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引導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該運動引導裝置具備多個滾動體引導部件(12),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12)以對在滾動體滾道面(1b)與負載滾動體滾道面(2d)之間承載負載并且進行滾動運動的多個滾動體(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方式,沿著滾動體滾道面(1b)的全長而設置,滾動體引導部件(12)具有:梁部件(12a),其成為結構主要母材;外廓部件(12b),其包括對滾動體(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滾動體引導面(12b1),梁部件(12a)與外廓部件(12b)鑲嵌成形。根據上述結構,能夠提供一種具備如下滾動體引導部件的運動引導裝置,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能夠以廉價制作出復雜形狀并且能夠不產生撓曲等而進行可靠的固定設置以及滾動體的引導,另外,由于能夠根據用途、樣式而任意選擇結合機構而能夠應用于各種類型。
【專利說明】
運動引導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引導工作臺等移動體進行直線或曲線運動的線性引導構件等運動引導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用于引導工作臺等移動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的機械要素,在引導部分處夾裝輥等滾動體的運動引導裝置能夠獲得靈活的運動,因此被用于機器人、機床、半導體/液晶制造裝置、醫療設備等各種領域。
[0003]作為運動引導裝置的一種的線性引導構件具備:安裝于基座的軌道導軌、以能夠相對運動的方式組裝于軌道導軌并且安裝有移動體的移動塊。在軌道導軌上形成有沿長度方向延伸的滾動體滾道面。在移動塊上形成有與滾動體滾道面對置的負載滾動體滾道面,并且設置有用于使滾動體循環的滾動體循環路徑。在軌道導軌的滾動體滾道面與移動塊的負載滾動體滾道面之間滾動行走自如地排列有滾動體。當移動塊相對于軌道導軌進行相對直線運動時,在軌道導軌與移動塊之間排列的多個滾動體滾動運動,并在滾動體循環路徑中無限循環。
[0004]在這種運動引導裝置中,需要在滾動體循環路徑內成列且無限循環的多個滾動體進行良好的滾動運動。這是由于,當多個滾動體不以對齊狀態進行無限循環,例如滾動體相對于額定的自轉軸傾斜產生偏斜動作時,會產生滾動體以及滾道面的磨損等從而阻礙高精度的引導運動、或成為壽命縮短的原因。因此,在以往的運動引導裝置中,沿負載滾動體滾道面的全長設置有滾動體引導部件,以對在滾動體滾道面與負載滾動體滾道面之間承受負載并且滾動運動的多個滾動體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需要說明的是,以往的運動引導裝置中所使用的滾動體引導部件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作為“引導部件”而公開。
[0005]在先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98355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9]然而,一般而言,以往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由樹脂、金屬等單一的材料制成。而且,滾動體引導部件為沿著負載滾動體滾道面的全長而設置的長條的部件,因此對于由樹脂制成的構件而言,當在使用時滾動體產生偏斜動作的情況下,存在由于基于該偏斜動作的外力,而使滾動體引導部件產生撓曲的課題。另外,對于由金屬制成的滾動體引導部件而言,存在產生因與滾動體的金屬接觸而引起的不良情況、無法廉價制作出復雜的形狀等課題。也就是說,對于在以往的運動引導裝置中所使用的滾動體引導部件而言,希望實現能夠以廉價制作出復雜形狀并且能夠不產生撓曲等而進行可靠的固定設置以及滾動體的引導。另外,如果能夠根據運動引導裝置的用途、樣式,任意地選擇滾動體引導部件的結合手段,則能夠在各種類型的運動引導裝置中應用相同的部件,因此還能夠通過部件的共用化而獲得制造成本的降低效果。
[0010]本發明是鑒于上述課題的存在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如下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運動引導裝置,該滾動體引導部件能夠廉價地制作出復雜形狀并且能夠不產生撓曲等而進行可靠地固定設置以及滾動體的引導,另外,能夠根據用途、樣式而任意地選擇結合手段從而能夠應用于各種類型。
