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羅茨式流體機械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24551閱讀:25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羅茨式流體機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通過轉動轉子而傳送流體的羅茨式(roots type)流體機械。
背景技術
羅茨式泵(或羅茨式流體機械)廣泛用于鼓風機和真空泵。圖15、16中示出的單級羅茨泵具有分別在殼體100中固定地安裝在轉動軸102、103上的一對轉子101A、101B。 轉子IOlA由固定在轉動軸102上的驅動齒輪(未示出)轉動,而另一轉子IOlB則通過與驅動齒輪接合的從動齒輪(未示出)的轉動而與轉子IOlA同步轉動。該對轉子101A、101B 以其葉片彼此接合的方式沿相反方向同步轉動。通過成對的轉子101A、101B的同步轉動而經由入口 105引入的氣體被截留在由殼體100和轉子101A、IOlB形成的傳送腔110中。根據轉子101A、101B的轉動,氣體從羅茨泵的入口 105傳送至出口 106。隨后,氣體例如由下一級子泵釋放。日本專利公開No. 2884067公開了一種羅茨式鼓風機,該羅茨式鼓風機在與鼓風機出口相鄰的位置處具有在鼓風機殼體的內壁形成的鋸齒形槽。當空氣從出口回流時,該鋸齒槽在空氣正流經該鋸齒形槽時逐漸減小空氣流速,由此減小在鼓風機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由日本專利公開No. 2884067公開并在圖15和16中示出的羅茨式泵在轉子IOlA 與轉子IOlB之間以及在殼體100與各轉子101A、IOlB之間具有預定尺寸(0. Imm至0. 3mm) 的間隙。羅茨式泵構造為使得轉子101A、101B在保持各自的間隙的同時轉動。由于在羅茨式泵的入口 105與出口 106之間存在壓力差,故而氣體經由間隙泄漏。具體地,在由羅茨式泵的殼體100與各轉子101A、IOlB形成的傳送腔110中,氣體如圖15中的箭頭B所指示的那樣經由在內壁100A與各轉子外表面101AA、101BA之間沿殼體100的內壁100A形成的間隙泄漏,也會如圖16中的箭頭C所指示的那樣經由在殼體100的側壁100B與各轉子端部表面101AB、101BB之間在轉動軸102、103的軸向方向上形成的間隙A泄漏。經由直接連接羅茨式泵的高壓側的出口 106與羅茨式泵的低壓側的入口 105的間隙A的泄漏是降低泵效率因而造成功率損耗增加的主要因素。本發明涉及提供一種羅茨式流體機械,該羅茨式流體機械可以減少在排出空間與吸入空間之間經由其轉動軸的軸向方向上的間隙的氣體泄漏。

發明內容
一種羅茨式流體機械,包括殼體,該殼體具有側壁;一對轉動軸,該轉動軸設置在殼體中;一對轉子,該轉子彼此接合并分別固定至一對轉動軸從而軸向延伸;吸入空間, 該吸入空間由殼體和一對轉子形成以便引入流體;排出空間,該排出空間由用于排出流體的殼體和一對轉子形成;和傳送腔,該傳送腔由殼體和轉子形成。轉子具有轉子端部表面。 在側壁與轉子端部表面之間形成間隙。根據一對轉子的轉動,傳送腔將引入吸入空間中的氣體傳送至排出空間。殼體具有形成在面向轉子端部表面的側壁中的引導槽。從排出空間泄漏至間隙中的氣體經由引導槽引入至傳送腔。通過下文結合以示例方式示出本發明原理的附圖而給出的描述,將使本發明的其他方面和優點變得顯而易見。


被認為是新的本發明的特征在所附權利要求中具體闡述。本發明連同其目的和優點可以通過參照下文對目前優選實施方式的描述以及附圖而得到最佳理解,在所述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羅茨式泵的截面圖;圖2是沿圖1中的I-I線截取的截面圖;圖3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2所示狀態轉動30度之后圖1所示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4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2所示狀態轉動60度之后圖1所示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5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2所示狀態轉動90度之后圖1所示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6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羅茨式泵的截面圖;圖7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6所示狀態轉動30度之后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8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