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高效液相色譜儀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傳動組件、泵體機構及高壓輸液泵。
背景技術:
高效液相色譜(hplc)廣泛運用于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醫學、藥物開發與檢測、化工、食品科學、環境監測、商檢和法檢等方面的分離和檢測。高壓輸液泵是液相色譜儀等高壓精密儀器系統中非常關鍵的部件之一。其主要用于高效液相色譜儀的自動進樣器取樣過程中,通過高壓輸液泵精確控制取樣體積送到色譜系統,輸送過程中保持恒定的流速,超低的脈沖和高精度的流量,輸液泵的穩定性直接關系到分析結果的重復性和準確性。
普通高壓輸液泵主要由動力驅動、液體輸送和調節控制三部分組成。動力驅動裝置經由體積大、重量重的直流步進電機驅動機械連桿系統帶動流體輸送活塞或隔膜實現往復運動,活塞或隔膜于沖程的的前半周吸入被輸送流體并于后半周將流體排出泵頭,完成所需液體試樣的吸取及排出。
現有高壓輸液泵采用直流步進電機,高壓輸液泵受步進電機自身運行震動和體積限制,以及機械連桿驅動系統,泵體需另加器件進行減震和體積無法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
其次,由于高壓輸液泵在輸液過程中,容易產生脈動,現有高壓輸液泵一般選擇機械緩沖器,其原理是使用一段不銹鋼管,里邊套入可形變的軟管,軟管與不銹鋼管的夾層中注入可壓縮流體后密封,當系統中壓力波動較大時,通過軟管的形變,消除脈動,但由于輸送的為腐蝕性大、酸堿度高的液體,極易導致緩沖器易腐蝕老化,使其成為一個以損耗的配件,直接影響輸液泵正常工作穩定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傳動組件、泵體機構及高壓輸液泵,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高壓輸液泵采用直流步進電機,高壓輸液泵受步進電機自身運行震動和體積限制,以及機械連桿驅動系統,泵體需另加器件進行減震和體積無法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傳動組件,包括傳動軸、第一凸輪、第二凸輪、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和大帶輪,所述傳動軸上套裝有圓柱銷;所述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均固定套裝在傳動軸上,所述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分別處于所述圓柱銷的兩端;所述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均套裝在傳動軸上,所述第一軸承處于第一凸輪遠離圓柱銷的一端,所述第二軸承處于第二凸輪遠離圓柱銷的一端;所述大帶輪固定套裝在所述傳動軸上,并處于第二軸承遠離第二凸輪的一側;所述傳動軸還套裝有開口擋圈和軸墊片,所述開口擋圈和軸墊片處于第一軸承遠離第一凸輪的一側;所述傳動軸帶動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轉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分別與泵殼體中的兩個滑塊為面接觸,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快速轉動,將旋轉勢能轉化成兩個滑塊直線運動動能;由于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升程曲面與回程曲面銜接處有過渡曲面,但在高速旋轉時與兩個滑塊滑動接觸,從而推動高壓輸液泵傳輸液體,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安裝于泵體組件內,簡化結構,減弱震動,減小了體積。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外輪廓曲面截面為螺旋漸開線,且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升程角度、回程角度均為140°,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角度相差140°,所述第一凸輪的上升程是第二凸輪上升程的兩倍。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角度相差140°,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交替驅動兩個滑塊,兩個滑塊移動交替驅動泵頭機構中的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作往復運動,以交替進行輸液,且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連通,從而實現對外吸液和輸液,傳動軸旋轉一周則完成一個吸液輸液周期。