[0011]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2]本發明所涉及的運動引導裝置為一種如下的運動引導裝置,其具備:軌道部件,其形成有滾動體滾道面;移動部件,其形成有與所述滾動體滾道面對置的負載滾動體滾道面,并且具有以與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的滾動體返回通路;一對蓋部件,所述一對蓋部件設置于所述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上的前后兩端,并具有將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與所述滾動體返回通路連接起來的方向轉換路;多個滾動體,所述多個滾動體以滾動行走自如的方式排列在由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所述滾動體返回通路以及所述方向轉換路構成的滾動體循環路徑內;多個滾動體引導部件,所述多個滾動體引導部件以對所述多個滾動體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方式沿著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的全長設置,所述多個滾動體在所述滾動體滾道面與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之間以承受負載的狀態進行滾動運動,所述運動引導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具有:梁部件,其成為結構主要母材;外廓部件,其包括對所述滾動體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滾動體引導面,所述梁部件與所述外廓部件鑲嵌成形。
[0013]發明效果
[0014]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具備如下滾動體引導部件的運動引導裝置,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能夠廉價地制作出復雜形狀并且能夠不產生撓曲等而進行可靠的固定設置以及滾動體的引導,另外,由于能夠根據用途、樣式而任意選擇結合機構,而能夠應用于各種類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運動引導裝置的線性引導構件的圖,特別示出了線性引導構件的分解立體圖。
[0016]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運動引導裝置的線性引導構件的圖,特別示出了線性引導構件的循環結構中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結構。
[0017]圖3是表示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整體結構的外觀立體圖。
[0018]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將滾動體引導部件組裝于移動塊的狀態的概要剖視圖。
[0019]圖5是將圖4中的附圖標記V部放大后的圖。
[0020]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變形例所涉及的梁部件的圖,圖中的分圖(a)示出了主視觀察時的圖,分圖(b)示出了側視觀察時的圖。
[0021]圖7是表示組裝有在圖6中示出的變形例所涉及的梁部件的狀態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圖,圖中的分圖(a)示出了側視觀察時的圖,分圖(b)示出了分圖(a)中的VI1-VII剖面。
[0022]圖8是表示能夠應用于本發明的去除加工部的多種形態例的圖。
[0023]圖9是表示能夠應用于本發明的去除加工部的多種形態例的圖。
[0024]圖10是表示能夠應用于本發明的去除加工部的多種形態例的圖。
[0025]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另一其他滾動體引導部件的圖,圖中的分圖(a)示出了側視觀察時的圖,分圖(b)示出了分圖(a)中的X1-XI剖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使用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以下的實施方式并不對各權利要求所涉及的發明進行限定,另外,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特征的組合并不一定全部是發明的解決手段所必需的。
[0027]圖1以及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作為運動引導裝置的線性引導構件的圖,特別是,圖1示出了線性引導構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示出了線性引導構件的循環結構中的主要部分的概要結構。
[0028]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線性引導構件具備:作為軌道部件以直線狀延伸的軌道導軌1、經由多個作為滾動體的輥3往復移動自如地設置于該軌道導軌1的作為移動部件的移動塊2,并且,引導例如工作臺等移動物體進行直線運動。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實現高剛性,對于滾動體使用了彈性變形較小的輥3,當然,對于本發明的滾動體也可以使用滾珠、滾柱等其他滾動體。另外,導軌下表面與基臺相接,從導軌上表面朝向下表面通過螺栓等而固定。