6所示狀態轉動60度之后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9是根據本發明的替代性實施方式的具有五葉片轉子的羅茨式泵的截面圖;圖10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9所示狀態轉動30度之后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11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9所示狀態轉動60度之后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12是示出了轉子36已從圖9所示狀態轉動90度之后羅茨式泵的狀態的截面圖;圖13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替代性實施方式的具有雙葉片轉子的羅茨式泵的截面圖;圖14是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替代性實施方式的具有四葉片轉子的羅茨式泵的截面圖;圖15是根據現有技術羅茨式泵的截面圖;和圖16是沿圖15中的Y-Y線截取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將參照附圖描述作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羅茨式流體機械的羅茨式泵。如圖 1中示出的,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多級羅茨泵總體上由數字1表示。羅茨式泵1包括殼體 2、前部板3、馬達殼體4以及電動馬達5,所述前部板3連結至殼體2的一個端部表面,所述馬達殼體4連結至殼體2的另一端部表面,而所述電動馬達5容納在馬達殼體4中用于驅動羅茨式泵1。在殼體2的馬達殼體4側,在殼體2中形成有容納驅動齒輪7和從動齒輪(未示出)的齒輪箱6。驅動齒輪7與從動齒輪在齒輪箱6中布置成彼此接合以便傳遞轉動動力。電動馬達5和驅動齒輪7連接至轉動軸8A。轉動軸8A在其一端處由在殼體2的齒輪箱6側裝配在殼體2中的徑向軸承9可轉動地支承,并且在其另一端處由設置在殼體 2中且面向前部板3的另一徑向軸承10支承。在殼體2中已形成從前部板3看時以2A、2B、2C、2D、2E這種順序定位的隔離壁,以及由隔離壁2A-2E彼此分隔的第一至第六泵腔11、12、13、14、15、16。第一至第六泵腔11-16 的容積從第一泵腔11朝向第六泵腔16逐漸減小。第一至第六泵腔11-16中分別形成有用于引入氣體的入口 11A、12A、13A、14A、15A、16A以及用于排出氣體的出口 11B、12B、13B、 14B、15B、16B。第一泵腔11的入口 IlA形成用于從外部引入氣體的引入口,而第六泵腔16 的出口 16B連接至用于將氣體排出至外部的排出通道16C。第一泵腔11的出口 IlB經由通道21連接至第二泵腔12的入口 12A,并且類似地,第二至第五泵腔12-15的出口 12B-15B 分別經由通道22-25連接至第三至第六泵腔13-16的入口 13A-16A。在殼體2中轉動軸8B (見圖2)設置成與轉動軸8A平行。轉動軸8A、8B穿過隔離壁2A至2E以及第一泵腔11至第六泵腔16。在對應于第一泵腔11至第六泵腔16的各自位置處,六對轉子31至36固定地安裝在轉動軸8A、8B上,從而軸向延伸以便隨著轉動軸8A、 8B轉動。轉動軸8A、8B通過驅動和從動齒輪的轉動而沿相反方向同步轉動。相應地,各對轉子31至36在各自泵腔11至16中沿相反方向同步轉動。轉子31至36中的每個均具有三個葉片、轉子31至36的外周處的轉子外表面、以及轉子31至36的軸向方向上的軸向端部處的轉子端部表面。下文將詳細描述圖2中示出的第六泵腔16。入口 16A形成在殼體2的上部,以便經由入口 16A將從第五泵腔15排出并流經通道25的氣體引入到第六泵腔16中。出口 16B 形成在殼體2的下部,以便經由出口 16B排出從第六泵腔16傳送的氣體。出口 16B連接至排出通道16C。成對的轉子36由驅動側的固定在轉動軸8A上的轉子36A和從動側的固定在轉動軸8B上的轉子36B組成。轉子36A、36B被支承為使得各轉子36A、36B的轉子外表面36AA、36BA定位為非常靠近殼體2的內壁2F,其中各轉子外表面36AA、36BA與殼體2的內壁2F之間形成最小間隙。在圖2中,轉子36A、36B安置成使得在轉子外表面36AA與內壁2F之間形成傳送腔40。在此情況下,傳送腔40與吸入空間41、也與排出空間42分隔。 即,傳送腔40根據轉子36A、36B的轉動構造為使得轉子36A、36B與殼體2之間的空間與吸入空間41和排出空間42分隔從而成為傳送腔40。成對的轉子36A、36B在第六泵腔16中彼此接合,其中在轉子36A、36B的轉子外表面36AA、36BA之間、大致在泵腔16的中央處形成最小間隙,從而防止第六泵腔16的入口 16A側的吸入空間41與出口 16B側的排出空間 42之間的直接流體連通。