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粉碎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粉碎活性炭的裝置。
背景技術:
活性炭的主要原料幾乎可以是所有富含碳的有機材料,如煤、木材、果殼、椰殼、核桃殼、杏殼、棗殼等。這些含碳材料在活化爐中,在高溫和一定壓力下通過熱解作用被轉換成活性炭。
在活性炭的加工流程中涉及對活性炭的破碎,現有技術中,由于破碎活性炭的規格很多、要求很高,選用別行業的破碎機無法達到破碎活性炭的要求,目前活性炭企業普遍采用礦山用破碎機和篩分設備來加工破碎活性炭,這種方法產量低,損耗大,粉塵高,缺乏一種用于專門破碎活性炭的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粉碎活性炭的裝置,可以改善以上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粉碎活性炭的裝置,包括斗式提升機,料倉,支撐架,碾壓主室,副碾壓室,篩分室和粉炭收集罐,所述支撐架分為四層,從上到下依次為第四層,第三層,第二層和第一層,所述料倉設置在第四層,所述碾壓主室和副碾壓室并列設置在第三層,它們之間相互獨立,所述篩分室設置在第二層,所述粉炭收集罐設置在第一層,所述斗式提升機的出口端與料倉的進口連接,所述料倉的出口與碾壓主室的入口連接,所述碾壓主室的出口與篩分室的頂端連接,所述副碾壓室的出口與篩分室的頂端連接,所述篩分室的側壁上設置回流管,回流管的另一端與副碾壓室頂端連接,所述篩分室底部的出口與粉炭收集罐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除塵系統,所述除塵系統上的吸塵管與碾壓主室和副碾壓室的頂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碾壓主室中的碾壓鋼輥比副碾壓室的個數多。
進一步的,在篩分室底部的出口上設置有電磁閥門。
進一步的,所述粉炭收集罐內部設置有計量器。
進一步的,所述粉炭收集罐放置在活動板車上。
本實用新型設計新穎,結構巧妙,采用斗式提升機的作為進料設備,增加了進料速度,采用雙重碾壓的模式能夠提高碾壓的質量,通過篩分室可以對活性炭進行篩選,避免浪費,通過設置的除塵系統,能夠減少粉塵的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1支架盤、2料倉、3碾壓主室、31副碾壓室、4碾壓鋼輥、5篩分室、6粉炭收集罐、7活動板車、8電磁閥門、9除塵系統、10吸塵管、11回流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粉碎活性炭的裝置,包括斗式提升機1,料倉2,支撐架,碾壓主室3,副碾壓室31,篩分室5和粉炭收集罐6,所述支撐架分為四層,從上到下依次為第四層,第三層,第二層和第一層,所述料倉2設置在第四層,所述碾壓主室3和副碾壓室31并列設置在第三層,所述碾壓主室3中的碾壓鋼輥4比副碾壓室31的個數多,它們之間相互獨立,因為副碾壓室31主要起回碾作用,所以個數應該比碾壓主室3的少,需要說明的是附圖1中個數只是一種示意,并不是代表實際個數。所述篩分室5設置在第二層,所述粉炭收集罐6設置在第一層,所述斗式提升機1的出口端與料倉2的進口連接,所述料倉2的出口與碾壓主室3的入口連接,所述碾壓主室3的出口與篩分室5的頂端連接,所述副碾壓室31的出口與篩分室5的頂端連接,所述篩分室5的側壁上設置回流管11,回流管11的另一端與副碾壓室31頂端連接,所述篩分室5底部的出口與粉炭收集罐6連接,在出口上設置有電磁閥門8,在粉炭收集罐6內部設置有計量器(圖未示)。整個粉炭收集罐6放置在活動板車7上。還包括除塵系統9,除塵系統9上的吸塵管10與碾壓主室3和副碾壓室31的頂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活性炭通過斗式提升機1運輸到支架的頂端,進入料倉2后,在重力的作用下進入碾壓主室3,發生初次碾壓,于此同時除啟動除塵系統9啟動,通過吸塵管10對碾壓主室3的粉塵進行吸收,活性炭經過碾壓主室3后進入篩分室5對活性炭進行分析,篩選主要以粒徑為標準,合格的活性炭通過回流管11,最后進入副碾壓室31再次碾壓,避免了浪費,于此同時除塵系統9通過吸塵管10對副碾壓室31的粉塵進行吸收;合格后的活性炭從篩分室5出口進入粉炭收集罐6進行收集,由于在粉炭收集罐6內設置有計量器(圖未示),能夠對活性炭進行重量稱重,方便統計,當粉炭收集罐6中的活性炭達到規定重量的時候,通過電磁閥門8對篩分室5出口進行關閉,然后再次跟換粉炭收集罐6,打開電磁閥門8能夠對活性炭進行再次的收集,在粉炭收集罐6下設置有活動板車7能夠起到快速搬運的作用,提供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