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地下室外墻【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它包括墻體,所述墻體沿墻體的橫向設置有若干條對拉螺栓,兩條對拉螺栓之間設置有兩條管體。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具有以下優點:(1)減少混凝土澆灌量,又減小了水化熱與溫差;(2)結構的抗彎能力與剛度不受影響;(3)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改善,工程質量又得到提高;(4)再生塑料的使用,變廢為寶,符合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政策;(5)經濟效益顯著,具有推廣的實際意義;(6)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地下室外墻【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背景技術】】
[0002]地下室結構按目前發展趨勢正向縱深求空間,且體量較大,因而外側墻板周長越來越大,其墻厚越來越寬。墻體的加厚不僅直接導致混凝土量的增加,同時因采用商品砼其水膠用量較大,集料較細;又因養護困難使得大體積砼在澆筑過程中產生的水化熱和溫差影響等造成種種裂縫,對地下室外墻防水與使用功能形成隱患。為減少此不利影響,設計中往往會設置較多的約束構造鋼筋、膨脹帶(后澆帶)以及采用微膨脹砼等構造措施,但效果不甚理想,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下室外墻收縮裂縫問題。
[0003]故有必要對現有地下室外墻結構進行進一步地技術革新。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6]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包括墻體,所述墻體沿墻體的橫向設置有若干條對拉螺栓,兩條對拉螺栓之間設置有兩條管體;管體的直徑為90-180mm,兩條管體之間的中心距均均為230mm;所述管體頂端與墻體頂端之間的上實心高為700mm,所述管體底端與墻體底端之間的下實心高為450mm;所述管體圓心與地下室內側壁之間的間距一為130~230mm,所述管體圓心與迎水壁之間的間距二為180~250mm ;所述管體外壁與實心柱壁面 之間的最小距離為間距三,間距三長度大于等于200mm,且間距三長度小于等于柱寬。
[0007]進一步地,所述管體沿管體的縱向設置有若干個固定接頭,兩個固定接頭之間的距離為1500~1200mm。
[0008]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固定接頭之間的距離為1000mm。
[0009]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接頭的橫截面呈井字狀。
[0010]進一步地,所述管體的頂端設置有與管體相匹配的管帽,所述管體的底端開設有線槽,線槽的高度為25_,線槽的厚度為4_ ;所述墻體內設置有與線槽相匹配的鋼板止水帶,鋼板止水帶的高度為40mm,鋼板止水帶的厚度為3_。
[0011]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包括墻體,所述墻體沿墻體的橫向設置有若干條對拉螺栓,兩條對拉螺栓之間設置有兩條管體;管體的直徑為90-180mm,兩條管體之間的中心距均為230mm;所述管體頂端與墻體頂端之間的上實心高為700mm,所述管體底端與墻體底端之間的下實心高為450mm;所述管體圓心與地下室內側壁之間的間距一為130~230mm,所述管體圓心與迎水壁之間的間距二為180~250mm ;所述管體外壁與實心柱壁面之間的最小距離為間距三,間距三長度大于等于200mm,且間距三長度小于等于柱寬。
[0012]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具有以下優點:
[0013](I)減少混凝土澆灌量,又減小了水化熱與溫差。
[0014](2)結構的抗彎能力與剛度不受影響。
[0015](3)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改善,工程質量又得到提高。
[0016](4)再生塑料的使用,變廢為寶,符合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政策。
[0017](5)經濟效益顯著,具有推廣的實際意義。
[0018](6)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此處所說明的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
[0023]1、墻體; 101、地下室內側壁;102、迎水壁; 2、管體;
`[0024]201、線槽;3、固定接頭;4、鋼板止水帶;5、對拉螺栓;
[0025]6、實心柱;7、管帽;H1、下實心高;H2、上實心高;
[0026]L1、間距一;L2、間距二;L3、中心距; L4、間距三;
[0027]L5、柱寬。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僅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9]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包括墻體1,所述墻體I沿墻體I的橫向設置有若干條對拉螺栓5,兩條對拉螺栓5之間設置有兩條管體2;管體2的直徑為90-180mm,兩條管體2之間的中心距L3均為230mm。
