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機組塔底環境控制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電機組塔底環境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已經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風力發電技術已基本趨于成熟。在大型的風電場中有幾十臺甚至上百臺風力機,如何有效地對各風力機狀態進行監控,使整個風場風機安全、可靠、經濟地運行變得至關重要。
[0003]由于風電機組的應用環境多處于風沙大、海拔高或海邊高濕度的惡劣環境中,故對風電機組內部設備的機械部件、電子元器件有較大的影響,若塔筒內環境不可控,則會大大降低塔筒內設備的可靠性,嚴重影響機組的可利用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風電機組塔底環境控制裝置,包括:
[0005]溫度傳感器;
[0006]濕度傳感器;
[0007]環境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連接;
[0008]環境調節執行單元,與所述環境控制單元連接。
[0009]由上,可以對風電機組塔底的環境進行監測,并且對于監測不達標的情況可及時進行環境調節,從而保證風電機組塔底的各個元件可以在一個較為適宜的環境下工作。
[0010]可選的,所述環境控制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模擬放大電路、模數轉換電路、濾波電路和單片機。
[0011 ] 由上,實現對于傳感器所采集數據的優化以及識別。
[0012]可選的,所述環境調節執行單元包括:
[0013]相互連接的第一開出單元和筒門風扇,所述第一開出單元的輸入端與所述環境控制單元連接,輸出端連接所述筒門風扇;
[0014]相互連接的第二開出單元和干燥器,所述第二開出單元的輸入端與所述環境控制單元連接,輸出端連接所述干燥器。
[0015]由上,可以通過降低溫度和濕度,保證風電機組塔底的各個元件可以在一個較為適宜的環境下工作。
[0016]可選的,所述第一、第二開出單元包括:相互連接的型號為moc8050的光耦芯片和型號為delay-dsle的繼電器所組成的電路。
[0017]可選的,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均分別設置在風電塔筒的外部和內部。
[0018]由上,同時監測風電塔筒外部和內部的環境,從而可以更優的為調整環境打下基礎。
[0019]可選的,所述設置在風電塔筒的外部的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封裝于保護殼體內,所述保護殼體的側壁設置有通孔。
[0020]可選的,所述通孔傾斜設置,在所述保護殼體的內側端高于透明玻璃保護罩的外側端。
[0021]由上,傾斜設置的通孔可以通風防雨,并且不影響傳感器的采集精度。
[0022]可選的,所述保護殼體的外層設置有防腐涂層。
[0023]由上,可以防止雨雪等的侵蝕,延長傳感器使用壽命。
[0024]可選的,還包括網絡通信單元,與所述中央處理單元連接。
[0025]由上,可以使遠程客戶端實時了解風電機組塔底的環境情況。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風電機組塔底環境控制裝置的原理示意圖;
[0027]圖2為保護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3為中央處理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0029]圖4為開出單元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參照圖1?圖3對本實用新型所述風電機組塔底環境控制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0031]如圖1所示,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環境監測部分、環境控制部分和環境調節執行部分。
[0032]環境監測部分包括:溫度傳感器20和濕度傳感器30。本實施例中,溫度傳感器20和濕度傳感器30至少各兩個,其中,風電塔筒外設置一溫度傳感器20和一濕度傳感器30,用以檢測風電所在位置的環境溫度及環境濕度。另外,在風電塔筒內部的主控柜或變頻器周圍,也設置一溫度傳感器20和一濕度傳感器30。當然,也可分別在主控柜和變頻器周圍設置一溫度傳感器20和一濕度傳感器30,以便檢測的更加精確。
[0033]其中,設置在風電塔筒外部的溫度傳感器20和濕度傳感器30封裝于如圖2所示的保護殼體201內,所述保護殼體201的側壁設置有細通孔202。所述細通孔202傾斜設置,具體設置為在透明玻璃保護罩的內側高于外側,由此,即可保證空氣流通,還可以防塵防雨。進一步的,所述保護殼體的外層設置有防腐涂層。
[0034]環境控制部分,用于依據所接收的溫度數據和濕度數據,進行適應性溫度控制,以調節風電機組塔底環境。具體的,環境控制部分包括模擬放大電路、模數轉換電路、濾波電路和作為中央處理單元10的單片機組成。
[0035]所述模擬放大電路分別與環境監測部分中的溫度傳感器20和濕度傳感器30連接,用于對所檢測的模擬信號進行放大。
[0036]模數轉換電路用于對所放大的模擬信號進行模數轉換處理,輸出數字信號。
[0037]濾波電路用于對轉換后的數字信號進行濾波處理。
