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的生產工藝及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復合燃料的生產工藝及配方,具體涉及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的生產工藝及配方。
背景技術:
柴油是石油提煉后的一種油質的產物。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含10到22個碳原子的鏈烷、環烷或芳烴。它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位于汽油和重油之間,沸點在170°C至390°C間,比重為0.82、.845kg/l。目前柴油廣泛用于大型車輛、船艦、發電機等。主要用作柴油機的液體燃料,由于高速柴油機(汽車用)比汽油機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長速度大于汽油。目前一些小型汽車甚至高性能汽車也改用柴油。雖然柴油不像汽油般會產生有毒氣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汽油更環保和健康,但是,比起汽油來,柴油含更多的雜質,它燃燒時也更容易產生煙塵,造成空氣污染。同時,隨著人類年復一年地開采石油,常規原油的可采儲量僅剩1500億噸,而目前全球原油年產量己達30億噸,如此算來,常規油的枯竭之日己不十分遙遠,能源危機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因此,為了節約能源,同時也為了保護環境,有必要使用一種新燃料來代替汽油、柴油等燃料。
乙醇是一種可再生性資源,它具有許多優良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常常作為汽油添加劑,可提高汽油的辛烷值。目前為了減少對石油消耗,乙醇燃料被開始逐步的應用。乙醇燃料具有以下優點:(I)增氧性強,助燃效果好。燃料乙醇按10%的比例混配入汽油中,可使氧含量達到3.5%,助燃效果好,汽油燃燒充分,使汽車的有害尾氣排放總量降低33%以上。并可使辛烷值提高2— 3個單位,提高了油品的抗爆性。
(2)溶解性好,清潔油路。車用乙醇汽油中的燃料乙醇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有機溶齊U,能有效地消除汽車油箱及油路系統中沉淀和凝結的雜質,具有使油路疏通的作用。
(3)燃燒充分,減少積炭。由于車用乙醇汽油燃燒充分,可有效地預防和消除火花塞、氣門、活塞頂部及排氣管、消聲器等部位積炭的形成,延長發動機和主要部件的使用壽命。
但是,乙醇燃料在燃燒值和動力性上還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彌補乙醇燃料的這些不足,使得乙醇燃料應用性更好,從而更廣泛的使用乙醇燃料,以降低石油消耗,緩 解能源危機。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的生產工藝及配方,替代柴油燃料,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緩解能源危機。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它包括柴油、乙醇,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醇復合柴油燃料還包括納米煤、緩蝕劑及十六烷值改進劑,以質量百分比計,其原料配方包括如下組分:(1)納米煤15-45%; (2)柴油25-60% ; (3)乙醇15-40%; (4)緩蝕劑0.1-2.5%; (5)十六烷值改進劑0.05-2%。
乙醇是一種可再生性資源,常常作為燃油添加劑,可提高燃油的辛烷值,不過作為添加劑時使用的量很少,而本發明則將乙醇作為一個主要組份,在燃料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柴油的用量,節約了能源;乙醇燃料雖然具有增氧性強、溶解性好、燃燒充分等優點,但是在燃燒值和動力性上還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納米煤粉則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所以本發明采用添加納米煤粉為主,同時在輔助添加劑如緩蝕劑、十六烷值改進劑等的共同作用下,改善燃料的不足。
優選的,所述乙醇復合柴油燃料的原料配方包括如下組份: (1)納米煤20-30%; (2)柴油30-50% ; (3)乙醇20-35%; (4)緩蝕劑0.1-2%; (5)十六烷值改進劑0.05-2%。
優選的,所述納米煤的粒徑為20-500nm。
優選的,所述柴油及所述乙醇為工業級。柴油及乙醇為工業級,這樣燃料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優選的,所述緩蝕劑為烷基胺磷酸鹽。乙醇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乙酸,對汽車金屬特別是銅有腐蝕作用。有關試驗表明,在汽油中乙醇的含量在0 10%時,對金屬基本沒有腐蝕,但乙醇含量超過15%時,對金屬的腐蝕性較大,而本發明中的乙醇含量已經超過15%,因此就需要加入緩蝕劑來抑制腐蝕。烷基胺磷酸鹽則是一種很好的緩蝕劑,她可以在金屬表面形成一種保護膜,從而阻止金屬的腐蝕。
優選的,所述十六烷值改進劑為硝酸戊酯類物質。十六烷值是表示柴油在柴油機中燃燒時自燃性的重要指標,十六烷值低的柴油燃燒性能差,易引起爆震,十六烷值過高的柴油則由于來不及與空氣混合而造成燃燒不完全。十六烷值改進劑的種類有:硝酸酯化合物、有機過氧化物、有機硫化合物、二硝基化合物、醚類、脂肪酸衍生物、金屬化合物等,硝酸戊酯類物質則是一種效果比較好的十六烷值改進劑。其作用機理在于這些化合物容易分解成自由基或含氧化合物,并在柴油燃燒時使烴類氧化,提高鏈引發速率,從而提高燃料的著火特性。
