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煤化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根據國家地質學家的預測,褐煤在煤炭總儲量中約為40%左右。到1995年底,我 國已探明的褐煤保存儲量為1303億噸,占全國煤炭總儲量的13%左右。褐煤不僅是世界上最重要能源之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的來源,我國內 蒙古蒙東地區存儲有豐富的褐煤,由于這種煤的水分較多、灰分也高、燃燒值低、燃點也低, 不適于遠距離運輸,目前只能作為坑口發電的燃料使用。這些褐煤也含有較高的揮發份,如 果將這些褐煤進行低溫干餾后,不僅能得到一些油類產品,而且能得到半焦和煤氣,半焦再 進行氣化生產合成氣、生產煤化工產品。目前國內外實施褐煤干餾的方法很多,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以固體為熱 載體的內加熱褐煤干餾方法,一種是以氣體為熱載體的褐煤干餾方法,還有一種是以氣體 為熱載體和外加熱相結合使褐煤加熱進行干餾的方法;上述三種方法中,后兩種方法都需 要處理干餾產生的油氣與氣體熱載體的分離問題,能耗大,且對褐煤的粒度以及煤的溫度 都有嚴格要求;前一種以固體為熱載體的方法中,固體熱載體的褐煤必須在干餾后進行磨 細,能耗大,從理論上講等于是氣體熱載體的褐煤干餾工藝。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褐煤干餾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及方法,在不 對褐煤進行加工的情況下,不使用氣體熱載體,也不使用固體熱載體,對褐煤直接進行脫水 和低溫干餾,獲得煤焦油和半焦。本發明的褐煤干餾裝置包括隧道式窯體、窯體保溫層、進料室、出料室、進料室門、 出料室門、軌道、換熱管、冷卻水管、耐火保溫材料、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窯體進 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分別位于窯體的兩端,進料室設在窯體進口閘門外,出料室設在窯 體出口閘門外,軌道鋪設在進料室、窯體和出料室底部,窯體外部覆蓋有窯體保溫層,冷卻 水管焊接在窯體底部兩個軌道之間和窯體側下部的內壁上,窯體頂部開設有排氣孔,窯體 內從窯體進口閘門到窯體出口閘門依次分為預熱區、加熱區和冷卻區,加熱區的內壁設有 30 50cm厚度的耐火保溫材料;換熱管焊接在預熱區、加熱區和冷卻區的側壁上;加熱區 內設置有加熱器;出料室設有出料室門,進料室設有進料室門;所述的軌道上裝備有窯車。上述的褐煤干餾裝置建筑在水泥地面上。上述的軌道從進料室的部分到出料室的部分有一個向下的坡度,該坡度與水平面 的角度為1° 10°。上述的排氣孔設置在加熱區和預熱區的頂部。上述的加熱器設置在加熱區的兩側。上述的窯體、進料室、出料室、進料室門、出料室門、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均由鋼板制成;上述的換熱管由鋼管制成,上述的窯車軌道為鋼制。上述的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均包括閘板、閘板移動槽和閘板定位槽,閘 板移動槽和閘板定位槽分別位于窯體的兩側,閘板在閘板移動槽內運動,閘門封閉時通過 閘板定位槽將閘板固定。上述的換熱管在預熱區和冷卻區的部分位于窯體內壁上,在加熱區的部分位于窯 體外壁上。上述的換熱管分成兩排分別設置在窯體的兩個側壁上,每排換熱管至少由兩個換 熱管道組成,同一排的換熱管道上下排列。上述的窯車包括車箱、車座和車輪,車箱和車座之間設有厚度400 500mm的耐火 保溫層,車座下部裝配有車輪。上述的窯體保溫層由輕質耐火混凝土和保溫耐火材料制成,保溫耐火材料構成窯 體保溫層的內層,輕質耐火混凝土構成窯體保溫層的外層。本發明的褐煤干餾方法采用上述裝置,在正常生產中按以下步驟進行裝出爐操 作1、在正常生產中,窯體內的軌道上部排滿了窯車,窯車的車箱內裝有褐煤;在冷卻 區,窯車車箱的褐煤也干餾完畢處于冷卻階段;在加熱區,窯車車箱內的褐煤處于高溫干餾 階段;在預熱區,窯車車型內的褐煤處于預熱階段。