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用于在分隔墻兩側的先施工基坑結構和后施工基坑結構連通過程中進行結構保護,包括傳力撐和垂直支撐,在后施工基坑的各層結構板與需要拆除的分隔墻之間留設后澆帶空間,所述傳力撐分別設置于分隔墻與后施工基坑對應的各層結構板之間,所述垂直支撐分別設置于每根因設置所述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下方。通過設置傳力撐和垂直支撐,可以在設置預留空間下確保結構安全。通過設置預留空間并在后續施工中澆筑后澆帶結構,不但可減小基坑間因各自不同的沉降而互相影響,而且還可提供足夠操作面,使得分隔墻的拆除更加方便,從而加快施工進度,節約資源。
【專利說明】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建筑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現代建筑施工技術的不斷發展,地下結構也向多元化結構發展,半逆作法技術得到越來越多工程的采用,配合不同使用功能需求,多基坑連通設計給地下工程施工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0003]目前,相鄰基坑地下結構施工需要達到結構連通的施工方案都是兩個基坑各自施工完成地下結構,兩者之間的分隔墻因逆作法技術支撐需要,無法在兩基坑結構施工時同步拆除,故分隔墻必須保留在兩基坑結構之間,最后方可拆除。
[0004]如此施工方法無疑增加了施工難度,主要表現在:1.相鄰基坑結構連接存在很多細部連接節點,兩個基坑結構都施工完畢后,夾于兩者之間的分隔墻需要從結構之間挖出,再填補連接結構,施工難度相當大。2.因兩基坑結構緊貼分隔墻,此時分隔墻充當圍護支撐的作用,分隔墻拆除后,半逆作法結構、后施工基坑結構處于懸挑狀態,已拆除分隔墻處相當于結構洞口,當洞口較大時,無邊框梁保護,會產生應力集中,極其容易破壞已完成的地下結構,造成裂縫的產生,對連通道施工質量造成影響。3.當分隔墻拆除以后,兩基坑結構間的結構連接遇到情況是:鋼筋、模板都是在很封閉的空間中完成補缺,混凝土澆搗很難一次完成,必須輔助注漿、灌漿等工藝完成結構連接,施工步驟繁瑣,同時質量無法保證。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能夠大大降低基坑連通道處結構連接施工難度、確保地下工程結構的施工質量,并且具有節約資源,低碳施工的社會效益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大大降低基坑連通道處結構連接施工難度、確保地下工程結構的施工質量,并且具有節約資源,低碳施工的社會效益。
[0007]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8]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用于在分隔墻兩側的先施工基坑結構和后施工基坑結構連通過程中進行結構保護,包括傳力撐和垂直支撐,在后施工基坑的各層結構板與需要拆除的分隔墻之間留設后澆帶空間,所述傳力撐分別設置于分隔墻與后施工基坑對應的各層結構板之間,所述垂直支撐分別設置于每根因設置所述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下方。
[0009]優選的,所述后澆帶空間的寬度比所述分隔墻的寬度大200-400毫米。
[0010]優選的,當傳力撐對應的結構板是底板時,所述傳力撐作為底板傳力撐,所述底板傳力撐是一塊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底板傳力撐澆筑于后施工基坑底板和后澆帶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傳力撐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后施工基坑底板的底部,另一端與分隔墻固定連接;當傳力撐對應的是除底板以外的結構板時,所述傳力撐作為中板傳力撐,所述中板傳力撐的數量是多個,所述中板傳力撐沿水平方向間隔設置于后施工基坑的每層結構板與分隔墻之間,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一定長度,另一端與分隔墻內鋼筋固定連接。
[0011]優選的,位于同層的相鄰所述中板傳力撐的水平間距是1500-2500毫米。
[0012]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的直徑范圍是30-40毫米。
[0013]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一定長度,另一端與分隔墻內鋼筋焊接。
[0014]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長度為200-500毫米。
[0015]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與預埋與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預埋承力板固定連接。
[0016]優選的,預先在每根因設置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下方的下層結構板上留設用于安裝垂直支撐的預埋鋼板。
[001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通過設置傳力撐和垂直支撐,可以在設置預留空間下確保結構安全。通過設置預留空間并在后續施工中澆筑后澆帶結構,不但可以減小先后施工的基坑結構間因各自不同的沉降而互相影響,從而更好的保護整個基坑結構工程,而且還可以提供足夠操作面,對于結構連接細部節點施工更加容易操作,而對于分隔墻的拆除尤為便利,無需在狹窄空間割碎分隔墻也無需在各個層之間來回駁運廢砼,從而能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進度,節約資源,具有低碳施工優點,進而使其與傳統基坑間連通道結構連接施工方法相比具有操作方便、工序簡化、可靠性、實施性高的特點。
