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630623閱讀:32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發動機驅動的進給絲杠機構,從而使車輛用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移 動的動力滑動裝置。
背景技術
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具有基本構造為使固定于座椅的上部軌道與面向前后方向 并固定于車輛地面的下部軌道滑動自由地互相卡合。該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通過將發動機 驅動的螺桿向該軌道的延長方向旋轉自由地支撐在上部軌道和下部軌道的其中一個上,另 一方面,將螺合于該螺桿的螺母螺合部的螺母部件固定在另一個上,從而實現動力化。螺桿旋轉自由地支撐于變速箱和軸承部件之間,其中,變速箱設置于上部軌道和 下部軌道中的任意一個的一端部(一般是前端部),軸承部件設置于后端部。再者,支撐螺 桿的軌道上將載荷傳遞部件(載荷傳遞托架)進行固定,以便使該載荷傳遞部件旋轉自由 地支撐該螺桿,并且在沖突時分散載荷而阻止載荷直接傳遞至變速箱。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80997號公報專利文獻2 美國專利第5,456,439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現有裝置存在的問題為對螺桿例如沖突時施加屈曲載荷時,由于螺桿和載 荷傳遞部件實際上是在軸方向上的一點(狹窄的范圍內)相接合,因此,螺桿產生大的屈 曲,其結果,不能得到足夠的耐沖擊力。基于以上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即在 沖突載荷通過載荷傳遞部件施加到螺桿上時,能夠抑制螺桿的屈曲量為較小,并且能夠提 高耐沖擊力。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本發明基于以下著眼點,在螺桿支撐軌道上,設置在前后方向(螺桿的延長方向) 上分離的一對載荷傳遞部件,通過在螺桿上設置分別與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內表面相接觸 的載荷承受部件,從而使螺桿在承受軸力時的屈曲支點為多個,因此,限定了螺桿的屈曲方 向,抑制屈曲量為較小。本發明涉及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特征在于,包括下部軌道,配置于車輛 地面;上部軌道,與該下部軌道滑動自由地嵌合,并且配置于座椅側;螺桿,旋轉自由地支 撐于上部軌道和下部軌道中的任意一個的一端部所設置的變速箱與另一端部所設置的軸 承部件之間,通過變速箱而旋轉驅動;進給螺母,螺合于該螺桿上,并且固定于上部軌道和 下部軌道的另一個上;一對載荷傳遞部件,在螺桿支撐軌道的延長方向上以分離的位置保持于螺桿支撐軌道上;至少一個載荷承受部件,位于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之間,并且對軸方 向位置進行限制而設置在所述螺桿上。進給螺母支撐軌道和螺桿支撐軌道具備互相相對向 的開口部,一對載荷傳遞部件具備相比于螺桿,更位于螺桿支撐軌道的開口部側的載荷作 用部。該載荷作用部平時不與螺桿相接觸,在載荷傳遞部件和螺桿的至少其中一個發生變 形時相互接觸。在本發明涉及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中,從座椅到車輛的載荷的傳遞,是 以一個載荷傳遞部件、載荷承受部件以及另一個載荷傳遞部件的順序進行。載荷承受部件,可以設置成例如以如下的方式,在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之間與該一 對載荷傳遞部件的內表面相接觸。1、與螺桿螺合并固定于該螺桿的單一螺母部件。通過該單一螺母部件,能夠使構
造簡單化。2、可以在該單一螺母部件上設置不具有內螺紋的小徑段部,在螺桿上設置與該小 徑段部相對應的、不具有外螺紋的小徑段部。當設置這種小徑段部時,能夠擴大螺桿和螺母 部件的軸承面積。3、與螺桿螺合并固定于該螺桿的一對螺母部件,通過該一對螺母部件,能夠容易 地進行與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的尺寸調整。4、嵌入于形成在螺桿上的不具有外螺紋的小徑段部的墊圈部件、與螺桿螺合并固 定于該螺桿的螺母部件。通過該墊圈部件和螺母部件,能夠擴大軸承面積,并且容易地進行 與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的尺寸調整。