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噴涂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兩盤五軸往復噴漆機。
背景技術:
噴漆機主要是對工件的表面進行噴漆,從而完成加工,現有的噴漆機如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1010615910.2”、專利名稱為“五軸全自動往復式噴漆機”的中國發明專利所示:包括機架、工件盤、伺服系統、噴槍安裝機構和控制系統,噴槍安裝機構上安裝有噴槍和噴槍自轉機構,通過伺服系統控制噴槍進行移動,噴槍自轉機構控制噴槍對工件進行旋轉噴漆,雖然該技術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技術問題需要克服:該噴漆機機構復雜,對于拐角、空隙和凹凸不平的部位,難以噴涂均勻,噴涂不同平面時,需要停止噴涂,切換平面后再繼續噴涂,延長加工時間,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兩盤五軸往復噴漆機,它結構簡單,噴涂均勻,減少加工時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兩盤五軸往復噴漆機,包括機架、工件盤、控制系統和噴槍,機架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軌道,兩第一軌道之上分別前后滑動安裝有第一滑塊,兩第一滑塊之上連接有第二軌道,第二軌道的兩端分別與兩第一滑塊固定連接,第二軌道之上左右滑動安裝有第二滑塊,第二滑塊安裝有上下移動于第二滑塊的噴涂裝置,噴涂裝置包括連接件和第一伺服電機,第一伺服電機固定于第二滑塊,連接件第一端與第一伺服電機連接,連接件的第二端貫穿第二滑塊,第一伺服電機設置有轉軸,轉軸的第一端與伺服電機連接,轉軸的第二端貫穿連接件連接有第一減速機,連接件的中部設置有齒條,第二滑塊安裝有第二伺服電機,第二伺服電機的輸出端設置有第一齒輪,第一齒輪與齒條嚙合,工件盤安裝于機架的底部,工件盤之上安裝有兩個自轉網盤,工件盤內安裝有兩個旋轉機構,兩個旋轉機構分別與兩個自轉網盤連接。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減速機的一側設置有一連接軸,所述噴槍與第一減速機之間設置有用于調節噴槍角度的連接座,連接座的第一面與第一減速機固定連接,噴槍旋轉安裝于連接座的第二面,連接軸的一端貫穿連接座與噴槍連接。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旋轉機構包括第一旋轉電機和角度傳感器,角度傳感器與第一旋轉電機連接,自轉網盤的底部向下設置有第一旋轉軸,第一旋轉軸與第一旋轉電機之間設置有第一聯軸器,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一旋轉軸分別與第一聯軸器連接。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工件盤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旋轉軸,第二旋轉軸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聯軸器,第二聯軸器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旋轉電機。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機架上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第一同步輪、第二同步輪、第三同步輪、第四同步輪、第一同步帶和第二同步帶,第一同步帶的兩端分別套于第一同步輪和第二同步輪,第二同步帶的兩端分別套于第三同步輪和第四同步輪,機架的前端設置有第一連接桿,機架的后端設置有第二連接桿,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的兩端分別套有軸承,軸承的外圈固定安裝于機架,第一同步輪和第三同步輪分別套設于第一連接桿的兩端,第二同步輪和第四同步輪分別套設于第二連接桿的兩端,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端與第一連接桿或第二連接桿連接,兩個所述第一滑塊分別設置有一連接部,其中一滑塊的連接部與第一同步帶連接,另一滑塊的連接部與第二同步帶連接。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滑塊上固定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和第二減速機,第二驅動電機的輸出端與第二減速機連接,第二減速機的輸出端安裝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軌道之上設置有齒紋,第二齒輪與齒紋嚙合。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兩個所述自轉網盤以工件盤圓心為中心分別對稱安裝于所述工件盤的兩端部。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伺服電機、所述第二伺服電機、所述角度傳感器、所述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一減速機和所述第二減速機分別與控制系統連接。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通過旋轉噴槍與旋轉工件盤相互結合,提高生產效率,使工件噴涂均勻,減少所消耗的噴涂原料,提升工件的品質。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兩盤五軸往復噴漆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兩盤五軸往復噴漆機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兩盤五軸往復噴漆機的俯視圖。