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另一技術方案如下:泵體機構,包括傳動組件、直流伺服電機和泵殼體,所述直流伺服電機置于所述泵殼體的一側,所述泵殼體通過連接板與直流伺服電機固定連接;所述傳動組件置于泵殼體內,且其大帶輪處于泵殼體的外側;所述直流伺服電機的輸出軸與傳動組件的大帶輪通過同步帶連接;所述傳動組件通過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與泵殼體的內壁連接;所述泵殼體內設置有兩個滑塊,兩個所述滑塊分別一一對應處于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一側,所述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分別帶動其對應的滑塊移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直流伺服電機通過同步帶帶動大帶輪進行轉動,大帶輪帶動傳動組件轉動,傳動組件上的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分別帶動其對應的滑塊移動,直流伺服電機的輸出軸與傳動組件的大帶輪距離盡可能地短,并保證直流伺服電機的輸出軸和大帶輪在同一安裝平面上,兩個滑塊盡可能短的伸出長度;直流伺服電機上設置有解碼器,利用解碼器精準控制轉速,恒定輸出扭矩,震動小噪音低。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另一技術方案如下:高壓輸液泵,包括泵體機構、泵頭機構和機箱,所述泵體機構置于所述機箱內,所述泵頭機構置于所述機箱的一側,所述泵體機構與泵頭機構連接,所述機箱內對應所述泵體機構的泵殼體的兩側均設置有擋板,所述機箱對應泵殼體的下端設置有減震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泵體機構驅動泵頭機構進行運轉,傳動效率高;擋板能對泵體機構進行限位,同時能降低泵體機構振動;減震墊能也有效減弱泵體機構的震動;泵頭機構單獨設置,能更換不同的泵頭機構,根據設置不同流速完成不同體積的取樣,以及根據送樣液體腐蝕性選擇耐腐蝕高的泵頭機構,提升作業的穩定性。
進一步,所述泵頭機構包括設置有內腔的前泵頭、設置有穿孔的后泵頭和呈中空狀的固定柱,所述前泵頭、后泵頭和固定柱依次連接,所述固定柱遠離所述后泵頭的一端固定設置有帶穿孔的固定片;所述前泵頭、后泵頭和固定柱組成的組合體內設置有并列的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所述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穿過固定片分別與泵體機構的兩個滑塊一一對應連接;所述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通過上接管連通。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泵體機構的兩個滑塊分別驅動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進行運轉,第一輸液機構接入液體,將液體通過上接管傳輸至第二輸液機構,第二輸液機構將液體進行輸出,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交替進行往復運動,提升輸液的穩定;同時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能減小泵頭機構的體積,較現有的并聯結構少兩只單向閥,有效減小泵頭組件的體積。
進一步,所述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結構一致,均包括泵頭芯、上閥座、下閥座和固定套,所述泵頭芯固定處于前泵頭內,所述泵頭芯緊貼所述后泵頭,所述泵頭芯內設置有儲液腔,所述上閥座置于前泵頭的上端,且其下部向下嵌入前泵頭內與泵頭芯內的儲液腔連通;所述下閥座置于前泵頭的下端,且其上部向上嵌入前泵頭內與泵頭芯內的儲液腔連通;所述上閥座和下閥座內均設置有單向閥;所述固定套處于固定柱內;所述固定套上套裝有呈壓縮狀的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伸入后泵頭內通過壓片與后泵頭的內壁連接,另一端緊貼所述固定套的外環,所述彈簧壓緊所述固定套緊貼固定片;所述固定套內設置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一端部穿過壓片和后泵頭的穿孔伸入泵頭芯的儲液腔內,其另一端部穿過固定片與滑塊連接;所述后泵頭對應其穿孔的上端設置有后沖管,所述后沖管與后泵頭的穿孔連通。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構成雙柱塞串聯式往復泵結構,較現有的并聯結構少兩只單向閥,有效減小泵體機構的體積,進而將有單向閥故障導致的故障率降低50%。
進一步,所述泵頭芯靠近后泵頭處依次固定設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墊片;所述后泵頭的穿孔內設置固定有密封墊,所述密封墊緊貼所述壓片,所述柱塞的端部穿過依次壓片、密封墊、墊片、第二密封圈和第一密封圈伸入泵頭芯的儲液腔內;所述前泵頭和后泵頭之間的連接處設置有o型圈。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墊片能使柱塞的端部伸入儲液腔內,還能對儲液腔進行密封,防止液體泄漏,提升液體傳輸至的穩定性;密封墊能對后泵頭的穿孔進行密封,提升穿孔的密封性;o型圈能進一步對前泵頭和后泵頭之間的連接處進行密封,提升密封性。
進一步,所述泵頭芯、上閥座、下閥座、柱塞均由不銹鋼制成,且所述柱塞通過人工剛玉處理;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o型圈均采用特氟龍材料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泵頭芯、上閥座、下閥座、柱塞均由不銹鋼制成,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o型圈均采用特氟龍材料材料制成,能使泵體機構耐高壓及耐腐蝕;柱塞通過人工剛玉處理,提高耐磨性。