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經過加工的所述納米煤、緩蝕劑、十六烷值改進劑、乙醇、柴油按比例調和,制成液體漿料,納米煤顆粒均勻懸浮于液體漿料中,由靜電捕集納米煤顆粒,在容器中釋放靜電,在漿料中均有分布即得所述乙醇復合柴油燃料。
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在乙醇復合柴油燃料中加入納米煤,經過加工處理后制備成新型的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可以很好的完善原復合 燃料中的燃燒值和動力性的不足,其生產工藝合理,成本低廉,生產的復合燃料可以很好的替代機動車用柴油燃料,替代優勢明顯,同時減少環境污染,乙醇的大量使用,降低了石油的消耗,可以緩解能源危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但同時說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具體范圍,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按照本實施例的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以質量百分比計,其原料配方為:納米煤26.2% ;柴油37.1% ;乙醇34.9% ;緩蝕劑1.1% ;十六烷值改進劑0.7%。
其生產工藝如下: 將納米煤2.4kg充入0.2m3的調和罐中,靜電捕集,捕集場強4、kV/Cm,霧化(霧粒直徑< 2.9 ii m)噴入3.2kg乙醇液體和3.4kg車用柴油,加入0.1kg緩蝕劑烷基胺磷酸鈉、0.06kg十六烷值改進劑硝酸異戊酯混合攪拌均勻,制成液體漿料,即為復合燃料。
實施例2: 按照本實施例的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以質量百分比計,其原料配方為:納米煤20.7% ;柴油48.0% ;乙醇29.5% ;緩蝕劑1.1% ;十六烷值改進劑0.7%。
其生產工藝如下: 將納米煤1.9kg充入0.2m3的調和罐中,靜電捕集,捕集場強4、kV/Cm,霧化(霧粒直徑< 2.9 ii m)噴入2.7kg乙醇液體和4.4kg車用柴油,加入0.1kg緩蝕劑烷基胺磷酸鈉、0.06kg十六烷值改進劑硝酸異戊酯混合攪拌均勻,制成液體漿料,即為復合燃料。
實施例3: 按照本實施例的一 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以質量百分比計,其原料配方為:納米煤29.5% ;柴油45.8% ;乙醇22.9% ;緩蝕劑1.1% ;十六烷值改進劑0.7%。
其生產工藝如下: 將納米煤2.7kg充入0.2m3的調和罐中,靜電捕集,捕集場強4、kV/Cm,霧化(霧粒直徑< 2.9iim)噴入2.1kg乙醇液體和4.2kg車用柴油,加入0.1kg緩蝕劑烷基胺磷酸鈉、0.06kg十六燒值改進劑硝酸戍酯混合攪拌均勻,制成液體衆料,即為復合燃料。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它包括柴油、乙醇,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醇復合柴油燃料還包括納米煤、緩蝕劑及十六烷值改進劑,以質量百分比計,其原料配方包括如下組分: (1)納米煤15-45%; (2)柴油25-60% ; (3)乙醇15-40%; (4)緩蝕劑0.1-2.5%; (5)十六烷值改進劑0.05-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醇復合柴油燃料的原料配方包括如下組份: (1)納米煤20-30%; (2)柴油30-50% ; (3)乙醇20-35%; (4)緩蝕劑0.1-2%; (5)十六烷值改進劑0.05-2%。
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納米煤的粒徑為20-500nm。
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及所述乙醇為工業級。
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緩蝕劑為烷基胺磷酸鹽。
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六烷值改進劑為硝酸戊酯類物質。
7.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經過加工的所述納米煤、緩蝕劑、十六烷值改進劑、乙醇、柴油按比例調和,制成液體漿料,納米煤顆粒均勻懸浮于液體漿料中,由靜電捕集 納米煤顆粒,在容器中釋放靜電,在漿料中均有分布即得所述乙醇復合柴油燃料。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它包括柴油、乙醇,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醇復合柴油燃料還包括納米煤、緩蝕劑及十六烷值改進劑,以質量百分比計,其原料配方包括如下組分納米煤15-45%;柴油25-60%;乙醇15-40%;緩蝕劑0.1-2.5%;十六烷值改進劑0.05-2%。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新型乙醇復合柴油燃料的生產工藝。本發明在乙醇復合柴油燃料中加入納米煤,經過加工處理后制備成新型的乙醇復合柴油燃料可以很好的完善原復合燃料中的燃燒值和動力性的不足,其生產工藝合理,成本低廉,生產的復合燃料可以很好的替代機動車用柴油燃料,替代優勢明顯,同時減少環境污染,乙醇的大量使用,降低了石油的消耗,可以緩解能源危機。
文檔編號C10L1/23GK103215092SQ20131013708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9日
發明者楊泊寧 申請人:楊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