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餐廚廢棄物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餐廚廢棄物人工分選平臺。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餐飲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對于餐飲的需求也是不斷的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餐飲行業的不斷發展,而餐飲行業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餐廚廢棄物的排放與收集運輸問題,此類問題的危害是極為嚴重的,可能包括了固相、液相和氣相三方面的污染,因此急需引起人們的重視,也應該有能夠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有效完成餐廚廢棄物的分揀工作的、能夠排除餐廚廢棄物中水分的餐廚廢棄物人工分選平臺。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餐廚廢棄物人工分選平臺,包括進料罩殼、打散機構、集氣罩、輸送帶、濾液倉、驅動機構、刮板和出料罩殼,所述輸送帶設于所述濾液倉的內部,所述輸送帶的內部設有若干的托輥,所述托輥的上部呈圓弧形,所述輸送帶緊貼于所述托輥,所述濾液倉的右側圍封閉結構,所述濾液倉的左側設有所述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的下部設有所述刮板,所述驅動機構的外側設有所述出料罩殼,所述出料罩殼的下部設有出料口,所述濾液倉右側的上部設有所述打散機構,所述打散機構的上部設有所述進料罩殼,所述進料罩殼的上設有進料口,所述濾液倉的上部設有所述集氣罩。
所述刮板緊貼于所述輸送帶。
所述濾液倉的下部設有支腳。
所述集氣罩內部設有兩個排氣扇,所述每個排氣扇的上部設有排氣管道。
所述驅動機構為加減速變頻驅動電機。
所述濾液倉的下部設有出水口。
本實用新型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餐廚廢棄物人工分選平臺中的打散機構的設計,有效的解決了餐廚廢棄物因為粘附在一起而無法分揀的難題,所述濾液倉的設計,有效的解決了餐廚廢棄物中的水分的排出與收集的難題,所述集氣罩的設計,有效的解決了餐廚廢棄物在分揀過程中的散發出來的廢氣的排放的難題,所述刮板的設計,有效的解決了餐廚廢棄物粘附在輸送帶上的難題。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餐廚廢棄物人工分選平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部件名稱對應的標號如下:
1、進料罩殼;2、打散機構;3、集氣罩;4、輸送帶;5、濾液倉;6、驅動機構;7、刮板;8、出料罩殼;9、托輥;10、出料口;11、進料口;12、支腳;13、排氣管道;14、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述:
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餐廚廢棄物人工分選平臺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包括進料罩殼1、打散機構2、集氣罩3、輸送帶4、濾液倉5、驅動機構6、刮板7和出料罩殼8,所述輸送帶4設于所述濾液5倉的內部,所述輸送帶4的內部設有若干的托輥9,所述托輥9的上部呈圓弧形,分工分選平臺設計的托輥結構是三段式呈圓弧形布置的,此種設計使餐廚廢棄物平鋪擁有更大的空間,且可以迫使餐廚廢棄物中的廢水無法往兩側流出,只能順著輸送帶兩端流入到濾液端中,所述輸送帶4緊貼于所述托輥9,所述濾液倉5的右側圍封閉結構,所述濾液倉5的左側設有所述驅動機構6,所述驅動機構6的下部設有所述刮板7,所述驅動機構6的外側設有所述出料罩殼8,所述出料罩殼8的下部設有出料口10,所述濾液倉5右側的上部設有所述打散機構2,針對餐廚廢棄物黏性較大,自然狀態下餐廚廢棄物往往黏成一團,不利于人工分揀的特點,設計有所述打散機構,將物料分散,平鋪于輸送帶上,所述打散機構2的上部設有所述進料罩殼1,所述進料罩殼1的上設有進料口11,所述濾液倉5的上部設有所述集氣罩3。
本實施例中,所述刮板7緊貼于所述輸送帶4,針對餐廚廢棄物黏性較大,在輸送帶輸送卸料過程中可能發生黏在輸送帶上,從而進入到密封濾液倉的情況,特在卸料段一側,出料罩殼內設計有刮板機構,將可能黏在輸送帶上的餐廚廢棄物刮到出料罩殼內以進入下一階段,保證其不進入濾液倉。
本實施例中,所述濾液倉5的下部設有支腳12。
本實施例中,所述集氣罩3內部設有兩個排氣扇(圖中未示出),所述每個排氣扇(圖中未示出)的上部設有排氣管道13,針對餐廚廢棄物接觸空氣易腐爛發臭的特點,人工分選平臺設計有集氣罩,持續不間斷的將分選平臺敞開部分臭氣產生源的廢氣收集到集氣罩中,再通過風管送到除臭系統中進行處理,從而確保整個作業車間無明顯異味,保障作業工人的工作環境。
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機構6為加減速變頻驅動電機,所述打散機構和輸送帶驅動均采用的變頻電機加減速器驅動,這樣可以通過調整打散的速率與輸送帶的速率匹配,可以保證物料平攤在輸送帶上的厚度小于5公分,便于進行人工分選。
本實施例中,所述濾液倉5的下部設有出水口14,針對餐廚廢棄物含水的特點,整個人工分選平臺外圍設計成一個整體的密閉的濾液倉,材質采用SUS304制作,將餐廚廢棄物在人工分選平臺整個過程中所遺留的廢水全部收集起來,確保其無法滲漏設備外面,保證人工分選平臺外表的干凈整潔與分選區域的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