進一步,所述第一輸液機構的上閥座與所述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通過上接管連通,所述第一輸液機構和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均通過空心螺栓和壓環與上接管固定連接,通過所述第一輸液機構的下閥座接入液體。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空心螺栓和壓環將上接管固定連接在第一輸液機構的上閥座與所述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提升連接的穩定性。
進一步,所述機箱的側壁上設置有對液體進行測壓的壓力傳感裝置,所述壓力傳感裝置與所述第二輸液機構的下閥座通過下接管連通,所述壓力傳感裝置上設置有對液體進行瀉流的放瀉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壓力傳感裝置便于對泵頭機構輸出的液體進行壓力感應,便于用戶及時了解液體的壓力,還可以通過放瀉閥對壓力傳感裝置內傳輸的液體進行瀉流,提升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傳動組件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凸輪和第二凸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泵體機構的俯視圖;
圖5為圖4的側視圖;
圖6為高壓輸液泵的主視圖;
圖7為高壓輸液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側視圖;
圖9為泵頭機構的主視圖;
圖10為泵頭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泵體機構,101、傳動組件,102、直流伺服電機,103、泵殼體,104、滑塊,105、傳動軸,106、第一凸輪,107、第二凸輪,108、第一軸承,109、第二軸承,110、大帶輪,111、圓柱銷,112、開口擋圈,113、軸墊片;
2、泵頭機構,201、前泵頭,202、后泵頭,203、固定柱,204、固定片,205、第一輸液機構,206、上接管,207、泵頭芯,208、上閥座,209、下閥座,210、固定套,211、儲液腔,212、單向閥,213、彈簧,214、壓片,215、柱塞,216、后沖管,217、第一密封圈,218、第二密封圈,219、墊片,220、密封墊,221、空心螺栓,222、壓環,223、o型圈;
3、機箱,301、擋板,302、減震墊;4、壓力傳感裝置,401、下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如圖1所示,傳動組件,包括傳動軸105、第一凸輪106、第二凸輪107、第一軸承108、第二軸承109和大帶輪110,所述傳動軸105上套裝有圓柱銷111;所述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均固定套210裝在傳動軸105上,所述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分別處于所述圓柱銷111的兩端;所述第一軸承108和第二軸承109均套裝在傳動軸105上,所述第一軸承108處于第一凸輪106遠離圓柱銷111的一端,所述第二軸承109處于第二凸輪107遠離圓柱銷111的一端;所述大帶輪110固定套210裝在所述傳動軸105上,并處于第二軸承109遠離第二凸輪107的一側;所述傳動軸105還套裝有開口擋圈112和軸墊片113,所述開口擋圈112和軸墊片113處于第一軸承108遠離第一凸輪106的一側;所述傳動軸105帶動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轉動。
所述連接板上設置有關電開關,所述關電開關處于傳動組件101的一側。
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分別與泵殼體103中的兩個滑塊104為面接觸,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快速轉動,將旋轉勢能轉化成兩個滑塊104直線運動動能;由于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的升程曲面與回程曲面銜接處有過渡曲面,但在高速旋轉時與兩個滑塊104滑動接觸,從而推動高壓輸液泵傳輸液體,第一軸承108和第二軸承109安裝于泵體組件內,簡化結構,減弱震動,減小了體積。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的外輪廓曲面截面為螺旋漸開線,且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的升程角度、回程角度均為140°,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角度相差140°,所述第一凸輪106的上升程是第二凸輪107上升程的兩倍。