[0018]綜上所述,本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與普現有技術相比:
[0019]1、采用多基坑連通道處留設后澆帶的施工方法,運用其結構傳力、連接施工技術的綜合優點,與傳統多基坑分隔墻拆除、結構補缺施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資源消耗低、工序簡化、可靠性、實施性高的特點。
[0020]2、本新型施工技術中,增加后澆帶設置,可減小先后施工的連通道結構存在一定差異沉降而產生的對結構質量的影響,更好的保護地下結構工程,具有經濟綜合效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本實用新型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由以下的實施例及附圖給出。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的平面(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圖1的A-A剖視示意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底板傳力撐的設置示意圖;
[0025]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中板傳力撐的設置示意圖;
[0026]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垂直支撐的設置示意圖;
[0027]圖6是采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道施工方法的步驟四結構示意圖;
[0028]圖7是采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道施工方法的步驟TK結構不意圖;
[0029]圖中,1、先施工中板結構;2、分隔墻;3、中板后澆帶施工縫;4、后施工中板結構;
5、中板傳力撐;6、垂直支撐;7、后澆帶結構;8、底板后澆帶施工縫;9、后施工基坑底板;10、底板傳力撐;11、底板傳力撐鋼筋;12、地墻主筋;13、后施工基坑底板鋼筋;14、分隔墻中無需拆除的墻段;15、先施工基坑結構內連接鋼筋;16、預埋鋼板;17、連接型鋼;18、預埋承力板;19、擱置角鐵;20、后澆帶底板;21_結構梁;22_結構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以下將對本實用新型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31]請參閱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用于在分隔墻2兩側的先施工基坑結構和后施工基坑結構連通過程中進行結構保護,包括傳力撐和垂直支撐6,在后施工基坑的各層結構板與需要拆除的分隔墻2之間留設后澆帶空間,所述傳力撐分別設置于分隔墻2與后施工基坑對應的各層結構板之間,所述垂直支撐6分別設置于每根因設置所述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21下方。
[0032]優選的,所述后澆帶空間的寬度比所述分隔墻2的寬度大200-400毫米,,也就是說,后澆帶結構7的寬度(同時也是分隔墻砼塊的吊裝空間)是分隔墻的兩倍寬度加上200-400毫米之和。上述寬度范圍的后澆帶結構7的寬度,既可以保證后澆帶結構7的寬度不至于過長,影響結構受力,又可以便于分隔墻2的拆除以及其他連接細部節點的施工。
[0033]當傳力撐對應的結構板是底板時,如圖3所示,所述傳力撐作為底板傳力撐10,所述底板傳力撐10是一塊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底板傳力撐10澆筑于后施工基坑底板和后澆帶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傳力撐10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后施工基坑底板的底部,另一端與分隔墻固定連接。
[0034]當傳力撐對應的是除底板以外的結構板即后施工中板結構4時,如圖4所示,并請結合圖1和圖2,所述傳力撐作為中板傳力撐5,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數量是多個,所述中板傳力撐5沿水平方向間隔設置于后施工基坑的每層結構板與分隔墻之間,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一定長度,另一端與分隔墻2內鋼筋固定連接。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一端與預埋于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預埋承力板18固定連接,從而使得中板傳力撐5與后施工結構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長度為200-500毫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板傳力撐5與后施工結構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另一端與分隔墻2內的地墻主筋12固定連接,由于地墻主筋12位于分隔墻2的內部,在連接前,需要將使得地墻主筋12暴露后與中板傳力撐5的另一端的鋼筋焊接在一起。位于使得中板傳力撐5與分隔墻2的連接更加牢固,本實施例中,在所述傳力撐的另一端下方設置用于支撐所述傳力撐的擱置角鐵19。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直徑范圍是30-40毫米,以在確保中板傳力撐5的水平強度前提下,盡可能的減少中板傳力撐5中鋼材的使用量。
