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連軸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動力傳遞技術,特別是一種連軸部件。
背景技術:
連軸部件作為一種動力傳遞部件在機械領域應用廣泛,通過連軸部件可使來自原動機構的動力傳遞給做功機構。連軸部件包括主動軸和從動軸,其中,主動軸為原動機構的輸出軸,從動軸為做功機構的輸入軸。為了實現動力傳遞,主動軸和從動軸之間可采用各種軸連方式進行連接,現有的軸連方式主要包括鍵連接、花鍵連接、銷連接、以及過盈連接等。如中國專利申請 200720098504.7中的連軸部件采用的是花鍵連接,中國專利申請91203611中的連軸部件采用的是銷連接,中國專利申請201020145238. 0中的連軸部件采用的是過盈連接。但是現有的這些連接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難以拆卸、安裝和調整,更換維修很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連軸部件,以便方便拆裝。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連軸部件,包括第一軸,其軸向上具有第一斜面和螺紋孔;第二軸,其軸向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及與所述螺紋孔相配合的安裝孔;螺絲,用于通過所述安裝孔和所述螺紋孔,將所述第一軸的第一斜面與所述第二軸的第二斜面壓緊在一起。較佳地,所述第一軸的軸向上進一步包括定位軸;所述第二軸的軸向上進一步包括與所述定位軸相配合的定位孔。較佳地,所述第二斜面為長錐形孔的一部分。較佳地,所述定位軸相對所述第一斜面位于所述第一軸連接端的最外端。較佳地,所述定位軸與所述第一軸同軸心;所述螺紋孔位于所述定位軸上,且所述螺紋孔的數量為一個,所述一個螺紋孔與所述定位軸同軸心,或者所述螺紋孔的數量為至少兩個,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均勻分布在與所述定位軸同軸心的圓上。較佳地,所述定位軸的數量為至少兩個,且所述至少兩個定位軸均勻分布在與所述第一軸同軸心的圓上;所述螺紋孔位于所述第一斜面對應的軸上,且所述螺紋孔的數量為一個,所述一個螺紋孔與所述第一軸同軸心,或者所述螺紋孔的數量為至少兩個,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均勻分布在與所述第一軸同軸心的圓上。較佳地,所述第一斜面相對所述定位軸位于所述第一軸連接端的最外端。[0020]較佳地,所述螺紋孔位于所述斜面對應的軸上,且所述螺紋孔的數量為一個,所述一個螺紋孔與所述第一軸同軸心,或者所述螺紋孔的數量為至少兩個,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均勻分布在與所述第一軸同軸心的圓上。較佳地,所述第一軸為主動軸,所述第二軸為從動軸;或者,所述第二軸為主動軸,所述第一軸為從動軸。從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本實用新型中,在主動軸和從動軸之中的任一個軸 (即第一軸)的軸向上設置第一斜面和螺紋孔,在另一個軸(即第二軸)的軸向上設置與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以及與所述螺紋孔相配合的安裝孔,之后利用螺絲穿過所述安裝孔旋緊在所述螺紋孔中,將所述第一軸的第一斜面與所述第二軸的第二斜面壓緊在一起。這樣,就可以通過第一軸的第一斜面與第二軸的第二斜面的配合傳遞扭矩,這種連軸部件在安裝時,只需將螺絲旋緊在螺紋孔中即可安裝;拆卸時,只需松動螺絲,輕擊第一軸或第二軸即可實現分離。可見,這種連軸部件拆裝較方便。進一步地,通過在第一軸上設置定位軸和在第二軸上設置與所述定位軸相配合的定位孔,從而可在有同心度要求的場合下,通過定位軸和定位孔的配合實現同心度定位,并且由于定位軸和定位孔的圓柱面都可以一次裝夾加工完成,因此能保證配合具有很好的同心度。進一步地,第二軸上的第二斜面可以利用錐銑刀在第二軸的軸向上加工一個長錐形孔,該長錐形孔的長邊所對應的斜面即構成所述第二斜面,即第二斜面為長錐形孔的一部分,這種方法加工簡單、方便。進一步地,通過使所述定位軸位于所述第一軸軸向上的最外端,可使加工簡單、方便。此外,為滿足某些應用需求,也可使所述第一斜面位于所述第一軸軸向上的最外端。進一步地,通過設置與第一軸同軸心的螺紋孔和定位軸,可使加工簡單、方便。并且,這種情況下,僅需設置一個螺紋孔和定位軸即可獲得較好的同心度;并且拆裝時,只需調整一個螺絲即可,拆裝方便。此外,為滿足某些應用需求,也可設置與第一軸具有平行軸心的螺紋孔和/或定位孔。這種方式下,還可利用多個螺絲進行鎖緊,進一步保證兩個斜面之間的配合。同樣, 也可利用多個定位軸進行定位。