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角度相差140°,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交替驅動兩個滑塊104,兩個滑塊104移動交替驅動泵頭機構2中的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作往復運動,以交替進行輸液,且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連通,從而實現對外吸液和輸液,傳動軸105旋轉一周則完成一個吸液輸液周期。
實施例2:
如圖4和圖5所示,泵體機構,包括傳動組件101、直流伺服電機102和泵殼體103,所述直流伺服電機102置于所述泵殼體103的一側,所述泵殼體103通過連接板與直流伺服電機102固定連接;所述傳動組件101置于泵殼體103內,且其大帶輪110處于泵殼體103的外側;所述直流伺服電機102的輸出軸與傳動組件101的大帶輪110通過同步帶連接;所述傳動組件101通過第一軸承108和第二軸承109與泵殼體103的內壁連接;所述泵殼體103內設置有兩個滑塊104,兩個所述滑塊104分別一一對應處于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的一側,所述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分別帶動其對應的滑塊104移動。
直流伺服電機102上設置有編碼器,所述編碼器與直流伺服電機102連接,滑塊104為浮動滑塊。
直流伺服電機102通過同步帶帶動大帶輪110進行轉動,大帶輪110帶動傳動組件101轉動,傳動組件101上的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分別帶動其對應的滑塊104移動,直流伺服電機102的輸出軸與傳動組件101的大帶輪110距離盡可能地短,并保證直流伺服電機102的輸出軸和大帶輪110在同一安裝平面上,兩個滑塊104盡可能短的伸出長度;利用解碼器精準控制直流伺服電機102轉速,恒定輸出扭矩,震動小噪音低。
實施例3:
如圖6至圖8所示,高壓輸液泵,包括泵體機構1、泵頭機構2和機箱3,所述泵體機構1置于所述機箱3內,所述泵頭機構2置于所述機箱3的一側,所述泵體機構1與泵頭機構2連接,所述機箱3內對應所述泵體機構1的泵殼體103的兩側均設置有擋板301,所述機箱3對應泵殼體103的下端設置有減震墊302。
泵體機構1驅動泵頭機構2進行運轉,傳動效率高;擋板301能對泵體機構1進行限位,同時能降低泵體機構1振動;減震墊302能也有效減弱泵體機構1的震動;泵頭機構2單獨設置,能更換不同的泵頭機構2,根據設置不同流速完成不同體積的取樣,以及根據送樣液體腐蝕性選擇耐腐蝕高的泵頭機構2,提升作業的穩定性。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9和圖10所示,所述泵頭機構2包括設置有內腔的前泵頭201、設置有穿孔的后泵頭202和呈中空狀的固定柱203,所述前泵頭201、后泵頭202和固定柱203依次連接,所述固定柱203遠離所述后泵頭202的一端固定設置有帶穿孔的固定片204;所述前泵頭201、后泵頭202和固定柱203組成的組合體內設置有并列的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所述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穿過固定片204分別與泵體機構1的兩個滑塊104一一對應連接;所述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通過上接管206連通。
泵體機構1的兩個滑塊104分別驅動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進行運轉,第一輸液機構205接入液體,將液體通過上接管206傳輸至第二輸液機構,第二輸液機構將液體進行輸出,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交替進行往復運動,提升輸液的穩定;同時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能減小泵頭機構2的體積,較現有的并聯結構少兩只單向閥,有效減小泵頭組件的體積。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9和圖10所示,所述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結構一致,均包括泵頭芯207、上閥座208、下閥座209和固定套210,所述泵頭芯207固定處于前泵頭201內,所述泵頭芯207緊貼所述后泵頭202,所述泵頭芯207內設置有儲液腔211,所述上閥座208置于前泵頭201的上端,且其下部向下嵌入前泵頭201內與泵頭芯207內的儲液腔211連通;所述下閥座209置于前泵頭201的下端,且其上部向上嵌入前泵頭201內與泵頭芯207內的儲液腔211連通;所述上閥座208和下閥座209內均設置有單向閥212;所述固定套210處于固定柱203內;所述固定套210上套裝有呈壓縮狀的彈簧213,所述彈簧213的一端伸入后泵頭202內通過壓片214與后泵頭202的內壁連接,另一端緊貼所述固定套210的外環,所述彈簧213壓緊所述固定套210緊貼固定片204;所述固定套210內設置有柱塞215,所述柱塞215的一端部穿過壓片214和后泵頭202的穿孔伸入泵頭芯207的儲液腔211內,其另一端部穿過固定片204與滑塊104連接;所述后泵頭202對應其穿孔的上端設置有后沖管216,所述后沖管216與后泵頭202的穿孔連通。
滑塊104帶動柱塞215在固定套210內移動,柱塞215的端部伸進儲液腔211或退出,柱塞215的端部的外輪廓與儲液腔211的結構匹配;所述第一凸輪106的上升程是第二凸輪107上升程的兩倍。
