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隧道施工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隧道施工通風避險多用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隧道的施工過程中通風設備是常用設備,通風管道一般為軟管,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破裂。目前隧道施工經常發生塌方事故,施工人員如果被困在隧道施工場地只有被動等待救援。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彌補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出一種隧道施工通風避險多用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解決。
本發明涉及一種隧道施工通風避險多用裝置,包括可移動的桁架結構避險管道、通風管道組成。通風管道放置在桁架結構避險管道內。可移動的桁架結構避險管道平時可對通風管道進行保護,在隧道施工事故發生時可成為施工人員避險通道。解決了通風管道易損壞的問題和人員避險的問題。可移動的桁架結構可以隨著隧道施工進度進行移動,使用方便,降低了成本。可用于公路、鐵路、水工等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
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為管狀結構,進出口的一端設置在隧道最新施工好的二襯端頭附近,桁架結構的管狀結構管道的直徑可容納一名施工人員自由進出。
隧道施工時采用的通風方式分為:送風式(壓入式)、排風式(抽風式)、送排混合式、利用輔助坑道通風等。應采用抗靜電、阻燃的風管材料。風管口到開挖面的距離一般小于5米,風管百米漏風率應不大于2%。
通風管道為空氣送風管或出風管,分為大管和小管兩種,大管人可爬行通過(一般為軟管,應采用抗靜電、阻燃的風管材料,材質可為尼龍膠布或其他材質),小管直徑較小人無法爬行通過。可以只用大管或只用小管,也可以大管和小管同時使用。避險人員可以直接從大管內通過,也可以從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管狀結構中通過。
可以在可移動的桁架結構加裝牽引裝置和固定裝置,牽引裝置可以為機器牽引和人力牽引,通過牽引裝置移動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管狀結構保持在最新施工好的二襯端頭附近。固定裝置用于固定可移動的桁架結構。保證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管狀結構不亂移動。
可以在裝置上安裝空氣質量狀況監測裝置,根據空氣質量情況控制風機送風的功率。
能夠在通風管道中放置一個或多個磁性裝置。用于通風管道與外面的桁架結構管道進行固定,而不損壞管道。
綜上所述,本發明與現有技術對比的有益效果是:
該裝置可移動的桁架結構避險管道平時可對通風管道進行保護,在隧道施工事故發生時可成為施工人員避險通道。解決了通風管道易損壞的問題和人員避險的問題。可移動的桁架結構可以隨著隧道施工進度進行移動,使用方便,降低了成本。可用于公路、鐵路、水工等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發明涉及一種隧道施工通風避險多用裝置,包括可移動的桁架結構避險管道、通風管道組成。通風管道放置在桁架結構避險管道內。可移動的桁架結構避險管道平時可對通風管道進行保護,在隧道施工事故發生時可成為施工人員避險通道。解決了通風管道易損壞的問題和人員避險的問題。可移動的桁架結構可以隨著隧道施工進度進行移動,使用方便,降低了成本。可用于公路、鐵路、水工等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
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為管狀結構,進出口的一端設置在隧道最新施工好的二襯端頭附近,桁架結構的管狀結構管道的直徑可容納一名施工人員自由進出。
隧道施工時采用的通風方式分為:送風式(壓入式)、排風式(抽風式)、送排混合式、利用輔助坑道通風等。應采用抗靜電、阻燃的風管材料。風管口到開挖面的距離一般小于5米,風管百米漏風率應不大于2%。
通風管道為空氣送風管或出風管,分為大管和小管兩種,大管人可爬行通過(一般為軟管,應采用抗靜電、阻燃的風管材料,材質可為尼龍膠布或其他材質),小管直徑較小人無法爬行通過。可以只用大管或只用小管,也可以大管和小管同時使用。避險人員可以直接從大管內通過,也可以從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管狀結構中通過。
可以在可移動的桁架結構加裝牽引裝置和固定裝置,牽引裝置可以為機器牽引和人力牽引,通過牽引裝置移動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管狀結構保持在最新施工好的二襯端頭附近。固定裝置用于固定可移動的桁架結構。保證可移動的桁架結構管狀結構不亂移動。
可以在裝置上安裝空氣質量狀況監測裝置,根據空氣質量情況控制風機送風的功率。
能夠在通風管道中放置一個或多個磁性裝置。用于通風管道與外面的桁架結構管道進行固定,而不損壞管道。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顯變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則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由所提交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