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變速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摩托車變速箱傳動軸。
背景技術:
目前,在摩托車上使用的動力傳動方式主要以鏈式傳動為主。在使用時,鏈式傳動的摩托車行駛1萬公里左右就需進行更換鏈條;由于鏈條會被拉長,所以中途還需時常檢查與調試,不耐用;如果在行駛途中出現斷裂將直接影響駕乘人員的安全,安全系數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摩托車變速箱傳動軸,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相對于鏈式傳動技術來講軸式傳動運行平穩,加之采用了錐齒輪配合進行換向,經久耐用,避免了鏈條傳動容易拉長,如不維修就會掉鏈、卡鏈的現象,同時避免了一般在1萬公里后就需換新鏈條的情況。
本申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摩托車變速箱傳動軸,包括動力輸入軸、變速軸和動力輸出軸,所述的動力輸入軸位于動力輸入箱內,所述的動力輸入軸通過動力輸入桿與發動機連接,所述的變速軸位于變速箱內,動力輸入軸上設有主動齒輪,所述的變速軸上設有被動齒輪,所述的主動齒輪和被動齒輪實現配合,所述的變速軸右端與動力輸出軸連接,所述的動力輸出軸位于動力輸出箱內,所述的動力輸出箱通過動力輸出桿與摩托車輪連接。
作為本方案的優選實施例,所述的動力輸入軸與動力輸入桿之間設有第一轉向組,所述的動力輸出軸和動力輸出桿之間設有第二轉向組。
作為本方案的優選實施例,所述的第一轉向組和第二轉向組包括兩個相互配合的錐形齒輪。
作為本方案的優選實施例,所述的被動齒輪設有多個,根據變速比設有多個不同檔位。
作為本方案的優選實施例,所述的變速軸左右兩側設有伸縮桿,所述的伸縮桿帶動被動齒輪與主動齒輪實現配合。
本申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
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相對于鏈式傳動技術來講軸式傳動運行平穩,加之采用了錐齒輪配合進行換向,經久耐用,避免了鏈條傳動容易拉長,如不維修就會掉鏈、卡鏈的現象,同時避免了一般在1萬公里后就需換新鏈條的情況。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申請實施的結構示意圖;
圖1中,1、動力輸入軸,2、變速軸,3、動力輸出軸,4、動力輸入桿,5、發動機,6、主動齒輪,7、被動齒輪,8、變速箱,9、動力輸出箱,10、動力輸出桿,11、摩托車輪,12、伸縮軸,13、動力輸入箱,14、第一轉向組,15、第二轉向組。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對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摩托車變速箱傳動軸,包括動力輸入軸1、變速軸2和動力輸出軸3,所述的動力輸入軸1位于動力輸入箱9內,所述的動力輸入軸1通過動力輸入桿4與發動機5連接,所述的變速軸2位于變速箱8內,動力輸入軸1上設有主動齒輪6,所述的變速軸2上設有被動齒輪7,所述的主動齒輪6和被動齒輪7實現配合,所述的變速軸2右端與動力輸出軸3連接,所述的動力輸出軸3位于動力輸出箱13內,所述的動力輸出箱13通過動力輸出桿4與摩托車輪11連接。
其中,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的動力輸入軸1與動力輸入桿4之間設有第一轉向組14,所述的動力輸出軸2和動力輸出桿10之間設有第二轉向組15。
其中,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的第一轉向組14和第二轉向組15包括兩個相互配合的錐形齒輪。
其中,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的被動齒輪7設有多個,根據變速比設有多個不同檔位。
其中,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的變速軸2左右兩側設有伸縮桿12,所述的伸縮桿12帶動被動齒輪7與主動齒輪6實現配合。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