[0029]軌道導軌1為剖面呈大致四邊形且以細長的直線狀延伸的部件。在軌道導軌1的左右側面上,沿著長度方向形成有供輥3滾動行走的輥滾道面lb和縮窄面lc。在軌道導軌1的左右側面設置有上下各兩條合計四條作為滾動體滾道面的輥滾道面lb。
[0030]移動塊2具備:與軌道導軌1的上表面對置的中央部2a、從中央部2a的左右兩側向下方延伸并與軌道導軌1的左右側面對置的側壁部2b。在移動塊2的側壁部2b上形成有形狀與軌道導軌1的側面形狀匹配的突出部2c。在該突出部2c上形成有與輥滾道面lb對應的作為負載滾動體滾道面的負載輥滾道面2d。負載輥滾道面2d在移動塊2的左右側壁部2b的上下各設置兩條合計設置四條。
[0031]在軌道導軌1的輥滾道面lb與移動塊2的負載輥滾道面2d之間排列有多個鋼制的輥3。多個輥3通過輥保持器10而一連串地以旋轉/滑動自如的方式被保持。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輥保持器10具有夾裝于多個輥3之間的多個分隔部、將多個分隔部連結的具有撓性的作為連結帶的帶引導部,通過上述結構,能夠以對齊狀態將多個輥3保持為旋轉自如。
[0032]在移動塊2的側壁部2b上形成有距上下兩條負載輥滾道面2d隔開規定間隔而平行延伸的貫穿孔14。在該貫穿孔14中插入有構成輥返回通路8的輥返回通路構成部件15。輥返回通路構成部件15由將細長的管形狀的部件沿著軸線方向分割成兩半的一對管半體構成。在輥返回通路構成部件15的內周形成有輥返回通路8。輥返回通路構成部件15在插入到貫穿孔14中后,其兩端部被作為蓋部件的端板5支承,從而固定于移動塊2。
[0033]在移動塊2的負載輥滾道面2d的左右兩側緣安裝有通過將梁部件與外廓部件鑲嵌成形而形成的長條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在滾動體引導部件12上形成有對輥保持器10的帶引導部進行引導的引導槽,以防止在從軌道導軌1上拆下移動塊2時輥3從負載輥滾道面2d脫落。滾動體引導部件12對在下側的負載輥滾道面2d上移動的輥保持器10的上側(即,輥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并且對在上側的負載輥滾道面2d上移動的輥保持器10的下側(即,輥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
[0034]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在下側的負載輥滾道面2d上移動的輥保持器10的下側、在上側的負載輥滾道面2d上移動的輥保持器10的上側而言,通過與形成于移動塊2上的負載輥滾道面2d連續的壁面形狀2屯而被引導。然而,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代替由金屬材料構成的壁面形狀2屯,而準備長條樹脂制的保持部件,通過該保持部件對輥3的非負載面側、即在下側的負載輥滾道面2d上移動的輥保持器10的下側和在上側的負載輥滾道面2d上移動的輥保持器10的上側進行引導。
[0035]由軌道導軌1的輥滾道面lb與移動塊2的負載輥滾道面2d構成的負載輥滾道路7-1、7-2 (參照圖2)在移動塊2的左右的側壁部2b分別設置兩條。由輥返回通路構成部件15構成的輥返回通路8-1、8-2(參照圖2)也在移動塊2的左右的側壁部2b的上下分別設置兩條。在端板5上形成有與該負載輥滾道路7-1、7-2和輥返回通路8-1、8-2立體交叉的方向轉換路6-1、6-2。
[0036]作為蓋部件的端板5安裝于移動塊2的移動方向上的前后兩端面。端板5呈與移動塊2大致相同的剖面形狀,并具備與移動塊2的中央部2a相接的水平部5a、與移動塊2的側壁部2b相接的側壁部5b (參照圖1)。如圖2所示,側壁部5b的外側的方向轉換路6-1將下側的負載輥滾道路7-1與上側的輥返回通路8-1連接起來。側壁部5b的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將上側的負載輥滾道路7-2與下側的輥返回通路8-2連接起來。即,外側的方向轉換路6-1以及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以立體交叉的方式與負載輥滾道路7和輥返回通路8連接。如圖1所示,外側的方向轉換路6-1以及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由端板5、U字形部件24以及半圓柱部件26構成。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的左側的圖中,示出了從端板5中拆下U字形部件24以及半圓柱部件26后的狀態。
[0037]U字形部件24的整體形狀形成為大致U字形狀。在U字形部件24的外周側形成有外側的方向轉換路6-1的內周側,在U字形部件24的內周側形成有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的外周側。而且,當將U字形部件24嵌入端板5時,通過形成于端板5的外側的方向轉換路6-1的外周側、U字形部件24的外周側構成外側的方向轉換路6-1。