5、以上任意一種方式的螺母部件,在螺合于螺桿之前,優選實施使其內螺紋部的 內徑比標稱直徑為小的塑性變形,而增加與螺桿的旋轉阻力的鎖緊加工。當實施這種鎖緊 加工時,能夠省去填縫作業,增加生產率。載荷傳遞部件與螺桿的固定方法,可以使用填縫、粘接、頂出銷中的任意一種。變速箱能夠支撐于載荷傳遞部件。當支撐于載荷傳遞部件時,能夠使構造變得簡單化。在其他情況下,變速箱也可以支撐于變速箱支撐托架,該變速箱支撐托架由與載 荷傳遞部件不同的部件所構成,且接合于該載荷傳遞部件。當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提高變速 箱的保持剛性。在進一步的其他情況下,變速箱也可以支撐于螺桿支撐軌道,而載荷傳遞部件與 變速箱的支撐無關。當使變速箱支撐于螺桿支撐軌道時,能夠提高相對于該支撐軌道的變 速箱的位置精度。為了更加穩定并旋轉自由地支撐螺桿,將相對旋轉自由地支撐該桿的合成樹脂制 的套筒嵌入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的螺桿插通孔的至少一個上,而能夠提高螺桿的軸承精度。螺桿支撐軌道上所設置的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的設置狀態具有自由度,能夠使各個 載荷傳遞部件固定于螺桿支撐軌道上,或者能夠預先接合一對載荷傳遞部件。在預先接合 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具有一對載荷傳遞部件(載荷傳遞壁)、以及連接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 并且固定于螺桿支撐軌道的固定壁的二字形的載荷傳遞托架。通過該二字形的載荷傳遞托 架,能夠削減部件的數量,提高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之間的精度。在本發明涉及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中,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中離進給螺母較近側的載荷傳遞部件,與離進給螺母較遠側的載荷傳遞部件相比,以通過所述螺桿支撐 托架或者載荷傳遞部件而施加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力更不易變形的狀態而支撐,或者提供 所得的這種變形特性,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的載荷作用部在該載荷傳遞部件發生變形時, 優選與螺桿相接觸而提供變形的支點。具體地說,可以在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中的離進給螺母較近側的載荷傳遞部件上設 置多個支撐突起,使該支撐突起嵌合于在螺桿支撐軌道上所形成的多個固定孔,而在離進 給螺母較遠側的載荷傳遞部件上不設置這樣的支撐突起(以及固定孔)。通過這種構造,能 夠使設置支撐突起一側的載荷傳遞部件的支撐強度明顯高于沒有設置一側的載荷傳遞部 件的支撐強度。或者,也可以在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上分別設置多個支撐突起,在螺桿支撐軌道上 形成使這些支撐突起嵌合的多個固定孔,將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的支撐突起與螺桿支撐軌 道的固定孔之間在車輛前后方向的間隙,設成離進給螺母較遠側的載荷傳遞部件側的間隙 大于較近側載荷傳遞部件側的間隙。通過這種構造,能夠根據間隙的大小進行變形量的管理。在具體的方式中,為了變速箱、載荷傳遞部件以及進給螺母以不露出的方式來提 高外觀性,實際的作法是螺桿支撐于可動的上部軌道,進給螺母固定于不可動的下部軌道。 此外,優選將變速箱設置在上部軌道的前端部。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也可以配置于進給螺母 的后方,但是,為了更好地控制螺桿的屈曲方向,實際的作法是設置于變速箱和進給螺母之 間,即,以變速箱、載荷承受部件以及進給螺母這種順序排列。在實施螺紋切削加工之前的圓棒狀態下,優選對螺桿實施在徑方向上施加壓縮載 荷的擠壓加工,提高其剛性。發明的效果在本發明中,除了螺桿、進給螺母之外,將沖突時的載荷傳遞至螺母的一對載荷傳 遞部件保持于螺桿支撐軌道,設置位于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之間且在螺桿上限制軸方向位 置的至少一個載荷承受部件,由于進給螺母支撐軌道和螺桿支撐軌道具備互相相對向的開 口部,對載荷傳遞部件具備比螺桿更位于螺桿支撐軌道的開口部側的載荷作用部,因此,螺 桿在承受軸力時的屈曲支點為多個,因而,能夠抑制螺桿的屈曲量為較小。即,一對載荷傳 遞部件的載荷作用部,平時不與螺桿相接觸,在載荷傳遞部件和螺桿的至少其中一個發生 變形時,互相接觸而成為屈曲支點。


