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帶油路的機油泵結構,屬于發動機潤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四沖程摩托車發動機的機油泵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四沖程摩托車發動機多采用內、外轉子式機油泵,油泵主動齒輪帶動油泵從動齒輪轉動,從而驅動機油泵內外轉子,實現泵油功能。現有的轉子式油泵只是單一的泵體、內外轉子,油路都設計在箱體上,受內外轉子直徑的約束,進油口、出油口距離較近;機油泵只能簡單的吸油、泵油,如果要使用泄壓閥穩定發動機油壓,就必須另設計一條油路,如果油路布置較遠而內外轉子直徑相對較小,而增大內外轉子直徑會使泵油量發生改變,影響發動機性能。
因此,有必要重新設計一款機油泵。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自帶油路的機油泵結構,其設計科學合理,針對機油泵體和泵蓋進行改進設計,在保證機油泵的泵油量前提下,使得箱體油路的設計更為方便。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自帶油路的機油泵結構,其包括設于發動機內的機油泵本體,該機油泵本體包括有機油泵體、機油泵蓋及設于該機油泵體、機油泵蓋之間的轉子腔,所述機油泵體上具有進油口,該進油口與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體油道相連通;所述機油泵蓋上具有出油口,該出油口與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蓋油道相連通;所述機油泵蓋內具有連接所述進油口與所述出油口之間的主油路,該主油路途經所述轉子腔;所述機油泵蓋內同時具有與所述出油口相通的出油口油路,該出油口油路與所述機油泵蓋上的泄壓閥口相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主油路、出油口油路均為設置于所述機油泵蓋內側且呈槽狀結構的線性油路。
進一步的,所述主油路、出油口油路形成一“人”或“入”字形結構,其中,所述出油口設置于該“人”或“入”字形結構頂端,所述進油口、泄壓閥口分處于該“人”或“入”字形結構底端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轉子腔內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內轉子、外轉子,所述內轉子通過轉子銷固套于機油泵軸上,該機油泵軸貫穿定位于所述機油泵體、機油泵蓋上,且在所述機油泵體端部具有從動齒輪,該從動齒輪通過從動齒輪銷固套于所述機油泵軸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設計科學合理,針對機油泵體和泵蓋進行改進設計,在保證機油泵的泵油量前提下,使得箱體油路的設計更為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機油泵體和機油泵蓋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機油泵蓋的端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來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一種如圖1-圖3所述自帶油路的機油泵結構,其包括設于發動機內的機油泵本體,該機油泵本體包括有機油泵體7、機油泵蓋8及設于該機油泵體7、機油泵蓋8之間的轉子腔,其中,機油泵體7上具有進油口9,該進油口9與發動機的曲軸箱體油道相連通;機油泵蓋8上具有出油口11,該出油口11與發動機的曲軸箱蓋油道相連通;機油泵蓋8內具有連接進油口9與出油口11之間的主油路10,該主油路10途經轉子腔;機油泵蓋8內同時具有與出油口11相通的出油口油路12,該出油口油路12與機油泵蓋8上的泄壓閥口13相連通。
本實用新型設計科學合理,針對機油泵體7和機油泵蓋8進行改進設計,在保證機油泵的泵油量前提下,使得發動機的曲軸箱體油路的設計更為方便。
具體地,主油路10、出油口油路12均為設置于機油泵蓋8內側且呈槽狀結構的線性油路。而該主油路10、出油口油路12形成一“人”或“入”字形結構,其中,出油口11設置于該“人”或“入”字形結構頂端,進油口9、泄壓閥口13分處于該“人”或“入”字形結構底端位置。整個機油泵蓋7設計簡潔大方,且功能優化得當。
最后,轉子腔內設置有相互配合的內轉子5、外轉子6,內轉子5通過轉子銷3固套于機油泵軸4上,該機油泵軸4貫穿定位于機油泵體7、機油泵蓋8上,且在機油泵體7端部具有從動齒輪1,該從動齒輪1通過從動齒輪銷2固套于機油泵軸4上。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式以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