圖中:
1-機架、11-第一軌道、12-第二軌道、13-第一滑塊、14-第二滑塊;
2-工件盤、21-第二旋轉電機、22-自轉網盤、23-第一旋轉電機;
3-噴涂裝置、31-連接件、32-第一伺服電機、33-第二伺服電機、34-第一減速機、35-噴槍、36-連接座、37-第二驅動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見圖1至圖3所示,一種兩盤五軸往復噴漆機,包括機架1、工件盤2、控制系統和噴槍35,機架1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軌道11,兩第一軌道11之上分別前后滑動安裝有第一滑塊13,兩第一滑塊13之上連接有第二軌道12,第二軌道12的兩端分別與兩第一滑塊13固定連接,第二軌道12之上左右滑動安裝有第二滑塊14,第二滑塊14安裝有上下移動于第二滑塊14的噴涂裝置3,噴涂裝置3包括連接件31和第一伺服電機32,第一伺服電機32固定于第二滑塊14,連接件31第一端與第一伺服電機32連接,連接件31的第二端貫穿第二滑塊14,第一伺服電機32設置有轉軸,轉軸的第一端與伺服電機連接,轉軸的第二端貫穿連接件31連接有第一減速機34,連接件31的中部設置有齒條,第二滑塊14安裝有第二伺服電機33,第二伺服電機33的輸出端設置有第一齒輪,第一齒輪與齒條嚙合,工件盤2安裝于機架1的底部,工件盤2之上安裝有兩個自轉網盤22,工件盤2內安裝有兩個旋轉機構,兩個旋轉機構分別與兩個自轉網盤22連接。通過第二伺服電機33帶動連接件31進行上下移動,在工作過程中,第一伺服電機32帶動噴槍35進行旋轉,工件盤2帶動兩個自轉網盤22進行相應的旋轉,使工件在加工過程中,一次性加工完,無需切換平面,通過旋轉噴槍35與旋轉工件盤2相互結合,提高生產效率,使工件噴涂均勻,減少所消耗的噴涂原料,提升工件的品質。
第一減速機34的一側設置有一連接軸,所述噴槍35與第一減速機34之間設置有用于調節噴槍35角度的連接座36,連接座36的第一面與第一減速機34固定連接,噴槍35旋轉安裝于連接座36的第二面,連接軸的一端貫穿連接座36與噴槍35連接。通過連接座36可以對噴槍35進行手動旋轉,結構簡單,實用性強。
旋轉機構包括第一旋轉電機23和角度傳感器,角度傳感器與第一旋轉電機23連接,自轉網盤22的底部向下設置有第一旋轉軸,第一旋轉軸與第一旋轉電機23之間設置有第一聯軸器,第一旋轉電機23和第一旋轉軸分別與第一聯軸器連接。通過聯軸器使第一旋轉電機23能夠帶動自轉網盤22進行轉動,通過角度傳感器感應自轉網盤22轉動的角度,由控制系統對第一旋轉電機23進行調速,使自轉網盤22帶動著工件進行旋轉并與噴槍35進行相互配合。
工件盤2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旋轉軸,第二旋轉軸的另一端連接有第二聯軸器,第二聯軸器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旋轉電機21。通過第二旋轉軸帶動工件盤2進行旋轉,從而將放置有已加工工件的自轉網盤22與放置有未加工工件的自轉網盤22的位置進行互調,繼續完成后續加工。
機架1上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第一同步輪、第二同步輪、第三同步輪、第四同步輪、第一同步帶和第二同步帶,第一同步帶的兩端分別套于第一同步輪和第二同步輪,第二同步帶的兩端分別套于第三同步輪和第四同步輪,機架1的前端設置有第一連接桿,機架1的后端設置有第二連接桿,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的兩端分別套有軸承,軸承的外圈固定安裝于機架1,第一同步輪和第三同步輪分別套設于第一連接桿的兩端,第二同步輪和第四同步輪分別套設于第二連接桿的兩端,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端與第一連接桿或第二連接桿連接,兩個所述第一滑塊13分別設置有一連接部,其中一滑塊的連接部與第一同步帶連接,另一滑塊的連接部與第二同步帶連接。通過第一驅動電機帶動第一滑塊13進行前后移動,從而帶動設置于滑塊上的噴涂裝置3進行前后移動。
第二滑塊14上固定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37和第二減速機,第二驅動電機37的輸出端與第二減速機連接,第二減速機的輸出端安裝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軌道12之上設置有齒紋,第二齒輪與齒紋嚙合。該設置通過第二驅動電機37帶動第二滑塊14在第二軌道12上進行左右移動,從而帶動噴涂裝置3進行前后移動。
兩個自轉網盤22以工件盤2圓心為中心分別對稱安裝于所述工件盤2的兩端部。該設置便于工件盤2切換兩個自轉網盤22位置,結構簡單,布局合理。
第一伺服電機32、所述第二伺服電機33、所述角度傳感器、所述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二驅動電機37、所述第一減速機34和所述第二減速機分別與控制系統連接。
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