圖1為示出利用本發明的動力滑動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縱向剖視圖。圖2為描繪從圖1的動力滑動裝置中取出的載荷傳遞托架周邊構造的立體圖。圖3為沿圖1的III-III線的剖視圖。圖4為沿圖1的IV-IV線的剖視圖。圖5為示出利用本發明的動力滑動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與圖1相對應的主要部 分的縱向剖視圖。圖6為示出上述的螺桿和載荷承受部件的其他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縱向剖視 圖。
圖7為示出上述的螺桿和載荷承受部件的進一步的其他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 縱向剖面圖。圖8為示出上述的螺桿和載荷承受部件的進一步的其他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 縱向剖面圖。圖9為示出上述的進一步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螺桿和螺母部件的螺合接合前的狀 態的視圖。圖10為對構成上述的螺桿的圓棒原材料進行壓縮加工的模式圖。圖11為示出在圖1至圖4的實施方式中,在沖突時螺桿的變形過程的一個示例的 視圖。圖12為示出利用本發明的動力滑動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與圖2相對應的主要 部分的立體圖。圖13為示出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的一般構造的立體圖。符號說明S車輛用座椅F 地面10座椅調節滑軌13下部軌道14上部軌道14a連接孔15固定螺栓16進給螺母17軸承部件20 螺桿21鋸齒部22小徑段部23螺紋部30變速箱31連接托架31a連接孔32 蝸輪32a鋸齒孔33 蝸桿40載荷傳遞托架41載荷傳遞壁(載荷傳遞部件)41a插通孔41b支撐突起42固定壁43固定螺栓44固定螺母
7
4546 套筒47墊圈(載荷承受部件)48螺母部件(載荷承受部件)50變速箱支撐托架61 63單一螺母部件(載荷承受部件)62 一對螺母部件(載荷承受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3所示,車輛用座椅滑動裝置具備位于車輛用座椅S和地面F之間并在車輛 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對的座椅調節滑軌10。左右的座椅調節滑軌10為相同(對稱) 的構造,具備通過前后的托架11、12固定于地面F上的下部軌道13,以及固定于座椅S的上 部軌道14,并且該下部軌道13和上部軌道14為滑動自由地嵌合。下部軌道13和上部軌道 14具備互相相對向的開口部。如圖1所示,在軸線上面向前后方向的進給螺母16通過固定螺栓15固定在下部 軌道13上。該進給螺母16是將合成樹脂制成的螺母16c通過吸振用的橡膠薄片16b插入 金屬制的外殼16a內。下部軌道13為進給螺母固定軌道。與此相對,與該進給螺母16相螺合的螺桿20旋轉自由地支撐于上部軌道14上。 即,在上部軌道(螺桿支撐軌道)1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上設置有旋轉自由地支撐螺桿20的 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變速箱30和軸承部件17。圖1示出上部軌道14(座椅幻相對于下部軌 道13的前方移動端(附圖的左側為前方)。在螺桿20的前端部上形成有鋸齒部21,在變速箱30內旋轉自由地支撐有蝸輪 32,該蝸輪32在軸部具有與該鋸齒部21不可相對旋轉地卡合的鋸齒孔32a。蝸輪32與在 軸線上面向車輛左右方向的蝸桿33相嚙合,當該蝸桿33正反向地旋轉時,蝸桿32正反向 地旋轉,鋸齒部21 (螺桿20)也正反地旋轉。變速箱30通過吸振用的橡膠薄片30b在金屬 制的外殼30a內支撐機構部30c。左右的上部軌道14的變速箱30內的蝸桿33由連動機構進行連動而旋轉,通過該 連動機構,左右的上部軌道14的螺桿20正反向地旋轉。于是,由于螺桿20與固定于下部 軌道13上的進給螺母16相螺合,因此,上部軌道14(座椅幻前后移動。位于變速箱30與進給螺母16之間的載荷傳遞托架40固定于上部軌道14上。如 圖1至圖4所示,該載荷傳遞托架40為二字形,具備在螺桿20的軸方向(座椅調節滑軌10 的長度方向)上分離的一對載荷傳遞壁(載荷傳遞部件)41、連接該載荷傳遞壁41的沿著 上部軌道14的固定壁42,在一對載荷傳遞壁41上分別開設有插通螺桿20的插通孔41a。 