[0035]優選的,如圖5所示,預先在每根因設置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21下方的下層結構板上留設用于安裝垂直支撐6的預埋鋼板16,以保證設置的垂直支撐6的穩定性。所述結構梁21位于后施工中板結構4的下方。所述垂直支撐6具有一連接型鋼17,所述連接型鋼17的下端與所述預埋鋼板16固定連接,例如通過焊接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型鋼17的上端與所述因設置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21固定連接。
[003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在后施工基坑內的后施工基坑結構距離需要拆除的分隔圍護一定距離處設置一條由下至上的整體后澆帶空間,即設置后澆帶空間處需要斷開后施工基坑結構的結構板、結構梁21甚至結構柱22。為滿足半逆作法下基坑結構水平傳力設計,后施工結構板與分隔墻2之間設置傳力撐,在每根因設置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以下簡稱懸挑結構梁下安裝臨時垂直支撐6。上述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可以使得切割下了的分隔墻2砼塊直接吊離后施工基坑,分隔墻2拆除以后可以設置后澆帶結構7,即在先施工基坑結構板與后施工基坑結構板之間設置后澆帶結構7,不但可以減小先后施工的基坑結構間因各自不同的沉降而互相影響,從而更好的保護整個基坑結構工程,而且還可以提供足夠操作面,對于結構連接細部節點施工更加容易操作,而對于分隔墻2的拆除尤為便利,無需在狹窄空間割碎分隔墻2也無需在各個層之間來回駁運廢砼,從而能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進度,節約資源,具有低碳施工優點,進而使其與傳統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道施工方法相比具有操作方便、工序簡化、可靠性、實施性高的特點。
[0037]請參閱圖1至圖7,采用本實施例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方法即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道結構施工方法,用于在分隔墻2兩側的先施工基坑結構和后施工基坑結構之間進行連通,包括如下步驟:
[0038]步驟一:先行施工先施工基坑結構。
[0039]步驟二,如圖3所示,后施工基坑土方開挖完成后,先施工底板傳力撐,預留與底板連接的插筋,再施工后施工基坑底板,使得后施工基坑底板與所述分隔墻2之間留設后澆帶空間,同時,底板中可以根據需要預埋上層懸挑梁下用于安裝垂直支撐6的預埋鋼板16。
[0040]優選的,所述步驟二中,當傳力撐對應的結構板是底板時,所述傳力撐作為底板傳力撐10,所述底板傳力撐10是一塊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底板傳力撐10澆筑于后施工基坑底板和后澆帶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傳力撐10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后施工基坑底板的底部,另一端與分隔墻2固定連接。
[0041]步驟三:請參閱圖1、圖2和圖5,后施工基坑內,由下至上逐層對每根因設置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下安裝垂直支撐6,垂直支撐安裝6完成后,搭設結構排架和模板,在結構板的下排鋼筋安裝完畢時,在該結構板與分隔墻2之間設置中板傳力撐5,澆筑該結構板,使得該結構板與所述分隔墻2之間留設后澆帶空間,直至自底板起每層結構板與所述分隔墻2之間留設由下至上貫通的整體后澆帶空間,如圖2所示。優選的,所述后澆帶空間的寬度a比所述分隔墻2的寬度b大200-400毫米,也就是說,后澆帶結構7的寬度(同時也是分隔墻2砼塊的吊裝空間)是分隔墻2的兩倍寬度加上200-400毫米之和。上述寬度范圍的后澆帶結構7的寬度,既可以保證后澆帶的寬度不至于過長,影響結構受力,又可以便于分隔墻22的拆除以及其他連接細部節點的施工。
[0042]優選的,所述步驟三中,如圖2所示,并請結合參閱圖1和圖4,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數量是多個,所述中板傳力撐5沿水平方向間隔設置于后施工基坑的每層結構板與分隔墻2之間,且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一定長度,另一端與分隔墻2內鋼筋固定連接。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一端與預埋于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預埋承力板18固定連接,從而使得中板傳力撐5與后施工結構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長度為200-500毫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板傳力撐5與后施工結構板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另一端與分隔墻2內的地墻主筋12固定連接,由于地墻主筋12位于分隔墻2的內部,在連接前,需要將使得地墻主筋12暴露后與中板傳力撐5的另一端的鋼筋焊接在一起。位于使得中板傳力撐5與分隔墻2的連接更加牢固,本實施例中,在所述傳力撐的另一端下方設置用于支撐所述傳力撐的擱置角鐵19。優選的,所述中板傳力撐5的直徑范圍是30-40毫米,以在確保中板傳力撐5的水平強度前提下,盡可能的減少中板傳力撐5中鋼材的使用量。