[0038]另外,通過將U字形部件24嵌入到端板5,從而使形成于端板5的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的外周側的一部分與U字形部件24的內周側相連,由此完成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的外周側。
[0039]半圓柱部件26呈將圓柱切割一半而得到的形狀,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的內周側。當在將U字形部件24嵌入到端板5后,將該半圓柱部件26嵌入到端板5時,通過端板5、U字形部件24以及半圓柱部件26構成內側的方向轉換路6-2。
[0040]在U字形部件24與半圓柱部件26之間組裝有保持器引導部件25。保持器引導部件25被設置用于消除在端板5與U字形部件24的接縫處產生的臺階。
[0041]在完成的線性引導構件中,當使移動塊2相對于軌道導軌1進行相對移動時,多個輥3在軌道導軌1的輥滾道面lb與移動塊2的負載輥滾道面2d之間的負載輥滾道路內承受負載并且進行滾動運動。如圖2所示,滾動至移動塊2的負載輥滾道面2d的一端的輥3被設置于端板5的頂起部5c頂起,在經過U字狀的方向轉換路6之后,進入以與負載輥滾道路7平行的方式延伸的輥返回通路8。通過了輥返回通路8的輥3在經過相反側的方向轉換路之后,再次進入負載輥滾道路7。輥3在由上述負載輥滾道路7、方向轉換路6以及輥返回通路8構成的環形跑道狀的輥循環路中循環。環形跑道狀的循環路徑具有內側和外側的兩個循環路徑,因此輥3在內側以及外側各自的循環路徑中無限循環。
[0042]在使用作為這種運動引導裝置的線性引導構件時,需要使在輥循環路中無限循環的輥3進行良好的滾動運動。這是由于,例如當輥3產生偏斜動作時,會阻礙高精度的引導運動、或成為壽命縮短的原因。因此,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中,采用了用于能夠不產生撓曲等而進行可靠的固定設置以及輥3的引導結構。因此,接下來,使用圖3?圖5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
[0043]在此,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整體結構的外觀立體圖。另外,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將滾動體引導部件組裝于移動塊的狀態的概要剖視圖,并且,圖5是將圖4中的附圖標記V部放大后的圖。
[0044]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為,以對在軌道導軌1的輥滾道面lb與移動塊2的負載輥滾道面2d之間的負載輥滾道路中承受負載并且進行滾動運動的多個輥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方式,沿著負載輥滾道面2d的全長而設置的長條的部件。而且,本實施方式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由梁部件12a和外廓部件12b構成,所述梁部件12a由成為結構主要母材的金屬材料構成,所述外廓部件12b由形成包括對輥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輥引導面12bl在內的外廓形狀的樹脂材料構成。
[0045]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上,通過滾動行走的多個輥3而施加有外部載荷。而且,當在滾動體引導部件12上施加有載荷時,在其內部作用有壓縮/拉伸/撓曲/剪切應力等。構成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部件中的本實施方式的梁部件12a為承受上述內部的應力等的部件,承擔使滾動體引導部件12作為結構部件而發揮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的外廓部件12b形成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外廓形狀,并且通過接受一部分的外部應力,從而還發揮輔助梁部件12a的功能。
[0046]對于梁部件12a采用能夠廉價得到的圓棒。因此,能夠獲得削減制造成本的效果。但是,對于本發明所涉及的梁部件能夠采用的金屬材料的形狀而言,并不限定于圖示的形狀。例如,只要為長條的棒材、管材、板材、線材、條材、方材、或型材等能夠發揮結構材料的強度并且能夠在其周圍鑲嵌成形由樹脂材料構成的外廓部件12b的形狀,則可以采用任意形狀。
[0047]另外,在梁部件12a上形成有作為本發明所涉及的結合機構的螺紋孔12&1。通過使用該螺紋孔12?,能夠實現移動塊2與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結合,具體而言,構成為,通過使螺釘30穿過形成于移動塊2的側壁部2b的貫穿孔2b1;并將該螺釘30擰入到梁部件12a的螺紋孔12&1中,能夠實現滾動體引導部件12相對于移動塊2的牢固的結合狀態。
[0048]另一方面,外廓部件12b在其長度方向上具有對輥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輥引導面12bi,并且具有對輥保持器10的帶引導部進行引導的引導槽12b2。特別是,輥引導面12bi以具有收納輥3的整個非負載面側的面積而構成。通過這些引導面12bi與引導槽12b2的作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能夠穩定地對輥3進行引導。