吸入空間41由入口 16A、轉子36A、36B和殼體2在第六泵腔16 的入口 16A側形成,而排出空間42由出口 16B、轉子36A、36B和殼體2在第六泵腔16的出口 16B側形成。與圖15、圖16中示出的現有技術羅茨泵相似,本發明的羅茨式泵1具有在轉動軸 8A、8B的軸向方向上形成的間隙A。換言之,在第六泵腔16的電動馬達5側的轉子36A、36B的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與殼體2的內壁2F——具體為面向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 的、殼體2的側壁2G(圖1)——之間存在轉動軸8A、8B的軸向方向上的最小間隙Α。在第六泵腔16的第五泵腔15側的轉子36A、36B的另一轉子端部表面與殼體2的另一側壁(即第六泵腔16的隔離壁2E側的側壁)之間也存在轉動軸8A、8B的軸向方向上的最小間隙。 類似地,在第一至第五泵腔11至15中,在各轉子31至35的端部表面與殼體2 (或隔離壁 2A至2E)的與之對應的側壁之間形成有轉動軸8A、8B的軸向方向上的最小間隙。因此,設置轉子外表面36AA、36BA與殼體2的內壁2F之間的最小間隙、以及轉動軸8A、8B的軸向方向上的間隙A防止了各對轉子31至36與殼體2彼此接觸,由此允許轉子對31至36在沒有潤滑油的情況下轉動。引導槽50在面向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的位置處形成在殼體2的側壁2G,其中,面向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的位置指的是定位在殼體2的壁2F上、位于下述圈內的位置,所述圈由當轉子轉動時各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的徑向最外點限定。引導槽50形成在第六泵腔16的排出空間側的各轉動軸8A、8B的軸線下方(或位于圖2中的J-J線下方),并包括具有沿各轉動軸8A、8B的外周的彎曲的半圓形弧形槽50A、以及在徑向水平方向上從各轉動軸8A、8B的外周朝向殼體2的內壁2F延伸的徑向槽50B。徑向槽50B與弧形槽50A在其各自的一個端部處彼此連接。殼體2在包括轉動軸8A、8B的軸線的假想水平平面(由圖2中的J-J線表示)處分為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和下部以轉動軸8A、8B和轉子31至36布置在下部而上部安裝至下部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截面為弧形形狀的引導槽50 可以在將上部安裝在下部上之前通過球頭銑削而形成在殼體2的下部。如圖2中示出的, 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A側的徑向槽50B的一部分延伸至面向傳送腔40的位置,從而間隙 A與傳送腔40連通。以從接近轉動軸8A、8B的外周的位置徑向延伸至接近轉子36的各外部葉片端部的位置的方式,連通槽陽形成在成對的轉子36的各葉片的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的中央處。參照圖2,連通槽55形成為在接近葉片的基部——即各轉動軸8A、8B的外周——面向半圓形弧形槽50A的一部分,以便與弧形槽50A連通。但是,連通槽55在其相反的徑向外部端部處封閉,并且不開口于轉子外表面36AA、36BA,以便防止經由連通槽55泄漏。參照圖2中的轉子36A,引導槽50 (或半圓形弧形槽50A和徑向槽50B)和轉子36A的連通槽55 與傳送腔40連通。上文已對第六泵腔16中的轉子36的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中的一個以及側壁 2G進行描述。對于轉子36的另一轉子端部表面及殼體2的與之對應的側壁,分別形成類似的引導槽和連通槽。這種引導槽和連通槽可以按相同的方式在第一至第五泵腔11至15中形成。下文將描述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羅茨式泵1的操作。當電動馬達5受到驅動時, 連接至電動馬達5的轉動軸8A在羅茨式泵1中轉動。根據轉動軸8A的轉動,驅動齒輪7 轉動,并將轉動動力傳遞至從動齒輪。驅動齒輪7和從動齒輪同步轉動,并且連接至從動齒輪的轉動軸8B轉動,由此使各對轉子31至36在第一泵腔11至第六泵腔16中同步轉動。根據轉動軸8A、8B以及第一泵腔11至第六泵腔16中的轉子對31至36的同步轉動,氣體經由入口 IlA引入到第一泵腔11中。之后,氣體傳送至第一泵腔11并排出至出口 IlB中。出口 IlB中的氣體經由通道21傳送并引入到第二泵腔12的入口 12A中、傳送至第二泵腔12中、并排出至出口 12B。隨后,氣體分別經由通道22至25傳送至第三泵腔13至第六泵腔16中,并從第六泵腔16的出口 16B經由排出通道16C排出至外部。下文將描述第六泵腔16中的氣體傳送。在圖2中看時,在第六泵腔16中,轉子 36A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而轉子36B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圖3示出轉子36A、36B從圖2所示狀態轉動30度之后的狀態。