該插通孔41a平時與螺桿20為非接觸狀態,但是,其在附圖的下方的面(相比于螺桿20更 位于上部軌道14的開口部側的面)在載荷傳遞壁41和螺桿20中的至少一個發生變形時, 作為確定該螺桿20變形(屈曲)方向的載荷作用部發揮作用。該載荷傳遞托架40通過從固定壁42插通于上部軌道14的固定螺栓43、以及與該 固定螺栓43相螺合的固定螺母44,從而固定于該上部軌道14。如圖2、圖3所示,在載荷 傳遞托架40的一對載荷傳遞壁41上分別形成有支撐突起41b,該支撐突起41b嵌合支撐 于開設在上部軌道14的固定孔14a。此外,在載荷傳遞托架40的固定壁42與上部軌道14之間夾持吸振用的橡膠薄片42b。在載荷傳遞托架40的變速箱30側的面上,焊接固定有變速箱支撐托架50,在該變 速箱支撐托架50上,通過支撐孔51和固定螺栓52支撐變速箱30。此外,在該變速箱支撐 托架50上還開設有插通螺桿20的插通孔53。在該變速箱支撐托架50的插通孔53和一側的載荷傳遞壁41的插通孔41a中,嵌 有由低摩擦性合成樹脂材料制成的橫跨兩孔的套筒45,在另一側的載荷傳遞壁41的插通 孔41a中,嵌有同樣的套筒46。如圖1、圖2所示,在螺桿20上形成有與鋸齒部21連續的不具有外螺紋的小徑段 部(小徑無螺紋部)22和螺紋部23。墊圈(載荷承受部件)47和螺母部件(載荷承受部 件)48位于載荷傳遞托架40的一對載荷傳遞壁41之間,該墊圈(載荷承受部件)47嵌合 于該小徑段部22,并在一個載荷傳遞壁41 (變速箱30側的載荷傳遞壁41)的內面與該小徑 段部22的段部之間夾持(接觸)限制軸方向的移動;螺母部件(載荷承受部件)48與螺紋 部23相螺合,并與另一個載荷傳遞壁41 (進給螺母16側的載荷傳遞壁41)相接觸。螺母 部件48具備薄壁筒狀部48a,通過擠壓(使其塑性變形)該薄壁筒狀部48a,從而將螺母部 件48固定于螺桿20。在嵌入一對載荷傳遞壁41的插通孔41a的套筒45和46中的套筒 45以最小的間隙與螺桿20的小徑段部22的嵌合,旋轉自由地支撐螺桿20。另一個套筒46 與小徑段部22之間設有間隙,平時不相接觸。螺母部件48平時與螺桿20 —體地旋轉,墊 圈47由于其相對于螺桿20的軸方向位置受到限制,因此,既能和螺桿20 —體地旋轉,也能 相對地旋轉。通過該墊圈47和螺母部件48,能夠擴大軸承面積,并且能夠容易地進行與一 對載荷傳遞部件41的尺寸調整。當以上的座椅滑動裝置施加沖擊載荷時,上部軌道14相對于下部軌道13有進行 相對移動的趨勢,其載荷從載荷傳遞托架40的一對載荷傳遞壁41,傳遞至墊圈47或者螺母 部件48,而施加到螺桿20上。因此,能夠減少施加于變速箱30部分的載荷,而能夠防止變 速箱30 (蝸輪32、蝸桿33)的破損。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載荷傳遞托架40上設置 一對載荷傳遞壁41,由于螺桿20側的墊圈(載荷承受部件)47和螺母部件(載荷承受部 件)48與該一對載荷傳遞壁41相接觸,因此,即使前突的載荷、后突的載荷的其中一個作用 于上部軌道14而使屈曲載荷施加到螺桿20上,軸方向的2處(墊圈47與載荷傳遞壁41 的接觸部以及螺母部件48與載荷傳遞壁41的接觸部)也會成為螺桿20的屈曲支點。因 此,能夠限制螺桿20的屈曲方向,提高耐沖擊性。其作用效果當與只有一個螺桿20的屈曲 支點的現有產品相比較時更容易理解。在圖1至圖4的實施方式中,就圖11對在承受前突的載荷的情況下的模型變形進 行說明。當車輛承受前突的載荷時,上部軌道14相對于下部軌道13前進,載荷傳遞托架 40對應于螺桿20前進。于是,后方的載荷傳遞壁41通過螺母部件48使螺桿20向前方擠 壓,其結果,墊圈47擠壓前方的載荷傳遞壁41,而使該載荷傳遞壁41變形(與螺桿20的軸 線垂直相交的前方的載荷傳遞壁41的下方在向前突出的方向上發生變形)。由于螺桿20 插通于載荷傳遞壁41的插通孔41a,因此,通過載荷傳遞壁41的此種變形,螺桿20以插通 孔41a的圖下方的面(相比于螺桿20更位于上部軌道14的開口部側的面)成為變形支點 (載荷作用部),其軸線后部在面向下方的方向發生變形。但是,由于螺桿20的后部支撐于 后方的載荷傳遞壁41的插通孔41a,因此,螺桿20的后部以插通孔41a的附圖的下方的面(相比于螺桿20更位于上部軌道14的開口部側的面)成為變形支點(載荷作用部)而再 次向上方變形,螺桿20的變形(屈曲)方向被限制。該變形的方向為螺桿20與上部軌道 14(桿支撐軌道)的壁面相接觸的方向,不管上部軌道14的滑動位置(座椅S的前后方向 位置),都能夠得到一定的抑制變形的效果。為了容易地使圖11的模型變形,優選載荷傳遞托架40的一對載荷傳遞壁41的一 個(離進給螺母16較遠側的載荷傳遞壁41)比另一個(離進給螺母16較近側的載荷傳遞 壁41)更容易變形。這樣,用于使一對載荷傳遞壁41的一個比另一個更易變形的一個方法 是使形成于一對載荷傳遞壁41的支撐突起41b與開設于上部軌道14的固定孔1 的嵌合 間隙不相同。