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材配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嵌件。
背景技術:
目前,嵌件的主要的用途是將產品注塑在一些塑料件內,安裝后可以在塑料件形成一個有效的內螺紋。其作業方式是將產品加熱后嵌入到塑料件里面或是直接采用模具注塑。現有的嵌件常采用有較好的導熱性的黃銅具,加熱后將銅嵌件壓入塑料基體可以使產品迅速變熱加快工作效率,加熱后的銅嵌件也可以快速地將熱量傳導給塑料件,從而使塑料孔周邊變軟,從而快速將產品壓入孔內。如果采用模具注塑,嵌件被熱注塑進塑料件后由于產品外徑有壓花工藝,成形后和產品形成一定的摩擦力和咬和力,可以使之固定在里面使之不能脫落。
現有的嵌件其徑向突出部分過大,或徑向突出部分較小但與非突出部分間隙過小,當徑向突出部分過大時,在嵌入塑料期間(即,當在軸向上將連接嵌件壓入到塑化塑料中時),徑向突出部分推動在其前面的塑化塑料,較多塑料被擠壓至嵌件末端,由于塑化塑料在插入連接嵌件期間冷卻并且也具有差的流動行為,塑料冷卻后這意味著連接嵌件僅具有對抗抽出的較低軸向防范性。當徑向突出部分較小但與非突出部分間隙過小,與徑向外側的其余的表面形成對比,這些徑向突出部分形成的支撐表面形成得較小以使得塑化塑料由于其高的表面張力而無法發生完全回流,塑化后的塑料未能及時填充至徑向突出部分較小但與非突出部分的間隙中,嵌件與塑料的粘結部分面積較少,嵌件具有對抗抽出的較低軸向防范性,且對抗徑向轉動的能力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嵌件,解決現有的嵌件對抗軸向抽出及對 抗徑向轉動的能力較差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問題,一種嵌件,包括:空心圓柱形的嵌體;止擋塊,位于嵌體一端的徑向外側;加強部,位于嵌體的另一端,所述加強部上包括環狀卡座和若干個卡腳,所述環狀卡座與嵌體相連的;所述卡腳分布在環狀卡座上,所述卡腳包括數個固定塊和弧形的凸緣,所述固定塊與環狀卡座相連,所述凸緣處于固定塊末端周向外側并同時連接同一卡腳中的數個固定塊。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嵌體、止擋塊、環狀卡座、卡腳等結構,增大了嵌件的固定部與塑料的接觸面積,解決了現有的嵌件對抗抽出及對抗徑向轉動的能力較差的缺陷。
可選的,所述嵌體的外側壁設有若干卡環。
可選的,所述卡環上設有若干個均勻分布的增強塊,增強塊的最遠點至嵌體的軸向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加強部的外徑。設置卡環、增強塊及增強塊的最遠點至嵌體的軸向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加強部的外徑進一步增加嵌件對抗徑向轉動的能力。
可選的,所述嵌體內側壁具有內螺紋。
可選的,所述環狀卡座的高度為1mm-3mm,所述固定塊的高度為2mm-6mm;所述固定塊之間的最小間距為3mm-13mm;所述凸緣兩端的最大間距為10mm-20mm;所述嵌體的內徑為18mm-20mm,外徑為21mm-26mm;所述卡環外徑為23mm-29mm。
可選的,所述卡環之間距離為1mm-3mm;所述卡環的厚度為1mm-3mm;所述加強部的外徑為25mm-30mm。
可選的,所述嵌體、止擋塊、加強部、卡環一體成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嵌體、止擋塊、環狀卡座、卡腳等結構,增大了嵌 件的固定部與塑料的接觸面積,解決了現有的嵌件對抗抽出及對抗徑向轉動的能力較差的缺陷。
另外,設置卡環、增強塊及增強塊的最遠點至嵌體的軸向中心線之間的距離等于加強部的外徑進一步增加嵌件對抗徑向轉動的能力。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嵌件外部主視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嵌件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嵌件仰視圖示意圖。
1、嵌體,2、止擋塊、3、加強部,4、卡環,5、增強塊,6、內螺紋,31、環狀卡座,32、卡腳,61、固定塊,62、凸緣,63、過度部,A、軸向中心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實施例一: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嵌件(見附圖1、2、3),包括:空心圓柱形的嵌體1;止擋塊2,位于嵌體1一端的徑向外側;加強部3,位于嵌體1的另一端,所述加強部3上包括環狀卡座31和若干個卡腳32,所述環狀卡座31與嵌體1相連的;所述卡腳32分布在環狀卡座31上,所述卡腳32包括數個固定塊61和弧形的凸緣62,所述固定塊61與環狀卡座相連,所述凸緣62處于固定塊61末端周向外側并同時連接同一卡腳32中的數個固定塊6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嵌體1、止擋塊2、環狀卡座3、卡腳32等結構,增大了嵌件的固定部與塑料的 接觸面積,解決了現有的嵌件對抗抽出及對抗徑向轉動的能力較差的缺陷。本實施例卡腳切穿。
所述嵌體1的外側壁設有若干卡環4。所述卡環4上設有若干個均勻分布的增強塊5,增強塊5的最遠點至嵌體1的軸向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大于加強部3的外徑。設置卡環4、增強塊5及增強塊5的最遠點至嵌體1的軸向中心線A之間的距離大于加強部3的外徑進一步增加嵌件對抗徑向轉動的能力。所述嵌體1內側壁具有內螺紋6。
所述環狀卡座31的高度為1mm,所述固定塊61的高度為2mm;所述固定塊61之間的最小的間距為3mm;所述凸緣62兩端的最大間距為10mm;所述嵌體1的內徑為18mm,外徑為21mm;所述卡環4外徑為23mm。所述卡環4之間距離為1mm;所述卡環4的厚度為1mm;所述加強部3的外徑為25mm。所述嵌體1、止擋塊2、加強部3、卡環4一體成型。
實施例二:
所述環狀卡座31的高度為3mm,所述固定塊61的高度為6mm;所述固定塊61之間的最小的間距為13mm;所述凸緣62兩端的最大間距為20mm;所述嵌體1的內徑為20mm,外徑為26mm;所述卡環4外徑為29mm。所述卡環4之間距離為mm;所述卡環4的厚度為3mm;所述加強部3的外徑為30mm。
本實用新型中其他部位的尺寸:相對的加強部3的最大間距為15mm-20mm,所述止擋塊2的厚度為3mm-7mm,所述止擋塊2的外徑為35mm-45mm,所述固定部內側具有弧狀過度部63,其過度部63的內徑為36mm-44mm。所述嵌件的高度為15mm-25mm,所述相對的凸緣62之間的最大間距為15.5mm-20mm。所述增強塊5的兩端的最遠距離為2mm-4mm。
本實施例實施時,嵌體插入已塑化的塑料中,加強部推動塑料流入凹槽內,同時卡環上的增強塊以及卡腳推動塑料回流至增強塊之間或卡腳之間的縫隙內,直至止擋塊抵住塑料,塑料上的卡塊擠入卡槽。
本實用新型雖然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