2、在正常生產中,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處于關閉狀態,當裝出爐時,其操 作步驟如下在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關閉的情況下,打開進料室門,將裝有褐煤的 窯車推入進料室內,關閉進料室門和出料室門,打開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然后使 進料室內的窯車在軌道上行駛進入窯體;在窯車進入窯體的同時將一個已經冷卻并已干餾 完的窯車從窯體中推出進入出料室;關閉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打開出料室門,將 進入出料室的窯車從出料室拉出,然后關閉出料室門。3、打開進料室門,將下一個裝有褐煤的窯車推入進料室內,按照步驟2的方式重 復下一個裝出爐的過程。4、在正常生產過程中預熱區溫度為200 250°C,進入窯體內的窯車在預熱區被 加熱脫除水分,然后進入加熱區,在加熱區褐煤被加熱器加熱至600 700°C,褐煤在被加 熱過程中分解析出揮發份,通過排氣孔將揮發份排出,以焦油的形式被收集;窯車內的褐煤 析出揮發份后生成半焦;然后窯車進入冷卻區,通過換熱管內通入的冷空氣使褐煤降溫至 200°C以下,同時換熱管內的空氣在冷卻區被加熱,將熱量帶到預熱區,使預熱區內窯車中 的褐煤被預熱。上述方法在正常生產過程中在冷卻水管通入冷卻水,控制車座溫度< 80°C。上述方法中,褐煤在預熱區內脫出水分,水分從排氣孔排出后被收集。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能夠有效利用熱能,在褐煤不經過任何加工的條件下,被分 解成煤氣和半焦,本發明的方法不使用氣體或固體做熱載體,在同一裝置中對褐煤進行脫 水和低溫干餾,與其他技術相比操作簡單,成本低且效果好,整個過程可以連續進行,本發 明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褐煤干餾裝置俯視剖面圖;圖2為圖1的A處局部放大圖;圖3為圖1的俯視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褐煤干餾裝置的橫截面剖圖;圖中1、窯體,2、保溫耐火材料,3、輕質耐火混凝土,4、窯體,5、窯車,6、車輪,7、軌 道,8、冷卻水管,9、進料室,10、進料室門,11、窯體進口閘門,12進口閘板、13、加熱器孔,14、 出料室,15、出料室門,16、窯體出口閘門,17、出口閘板,18、換熱管,19、排氣孔,20、輕質耐 火水泥,21、水泥地面,22、側部保溫層,23、保溫磚,24、車箱,25、車座。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加熱器為電阻式加熱器,電阻式加熱器通過加熱區頂部插入窯 體內。實施例1褐煤干餾裝置結構如圖1所示,側視結構如圖2所示,橫截面結構如圖3所示;該 裝置包括窯體1、窯體保溫層、窯車5、進料室9、出料室14、軌道7、換熱管18、冷卻水管8、側 部保溫層22、窯體進口閘門11和窯體出口閘門16。窯體進口閘門11和窯體出口閘門16分別位于窯體的兩端,進料室9設在窯體進 口閘門11外,出料室14設在窯體出口閘門16外,軌道7鋪設在進料室9、窯體1和出料室 14的底部;窯體1外部覆蓋有窯體保溫層,窯體保溫層由輕質耐火混凝土 3和保溫耐火材料 2制成,保溫耐火材料2構成窯體保溫層的內層,輕質耐火混凝土 3構成窯體保溫層的外層。窯體1底部設有冷卻水管8,窯體1頂部開設有排氣孔19,窯體1內從窯體進口閘 門11到窯體出口閘門16依次分為預熱區、加熱區和冷卻區,加熱區的內壁設有側部保溫層 22,厚度為30cm;其中加熱區側壁寬度大于預熱區以及冷卻區的側壁寬度,兩者的寬度差 與側部保溫層22的厚度相同。換熱管18焊接在預熱區、加熱區和冷卻區的側壁上;加熱區內設置有加熱器孔 13,在工作時將電阻式加熱器插入加熱器孔13中;出料室14設有出料室門15,進料室9設 有進料室門10。褐煤干餾裝置建筑在水泥地面21上。軌道7從進料室9的部分到出料室14的部分有一個向下的坡度,該坡度與水平面 的角度為1°。排氣孔19設置在加熱區和預熱區的頂部。加熱器孔13共有32個,分布在加熱區頂部的兩側。窯體進口閘門11和窯體出口閘門16均包括閘板、閘板移動槽和閘板定位槽,閘板 移動槽和閘板定位槽分別位于窯體的兩側,閘板在閘板移動槽內運動,閘門封閉時通過閘 板定位槽將閘板固定。換熱管18在預熱區和冷卻區的部分位于窯體1內壁上,在加熱區的部分位于窯體 1外壁上;其中在窯體1外壁的部分的換熱管18位于窯體保溫層與窯體1之間。換熱管18分成兩排分別設置在窯體1的兩個側壁上,每排換熱管由6個換熱管道
