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構件,特別是一種建筑工程基坑邊坡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常規的建筑工程基坑邊坡支護結構常常采用一排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間隔排列,護坡樁與護坡樁之間固定連接“拉梁”樁間體,為保證土體不外泄,其樁間還要采用混凝土噴射面層,形成一道護坡墻體。這種傳統護坡樁墻的缺點在于整體工作性能差,混凝土面層因受力不合理,難于保證樁間土體穩定。同時,在土方開挖期間,需跟隨邊坡噴射混凝土,影響了工作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解決傳統護坡樁墻整體工作性能差、難于保證樁間土體穩定、混凝土面層受力不合理和工作效率較低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這種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包括一排間隔布置的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每兩個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之間的空隙中固定連接樁間體,其特征在于其樁間體是筒形混凝土殼體,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與筒形混凝土殼體間隔、直立、無間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的樁間距小于筒形混凝土殼體的長軸直徑。
上述筒形混凝土殼體是圓柱筒形混凝土殼體或橢圓柱筒形混凝土殼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圓柱形實心護坡樁與筒形混凝土殼體的聯合支護,形成封閉的受力整體,使護坡體系協同工作,保證護坡的穩定性,避免土體外泄。節約建筑材料投入,保證合理的受力性能,簡化施工工藝,在傳統護坡樁施工完畢后,在樁間成孔,進而澆筑筒形鋼筋混凝土殼體結構,該殼體將樁間土體的側壓力傳遞到護坡樁。因該殼體結構具有抗壓能力強的特性,足以承載樁間混凝土的側壓力,解決了樁間土體的相對穩定性,保證了護坡樁的協同工作。使邊坡更加安全可靠,為長期的基礎施工創造條件。同時,有利于提高工效,保證土方開挖可連續進行,不必為樁間土噴錨延誤工期。適用于各種建筑工程基坑邊坡支護。
圖1是實施例一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實施例二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實施例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參見圖1、2,這種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包括一排間隔布置的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1,每兩個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之間的空隙中固定連接樁間體,其樁間體是圓筒形混凝土殼體2,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1與圓筒形混凝土殼體2間隔、直立、無間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為保證該樁墻受力良好,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的樁間距應小于筒形混凝土殼體的長軸直徑,使該樁墻更好受力。
實施例二參見圖3、4,由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1與橢圓筒形混凝土殼體3間隔、直立、無間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
根據工程經驗,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的樁徑為800mm左右,樁心距為2000mm左右,筒形混凝土殼體的直徑為1400mm左右,壁厚100mm左右,混凝土內置有鋼筋。
權利要求1.一種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包括一排間隔布置的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每兩個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之間的空隙中固定連接樁間體,其特征在于其樁間體是筒形混凝土殼體,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與筒形混凝土殼體間隔、直立、無間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的樁間距小于筒形混凝土殼體的長軸直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混凝土殼體是圓柱筒形混凝土殼體或橢圓柱筒形混凝土殼體。
專利摘要一種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包括一排間隔布置的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每兩個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之間的空隙中固定連接樁間體,其樁間體是筒形混凝土殼體,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與筒形混凝土殼體間隔、直立、無間隙排列成一排,形成樁間混凝土殼組合護坡樁墻,圓柱形實心混凝土護坡樁的樁間距小于筒形混凝土殼體的長軸直徑。可節約建筑材料投入,保證合理的受力性能,簡化施工工藝,形成封閉的受力整體,使護坡體系協同工作,保證護坡的穩定性,避免土體外泄。同時,有利于提高工效,保證土方開挖可連續進行,不必為樁間土噴錨延誤工期。適用于各種建筑工程基坑邊坡支護。
文檔編號E02D17/04GK2701910SQ20042007287
公開日2005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1日
發明者朱海晨, 蔡鵬程, 劉哲生, 袁恩炤, 王俐明, 邵合群 申請人: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