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冷卻器,尤其涉及一種自動調節油冷卻器。
背景技術:
油冷卻器是利用與油具有一定溫差的流體介質進行熱交換,降低油溫的一種冷卻設備。
液壓系統和潤滑系統是各個機械設備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液壓系統在工作的時候需要持續保持高壓力而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在長時間工作后油溫就會急劇升高。如果沒有及時把熱量散發出來,會導致系統密封元件的老化、損壞,而且油的粘度隨著油溫的升高而變低,油壓也達不到工作的要求。為保證機組安全可靠的運行,必須把油溫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給系統帶來影響,甚至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轉。潤滑油系統的油溫升高主要原因雖然和液壓系統不同,但是同樣需要把油溫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目前,普遍采用油冷卻器對液壓系統和潤滑系統中的高溫油進行冷卻,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不能對油溫進行很好的控制,經常不是過冷就是過熱,從而導致損傷系統,縮短系統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動調節油冷卻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不能夠對油溫進行很好控制的問題,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不僅能夠將油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滿足系統正常運轉條件,延長系統的使用壽命,而且能夠節約能源,為使用者節省開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動調節的油冷卻器,包括冷卻器主體一和冷卻器主體二;
所述冷卻器主體一包括用于冷卻油的冷卻芯體一、密封于所述冷卻芯體一左端的左封頭一與左封頭二和密封于所述冷卻芯體一右端的右封頭一;
所述冷卻芯體一包括被隔板隔開的上冷卻芯體一和下冷卻芯體一,所述左封頭一密封于所述上冷卻芯體一左側,所述左封頭二密封于所述下冷卻芯體一左側;
所述左封頭一上開設有一進油口一,所述左封頭二上開設有一出油口一,所述左封頭一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一,所述左封頭二內設置有一溫度傳感器二,所述出油口一上設置有控制油流通的溫控閥一,所述出油口一外連接有出油管道一;
所述冷卻器主體二包括用于冷卻油的冷卻芯體二、密封于所述冷卻芯體二左端的左封頭三與左封頭四和密封于所述冷卻芯體二右端的右封頭二;
所述冷卻芯體二包括被隔板隔開的上冷卻芯體二和下冷卻芯體二,所述左封頭三密封于所述上冷卻芯體二左側,所述左封頭四密封于所述下冷卻芯體二左側;
所述左封頭三與所述左封頭二通過溫控閥二開閉連通,所述左封頭三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三,所述左封頭四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四,所述左封頭四上開設有一出油口二,所述出油口二外連接有出油管道二,所述出油管道二通過單向閥與所述出油管道一連通;
所述冷卻器主體一外覆蓋有用于給所述冷卻芯體一散熱的風機一,所述冷卻器主體二外覆蓋有用于給所述冷卻芯體二散熱的風機二;
所述風機一與所述溫度傳感器一、所述溫度傳感器二電連接,所述風機二與所述溫度傳感器三、所述溫度傳感器四電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調節油冷卻器,優選地,所述冷卻器主體一固定于所述冷卻器主體二上方,所述左封頭二位于所述左封頭三正上方。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調節油冷卻器,優選地,所述進油口一、所述出油口一位于所述冷卻器主體一左側,出油口二位于所述冷卻器主體二左側。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調節油冷卻器,優選地,所述冷卻器主體一與所述風機一四周密閉連接,所述冷卻器主體二與所述風機二四周密閉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或者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主要采用雙冷卻器的結構,通過溫控閥控制油的流動方向,同時通過設置溫度傳感器控制風機一與風機二的開關、轉速,在控制油溫的同時控制能源消耗。該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不能夠對油溫進行很好控制的問題,結構設計合理巧妙,不僅能夠將油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滿足系統正常運轉條件,延長系統的使用壽命,而且能夠節約能源,為使用者節省開支。
附圖說明
