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冷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襯套及應用該襯套的接管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在制冷系統中,尤其是在氣液分離器、油分離器等壓力容器中,通常存在一種在筒體側壁引出接管的安裝結構,為保證接管與筒體側壁連接的可靠性,接管與筒體側壁之間通常還設有襯套,以起到連接、補強的作用。
請參考圖1-2,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接管的安裝結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接管的安裝結構,包括筒體01、接管02以及襯套03,筒體01的外周壁設有連接口,安裝時,可先將接管02與襯套03焊接于一起,然后將接管02與襯套03的組合件穿過該連接口,進而再將襯套03與筒體01焊接于一起,以完成安裝。
再如圖2所示,該襯套03通常為上、下等徑且等壁厚的直管結構,其管壁厚度由連接口的大小、承壓大小等具體安裝要求決定,在高壓厚壁筒體或大管徑連接口的設計條件下,襯套03的厚度較厚,通常在3-10mm之間,而接管02的厚度則較薄,通常只有1mm左右,二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厚度差異。在采用傳統的釬焊工藝對二者進行焊接時,難以保證較好的焊接質量,若加熱時間較短,所形成的焊縫021質量較差,接管02與襯套03的連接可靠性較差;若加熱較長時間,又可能導致接管02的晶粒變粗,強度下降,尤其是當接管02為銅管時,其強度下降更為明顯;若要獲得較好的接管02的安裝結構,則需要嚴格控制焊接加熱的時間,對焊工的焊接技能要求較高,安裝難度較大。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安裝簡單、連接可靠的接管的安裝結構,仍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裝簡單、連接可靠的接管的安裝結構及用于該安裝結構的襯套。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接管的安裝結構,包括筒體、接管和襯套,所述襯套的中部設有安裝孔,所述接管穿設于所述安裝孔,所述襯套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管段,且所述接管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穿設于所述筒體的周壁。
較之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接管的安裝結構,其所使用襯套的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第二管段,更為接近接管的壁厚,當采用釬焊工藝對第一管段和接管進行焊接時,焊接難度相對較小,安裝更為簡單,且有利于保證焊接質量,連接更為可靠。
另一方面,上述襯套通過第二管段穿設固定于筒體的周壁,第二管段的壁厚較大,可起到較好的連接、補強作用。
可選地,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為所述接管的壁厚的1-1.5倍。
可選地,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筒體的外側。
可選地,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部分為等徑孔,且其孔徑與所述接管的外徑相匹配;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包括錐形段,所述錐形段自所述第二管段的內端向外延伸,且孔徑逐漸減小。
可選地,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部分為等徑孔,且其孔徑與所述接管的外徑相匹配;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為階梯孔,所述階梯孔的小徑孔與所述等徑孔相連。
可選地,所述大徑孔為錐形孔,且所述錐形孔的孔徑自內向外逐漸減小。
可選地,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與所述第一管段之間形成環形臺階面。
可選地,所述筒體的外周壁設有可供所述第二管段穿過的連接孔,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壁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定位部;所述第二管段穿設于所述連接孔中時,所述定位部能夠搭接于所述筒體的周壁。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襯套,其中部設有可供接管穿過的安裝孔,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管段,且所述接管能夠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徑。
由于上述接管的安裝結構已具備如上的技術效果,那么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襯套亦當具備相類似的技術效果,故在此不做贅述。
可選地,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為所述接管的壁厚的1-1.5倍;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部分為等徑孔,且其孔徑與所述接管的外徑相匹配;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包括錐形段,所述錐形段自所述第二管段的內端向外延伸,且孔徑逐漸減小;或者,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部分為階梯孔,所述階梯孔的小徑孔與所述等徑孔相連。
可選地,所述階梯孔的大徑孔為錐形孔,且所述錐形孔的孔徑自所述第二管段朝向所述第一管段的方向逐漸減小。