下面將通過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更清楚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優點,附圖中圖Ia和圖Ib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的連軸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Ia為主視圖,圖Ib為俯視圖。圖2a_圖2c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的連軸部件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其中,圖加為主視圖,圖2b為俯視圖,圖2c為立體圖。圖3a和圖北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中的連軸部件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其中,圖 3a為主視圖,圖: 為俯視圖。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1-第一軸,2-第二軸,3-螺絲,4-皮帶,11-第一斜面, 12-螺紋孔,13-定位軸,21-第二斜面,22-安裝孔,23-定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于拆裝,考慮在主動軸和從動軸之間采用斜面配合來傳遞扭矩,并為了避免相互配合的斜面之間滑脫,在兩個軸的連接端面采用螺紋配合將兩個軸的斜面壓緊。為此,可在主動軸和從動軸之中的任一個軸(為方便描述,本文中稱為第一軸)的軸向上設置第一斜面和螺紋孔,螺紋孔位于第一軸的連接端的端面上,在主動軸和從動軸之中的另一個軸(為方便描述,本文中稱為第二軸)的軸向上設置與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以及與所述螺紋孔相配合的安裝孔,并利用螺絲穿過所述安裝孔旋緊在所述螺紋孔中,將所述第一軸的第一斜面與所述第二軸的第二斜面壓緊在一起,以便通過兩個斜面的配合實現扭矩的傳遞。其中,第一軸的連接端指的是與第二軸相連接的一端, 同樣,第二軸的連接端指的是與第一軸相連接的一端。這樣的話,在安裝時,只需將螺絲旋緊在螺紋孔中即可安裝;拆卸時,只需松動螺絲,輕擊第一軸或第二軸即可實現分離。可見, 這種連軸部件拆裝較方便。考慮到加工的方便,有時加工出的第一軸的第一斜面和第二軸的第二斜面在具體配合時,可能會存在同心度上的位移。例如,為加工方便,第一軸上的第一斜面可以是在圓柱體上切削出的第一斜面,且第一斜面可以是位于圓柱體一側的一個斜面,也可以是位于圓柱體相對的兩側的兩個斜面。同樣,對于上述第一斜面為圓柱體相對兩側的兩個斜面的情況,為加工方便,第二軸上的第二斜面可以是利用錐銑刀在第二軸的軸向上加工一個長錐形孔,該長錐形孔的長邊所對應的斜面即構成所述第二斜面,即第二斜面為長錐形孔的一部分。這種情況下加工出來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對于對同心度要求不高的應用完全沒有問題,但對于對同心度要求較高的場合則不太適應。這種情況下,為了能應用于對同心度要求較高的場合,本實用新型中可進一步在第一軸上設置一個定位軸,同時在第二軸上設置一個與所述定位軸相配合的定位孔。從而通過定位軸和定位孔的配合實現第一軸和第二軸的連軸同心度定位。為了加工方便,第一軸的定位軸可相對第一斜面位于第一軸連接端的最外端,此時,定位軸的端面可作為連接端的端面。相應地,螺紋孔可位于定位軸上。此時,定位軸通常為一個,并且該定位軸與第一軸同軸心,相應地,螺紋孔的數量也可以為一個,并且該螺紋孔與定位軸及第一軸同軸心。這種情況下,僅需設置一個螺紋孔和定位軸即可獲得較好的同心度;并且拆裝時,只需調整一個螺絲即可,從而拆裝方便。或者,螺紋孔的數量也可以為至少兩個,且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通常均勻分布在與定位軸同軸心的圓上。這種情況下,雖然增加了螺絲的數量,但卻能進一步保證兩個斜面之間的配合,使其不會因為一個螺絲損壞而影響使用性能。并且雖然多個螺絲在拆裝時比一個螺絲繁瑣,但其仍較現有技術中的軸連方式容易拆裝。此外,為了滿足某些應用需求,定位軸的數量也可以為至少兩個, 且所述至少兩個定位軸通常均勻分布在與所述第一軸同軸心的圓上。相應地,螺紋孔仍然可以位于定位軸上。此時,每個定位軸上的螺紋孔的數量最好為一個,且該螺紋孔最好與所在的定位軸同軸心;當然,為滿足特殊需求,每個定位軸上也可以有多個螺紋孔。具體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確定,此處不再一一贅述。或者,對于上述第一軸的定位軸相對第一斜面位于第一軸連接端的最外端的情況,定位軸也可僅起定位作用,即其端面可不作為連接端的端面,此時,第一斜面對應的軸的外端面可作為連接端面,相應地,螺紋孔可位于第一斜面對應的軸上。此時,螺紋孔的數量同樣可以為一個,并且該螺紋孔與第一軸同軸心。或者,螺紋孔的數量也可以為至少兩個,且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通常均勻分布在與第一軸同軸心的圓上。具體采用何種連接,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此外,實際應用中,第一軸的定位軸也可相對第一斜面位于第一軸連接端的里側, 此時第一軸的第一斜面相對定位軸位于第一軸連接端的最外端。