[0030]所述管體2頂端與墻體I頂端之間的上實心高H2為700mm,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第一、為樓板鋼筋提供錨固長度;第二、上部墻體與樓面荷載,經此段均勻傳至輕質管柱墻板;第三、原設計在此部位就設有一條臥梁;第四、為上部外墻植筋提供錨固區域。上實心高H2的高度并不局限為700mm,其數值是根據具體工程設計來決定。
[0031]所述管體2底端與墻體I底端之間的下實心高Hl為450mm,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第一、便于與相鄰實心墻體構造一致;第二、墻體載荷傳至筏板比較直接;第三、施工縫節點處理。下實心高Hl的高度并不局限為450mm,其數值是根據具體工程設計來決定。
[0032]所述管體2圓心與地下室內側壁101之間的間距一 LI為130~230mm,所述管體2圓心與迎水壁102之間的間距二 L2為180~250mm ;所述管體2外壁與實心柱6壁面之間的最小距離為間距三L4,間距三L4長度大于等于200mm,且間距三L4長度小于等于柱寬L5。
[003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管體2沿管體2的縱向設置有若干個固定接頭3,兩個固定接頭3之間的距離為1500?1200mm ;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固定接頭3之間的距離為1000mm。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砼在澆筑時,防止空心管上浮或傾斜問題。
[003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固定接頭3的橫截面呈井字狀,這樣可以保證管體2的垂直度與水平定位的正確。
[003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管體2的頂端設置有與管體2相匹配的管帽7,管帽7設置的目的是為了防上部砼墜落管體2內。所述管體2的底端開設有線槽201,線槽201的高度為25mm,線槽201的厚度為4mm ;所述墻體I內設置有與線槽201相匹配的鋼板止水帶4,鋼板止水帶4的高度為40mm,鋼板止水帶4的厚度為3mm。這樣,線槽201便可以直接插入到鋼板止水帶4中,從而起到固定管體2的作用。
[0036]本實用新型的實例:
[0037]實例1,當墻體I的厚度為350mm時,管體2的直徑為110mm,間距一 LI為155mm,間距二 L2為195臟。
[0038]實例2,當墻體I的厚度為400mm時,管體2的直徑為140mm,間距一 LI為190mm,間距二 L2為210mm。
[0039]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具有以下優點:
[0040](I)減少混凝土澆灌量,又減小了水化熱與溫差。
[0041](2)結構的抗彎能力與剛度不受影響。
[0042](3)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改善,工程質量又得到提高。
[0043](4)再生塑料的使用,變廢為寶,符合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政策。
[0044](5)經濟效益顯著,具有推廣的實際意義。
[0045](6)該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造成本低。
[0046]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墻體(1),所述墻體(I)沿墻體(I)的橫向設置有若干條對拉螺栓(5),兩條對拉螺栓(5)之間設置有兩條管體(2);管體(2)的直徑為90?180mm,兩條管體(2)之間的中心距(L3)均為230mm;所述管體(2)頂端與墻體(I)頂端之間的上實心高(H2)為700mm,所述管體(2)底端與墻體(I)底端之間的下實心高(Hl)為450mm;所述管體(2)圓心與地下室內側壁(101)之間的間距一(LI)為130?230mm,所述管體(2)圓心與迎水壁(102)之間的間距二(L2)為180?250mm ;所述管體(2)外壁與實心柱(6)壁面之間的最小距離為間距三(L4),間距三(L4)長度大于等于200mm,且間距三(L4)長度小于等于柱寬(L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2)沿管體(2)的縱向設置有若干個固定接頭(3),兩個固定接頭(3)之間的距離為1500?1200m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頭(3)的橫截面呈井字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現澆混凝土輕質管柱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2)的頂端設置有與管體(2)相匹配的管帽(7),所述管體(2)的底端開設有線槽(201),線槽(201)的高度為25mm,線槽(201)的厚度為4mm;所述墻體(I)內設置有與線槽(201)相匹配的鋼板止水帶(4),鋼板止水帶(4)的高度為40mm,鋼板止水帶(4)的厚度為3mm。
【文檔編號】E02D29/02GK203383228SQ201320384092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日
【發明者】薛炳泉, 陳鴻根, 湯翔宇, 江文林 申請人:蘇州建鑫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蘇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蘇州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