[0049]另外,在外廓部件12b上,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形成有作為本發明所涉及的其他結合機構的支承形狀部12c、12c。該支承形狀部12c、12c形成為凸形狀部,并構成為能夠嵌入形成于端板5的未圖示的凹形狀部。因此,當在將滾動體引導部件12組裝于移動塊2的狀態下,以夾著移動塊2的方式設置一對端板5、5時,由凸形狀部構成的支承形狀部12c、12c與一對端板5、5所具有的未圖示的凹形狀部嵌合結合,因此實現滾動體引導部件12相對于移動塊2的可靠的固定狀態。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通過將作為本發明所涉及的其他結合方式的支承形狀部12c、12c嵌入作為蓋部件的端板5上所形成的未圖示的凹形狀部中而結合的情況,然而作為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結合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作為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結合方法,只要為設置在與移動塊2相關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兩端部,用于與移動塊2的至少一部分連接的連接方式即可,例如,可以采用使外廓部件12b與循環路徑構成部件連接結合的結構。
[0050]這樣,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能夠任意選擇使用螺紋孔12?的結合機構和使用支承形狀部12c、12c的結合機構。因此,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能夠根據運動引導裝置的用途、使用環境來選擇其結合機構。例如在向滾動體引導部件12施加的外力較小的情況下,僅通過作為結構材料的梁部件12a所發揮的強度便能夠維持充分穩定的固定狀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需采用僅使用支承形狀部12c、12c的結合機構即可。另一方面,在向滾動體引導部件12施加的外力較大的情況下,只需除使用支承形狀部12c、12c的結合機構以外,組合使用利用螺紋孔12&1的結合機構即可。通過組合使用兩種結合機構,即使在例如向滾動體引導部件12施加的外力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不出現產生撓曲等問題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穩定的安裝狀態。
[0051]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外廓部件12b的兩端部形成由凸形狀部構成的支承形狀部12c、12c,在一對端板5、5 —側形成凹形狀部的情況來進行說明,然而對于本發明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與移動部件的結合部位而言,只要將任一方形成為凸形狀部,并且將任一另一方形成為凹形狀部即可。
[0052]并且,構成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梁部件12a與外廓部件12b構成為,通過鑲嵌成形而無法分離的一體成型部件。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通過由金屬材料構成的梁部件12a獲得作為結構材料的強度,并且通過利用鑲嵌成形以外廓部件12b包圍梁部件12a的方式設置,從而實現廉價且復雜的外廓形狀。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由能夠以廉價作出復雜形狀的樹脂材料構成的外廓部件12b、作為能夠抑制產生撓曲的結構材料的梁部件12a通過鑲嵌成形技術而實現一體成型部件,因此能夠實現如下的以往不存在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其能夠進行相對于移動塊2的可靠的固定設置、輥3的穩定的引導。
[0053]另外,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構成為,在通過剖面觀察滾動體引導部件12時,梁部件12a的外周緣收容于外廓部件12b的外周緣的內側。需要說明的是,“在通過剖面觀察滾動體引導部件12時,梁部件12a的外周緣收容于外廓部件12b的外周緣的內側”是指,并非梁部件12a的外周面全部被外廓部件12b覆蓋的狀態,而是至少通過一個剖面觀察時的與外廓部件12b的外周緣相連的內部收容有梁部件12a的外周緣。因此,在本發明中,如圖3所示,允許去除梁部件12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優選在這樣的位置處形成前述的螺紋孔12?。這樣,通過以在剖視觀察時包圍梁部件12a的外周緣的方式設置外廓部件12b,滾動體引導部件12的形狀的穩定性增加,從而能夠實現相對于移動塊2的可靠的固定設置、輥3的穩定的引導。另外,通過將包圍梁部件12a的外周緣的外廓部件12b的厚度確保為恒定尺寸以上,鑲嵌成形時的樹脂材料的液體流動良好,因此能夠穩定地生產優質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