此時,第一斜面對應的端面可作為連接端的端面,并且定位軸通常與第一軸同軸心。相應地,螺紋孔可位于第一斜面對應的軸上。此時,螺紋孔的數量可以為一個,并且該螺紋孔與第一軸同軸心。或者,螺紋孔的數量也可以為至少兩個,且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通常均勻分布在與第一軸同軸心的圓上。或者,為滿足某些應用需求,螺紋孔也可位于定位軸上,此時,螺紋孔的數量通常為至少兩個,并且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通常均勻分布在與第一軸同軸心的圓上。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以下舉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均以第一軸為傳動軸,第二軸為傳動輪,且該傳動輪為皮帶輪的情況為例進行描述。具體應用中,第一軸和第二軸可根據實際應用場景進行選配。此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均以第一斜面為位于圓柱體相對的兩側的兩個斜面, 第二斜面為長錐形孔的一部份的情況為例進行描述。具體應用中,同樣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各種形式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并且其具體加工方式也可有多種,例如可采用模型鑄造、或機加工等方法,本實用新型中不對其具體形式及具體加工方法進行限定。實施例一圖Ia和圖Ib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的連軸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Ia為主視圖,圖Ib為俯視圖。如圖Ia和圖Ib所示,所述連軸部件包括第一軸1、第二軸2和螺絲3。其中,第一軸1的軸向上具有第一斜面11和螺紋孔12,其中,螺紋孔12位于第一軸1的連接端的端面上。第二軸2的軸向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斜面11相配合的第二斜面21,以及與所述螺紋孔12相配合的安裝孔22。具體實現時,安裝孔22可以為沉頭孔。螺絲3用于通過所述安裝孔22和所述螺紋孔12,將所述第一軸1的第一斜面11 與所述第二軸2的第二斜面21壓緊在一起,以便通過兩個斜面之間的配合實現扭矩的傳遞。其中,當前這種形式的第一斜面11和第二斜面21在配合時,在第二斜面21所在的長錐孔平行于受力方向時,第一軸1可能會在長錐形孔中滑動,因此這種形式的第一斜面11和第二斜面21可應用于允許這種細微滑動的場合。當然,圖1所示實施例僅為一個示例,實際應用中,第一斜面11和第二斜面21可做成配合緊密的形式,如采用模型鑄造方法,或精細機加工方法等進行加工,此時,兩個斜面之間的配合便不會產生任何滑動,并具有較好的同心度。此外,為了使圖1所示形式的第一斜面11和第二斜面21能應用于對同心度要求較高的場合,下面給出了幾種補償方法,詳見下面的具體實施例。實施例二 [0053]圖2a_圖2c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的連軸部件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其中,圖加為主視圖,圖2b為俯視圖,圖2c為立體圖。如圖圖2c所示,所述連軸部件包括第一軸1、第二軸2和螺絲3。其中,第一軸1的軸向上具有第一斜面11、螺紋孔12和定位軸13。其中,定位軸 13相對于第一斜面11位于第一軸1連接端的最外端,并且定位軸13的端面作為第一軸1 連接端的端面。相應地,螺紋孔12位于定位軸13的端面上,并且螺紋孔12的數量為1個。 此時,定位軸13和螺紋孔12均與第一軸1同軸心。具體應用中,螺紋孔12的數量也可以為多個(圖中未示出),并可均勻分布在與定位軸13同軸心的圓上。第二軸2的軸向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斜面11相配合的第二斜面21,與所述螺紋孔 12相配合的安裝孔22,以及與所述定位軸13相配合的定位孔23。螺絲3用于通過所述安裝孔22和所述螺紋孔12,將所述第一軸1的第一斜面11 與所述第二軸2的第二斜面21壓緊在一起,以便通過兩個斜面之間的配合實現扭矩的傳遞。此外,也可設置多個僅起定位作用的定位軸,并且各定位軸可均勻分布在與第一軸1同軸心的圓上(對于這種情況圖中未示出),此時,第一斜面11對應的軸的外端面可作為連接端面,相應地,螺紋孔13可位于第一斜面11對應的軸上。此時,螺紋孔13的數量同樣可以為一個,并且該螺紋孔13與第一軸1同軸心。或者,螺紋孔13的數量也可以為至少兩個,且所述至少兩個螺紋孔13通常均勻分布在與第一軸1同軸心的圓上。