6組成,同一排的換熱管道上下排列。冷卻水管8焊接在窯體1底部兩個軌道7之間和窯體1側下部的內壁上。窯車5包括車箱24、車座25和車輪6,車箱24和車座25之間設有厚度400mm的 保溫磚作為耐火保溫層,保溫磚被封閉固定在一個箱體內,車座25下部裝配有車輪6,窯車 5裝配在軌道7上。褐煤干餾方法采用上述裝置,在正常生產中按以下步驟進行裝出爐操作在正常生產中,窯體內的軌道上部排滿了窯車,窯車的車箱內裝有褐煤;在冷卻 區,窯車車箱的褐煤也干餾完畢處于冷卻階段;在加熱區,窯車車箱內的褐煤處于高溫干餾 階段;在預熱區,窯車車型內的褐煤處于預熱階段。在正常生產中,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處于關閉狀態,當裝出爐時,其操作 步驟如下在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關閉的情況下,打開進料室門,將裝有褐煤的窯 車推入進料室內,關閉進料室門和出料室門,打開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然后使進 料室內的窯車在軌道上行駛進入窯體;在窯車進入窯體的同時將一個已經冷卻并已干餾完 的窯車從窯體中推出進入出料室;關閉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打開出料室門,將進 入出料室的窯車從出料室拉出,然后關閉出料室門。打開進料室門,將下一個裝有褐煤的窯車推入進料室內,按照上述步驟重復下一 個裝出爐的過程。在正常生產過程中預熱區溫度為200 250°C,進入窯體內的窯車在預熱區被加 熱脫除水分,然后進入加熱區,在加熱區褐煤被加熱器加熱至600 700°C,褐煤在被加熱 過程中分解析出揮發份,通過排氣孔將揮發份排出,以焦油的形式被收集;窯車內的褐煤 析出揮發份后生成半焦;然后窯車進入冷卻區,通過換熱管內通入的冷空氣使褐煤降溫至 200°C以下,同時換熱管內的空氣在冷卻區被加熱,將熱量帶到預熱區,使預熱區內窯車中 的褐煤被預熱。上述方法在正常生產過程中在冷卻水管通入冷卻水,控制車座溫度< 80°C。上述方法中,褐煤在預熱區內脫出水分,水分從排氣孔排出后被收集。實施例2褐煤干餾裝置同實施例1,不同點在于加熱區的側部保溫層厚度為50cm ;車箱和 車座之間保溫磚的厚度為500mm,軌道的坡度與水平面的角度為5°。褐煤干餾方法同實施例1。實施例3褐煤干餾裝置同實施例1,不同點在于加熱區的側部保溫層厚度為40cm ;車箱和 車座之間保溫磚的厚度為440mm,軌道的坡度與水平面的角度為10°。褐煤干餾方法同實施例1。
權利要求
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隧道式窯體、窯體保溫層、進料室、出料室、進料室門、出料室門、軌道、換熱管、冷卻水管、耐火保溫材料、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分別位于窯體的兩端,進料室設在窯體進口閘門外,出料室設在窯體出口閘門外,軌道鋪設在進料室、窯體和出料室底部,窯體外部覆蓋有窯體保溫層,冷卻水管焊接在窯體底部兩個軌道之間和窯體側下部的內壁上,窯體頂部開設有排氣孔,窯體內從窯體進口閘門到窯體出口閘門依次分為預熱區、加熱區和冷卻區,加熱區的內壁設有30~50cm厚度的耐火保溫材料;換熱管焊接在預熱區、加熱區和冷卻區的側壁上;加熱區內設置有加熱器;出料室設有出料室門,進料室設有進料室門;所述的軌道上裝配有窯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軌道從進料室的部分 到出料室的部分有一個向下的坡度,該坡度與水平面的角度為1° 1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氣孔設置在加熱區 和預熱區的頂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 出口閘門均包括閘板、閘板移動槽和閘板定位槽,閘板移動槽和閘板定位槽分別位于窯體 的兩側,閘板在閘板移動槽內運動,閘門封閉時通過閘板定位槽將閘板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窯車包括車箱、車座和 車輪,車箱和車座之間設有厚度400 500mm的耐火保溫層,車座下部裝配有車輪。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熱器設置在加熱區 的兩側。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熱管在預熱區和冷 卻區的部分位于窯體內壁上,在加熱區的部分位于窯體外壁上。