即,通過將圖2中前方的固定孔14a(l)和支撐突起41b的前后方向的間隙, 設定得比后方的固定孔14a( 和支撐突起41b的前后方向的間隙大,從而能夠使一對載荷 傳遞壁41的變形容易性不相同。當然,也能夠采用使一對載荷傳遞壁41的寬度或板厚不 同等方法,使變形容易性不相同。圖12為示出為了使一對載荷傳遞壁41的一個比另一個容易變形的其他的構成 例。在該實施例中,在一對載荷傳遞壁41中的離進給螺母16較遠側的載荷傳遞壁41上不 設置支撐突起(在上部軌道14上不設置固定孔),在離進給螺母16較近側的載荷傳遞壁 41上設置支撐突起41b,在上部軌道14上設置固定孔14a。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支撐突起 41b存在的一側的載荷傳遞壁41的變形強度明顯高于不存在的一側的載荷傳遞壁41的變 形強度。本實施方式的動力滑動裝置,也能夠適用于將載荷傳遞托架40配置于進給螺母 16的后方的情況(將載荷傳遞托架40配置于進給螺母16與軸承部件17之間的情況)。對 于在這種情況下的載荷傳遞托架40的一對載荷傳遞壁41的變形容易性的討論,只要滿足 離進給螺母16較遠側的載荷傳遞壁41的變形比離進給螺母16較近側的載荷傳遞壁41的 變形更容易的條件即可。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動力滑動裝置,在將下部軌道13和上部軌道 14上下互換的狀態(將螺桿20旋轉自由地支撐于下部軌道13,將進給螺母16固定于上部 軌道14的狀態)、以及前后掉頭的狀態的任一種情況,在理論上均成立。任一種情況只要滿 足以上的條件即可。實際上,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由于載荷傳遞托架40具備一對載荷傳 遞壁41,因此,具有能夠限定螺桿20的屈曲方向的作用效果,而圖11的模型變形的理論是 其中的一例。圖5至圖10示出本發明的其他的實施方式。圖5為將變速箱30固定于上部軌道14的實施方式。載荷傳遞托架40與變速箱 30的支撐無關。圖6為作為位于載荷傳遞托架40的一對載荷傳遞壁41之間,螺合固定于螺桿20 的螺紋部23的載荷承受部件,使用單一螺母部件61的實施方式。通過這種單一螺母部件 61能夠使構造變得簡單。圖7為作為上述的載荷承受部件,使用了一對螺母部件62的實施方式。通過一對 螺母部件62,能夠容易地進行與一對載荷傳遞部件41的尺寸調整。圖8是作為上述的載荷承受部件,為螺合于螺桿20的螺紋部23的單一螺母部件 63,且使用具備沒有嵌合于螺桿20的小徑段部22的內螺紋的小徑段部63a的螺母部件的 實施方式。當設置這種小徑段部63a時,能夠擴大螺桿20和螺母部件63的軸承面積。
任意一種方式的螺母部件,優選在螺合于螺桿20之前,實施使其內螺紋部的內徑 比標稱直徑為小的塑性變形,而使與螺桿的旋轉阻力增大的鎖緊加工。圖9示出在單一螺 母部件64上實施這種鎖緊加工的示例。在螺母部件64上形成在同軸上的嵌合于螺桿20 的小徑段部22的小徑段部64a、螺合于螺紋部23的內螺紋64b。對于該螺母部件64,通過 從軸方向上施加壓縮載荷P,從而在內螺紋64b上形成比標稱直徑小的小徑部分64c。當形 成這樣的小徑部分6 時,能夠增加與螺桿20螺合時的旋轉阻力,省去螺合于該螺桿20之 后特別的填縫加工(固定方法)。圖10為對于實施螺紋切削加工前的圓棒原材料20S,通過壓縮型模200,對螺桿實 施在徑方向上施加壓縮載荷Q的擠壓加工的實施方式。相對于螺桿20的螺紋部23的螺紋 加工,在該擠壓加工之后進行。這樣,當在圓棒原材料20S上實施擠壓加工時,能夠增加螺 桿20的機械強度。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明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廣泛地適用于轎車的前排座,能夠提高沖 撞時的耐沖擊力,提高安全性。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部軌道,配置于車輛地面;上部軌道,與該下部軌道滑動自由地嵌合,并且配置于座椅側;螺桿,旋轉自由地支撐于所述上部軌道和下部軌道中的任意一個;變速箱,設置于該螺桿支撐軌道的端部,旋轉驅動該螺桿;進給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桿上,并且固定于所述上部軌道和下部軌道的另一個上;一對載荷傳遞部件,在螺桿支撐軌道的延長方向上以分離的位置保持于所述螺桿支撐 軌道上;以及至少一個載荷承受部件,位于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之間,并且對軸方向位置進行限制 而設置于所述螺桿上,所述進給螺母支撐軌道和螺桿支撐軌道具備互相相對向的開口部,所述一對載荷傳遞 部件具備相比于所述螺桿,更位于螺桿支撐軌道的開口部側的載荷作用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從座椅向車輛的 