圖4示出轉子36A、36B從圖3所示狀態轉動30度之后的狀態。圖5示出轉子36A、36B從圖4所示狀態轉動30度之后的狀態。參照圖2和3,由轉子 36A的轉子外表面36AA與殼體2的內壁2F形成并封閉的傳送腔40根據轉子36A的轉動朝向排出空間42轉移。在圖4中示出的轉子36A的轉動狀態中,傳送腔40與排出空間42 完全連通,并且傳送腔40中的氣體排出至排出空間42中。當圖4中定位在吸入空間41附近的、轉子36A的葉片轉動至如圖5中示出的靠近內壁2F的位置時,轉子外表面36AA與殼體2的內壁2F協作以在其間形成傳送腔40。于是,吸入空間41中存在的氣體被引入到傳送腔40中。根據轉子36A的轉動,傳送腔40相繼地轉移至圖2、3中示出的位置,由此將氣體朝向排出空間42傳送。類似地,根據第六泵腔16中的轉子36B的轉動,形成傳送腔40, 由此將吸入空間41中的氣體引入到傳送腔40中,并以與上文參照轉子36A所描述的相同的方式將氣體傳送至排出空間42。下文將描述如何實現減少經由在各轉動軸8A、8B的軸向方向上形成的間隙A的氣體泄漏。由于氣體通過傳送腔40的移動從吸入空間41傳送至排出空間42,故而吸入空間 41中的氣體壓力變得低于排出空間42中的氣體壓力。傳送腔40中的氣體被略微壓縮,因此,傳送腔40中的氣體壓力是高于吸入空間41中的氣體壓力而低于排出空間42中的氣體壓力的中間壓力。氣體經由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與殼體2的側壁2G之間的間隙A從高壓的排出空間42略微泄漏至低壓的吸入空間41。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形成有引導槽50 (或弧形槽50A和徑向槽50B)和連通槽55。 圖2的狀態示出,第六泵腔16的中央處的連通槽55部分地面向弧形槽50A并與弧形槽50A 連通,而弧形槽50A與徑向槽50B和傳送腔40連通。因此,從排出空間42泄漏至轉子端部表面36AB與內壁2G之間的間隙A中的氣體如圖2中的箭頭D所指示的那樣經由例如連通槽55和弧形槽50A引入到作為中間壓力空間的傳送腔40中。如圖4中示出的,在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A側引入到傳送腔40中的氣體連同已從吸入空間41傳送至傳送腔40中的氣體朝向排出空間42傳送。另一方面,在圖2的狀態中,在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B側,泄漏至轉子端部表面 36BB與側壁2G之間的間隙A中的氣體被在圖2中的箭頭D方向上流動的氣體抽吸,從而一部分泄漏氣體被引入到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A側的傳送腔40中,同時另一部分泄漏氣體則如圖2中的箭頭E所指示的那樣流經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B側的連通槽55以及引導槽 50 (或弧形槽50A以及徑向槽50B)。此時,在轉子36B側不形成傳送腔40,因此,轉子36B 側的徑向槽50B與傳送腔40之間不建立流體連通。流入引導槽50和連通槽55的氣體由于迷宮效應而暫時儲存在這種槽中。根據轉子36B的轉動而如圖3中示出地在轉子36B側形成傳送腔40之后,徑向槽50B立即與傳送腔40連通,而流經間隙A的氣體以及儲存在引導槽50和連通槽55中的氣體被引入到傳送腔40中。隨后,引入到傳送腔40中的氣體由傳送腔40運送,并在傳送腔40與排出空間42連通時排出至排出空間42。參照圖3,轉子36B和引導槽50的尺寸確定為使得在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B側形成傳送腔40之后徑向槽50B與傳送腔40連通。在圖3的狀態中,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A 側的傳送腔40恰好將要與排出空間42連通。在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A側的傳送腔40與排出空間42連通之前,整個徑向槽50B面向轉子36A的葉片,因此,可以防止引導槽50與傳送腔40之間的連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以下有益效果。(1)在側壁2G上形成的引導槽50(或弧形槽50A以及徑向槽50B)允許將經由間隙A泄漏的氣體經由引導槽50引入到傳送腔40中。因此,可以減少經由間隙A從排出空間42至吸入空間41的氣體泄漏。(2)在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上形成的用于與引導槽50連通的連通槽55允許在與轉動軸8A、8B的軸向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在廣范圍上收集經由間隙A泄漏的氣體并使其引入到傳送腔40中。