[0054]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外廓部件12b的移動塊側的部位形成為凸形狀部12b3,另一方面,在移動塊2的外廓部件12b設置位置的部位形成有凹形狀部2e。在將外廓部件12b設置于移動塊2時,利用移動塊2的凹形狀部2e與外廓部件12b的凸形狀部12b3而將外廓部件12b組裝于移動塊2,從而能夠可靠地將滾動體引導部件12固定設置于移動塊2的規定的位置。
[0055]然而,對于本發明的滾動體引導部件而言,只需至少在通過剖面觀察滾動體引導部件12時的梁部件12a的軌道導軌1側的外周緣以不從外廓部件12b的軌道導軌側的外周緣突出的方式形成即可,對于與移動塊2接觸一側而言,也可以構成為,梁部件12a的外周緣從外廓部件12b的外周緣突出,移動塊2與梁部件12a直接接觸。即,滾動體引導部件的軌道導軌側隔著微小的間隙與軌道導軌1對置,因此優選柔軟性、滑動性較高的外廓部件12b使其外周緣位于外側。另一方面,對于滾動體引導部件的移動塊側而言,只需實現相對于移動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固定狀態即可,因此滾動體引導部件的移動塊側可以配置梁部件12a與外廓部件12b的任一個的外周緣。通過最低限度地具備上述結構條件,能夠實現如下的以往不存在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其能夠進行相對于移動塊2的可靠的固定設置、輥3的穩定的引導。
[0056]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的技術范圍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所記載的范圍。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能夠施加各種變更或改良。
[0057]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輥保持器10通過具有夾裝于滾動體之間的多個分隔部、將多個分隔部連結起來且具有撓性的作為連結帶的帶引導部,從而以對齊狀態將多個滾動體保持為旋轉自如。因此,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廓部件12b上,除具有對棍3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輥引導面12bi以外,還形成有對輥保持器10的帶引導部進行引導的引導槽12b2。然而,具有本發明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運動引導裝置也可以應用于不使用輥保持器10的所謂的總輥形式的滾動體列,該情況下的滾動體引導部件可以不具備對輥保持器10的帶引導部進行引導的引導槽12b2。
[0058]需要說明的是,如本實施方式所示,在外廓部件12b上設置引導槽12b2的方式的情況下,當通過剖面觀察滾動體引導部件12時,梁部件12a與引導槽12132被配置在非常接近的位置。對于上述梁部件12a與引導槽12b2的位置關系而言,只要根據鑲嵌成形時的樹脂材料的液體流動的狀況來設定即可,在能夠成形的條件內,通過極力減小樹脂材料的體積,能夠實現本發明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強度提高和制造成本的降低。
[0059]另外,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中,如圖5所示,構成為在通過剖面觀察滾動體引導部件12時梁部件12a的外周緣收容于外廓部件12b的外周緣的內側。然而,對于本發明所涉及的外廓部件而言,只要在通過剖面觀察滾動體引導部件12時,至少在能夠形成作為滾動體引導面的輥引導面12bi的范圍內,鑲嵌成形于梁部件12a的外周側即可。即,就本發明所涉及的外廓部件而言,在能夠發揮與上述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相同的作用效果的范圍內,能夠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比省略相對于梁部件12a的鑲嵌成形范圍。這樣,通過控制外廓部件的成型范圍,能夠維持本發明中必需的滾動體引導部件的強度,并且實現制造成本的降低。
[0060]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梁部件12a上形成有兩個螺紋孔12?的情況,然而對于螺紋孔12?的個數而言能夠任意變更。
[0061]另外,對于形成于梁部件12a的螺紋孔12&1而言可以是貫穿孔也可以是未貫穿的孔。