載荷傳遞,是以一個載荷傳遞部件、載荷承受部件以及另一個載荷傳遞部件的順序進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荷承受 部件,是由與螺桿螺合并固定于該螺桿的單一螺母部件所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一螺母部 件包括不具有內螺紋的小徑段部,在螺桿上設置與該小徑段部相對應的、不具有外螺紋的 小徑段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荷承受 部件,是由與螺桿螺合并固定于該螺桿的一對螺母部件所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荷承受 部件,是由嵌入于形成在螺桿上的不具有外螺紋的小徑段部的墊圈部件、與螺桿螺合并固 定于該螺桿的螺母部件所構成。
7.根據權利要求2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螺 合于螺桿之前,對所述螺母部件實施使其內螺紋部的內徑比標稱直徑為小的塑性變形,而 增加與螺桿的旋轉阻力的鎖緊加工。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載荷承受部件與螺桿的固定方法為使用填縫、粘接、頂出銷中的任意一種。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變速箱支撐于載荷傳遞部件。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變速箱支撐于與載荷傳遞部件不同的部件。
11.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變 速箱直接支撐于螺桿支撐軌道,而載荷傳遞部件與該變速箱的支撐無關。
12.根據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互相連接。
13.根據權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一 對載荷傳遞部件中的在離進給螺母較近側的載荷傳遞部件比離所述進給螺母較遠側的載荷傳遞部件以通過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力更不易變形的狀態被支撐,或者具有這種變形特 性,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的載荷作用部在該載荷傳遞部件發生變形時,與螺桿相接觸而提 供變形的支點。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對 載荷傳遞部件中,離進給螺母較近側的載荷傳遞部件具有多個支撐突起,該支撐突起嵌合 于形成在螺桿支撐軌道上的多個固定孔,而離進給螺母較遠側的載荷傳遞部件不具備支撐 突起。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對載荷傳遞 部件分別具有多個支撐突起,螺桿支撐軌道具有使這些支撐突起嵌合的多個固定孔,該一 對載荷傳遞部件的支撐突起與螺桿支撐軌道的固定孔之間的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間隙,設 定成離進給螺母較遠側的載荷傳遞部件側的間隙比較近側載荷傳遞部件側的間隙為大。
16.根據權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是 以所述變速箱、載荷傳遞部件以及進給螺母這種順序排列。
17.根據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實施螺紋切削加工之前的圓棒狀態下,對所述螺桿實施在徑方向上施加壓縮載荷的擠壓加 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通過螺桿的旋轉驅動從而使上部軌道前后移動的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該車輛用座椅的動力滑動裝置通過在螺桿支撐軌道上設置了在前后方向分離的一對載荷傳遞部件,以及在螺桿上設置與該一對載荷傳遞部件相接觸的載荷承受部件,從而使螺桿在承受軸力時的屈曲支點為多個,因此,限定螺桿的屈曲方向,將屈曲量抑制為小。
文檔編號F16H25/24GK102066151SQ20098012271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4日
發明者伊藤敏治, 木村明弘, 青井宏仁 申請人:白木工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