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磁粉絮團解聚裝置。
背景技術:
在石油、化工、制藥等廢水處理中,為了去除非磁性懸浮物,一般是采用沉淀、過濾等方式。但在某些場合,為了節省設備占地、加快分離速度,也可以采用添加絮凝劑和磁粉,然后使用絮凝-磁分離的方式將非磁性物質從廢水中去除。在處理大流量的廢水時,作為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投加的磁粉通常都需要考慮將其回收并再利用。
目前,在磁粉的回收及投加環節,現有技術都是直接采用選礦用磁選機進行磁粉的回收,并直接用泵進行投加。這種方式存在主要問題是由于在水處理過程中,為了有效、徹底地通過磁分離去除懸浮物,除選用投加磁粉外,通常還要投加絮凝劑,以使非磁性懸浮物能與投加的磁粉形成較大粒徑且密實的磁性絮團,便于更好地分離。但在回收這種磁性絮團時,如果直接采用礦用磁選機對其進行選別,就會因磁選機磁場強度的高低,產生兩種結果:即低磁場磁選回收得到的磁粉雖純度高,但損耗大;高磁場磁選雖回收得到的磁粉量大,但磁粉中將會夾雜大量的非磁性懸浮物。因此,不能同時保證磁粉的高回收率及高純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缺陷,而提供一種磁粉絮團解聚裝置。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磁粉絮團解聚裝置,包括兩端與管路對應連接的直筒,與所述的直筒連通且豎直設置立筒,在所述的直筒內設置有軸向延伸并其內部分為上下兩部分的隔板,以及分別設置在隔板前后兩端上下兩側的半圓形前擋板和后擋板,所述的隔板中心形成有通孔,在所述的立筒內設置有受驅動轉動的轉軸,所述的轉軸穿過所述的通孔且在隔板兩側對應地設置有攪拌漿葉。
所述的攪拌漿葉相對隔板對稱設置。
所述的立筒頂部設置有驅動電機,所述的驅動電機與所述的轉軸驅動連接。
進水端遠離立筒側形成有前隔板,出水端的臨近立筒側形成有后擋板,所 述的攪拌漿葉旋轉時推進力方向為遠離立筒。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磁粉絮團解聚裝置為立式,外觀整齊漂亮,整體尺寸小,作為整個設備的載體,具有制作簡單,安裝方便等特點。安裝于磁粉回收系統的前端管道上,當含有磁粉絮體的混合液經過時,直管內的前擋板和隔板以及后擋板對液體進行阻擋,避免了短流和回流,液體在隨攪拌漿葉旋轉的同時進行上下翻轉,即容易使流體處于湍流狀態,絮團經過快速的流動,碰撞和剪切,而被分離成細小的顆粒,避免了渦流的產生,達到絮團解聚的目的,為磁粉的進一步分離回收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磁粉絮團解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磁粉絮團解聚裝置包括兩端與管路對應連接的直筒1,與所述的直筒連通且豎直設置立筒2,在所述的直筒內設置有軸向延伸并其內部分為上下兩部分的隔板4,以及分別設置在隔板前后兩端上下兩側并將對應通道封閉的半圓形前擋板6和后擋板7,隔板、前擋板和后擋板構成直角Z字型結構并改變了直筒內水流方向,所述的隔板中心形成有通孔,所述的立筒頂部設置有驅動電機3,在所述的立筒內設置有與所述的轉軸驅動連接的轉軸5,所述的轉軸穿過所述的通孔且在隔板兩側對應地設置有攪拌漿葉8。其中,所述的攪拌漿葉相對隔板對稱設置。攪拌漿葉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置于擋板的下方,上層位于擋板的上方,與擋板的距離相等,呈上下對稱布置。
具體地說,進水端遠離立筒側形成有位于隔板下方并把隔板下方直筒內通道封閉的前隔板,出水端的臨近立筒側形成有位于隔板上方并把隔板上部通道封閉的后擋板,所述的攪拌漿葉旋轉時推進力方向為遠離立筒。
優選地,所述的立筒用以支撐電機,所述的立筒的高度高于系統液位,這樣可省去或簡化立筒與電機之間的機械密封,所述的系統液位為整體水處理系統的液位。
本實用新型的磁粉絮團解聚裝置為立式,外觀整齊漂亮,整體尺寸小,作 為整個設備的載體,具有制作簡單,安裝方便等特點。安裝于磁粉回收系統的前端管道上,當含有磁粉絮體的混合液經過時,直管內的前擋板和隔板以及后擋板對液體進行阻擋,避免了短流和回流,液體在隨攪拌漿葉旋轉的同時進行上下翻轉,即容易使流體處于湍流狀態,絮團經過快速的流動,碰撞和剪切,而被分離成細小的顆粒,避免了渦流的產生,達到絮團解聚的目的,為磁粉的進一步分離回收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