔1的內壁處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槳葉3包括固定相連的槳桿31和葉片32,所述槳桿31的一端可拆卸的連接在混合軸2上,所述葉片32與混合軸2的徑向截面呈20-70°夾角、且兩混合軸2上的葉片32相對設置。從而使得物料在兩混合軸之間的區域內形成對流,從而大幅提升物料的混合充分度,實現物料的高效混合。
所述混合軸2上開設有若干插槽,所述槳葉3的一端通過脹緊件33脹緊的連接在插槽內。從而在確保槳葉在運行時與混合腔內壁相貼合的同時,有效降低槳葉對混合腔的摩擦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