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及防治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包括木樁、網袋,在網袋內部填充有農業廢棄物形成生物攔截卷,所述木樁的底端穿過生物攔截卷后固定在山坡的坡面上。采用本發明裝置,操作簡單,工程量小,成本低,見效快,防治效果明顯。本發明裝置可以根據現場邊坡條件及時調整規格,實用性強,具有較強的推廣與應用價值。此外,本發明的攔截卷的材料為原生態材料,且具備攔截泥沙、凈化水質、改善坡地土壤肥力等多個功能,克服了已有的防治水土流失裝置功能單一、易產生二次污染的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及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環境工程領域,具體說是一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由于氣候、環境等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為活動的影響,造成地面的水和土離開原來的位置,流失到較低的地方,再經過坡面、溝壑,匯集到江河河道內去,這種現象稱為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的流速越快,對土壤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
[0003]毀林毀草,陡坡開荒,過度放牧,開礦、修路等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0004]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經濟發展等造成極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農作物產量降低,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人地矛盾突出。影響農業生產,加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效果好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包括木樁、網袋,在網袋內部填充有農業廢棄物形成生物攔截卷,所述木樁的底端穿過生物攔截卷后固定在山坡的坡面上。
[0007]進一步地,所述木樁穿過生物攔截卷上沿著坡頂至坡底方向的二分之一的位置處。
[0008]進一步地,所述木樁的頂部方向與山坡的坡面方向一致。有效控制坡面徑流造成的水土流失。木樁頂部方向與坡面方向一致;木樁與山坡上朝著坡頂方向的坡面呈45°,這樣可以將攔截卷牢固地固定在坡面上。
[0009]進一步地,所述農業廢棄物為農作物秸桿、木材刨花、樹枝、雜草中的一種或多種。可以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成本低;
進一步地,所述農業廢棄物的長度為15-20厘米。提高生物卷的透水性能,又能有效地阻擋泥沙。
[0010]進一步地,所述網袋網格尺寸1.0-1.2厘米,能有效攔截泥沙,減少水土流失。
[0011]利用上述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該方法為:將農業廢棄物風干后切成15-20厘米小段,裝入網孔直徑為1.0-1.2厘米的網袋中;用木樁將網袋固定在坡地上,木樁長度高于攔截卷的直徑15-20厘米,木樁底端削成楔形,木樁插入土壤的深度不低于20厘米。
[0012]當坡面長時,每隔3-5米安裝一個攔截卷,網袋與網袋之間應錯落安置;相鄰兩個攔截卷首尾部分重疊15厘米,并用木樁加以固定。[001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簡易可行,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好。采用本發明裝置,操作簡單,工程量小,成本低,見效快,防治效果明顯。本發明裝置可以根據現場邊坡條件及時調整規格,實用性強,具有較強的推廣與應用價值。此外,本發明的攔截卷的材料為原生態材料,且具備攔截泥沙、凈化水質、改善坡地土壤肥力等多個功能,克服了已有的防治水土流失裝置功能單一、易產生二次污染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0016]如圖1所示,一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包括木樁1、網袋,在網袋內部填充有農業廢棄物形成生物攔截卷2,所述木樁I的底端穿過網袋后固定在山坡的坡面3上。其中,農業廢棄物為農作物秸桿、木材刨花、樹枝、雜草中的一種或兩種。農業廢棄物的長度為15-20厘米。網袋網格尺寸直徑1.0-1.2厘米。上述生物攔截卷2的長度可長可短,根據現場邊坡條件及時調整規格,為了便于運輸和施工,一般控制在3-5米,直徑20-30厘米。
[0017]利用上述裝置進行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I)制作生物攔截卷2和木樁1:
將農作物秸桿或雜草風干后切成15-20厘米小段,裝入網孔直徑為1.0-1.5厘米柳條編制的網袋或聚丙烯網袋;木樁I長度高于攔截卷的直徑15-20厘米,底端削成楔形。
[0018]2)將木樁I穿過生物攔截卷2后固定在坡面3上,并且木樁I是穿過的生物攔截卷2上沿著坡頂至坡底方向的二分之一的位置處,要求是木樁I頂部方向與坡面3方向一致;木樁I與山坡上朝著坡頂方向的坡面3呈45° ;木樁I插入土壤的深度不低于20厘米。
[0019]本方法簡易可行,防治水土流失效果好。生物攔截卷2形成的水土攔截帶可以有效減少地表徑流和水流攜帶泥沙的能力,從而減少水土和養分流失。在南方丘陵地區坡度8°的坡地上采用本裝置可以減少地表徑流79.3%?90.4%,減少水土流失量73.8%?
86.2%o
[0020]實施例2: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步驟(2)中,每隔3-5米安裝一個攔截卷,網袋與網袋之間應錯落安置;相鄰兩個攔截卷首尾部分重疊15厘米,并用木樁I加以固定。
[0021]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樁、網袋,在網袋內部填充有農業廢棄物形成生物攔截卷,所述木樁的底端穿過生物攔截卷后固定在山坡的坡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樁穿過生物攔截卷上沿著坡頂至坡底方向的二分之一的位置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樁的頂部方向與山坡的坡面方向一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農業廢棄物為農作物秸桿、木材刨花、樹枝、雜草等中的一種或多種。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農業廢棄物的長度為15-20厘米。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網袋網格尺寸1.0-1.2厘米。
7.利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農業廢棄物風干后切成15-20厘米小段,裝入網孔直徑為1.0-1.2厘米的網袋中;用木樁將網袋固定在坡地上,木樁長度高于攔截卷的直徑15-20厘米,木樁底端削成楔形,木樁插入土壤的深度不低于20厘米。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樁與山坡上朝著坡頂方向的坡面呈45°。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裝置防治山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坡面長時,每隔3-5米安裝一個攔截卷,網袋與網袋之間應錯落安置;相鄰兩個攔截卷首尾部分重疊15厘米,并用木樁加以固定。
【文檔編號】E02D17/20GK103572766SQ201310583478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0日
【發明者】馬愛軍, 何任紅 申請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