[0062]另外,本發明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可以具備多個用于與移動塊2(移動部件)結合自如的結合機構。而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例示使用螺紋孔12?的結合機構、使用形成于外廓部件12b的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的支承形狀部12c、12c的結合機構而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中的結合機構并不限定于上述情況。例如,作為螺紋孔12?以外的結合機構,可以采用將滾動體引導部件形成為框狀的部件,通過將該框狀部件嵌入于移動塊2 (移動部件)而進行組裝的結合機構。在采用這種本實施方式中所例示的結合機構以外的結合機構的情況下,在本發明的運動引導裝置中,也可以任意選擇使用螺紋孔的結合機構和螺紋孔以外的結合機構、或者能夠同時實施兩結合機構。
[0063]另外,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滾動體引導部件12中,對于梁部件12a采用能夠廉價得到的圓棒,并采用了在該圓棒上鑲嵌成形有由樹脂材料構成的外廓部件12b的結構。在這種方式的情況下,在梁部件12a與外廓部件12b的接觸面之間作用有摩擦力,因此例如在輸送時、保管時因對滾動體引導部件12作用有某種外力而使外廓部件12b相對于梁部件12a發生扭轉時,通過所述摩擦力的作用而維持該扭轉狀態。該扭轉狀態能夠在安裝滾動體引導部件12時通過作業者而容易地消除,但由于會成為安裝作業的妨礙,因此要求不產生相對于梁部件12a的外廓部件12b的扭轉的結構。
[0064]為了滿足上述的要求,發明人創作了相對于梁部件12a而外廓部件12b不發生扭轉的結構。作為表示上述結構的構件,在圖6以及圖7中示出。在此,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變形例所涉及的梁部件61的圖,圖中的分圖(a)示出了主視觀察時的圖,分圖(b)示出了側視觀察時的圖。另外,圖7是表示組裝有圖6中示出的變形例所涉及的梁部件61的狀態的滾動體引導部件60的圖,圖中的分圖(a)示出了側視觀察時的圖,分圖(b)示出了分圖(a)中的VI1-VII剖面。
[0065]在圖6以及圖7中示出的變形例中,梁部件61形成為圓棒,并且在該圓棒的兩端部通過切削、磨削等去除加工而形成有去除加工部61a。在該變形例的情況下,去除加工部61a被去除了呈圓柱狀的圓棒端部的大致一半,在主視觀察時呈大致D字狀的區域被去除。對這種狀態的梁部件61鑲嵌成形外廓部件62,在鑲嵌成形時,在作為去除加工的形成部位的去除加工部61a進入有構成外廓部件62的樹脂(參照圖7中的分圖(b))。通過上述結構,梁部件61與外廓部件62以止轉的狀態一體化,因此可靠地防止外廓部件62相對于梁部件61發生扭轉。由此,滾動體引導部件60的形狀狀態恒定化,因此不會產生例如安裝作業時消除扭轉狀態等的不必要的作業。
[0066]需要說明的是,對于能夠應用于本發明的去除加工部的形狀,并不限定于圖6以及圖7所示的主視觀察時呈大致D字狀的形狀。只要能夠以止轉的方式將梁部件與外廓部件一體化,則可以采用任意方式。例如,如在圖8中所例示的那樣,通過在梁部件81的兩端部形成作為傾斜面的去除加工部81a,也能夠以止轉的方式將梁部件81與外廓部件一體化。
[0067]另外,例如,如在圖9中所例示的那樣,通過在梁部件91的表面形成作為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多個槽的去除加工部91a,也能夠以止轉的方式將梁部件91與外廓部件一體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9例示的梁部件91中,作為去除加工部91a的槽被形成有六個,并且在長度方向上的全長范圍內形成,然而作為槽的去除加工部的形成個數、其形成范圍以能夠發揮與上述變形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為條件而能夠任意變更。
[0068]另外,例如,如在圖10中所例示的那樣,通過對梁部件101的表面施加滾花加工,也能夠以止轉的方式將梁部件101與外廓部件一體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0例示的梁部件101中,作為去除加工部101a的滾花加工部在長度方向的全長范圍內形成,然而被實施滾花加工而形成的去除加工部101a的形成范圍以能夠發揮與上述變形例相同的作用效果為條件而能夠任意變更。
[0069]另外,例如,如在圖11中所例示的那樣,也可以通過在梁部件111的任意部位設置沿與軸向正交的方向設置貫穿孔來形成去除加工部111a。在此,圖11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另一其他滾動體引導部件110的圖,圖中的分圖(a)示出了側視觀察時的圖,分圖(b)示出了分圖(a)中的X1-XI剖面。如圖11中的分圖(b)所示,通過預先在梁部件111上形成作為貫穿孔的去除加工部111a,在鑲嵌成形時樹脂進入作為去除加工部111a的貫穿孔內,因此能夠以止轉的方式將梁部件111與外廓部件112 —體化。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外廓部件112相對于梁部件111發生扭轉。因此,滾動體引導部件110的形狀狀態恒定化,從而不會產生例如在安裝作業時消除扭轉狀態等不必要的作業。
