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襯氟塑管道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襯氟塑管道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在石油、化工、染化、農藥等行業中,常常需要通過管件對一些具有腐蝕性的溶劑進行輸送,而這些溶劑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和揮發性,而如果采用普通的金屬管進行輸送,其必然會對金屬管件進行腐蝕,因此采用純金屬的管件不適合使用;因此,市場上也出現了針對此種情況使用的防腐蝕的管件,與普通管道相比,襯氟塑的管道在與其它管對接部位的連接處的密封性是很重要的,而現有技術中的管道連接時其仍采用傳統的鋼管一端絞外螺紋與匹配的雙節或三通等等連接件的內螺紋通過螺紋嚙合的連接方式,由于管道會因為實際需求裁切長短,并且連接件的內螺紋上也無法內襯氟塑材料,此種方式使得鋼管的端部與連接件之間螺紋連接的部位暴露在輸送的液體中,容易導致接頭部位腐蝕,進而使管道使用壽命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實需要,提供一種結構設計新穎、密封效果好的襯氟塑管道的連接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襯氟塑管道的連接結構,包括內部襯有第一內襯管的第一管件、用于與該第一管件對接且內部襯有第二內襯管的第二管件;其特征在于:用于與所述第二內襯管對接的所述第一內襯管的端部的內徑向軸線方向漸縮,且用于與所述第一內襯管對所述第二內襯管的端部的內徑亦向軸線方向漸縮;所述第一內襯管的端部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第一管件的端部設置有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內襯管的端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匹配的第一環形嵌入體,所述第二管件的端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匹配的第二環形嵌入體;在所述第二管件的端部還設置有可套在所述第一管件上的套管;所述第一內襯管與所述第二內襯管對接后,所述第一環形嵌入體插入至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內,所述第二環形嵌入體插入至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所述第一管件的外壁上還設置有若干個環繞該第一管件外壁設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管件的外壁上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固定板數目相同、位置對應的第二固定板;位于同一直線上的第一固定板與第二固定板通過螺桿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環形嵌入體與所述第二環形嵌入體之間還設置有第二柔性密封墊圈。
優選的,所述第一環形嵌入體內側的第二內襯管的端部還設置有第三柔性密封墊圈。
優選的,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設置有第一柔性密封墊圈,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內設置有第四柔性密封墊圈。
優選的,所述第一管件的外壁上還設置有至少三個環繞該第一管件外壁設置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管件的外壁上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固定板數目相同、位置對應的第二固定板。
進一步的,所述螺桿兩端均設置有螺母。
優選的,所述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均為金屬管件。
優選的,所述第一內襯管、第二內襯管均為聚全氟乙丙烯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將第一內襯管、第二內襯管端部的內徑設計為向軸線漸縮的結構,在應用中其流動的液體可以在該內壁的引導下上向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連接處的中心聚集,如此可以降低流體對連接處的壓力,避免流體在連接處因壓力過大從連接處被擠出,同時,為了實現密封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環形嵌入體與環形凹槽的配合,首先可以很好的實現將第一管件與第二管件有效的對接,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通過固定板及螺桿的配合可以實現對第一管件與第二管件的連接和固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未對接的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 是本實用新型對接后的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1-第二管件,2-第二內襯管,3-第一管件,4-第一內襯管,5-第二內襯管的端部,6-第一內襯管的端部,7-第二環形凹槽,8-第一柔性密封墊圈,9-第一環形凹槽,10-第四柔性密封墊圈,11-第一環形嵌入體,12-第三柔性密封墊圈,13-第二柔性密封墊圈,14-第二環形嵌入體,15-第二固定板,16 -第一固定板,17-螺桿,18-螺母,19-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2所示,一種襯氟塑管道的連接結構,包括內部襯有第一內襯管4的第一管件3、用于與該第一管件3對接且內部襯有第二內襯管2的第二管件1;本設計中,用于與所述第二內襯管2對接的所述第一內襯管的端部6的內徑向軸線方向漸縮,且用于與所述第一內襯管4對接的所述第二內襯管的端部5的內徑亦向軸線方向漸縮,有圖可見,所述第一內襯管的端部6的內徑和第二內襯管的端部5的內徑均向兩者相接的方向直徑逐漸變小,即其直徑均向著軸線方向漸縮。
所述第一內襯管的端部6設置有第一環形凹槽9,所述第一管件3的端部設置有第二環形凹槽7;所述第二內襯管的端部5設置有與所述第一環形凹槽9匹配的第一環形嵌入體11,所述第二管件的端部5設置有與所述第二環形凹槽7匹配的第二環形嵌入體14,同時,所述的第一環形凹槽9及所述第二環形凹槽7內分別設置有第一柔性密封墊圈8和第四柔性密封墊圈10。
所述第二管件1的端部還設置有可套在所述第一管件3上的套管20;所述第一內襯管4與所述第二內襯管2對接后,所述第一環形嵌入體11插入至所述第一環形凹槽9內,所述第二環形嵌入體14插入至所述第二環形凹槽7內;所述第一管件3的外壁上還設置有至少三個環繞該第一管件外壁設置的第一固定板16,所述第二管件1的外壁上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固定板16數目相同、位置對應的第二固定板15;位于同一直線上的第一固定板16與第二固定板15通過螺桿17連接,所述螺桿17兩端均設置有螺母18,旋轉螺母18用于調節第一固定板16與第二固定板15之間螺桿17的長度,便于連接和固定第二管件1和第一管件3。
所述第一環形嵌入體11與所述第二環形嵌入體14之間還設置有第二柔性密封墊圈13,所述第一環形嵌入體11內側的第二內襯管的端部5還設置有第三柔性密封墊圈12。
所述第一管件3及第二管件1均為金屬管件,所述第一內襯管4、第二內襯管2均為聚全氟乙丙烯管。
綜上,本實用新型將第一內襯管、第二內襯管端部的內徑設計為向軸線漸縮的結構,在應用中其流動的液體可以在該內壁的引導下上向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連接處的中心聚集,如此可以降低流體對連接處的壓力,避免流體在連接處因壓力過大從連接處被擠出,同時,為了實現密封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環形嵌入體與環形凹槽的配合,首先可以很好的實現將第一管件與第二管件有效的對接,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達到更好的密封效果,而通過固定板及螺桿的配合可以實現對第一管件與第二管件的連接和固定。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