[0038]中央處理單元10,用于對所接收的溫度數據和/或濕度數據進行判斷,當不符合預設要求時,即輸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即為高低電平。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中央處理單元10可采用包括型號為F2812芯片的電路實現。對于接收檢測數據,對所接收數據進行對比并且輸出高低電平作為控制指令,屬于單片機所能實現的公知技術,本實施例無意對該公知技術進行保護,僅保護其與其他各單元的連接關系。
[0039]環境調節執行部分,接收中央處理單元10的指令,進行對應調節。本實施例中,環境調節部分包括塔筒門風扇40和干燥器50。在所述筒門風扇40、干燥器50與中央處理單元10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一開出單元401 (連接于筒門風扇40與中央處理單元10之間)和第二開出單元501 (連接于干燥器50與中央處理單元10之間)。不難理解,筒門風扇40和干燥器50可以對應設置多個,從而起到更好的調節效果。
[0040]所述第一開出單元401和第二開出單元501的輸入端均與中央處理單元10的控制指令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一開出單元401的輸出端與筒門風扇40連接,第二開出單元501的輸出端與干燥器50連接,開出單元用于依據中央處理單元10指令進行開關量輸出。如圖4所示,所述開出單元通過包括相互連接的型號為moc8050的光耦芯片和型號為delay-dsle的繼電器所組成的電路實現。
[0041]網絡通信單元60,與所述中央處理單元10連接,用于將中央處理單元10所接收的數據進行調制、打包處理,并無線輸出到遠程客戶端,從而可以使遠程客戶端實時了解風電機組塔底的環境情況。
[0042]本實用新型所述裝置的工作如下所述:當中央處理單元10所接收溫度傳感器20采集的溫度數據高于閾值時,則輸出控制指令至第一開出單元401,以開啟筒門風扇40,從而對塔底進行降溫。另外,當中央處理單元10所接收濕度傳感器30采集的濕度數據高于閾值時,則輸出控制指令至第二開出單元402,以開啟干燥器50,從而對塔底進行除濕。
[004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風電機組塔底環境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溫度傳感器; 濕度傳感器; 環境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連接; 環境調節執行單元,與所述環境控制單元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境控制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模擬放大電路、模數轉換電路、濾波電路和單片機。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境調節執行單元包括: 相互連接的第一開出單元和筒門風扇,所述第一開出單元的輸入端與所述環境控制單元連接,輸出端連接所述筒門風扇; 相互連接的第二開出單元和干燥器,所述第二開出單元的輸入端與所述環境控制單元連接,輸出端連接所述干燥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開出單元包括:相互連接的型號為moc8050的光親芯片和型號為delay-dsle的繼電器所組成的電路。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均分別設置在風電塔筒的外部和內部。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設置在風電塔筒的外部的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封裝于保護殼體內,所述保護殼體的側壁設置有通孔。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傾斜設置,在所述保護殼體的內側端高于透明玻璃保護罩的外側端。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殼體的外層設置有防腐涂層。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網絡通信單元,與所述單片機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風電機組塔底環境控制裝置,包括: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環境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連接;環境調節執行單元,與所述環境控制單元連接。由上,可以對風電機組塔底的環境進行監測,并且對于監測不達標的情況可及時進行環境調節,從而保證風電機組塔底的各個元件可以在一個較為適宜的環境下工作。
【IPC分類】F03D17/00
【公開號】CN205078403
【申請號】CN201520711298
【發明人】張波, 周繼威, 王棟, 張 林, 王寅生
【申請人】中能電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9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