(3)在徑向槽50B與傳送腔40之間的連通切斷之后,傳送腔40與排出空間42連通。因此,氣體不從排出空間42經由徑向槽50B和弧形槽50A引入到間隙A中,由此防止氣體泄漏增加。(4)由于在傳送腔40形成之后徑向槽50B與傳送腔40連通,故而防止經由引導槽 50至吸入空間41的氣體泄漏。(5)具有弧形槽50A和徑向槽50B的引導槽50允許在轉動軸8A、8B附近流動的氣體引入到傳送腔40中。(6)在轉子36的各葉片的中央處形成從而從與各轉動軸8A、8B的軸線相鄰的位置徑向延伸的連通槽55有助于維持轉子的強度。(7)設置引導槽50和連通槽55可以由于迷宮效應而防止氣體經由間隙A泄漏至吸入空間41,即使在引導槽50不與傳送腔40連通時也如此。下文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羅茨式泵。參照圖6,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羅茨式泵與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羅茨式泵的不同之處在于省掉了連通槽55,取而代之地, 除了弧形槽50A和徑向槽50B以外再設置中央槽50C。下面的描述對于在第一與第二實施方式中共同的元件或部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數字。中央槽50C在第六泵腔16的中央形成在側壁2G,從而與弧形槽50A的端部連接以便與弧形槽50A連通。中央槽50C形成為從各轉動軸8A、8B的外周且與徑向槽50B相反地徑向延伸。中央槽50C的長度設計為使得整個中央槽50C總是面向各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換言之,中央槽50C的長度形成為使得整個中央槽50C定位在下述圈內,所述圈由當轉子36A、36B轉動時各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 的外周的最內點限定。下文將參照圖6至8描述如何實現減少在第六泵腔16中經由間隙A的氣體泄漏。轉子36A、36B同步轉動并由此形成傳送腔40,以將氣體從吸入空間41傳送至排出空間42。經由轉子端部表面36AB、36BB與側壁2G之間形成的間隙A,氣體從高壓的排出空間42朝向低壓的吸入空間41略微泄漏。從排出空間42泄漏至間隙A中的氣體被引入到弧形槽50A或中央槽50C中,隨后被引入至徑向槽50B。在圖6的在第六泵腔16的轉子 36A側形成傳送腔40的狀態中,徑向槽50B中的氣體如箭頭D所指示的那樣被引入傳送腔 40中。另一方面,在第六泵腔16的轉子36B側,徑向槽50B尚未與傳送腔40連通,因此,一部分氣體被引入到轉子36A側的傳送腔40中,而另一部分氣體如箭頭E所指示的那樣被暫時保持在轉子36B側的徑向槽50B、弧形槽50A和中央槽50C中。當轉子36A、36B從圖6中示出的狀態轉動30度而變為圖7中示出的狀態時,在轉子36B側形成傳送腔40,從而徑向槽50B與傳送腔40連通,而間隙A中的氣體部分引入到傳送腔40中。當轉子36A、36B從圖7中示出的狀態進一步轉動30度而變為圖8中示出的狀態時,轉子36A側的徑向槽50B與傳送腔40連通被阻止,隨后傳送腔40與排出空間42 連通,結果從間隙A引入到徑向槽50B中的氣體返回到排出空間42。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除了由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有益效果(1)、(3)、(4), (5)以外還提供以下有益效果。(8)設置中央槽50C允許在不使用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連通槽55的情況下將氣體從第六泵腔16的中央引入到傳送腔40中。(9)設置引導槽50提供了當引導槽50不與傳送腔40連通時防止氣體從間隙A泄漏至吸入空間41中的迷宮效應。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做如下修改。-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葉片36具有三個葉片,但轉子可以如圖9至12中示出的那樣具有五個葉片。在此情況下,各葉片中形成的連通槽55和引導槽50 (或弧形槽50A以及徑向槽50B)也允許泄漏至間隙A中的氣體流入傳送腔40。轉子可以如圖13中示出的那樣具有兩個葉片,或者可以如圖14中示出的那樣具有四個葉片。-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六級羅茨泵,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六級羅茨泵。除了六級羅茨泵以外,可以采用單級或任意多級羅茨泵。本發明可應用于真空泵以及鼓風機。-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引導槽50形成在第六泵腔16的排出空間42側的轉動軸8A、 8B的軸線下方,但其可以形成在第六泵腔16的吸入空間41側。