具體應用中, 具體采用何種連接,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實施例二 圖3a和圖北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中的連軸部件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其中,圖 3a為主視圖,圖北為俯視圖。如圖3a和圖北所示,所述連軸部件同樣包括第一軸1、第二軸2和螺絲3。其中,第一軸1的軸向上具有第一斜面11、螺紋孔12和定位軸13’。與圖2所示實施例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中,第一斜面11相對于定位軸13’位于第一軸1連接端的最外端,并且第一斜面11的端面作為第一軸1連接端的端面。相應地,螺紋孔12位于第一斜面11的端面上,并且螺紋孔12的數量為1個。此時,定位軸13’和螺紋孔12均與第一軸 1同軸心。具體應用中,螺紋孔12的數量也可以為多個(圖中未示出),并可均勻分布在與第一軸1同軸心的圓上。相應地,第二軸2的軸向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斜面11相配合的第二斜面21,與所述螺紋孔12相配合的安裝孔22,以及與所述定位軸13’相配合的定位孔23’。螺絲3用于通過所述安裝孔22和所述螺紋孔12,將所述第一軸1的第一斜面11 與所述第二軸2的第二斜面21壓緊在一起,以便通過兩個斜面之間的配合實現扭矩的傳遞。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軸(1),在軸向上具有第一斜面(11)和螺紋孔(12);第二軸O),在軸向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斜面(11)相配合的第二斜面(21),及與所述螺紋孔(12)相配合的安裝孔(22);螺絲(3),用于通過所述安裝孔0 和所述螺紋孔(12),將所述第一軸(1)的第一斜面(11)與所述第二軸O)的第二斜面壓緊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1)在軸向上進一步包括定位軸(13,13’);所述第二軸( 在軸向上進一步包括與所述定位軸(13,13’)相配合的定位孔(23,23' )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面為長錐形孔的一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軸(1 相對所述第一斜面 (11)位于所述第一軸(1)連接端的最外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軸(1 與所述第一軸(1) 同軸心;所述螺紋孔(12)位于所述定位軸(13)內,且所述螺紋孔(1 的數量為一個,該螺紋孔(1 與所述定位軸(1 同軸心;或者所述螺紋孔(1 的數量為至少兩個,這些螺紋孔(1 均勻分布在與所述定位軸(1 同軸心的圓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軸(13)的數量為至少兩個, 這些定位軸(1 均勻分布在與所述第一軸(1)同軸心的圓上;所述螺紋孔(1 位于所述斜面(11)對應的軸內,且所述螺紋孔(1 的數量為一個,該螺紋孔(1 與所述第一軸(1)同軸心,或者所述螺紋孔(1 的數量為至少兩個,這些螺紋孔(1 均勻分布在與所述第一軸(1)同軸心的圓上。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11)相對所述定位軸 (13’ )位于所述第一軸(1)連接端的最外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孔(1 位于所述第一斜面 (11)對應的軸內,且所述螺紋孔(1 的數量為一個,該螺紋孔(1 與所述第一軸(1)同軸心,或者所述螺紋孔(1 的數量為至少兩個,這些螺紋孔(1 均勻分布在與所述第一軸(1)同軸心的圓上。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連軸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1)為主動軸,所述第二軸( 為從動軸;或者,所述第二軸( 為主動軸,所述第一軸(1)為從動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連軸部件,包括第一軸、第二軸和螺絲。其中,第一軸的軸向上具有第一斜面和螺紋孔;第二軸的軸向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及與所述螺紋孔相配合的安裝孔;螺絲用于通過所述安裝孔和所述螺紋孔,將所述第一軸的第一斜面與所述第二軸的第二斜面壓緊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連軸部件拆裝較方便。
文檔編號F16D1/02GK202032004SQ20112007820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3日
發明者方嘯, 陸雪松 申請人: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