當傳動組件101上的第一凸輪106轉到下降程時,通過滑塊104帶動第一輸液機構205的柱塞215通過彈簧213后退復位,柱塞215的端部退出儲液腔211,同時第一輸液機構205的上閥座208的單向閥212進行關閉,第一輸液機構205的下閥座209的單向閥212打開,第一輸液機構205通過下閥座209進行吸液,且第一輸液機構205的吸液體積為2a;
此時傳動組件101上的第二凸輪107轉到上升程,通過滑塊104帶動第二輸液機構的柱塞215伸入儲液腔211內,第一凸輪106驅動柱塞215的行程是第二凸輪107驅動柱塞215行程的兩倍,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208的單向閥212進行關閉,同時第二輸液機構的下閥座209的單向閥212打開進行排液,排液體積為1a;
當傳動組件101上的第一凸輪106轉到上升程時,通過滑塊104帶動第一輸液機構205的柱塞215伸入其儲液腔211內,將第一輸液機構205的下閥座209的單向閥212關閉,同時打開其上閥座209的單向閥212進行打開,將液體通過上接管206傳輸至第二輸液機構;
此時傳動組件101上的第二凸輪107轉到下降程,通過滑塊104帶動第二輸液機構的柱塞215通過彈簧213后退復位,其柱塞215的端部退出儲液腔211,第一凸輪106驅動柱塞215的行程是第二凸輪107驅動柱塞215行程的兩倍,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208的單向閥212進行打開,同時第二輸液機構的下閥座209的單向閥212關閉,通過上接管206將2a體積的液體引入第二輸液機構的儲液腔211內;
傳動組件101的第一凸輪106和第二凸輪107再轉動半個周期,第一輸液機構205的下閥座209的單向閥212打開,第一輸液機構205通過下閥座209進行吸液,排液體積為2a;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208的單向閥212進行關閉,同時第二輸液機構的下閥座209的單向閥212打開進行排液,排液體積為1a;完成一個完整的吸液排液周期;
當第二凸輪107旋轉驅動柱塞215吸入2a體積液體后,再旋轉進行排液時,其吸入2a體積液體中的1a體積液體通過第二輸液機構的下閥座209的單向閥212排出,另一1a體積液體因第二凸輪107處于下降程,暫存在儲液腔211內,當第一凸輪106旋轉到下降程時,開始吸液2a體積時,第二凸輪107處于上升程,此時將暫存在儲液腔211內的1a體積液體排出,因此,此結構可始終可保證泵體在運轉過程中有1a體積液體恒定輸出。
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構成雙柱塞串聯式往復泵結構,較現有的并聯結構少兩只單向閥,有效減小泵體機構1的體積,進而將有單向閥故障導致的故障率降低50%。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9和圖10所示,所述泵頭芯207靠近后泵頭202處依次固定設置有第一密封圈217、第二密封圈218和墊片219;所述后泵頭202的穿孔內設置固定有密封墊220,所述密封墊220緊貼所述壓片214,所述柱塞215的端部穿過依次壓片214、密封墊220、墊片219、第二密封圈218和第一密封圈217伸入泵頭芯207的儲液腔211內;所述前泵頭201和后泵頭202之間的連接處設置有o型圈223。
第一密封圈217、第二密封圈218和墊片219能使柱塞215的端部伸入儲液腔211內,還能對儲液腔211進行密封,防止液體泄漏,提升液體傳輸至的穩定性;密封墊220能對后泵頭202的穿孔進行密封,提升穿孔的密封性;o型圈223能進一步對前泵頭201和后泵頭202之間的連接處進行密封,提升密封性。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泵頭芯207、上閥座208、下閥座209、柱塞215均由不銹鋼制成,且所述柱塞215通過人工剛玉處理;第一密封圈217、第二密封圈218和o型圈223均采用特氟龍材料材料制成。
泵頭芯207、上閥座208、下閥座209、柱塞215均由不銹鋼制成,第一密封圈217、第二密封圈218和o型圈223均采用特氟龍材料材料制成,能使泵體機構1耐高壓及耐腐蝕;柱塞215通過人工剛玉處理,提高耐磨性。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輸液機構205的上閥座208與所述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208通過上接管206連通,所述第一輸液機構205和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208均通過空心螺栓221和壓環222與上接管206固定連接,通過所述第一輸液機構205的下閥座209接入液體。
通過空心螺栓221和壓環222將上接管206固定連接在第一輸液機構205的上閥座208與所述第二輸液機構的上閥座208,提升連接的穩定性。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7和圖8所示,所述機箱3的側壁上設置有對液體進行測壓的壓力傳感裝置4,所述壓力傳感裝置4與所述第二輸液機構的下閥座209通過下接管401連通,所述壓力傳感裝置4上設置有對液體進行瀉流的放瀉閥。
壓力傳感裝置4便于對泵頭機構2輸出的液體進行壓力感應,便于用戶及時了解液體的壓力,還可以通過放瀉閥對壓力傳感裝置4內傳輸的液體進行瀉流,提升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