在結合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點。在全部附圖中相同的標記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繪制附圖,重點在于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主旨。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自動調節油冷卻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是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實施例1: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自動調節油冷卻器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自動調節油冷卻器,包括冷卻器主體一1和冷卻器主體二2;冷卻器主體一1包括用于冷卻油的冷卻芯體一11、密封于冷卻芯體一11左端的左封頭一12與左封頭二13和密封于冷卻芯體一11右端的右封頭一14;冷卻芯體一11包括被隔板113隔開的上冷卻芯體一111和下冷卻芯體一112,左封頭一12密封于上冷卻芯體一111左側,左封頭二13密封于下冷卻芯體一112左側;左封頭一12上開設有一進油口一121,左封頭二13上開設有一出油口一131,所述左封頭一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一122,左封頭二13內設置有一溫度傳感器二132,出油口一131上設置有控制油流通的溫控閥一01,出油口一131外連接有出油管道一133;冷卻器主體二2包括用于冷卻油的冷卻芯體二21、密封于冷卻芯體二21左端的左封頭三22與左封頭四23和密封于冷卻芯體二21右端的右封頭二24;冷卻芯體二21包括被隔板213隔開的上冷卻芯體二211和下冷卻芯體二212,左封頭三22密封于上冷卻芯體二211左側,左封頭四23密封于下冷卻芯體二212左側;左封頭三22與所述左封頭二13通過溫控閥二02開閉連通,左封頭三22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三221,左封頭四23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四234,左封頭四23上開設有一出油口二231,出油口二231外連接有出油管道二232,出油管道二232通過單向閥233與出油管道一133連通;冷卻器主體一1外覆蓋有用于給冷卻芯體一11散熱的風機一3,冷卻器主體二2外覆蓋有用于給冷卻芯體二21散熱的風機二4;風機一3與溫度傳感器一122、溫度傳感器二132電連接,風機二4與溫度傳感器三221、溫度傳感器四234電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溫控閥一01設置為當溫度低于或等于臨界值時處于開啟狀態,溫控閥二02設置為當溫度高于臨界值時處于開啟狀態,溫控閥一01的臨界值與溫控閥二02的臨界值相同,該臨界值根據系統需求確定。
還需要說明的是單向閥233設置為油能夠從出油管道二232流入出油管道一133,但是油不能從出油管道一133流入出油管道二232中。
優選地,冷卻器主體一1固定于冷卻器主體二2上方,左封頭二13位于左封頭三22正上方;進油口一121、出油口一131位于冷卻器主體一1左側,出油口二231位于冷卻器主體二2左側;冷卻器主體一1與風機一3四周密閉連接,冷卻器主體二2與風機二4四周密閉連接。優選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僅限于此。
下面,將描述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自動調節油冷卻器時的過程:
當油從進油口一121進入左封頭一12中時,溫度傳感器122檢測油的溫度并將溫度信號傳送至風機3,根據油的溫度控制風機3的開關與轉速,當油的溫度過低時,風機3關閉,進入休眠狀態,當油的溫度比較高時,風機3開啟,溫度越高,風機的轉速越快。
當油進入左封頭二13中時,溫度傳感器132檢測油的溫度并將溫度信號傳送至風機3,當溫度相對較低時,風機3的轉速降低,溫控閥01處于開啟狀態,溫控閥02處于關閉狀態,油直接經出油口131從出油管道一133流出;當溫度較高時,風機3的轉速變快,溫控閥01處于關閉狀態,溫控閥02處于開啟狀態油經溫控閥02流入左封頭三22中。
當油進入左封頭三22中時,溫度傳感器221檢測到油的溫度并將溫度信號傳送至風機4,開啟風機4,并根據油的溫度調節風機4。
當油進入左封頭四23中時,溫度傳感器234檢測油的溫度并將溫度信號傳送至風機4,當溫度過高時,風機4的轉速增加,當溫度較低時,風機4的轉速減低,油經出油口231流入出油管道二232并經單向閥233流入出油管道一133中。
當沒有油進入左封頭三22中時,風機4處于休眠狀態。
由此可見,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自動調節油冷卻器中,當風機3能夠滿足冷卻油需求時,風機4處于休眠狀態,只有當風機3不能夠滿足冷卻油的需求時才啟動風機4進行工作,并且通過溫度傳感器調節風機3與風機4的轉速,不僅實現了對油溫的自動控制,而且避免了能源浪費,以最小的能源消耗達到最佳油溫控制,滿足系統需求,延長系統使用壽命。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其中未盡詳細描述的設備和結構應該理解為用本領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實施;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這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