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
背景技術:
在蓄熱式氣化爐的設計中,一般設計有兩處蓄熱體,一處用于發生氣化反應,同時氣化反應的煙氣通過另一方蓄熱體并加熱蓄熱體,一次氣化時間之后二者功能互換。在以往的蓄熱式氣化爐的設計中,為了連續生產,需要用到換向裝置來轉換粉料的輸送路線,由于現有換向閥中,電磁換向閥與電液換向閥不能直接應用于高溫中,高溫環境會直接破壞其電磁或電液換向原件,若使換向控制原件遠離高溫環境,則會使換向閥體積過于龐大;手動換向閥控制較為不精確,不用于連續生產以及高頻換向中;機動換向閥常常伴隨著密封以及熱震性能差,驅動以及冷卻系統過于龐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既耐高溫、又能夠適用于連續生產以及高頻換向的換向閥。
一種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包括:閥體,在閥體內設置有閥芯,所述閥體上設置有5個通道孔,分別為上側一個、下側兩個、前側一個、后側一個,其中,上側通道孔為粉料入口,下側通道孔連接氣化爐,兩側通道孔分別連接氣化爐的兩側通道;所述閥芯包括兩組T型通道,該兩組T型通道相背設置,當整個閥芯旋轉時,該兩組T型通道隨之一起旋轉,且在旋轉的過程中T型通道的每個端口能夠交替與所述5個通道孔對應連通。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在閥體內設置有一個圓柱形空心體,所述閥芯為圓柱形體,兩組T型結構的通道設置在該圓柱形體上,所述圓柱形體的閥芯插入在閥體的圓柱形空心體結構內。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所述閥體上的5個通道孔截面形狀可以為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所述T型通道為直線貫通形。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所述T型通道為曲線形。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所述T型通道的截面為與所述5個通道孔截面形狀一致的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所述閥芯通過連接軸連接有驅動其旋轉的驅動機構。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所述驅動機構為操作桿。
進一步地,如上所述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所述閥體及閥芯由耐高溫的陶瓷或金屬材料制成。
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能夠在高溫環境下、高頻換向中連續生產,而且其結構簡單,控制方便。由于結構簡單,容易進行部分構件的快速更換,不會因為換向閥的失效而長時間影響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閥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閥芯結構示意圖;
圖4為閥芯內的T形通道狀態一結構示意圖;
圖5為閥芯內的T形通道狀態二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狀態一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狀態二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7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耐高溫二位五通換向閥,包括:閥體3,在閥體3內設置有閥芯4,所述閥體3上設置有5個通道孔,分別為上側一個、下側兩個、前側一個、后側一個,其中,上側通道孔為粉料入口,下側通道孔連接氣化爐,兩側通道孔分別連接氣化爐的兩側通道;所述閥芯4包括兩組T型通道,該兩組T型通道相背設置,當整個閥芯4旋轉時,該兩組T型通道隨之一起旋轉,且在旋轉的過程中T型通道的每個端口能夠交替與所述5個通道孔對應連通。所述閥芯4通過連接軸2連接有操作桿1。
具體地,所述閥體具有五個通道,分布為上側一個、下側兩個、前側(正視圖正面)一個與后側一個,上側通道為粉料入口,下側通道連接氣化爐,兩通道連接氣化爐的兩側通道,通道截面形狀可以為三角形、矩形或其他多邊形形狀。其中裝有圓柱形閥芯,閥芯每部具有兩組通道,每一組通道均為T形結構,即三出口通道,其形狀可以為直線貫通,也可以為其他曲線形狀;T形通道截面形狀可以為圓弧形、扇形、腰形或其他形狀。
在第一工作狀態時,上側粉體入口通道與下側左側通道相連接,粉體通過其進入左側爐膛,下側右側通道與前側氣體出口通道相連接,右側爐膛中氣體通過其離開氣化爐,進入氣體管道;在第二工作狀態時,上側粉體入口通道與下側右側通道相連接,粉體通過其進入右側爐膛,下側左側通道與后側氣體出口通道相連接,左側爐膛中氣體通過其離開氣化爐,進入氣體管道。
閥芯4通過連接軸2與操作桿1相連接,操作桿行程區間為90°,通過操作桿的轉動帶動閥芯的轉動,完成兩工位,即兩種工作狀態的轉換。
操作桿由外部驅動系統控制,轉動的的速度以及換向頻率軍可以視實際情況進行控制。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