[0043]步驟四,后施工基坑結構施工完畢后,將分隔墻2從自上而下逐層拆除,當拆除至中板傳力撐5處,采用隔一跳一方式拆除中板傳力撐5處分隔墻并及時接長該中板傳力撐5,使該中板傳力撐5繼續著力于先施工基坑結構的對應結構板上,直至分隔墻2拆除至后施工基坑底板的底部,如圖6所示。
[0044]優選的,所述步驟四中,所述步驟四中,所述采用隔一跳一方式拆除中板傳力撐5處分隔墻2并及時接長該中板傳力撐5是指,在同層中板傳力撐5中均勻分散選取一部分中板傳力撐5所對應的分隔墻部分先行拆除,并將所述一部分中板傳力撐5及時接長至先施工基坑的同層結構板上;然后,拆除其他中板傳力撐5處分隔墻,即拆除其他中板傳力撐5所對應的分隔墻部分,并將所述其他中板傳力撐5及時接長至先施工基坑的同層結構板上,如此可以實現水平方向的換撐,確保先、后施工基坑的結構水平受力穩固,防止先、后基坑結構出現因應力集中而造成裂痕產生。本實施例中,同層的后施工結構板與分隔墻2之間設置六根中板傳力撐5,六根中板傳力撐5依次排序為1-6#,上述所述采用隔一跳一方式拆除中板傳力撐5處分隔墻2并及時接長該中板傳力撐5是指,先拆除1、3、5#該并及時接長至先施工基坑結構板,然后拆除2、4、6#該并及時接長至先施工基坑結構板,從而實現水平方向的換撐。
[0045]步驟五,逐層在先施工基坑結構板與后施工基坑結構板之間由下至上回筑后澆帶結構7,除作為底板的結構層外逐層向上拆除傳力撐,或者除作為底板的結構層外逐層將傳力撐燒筑進結構板的混凝土內部。
[0046]步驟六,等所述后澆帶結構7養護完成后,拆除所述垂直支撐6,此時結構如圖7所
/Jn ο
[0047]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通過設置傳力撐和垂直支撐,可以在設置預留空間下確保結構安全。通過設置預留空間并在后續施工中澆筑后澆帶結構,不但可以減小先后施工的基坑結構間因各自不同的沉降而互相影響,從而更好的保護整個基坑結構工程,而且還可以提供足夠操作面,對于結構連接細部節點施工更加容易操作,而對于分隔墻的拆除尤為便利,無需在狹窄空間割碎分隔墻也無需在各個層之間來回駁運廢砼,從而能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進度,節約資源,具有低碳施工優點,進而使其與傳統基坑間連通道結構連接施工方法相比具有操作方便、工序簡化、可靠性、實施性高的特點。
[0048]綜上所述,本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與普現有技術相比:
[0049]1、采用多基坑連通道處留設后澆帶的施工方法,運用其結構傳力、連接施工技術的綜合優點,與傳統多基坑分隔墻拆除、結構補缺施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資源消耗低、工序簡化、可靠性、實施性高的特點。
[0050]2、本新型施工技術中,增加后澆帶設置,可減小先后施工的連通道結構存在一定差異沉降而產生的對結構質量的影響,更好的保護地下結構工程,具有經濟綜合效益。
【權利要求】
1.一種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用于在分隔墻兩側的先施工基坑結構和后施工基坑結構連通過程中進行結構保護,其特征在于,包括傳力撐和垂直支撐,在后施工基坑的各層結構板與需要拆除的分隔墻之間留設后澆帶空間,所述傳力撐分別設置于分隔墻與后施工基坑對應的各層結構板之間,所述垂直支撐分別設置于每根因設置所述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澆帶空間的寬度比所述分隔墻的寬度大200-400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當傳力撐對應的結構板是底板時,所述傳力撐作為底板傳力撐,所述底板傳力撐是一塊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底板傳力撐澆筑于后施工基坑底板和后澆帶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傳力撐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后施工基坑底板的底部,另一端與分隔墻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當傳力撐對應的是除底板以外的結構板時,所述傳力撐作為中板傳力撐,所述中板傳力撐的數量是多個,所述中板傳力撐沿水平方向間隔設置于后施工基坑的每層結構板與分隔墻之間,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一定長度,另一端與分隔墻內鋼筋固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位于同層的相鄰所述中板傳力撐的水平間距是1500-2500毫米。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傳力撐的直徑范圍是30-40毫米。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一定長度,另一端與分隔墻內鋼筋焊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錨入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長度為200-500毫米。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傳力撐的一端與預埋與后施工結構板內的預埋承力板固定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逆作法下基坑間連通輔助結構,其特征在于,預先在每根因設置后澆帶空間而懸挑的結構梁下方的下層結構板上留設用于安裝垂直支撐的預埋鋼板。
【文檔編號】E02D29/00GK203741845SQ201320883650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明者】戴中劍, 顧陽華, 李濤, 張捷, 邱晨斌, 柯辰良, 錢瑋 申請人: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