8.一種采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進行褐煤干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正常生產過程中 按以下步驟進行操作(1)在正常生產中,窯體內的軌道上部排滿了窯車,窯車的車箱內裝有褐煤;在冷卻 區,窯車車箱的褐煤也干餾完畢處于冷卻階段;在加熱區,窯車車箱內的褐煤處于高溫干餾 階段;在預熱區,窯車車型內的褐煤處于預熱階段;(2)在正常生產中,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處于關閉狀態,當裝出爐時,其操作 步驟如下在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關閉的情況下,打開進料室門,將裝有褐煤的窯 車推入進料室內,關閉進料室門和出料室門,打開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然后使進 料室內的窯車在軌道上行駛進入窯體;在窯車進入窯體的同時將一個已經冷卻并已干餾完 的窯車從窯體中推出進入出料室;關閉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打開出料室門,將進 入出料室的窯車從出料室拉出,然后關閉出料室;(3)打開進料室門,將下一個裝有褐煤的窯車推入進料室內,按照步驟2的方式重復下 一個裝出爐的過程;(4)在正常生產過程中預熱區溫度為200 250°C,進入窯體內的窯車在預熱區被加 熱脫除水分,然后進入加熱區,在加熱區褐煤被加熱器加熱至600 700°C,褐煤在被加熱 過程中分解析出揮發份,通過排氣孔將揮發份排出,以焦油的形式被收集;窯車內的褐煤 析出揮發份后生成半焦;然后窯車進入冷卻區,通過換熱管內通入的冷空氣使褐煤降溫至2200°C以下,同時換熱管內的空氣在冷卻區被加熱,將熱量帶到預熱區,使預熱區內窯車中 的褐煤被預熱。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褐煤干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2)中褐煤在預熱區 被加熱脫除水分,水分從排氣孔排出后被收集。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褐煤干餾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正常生產過程中在冷卻水管 通入冷卻水,控制車座溫度< 80°C。
全文摘要
一種褐煤干餾裝置及方法,包括隧道式窯體、窯體保溫層、進料室、出料室、進料室門、出料室門、軌道、換熱管、冷卻水管、耐火保溫材料、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褐煤干餾方法為在裝出爐過程中,將裝有褐煤的窯車推入進料室內,在軌道上行駛進入窯體;將一個已經冷卻的窯車從窯體中推出進入出料室;關閉窯體進口閘門和窯體出口閘門,打開出料室門,將進入出料室的窯車從出料室拉出,然后關閉出料室;打開進料室門,將下一個裝有褐煤的窯車推入進料室內,按照上述方式重復下一個裝出爐的過程;窯車在預熱區脫除水分,在加熱區褐煤被加熱,然后進入冷卻區降溫。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能夠有效利用熱能,成本低且效果好。
文檔編號C10B7/14GK101880535SQ20101022097
公開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8日
發明者馮乃祥 申請人:沈陽北冶冶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