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直埋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城市熱網的新建及改造工程中,直埋管道敷設技術已經成為主流技術。直埋敷設技術具有市容美觀、占地面積小、投資低、建設周期短、保溫性能好、使用年限長、節省建筑材料、節省土方及人工、維修工程量小等特點,工程造價與地溝敷設相比約低30%, 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直埋管道敷設技術對管道的保溫、防腐要求較高,技術難度大,施工質量要求高。近些年國內大口徑熱力管道的直埋敷設技術已取得很大成就, 目前已大量采用。[0003]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城市和地區老化的二次熱力管網存在管網陳舊,熱利用率低,區域性供熱效果不佳等特點,管網改造的要求已經越來越迫切。在二次熱力管網改造工程中,因為各種設計資料匱乏,現場施工條件復雜,直埋供熱管道的路線與已建成的各種構筑物經常會發生沖突,此種情況下的施工方案往往決定了工程的工期與造價,故應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選擇。[0004]在供熱二次管網改造工程中,由于現場限制條件較多,直埋管道經常會與其他市政設施發生沖突,施工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施工方案。在穿越泄洪溝時,尤其是在圍墻以十字方向橫跨在泄洪溝上,供熱管道敷設方向與泄洪溝方向十字交叉的情況時,由于緊靠圍墻,無法再做泄水設施,致使現有下翻穿越泄洪溝溝底的方案無法實施。發明內容[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以避免下翻管道穿越溝底,降低施工難度,減少施工投資費用。[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0007]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包括砌筑在溝槽底部的防水性構筑物和澆筑在防水性構筑物內部的混凝土塊,以及包覆在管道外側的保護網,管道敷設在防水性構筑物內部。[0008]另外,砌筑在溝槽底部的防水性構筑物可為磚垛或混凝土塊,澆筑在防水性構筑物內部的混凝土塊為摻有防凍劑的混凝土塊。包覆在管道外側的保護網可為鐵絲網或尼龍網,其規格優選為2cm X 2cm。[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具有以下優點[0010]本實用新型的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可以避免下翻管道穿越溝槽底部,減少了施工費用。且不必另外設置泄水設施,減少投資,也更符合實際施工情況。[0011]另外,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屬于市政工程領域,通過對現場情況的具體分析,可以靈活改變本實用新型的管道穿越溝槽結構的具體形狀與大小,方便解決與現有施工條件之間的矛盾,具有降低施工難度,減少施工投資費用等特點。
[0012]圖1為直埋管道穿越泄洪溝平面示意圖;[0013]圖2為圖1中的A-A剖視圖;[0014]圖3為圖1中的B-B剖視圖。[0015]主要組件符號說明[0016]管道1 混凝土塊2[0017]防水性構筑物3 圍墻 4[0018]泄洪溝5 門6[0019]地面7泄洪溝溝底8[0020]保護網 9[0021]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更好的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構及功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0023]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為直埋管道穿越泄洪溝。參閱圖2可知,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主要包括防水性構筑物3和填充在防水性構筑物3內部的混凝土塊2, 以及包覆在管道1外側的保護網9。[0024]其中,防水性構筑物3砌筑在泄洪溝溝底8上。根據實際情況,本實用新型的防水性構筑物3可以采用磚垛或混凝土等材料制成,防水性構筑物3主要用于防止泄洪溝5中的流水腐蝕直埋管道1。[0025]防水性構筑物3的尺寸需要根據實際直埋管道1的管徑大小來確定。通常,泄洪溝5的邊壁上供直埋管道1穿過的孔洞(圖中未示)的直徑按照比管道1的公稱直徑大100-150mm來設定,而防水性構筑物3的邊緣與泄洪溝5邊壁上孔洞的邊緣應至少保持在300-500mm的距離范圍。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防水性構筑物3內設置有兩根管道1,兩根管道1從防水性構筑物3中平行穿過,且兩根管道1之間留有適當的距離, 以保證管道的安全和后續施工的方便。故本實施例中防水性構筑物3的尺寸可設定為 120mmX300mmX 1300mm,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并不以上述尺寸為限。[0026]如圖2所示,在防水性構筑物3的內部還填充有混凝土塊2,混凝土塊2主要用于固定和保護管道1。本實用新型中混凝土塊2可以在防水性構筑物3中直接澆筑形成,混凝土塊2的型號優選為C20。另外,在較為寒冷的地區,可以在澆筑的混凝土塊2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防凍劑,以便更好的保護管道1。在管道1的外側還可包覆有保護網9,保護網9主要用于進一步保護管道1,保護網9可以采用鐵絲網或尼龍網等,尺寸優選為2cmX2cm。[002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具體施工過程為[0028]首先,在泄洪溝溝底8砌筑防水性構筑物3,防水性構筑物3的形狀根據具體的施工環境設定,防水性構筑物3的大小根據要鋪設的管道1的管徑大小來決定。其次,在預制的管道1的外側包覆保護網9,保護網9的規格優選為2cmX2cm。[0029]然后,將包覆完成的管道1鋪設在防水性構筑物3的內部,并穿過泄洪溝5邊壁上的孔洞與其他管道相接(圖中未示),管道1應盡量鋪設在防水性構筑物3的中間位置。最后,在防水性構筑物3的內部澆筑混凝土塊2,混凝土塊2的規格優選為C20,在寒冷地區施4工時,可以在混凝土塊2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防凍劑。[0030]綜上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避免了下翻管道穿越泄洪溝溝底,并且不必另外設置泄水設施,降低了施工難度,減少了施工費用,且對直埋管道也能夠起到足夠地保護,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0031]以上借助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了進一步描述,但是應該理解的是,這里具體的描述,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范圍的限定,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在閱讀本說明書后對上述實施例做出的各種修改,都屬于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砌筑在溝槽底部的防水性構筑物(3) 和澆筑在防水性構筑物(3)內部的混凝土塊O),以及包覆在管道(1)外側的保護網(9), 管道(1)敷設在防水性構筑物(3)內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其特征在于,砌筑在溝槽底部的防水性構筑物(3)為磚垛。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其特征在于,砌筑在溝槽底部的防水性構筑物(3)為混凝土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覆在管道(1)外側的保護網(9)為鐵絲網。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覆在管道(1)外側的保護網(9)為尼龍網。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覆在管道(1) 外側的保護網(9)是規格為2cmX2cm的保護網。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該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包括砌筑在溝槽底部的防水性構筑物(3)和澆筑在防水性構筑物(3)內部的混凝土塊(2),以及包覆在管道(1)外側的保護網(9),其中,管道(1)敷設在防水性構筑物(3)內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管道穿越溝槽的結構避免了下翻管道穿越泄洪溝溝底,并且不必另外設置泄水設施,降低了施工難度,減少了施工費用,對直埋管道也能夠起到足夠地保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文檔編號F16L1/028GK202284681SQ20112034183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5日
發明者劉智, 劉洪武, 朱強, 楊龍軍, 趙廷立, 齊全 申請人:中冶東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