引導槽50的截面形狀可以是矩形,而不局限于特定形狀。-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連通槽55在葉片的中央徑向地形成,但其可以形成在除了葉片的中央以外的任意位置。在葉片中可以形成多個連通槽。連通槽55的寬度和深度并不局限于任意特定尺寸。連通槽55的寬度和深度可以形成為朝向轉動軸的軸線擴大。-轉子36的形狀不局限于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已示出或描述的形狀。葉片的曲率以及葉片的端部形狀可以根據需要確定,而引導槽和連通槽的形狀可以根據轉子的形狀或輪廓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羅茨式流體機械,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側壁;一對轉動軸,所述轉動軸設置在所述殼體中;一對轉子,所述轉子彼此接合并分別固定至所述一對轉動軸從而軸向延伸,所述轉子具有轉子端部表面,其中,在所述側壁與所述轉子端部表面之間形成間隙;吸入空間,所述吸入空間由所述殼體和所述一對轉子形成以便引入流體;排出空間,所述排出空間由所述殼體和所述一對轉子形成以便排出流體;和傳送腔,所述傳送腔由所述殼體和所述轉子形成,根據所述一對轉子的轉動,所述傳送腔將引入所述吸入空間中的氣體傳送至所述排出空間,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形成在面向所述轉子端部表面的所述側壁中的引導槽,其中,從所述排出空間泄漏至所述間隙中的氣體經由所述引導槽引入到所述傳送腔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羅茨式流體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槽形成為與所述傳送腔連通。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羅茨式流體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槽形成為使得在所述傳送腔與所述排出空間連通之前阻止所述引導槽與所述傳送腔之間的連通。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羅茨式流體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具有形成在所述轉子端部表面中并能夠與所述引導槽連通的連通槽。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羅茨式流體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連通槽形成為從所述轉動軸的軸線徑向延伸。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羅茨式流體機械,其中,所述轉子具有多個葉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通槽形成在所述葉片的中央處。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羅茨式流體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槽包括弧形槽,所述弧形槽沿所述轉動軸的外周形成;和徑向槽,所述徑向槽從所述轉動軸的外周延伸并連接至所述弧形槽的一個端部,根據所述轉子的轉動,所述徑向槽與所述傳送腔連通。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羅茨式流體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槽還包括中央槽,所述中央槽與所述弧形槽的另一端部連通、并且從所述轉動軸的外周且與所述徑向槽相反地徑向延伸,所述中央槽的長度設計為使得當所述轉子轉動時整個所述中央槽始終面向所述轉子端部表面。
全文摘要
一種羅茨式流體機械,包括殼體,該殼體具有側壁;一對轉動軸,該轉動軸設置在殼體中;一對轉子,該轉子彼此接合并分別固定至一對轉動軸從而軸向延伸;吸入空間,該吸入空間由殼體和一對轉子形成以便引入流體;排出空間,該排出空間由用于排出流體的殼體和一對轉子形成;和傳送腔,該傳送腔由殼體和轉子形成。轉子具有轉子端部表面。在側壁與轉子端部表面之間形成間隙。根據一對轉子的轉動,傳送腔將引入吸入空間中的氣體傳送至排出空間。殼體具有形成在面向轉子端部表面的側壁中的引導槽。從排出空間泄漏至間隙中的氣體經由引導槽引入至傳送腔。
文檔編號F04C18/14GK102338087SQ201110205100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4日
發明者井沢祐彌, 今井崇行, 伴孝志, 山下勝巳, 山本真也, 花岡泰仲 申請人:株式會社豐田自動織機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