[0070]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在圖6?圖11中示出的變形例而言,無論鑲嵌成形時的梁部件61、81、91、101、111的金屬模內的配置方向朝向哪個方向,成為外廓部件的一部分的樹脂都會進入去除加工部61a、81a、91a、101a、111a的內部,因此不會使鑲嵌成形作業復雜化。因此,根據上述各變形例,能夠獲得如下的優異效果,即,能夠在不對鑲嵌成形作業造成影響的情況下,可靠地防止產生相對于梁部件61、81、91、101、111的外廓部件62、112的扭轉。
[0071]通過權利要求書的記載明確了施加這種變更或改進的方式也包含于本發明的技術范圍。
[0072]符號說明
[0073]1軌道導軌;lb輥滾道面(滾動體滾道面);2移動塊;2d負載輥滾道面(負載滾動體滾道面);3輥(滾動體);5端板(蓋部件);6方向轉換路;7負載輥滾道路(負載滾動體滾道路);8輥返回通路(滾動體返回通路);12、60、110滾動體引導部件;12a、61、81、91、101、111梁部件;12&1螺紋孔;12b、62、112外廓部件“21^輥引導面;12b2引導槽;12b3凸形狀部;12c支承形狀部;30螺釘;61a、81a、91a、101a、llla去除加工部。
【權利要求】
1.一種運動引導裝置,其具備: 軌道部件,其形成有滾動體滾道面; 移動部件,其形成有與所述滾動體滾道面對置的負載滾動體滾道面,并且具有以與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的滾動體返回通路; 一對蓋部件,所述一對蓋部件設置于所述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上的前后兩端,并具有將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與所述滾動體返回通路連接起來的方向轉換路; 多個滾動體,所述多個滾動體以滾動行走自如的方式排列在由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所述滾動體返回通路以及所述方向轉換路構成的滾動體循環路徑內; 多個滾動體引導部件,所述多個滾動體引導部件以對所述多個滾動體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方式沿著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的全長設置,所述多個滾動體在所述滾動體滾道面與所述負載滾動體滾道面之間以承受負載的狀態進行滾動運動, 所述運動引導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具有: 梁部件,其成為結構主要母材; 外廓部件,其包括對所述滾動體的非負載面側進行引導的滾動體引導面, 所述梁部件與所述外廓部件鑲嵌成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動引導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過剖面觀察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時,所述外廓部件至少在能夠形成所述滾動體引導面的范圍內鑲嵌成形于所述梁部件的外周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運動引導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過剖面觀察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時,所述梁部件的外周收容于所述外廓部件的外周的內側。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運動引導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梁部件上形成有結合機構,通過使用該結合機構使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與所述移動部件結合自如。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運動引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滾動體引導部件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具備用于與所述移動部件結合自如的所述結合機構以外的其他結合機構, 進而能夠任意選擇所述結合機構與所述其他結合機構、或能夠同時實施兩個結合機構。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運動引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部件形成為圓棒,并且在該圓棒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去除加工部, 以所述外廓部件進入所述去除加工部的形成部位的方式進行鑲嵌成形。
【文檔編號】F16C29/06GK104271972SQ201380024520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1日
【發明者】池上信行, 山本剛, 森田文明, 佐藤學, 彥本健太郎, 和田光真, 堀江拓也 申請人:Th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