可選地,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與所述第一管段之間形成環形臺階面;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周壁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定位部。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接管的安裝結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接管的安裝結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襯套的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中襯套的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3中襯套的第三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3中襯套的第四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1-2中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1筒體、02接管、021焊縫、03襯套。
圖3-7中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筒體、2接管、3襯套、31第一管段、32第二管段、321定位部、33環形臺階面、34安裝孔、35第一焊縫、36第二焊縫。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詞僅是為了區分結構相同或相類似的兩個以上的部件或結構,并不表示對順序的某種特殊限定。
請參考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接管的安裝結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接管的安裝結構的具體實施方式,
包括筒體1、接管2和襯套3,襯套3的中部設有安裝孔34,接管2可穿設于安裝孔34內。該襯套3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且第一管段31的壁厚小于第二管段32,較之現有技術,第一管段31的壁厚更為接近接管2的壁厚,當采用釬焊工藝對接管2和第一管段31進行焊接時,焊接難度相對較小,安裝更為簡單,且有利于保證焊接質量,連接更為可靠。
具體而言,第一管段31的壁厚可以為接管2壁厚的1-1.5倍,以進一步地縮小二者間的壁厚差異,減小焊接難度;而當上述第一管段31的壁厚與接管2的壁厚完全相同時,二者之間的焊接難度最小,安裝過程也最為簡便,也最有利于保證焊接質量。
上述第一管段31的壁厚也可以略小于接管2的壁厚,例如,該第一管段31的壁厚也可以為接管2壁厚的0.8-1倍,此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焊接質量。但考慮到接管2本身的厚度已經較薄,若將第一管段31的厚度做得更薄,加工難度較大,也不利于保證接管2與第一管段31之間連接的可靠性,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接管2的安裝結構,其襯套3的第一管段31的壁厚優選為大于接管2壁厚。
可以理解,上述襯套3的作用為連接和補強,其起補強作用的部分的徑向尺寸一般較大。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襯套3中起補強作用的部分為第二管段32,第二管段32的壁厚大于第一管段31的外徑,當通過第二管段32將襯套3固定于筒體1的周壁時,可起到更好的連接、補強作用。當然,本實用新型并未對第二管段32具體的徑向尺寸進行限定,在實施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補強要求而設定。
上述第一管段31可以位于筒體1的外側,以便于直接觀察襯套3伸出筒體1部分的長度,從而保證襯套3伸出部分不至于過長,也不至于過短。
應當知曉,在對上述接管2進行安裝時,為便于安裝,通常先將襯套3焊接固定于接管2,進而再將襯套3焊接固定于筒體1的外周壁,即在接管2的安裝結構中,先形成第一焊縫35,然后再形成第二焊縫36。而上述接管2一般為銅管,襯套3與筒體1則通常為鋼制品,接管2與襯套3之間的焊接為銅鐵零件組合,二者之間通常采用的是釬焊工藝,其加熱溫度在700℃左右,即第一焊縫35的耐熱溫度也大致在700℃左右;而襯套3與筒體1之間的焊接則為鐵質零件組合,二者之間通常采用的是CO2焊或氬弧焊,其焊接溫度在2000℃左右,若第一焊縫35與第二焊縫36之間的距離較近,由于熱傳導的作用,則可能導致第一焊縫35的二次熔化,影響連接的可靠性。因此,襯套3應當伸出筒體1足夠的長度。
又由于接管2伸出襯套3的長度一般固定,那么,襯套3伸出筒體1的長度將直接決定接管2伸出筒體1的整體長度,若該整體長度較長,不僅會造成接管2的材料消耗及制造成本的增加,還將導致該接管2的安裝結構占用空間較大,不利于保證該整個制冷系統各裝置連接結構的緊湊性。因此,襯套3伸出筒體1的長度又不能過長。
而采用上述的將第一管段31設于筒體1外側的安裝方式,操作人員在進行焊接操作時,可直接通過肉眼去觀察第一焊縫35與第二焊縫36之間的距離,更便于把控襯套3伸出筒體1部分的長度。
進一步地,上述第二管段32的外徑還可以大于第一管段31,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之間即可形成環形臺階面33,該環形臺階面33可有效阻止焊接第二焊縫36時,熱量向第一焊縫35處的熱傳導,且該環形臺階面33的寬度越大,阻止熱傳導的效果也就越明顯。較之現有技術,在避免第二焊縫36對第一焊縫35產生影響的同時,還可以大幅縮短襯套3伸出筒體1的長度,使得接管2伸出筒體1的整體長度更短,不僅可以節約接管2的材料消耗、制造成本,也可以進一步地保證整個制冷系統各部件連接結構的緊湊性。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接管2的安裝結構并未對上述第一管段31的軸向長度、第二管段32的軸向長度、環形臺階面33的寬度及第二管段32伸出筒體1的長度等尺寸進行具體限定,在實施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結合實際情況對上述各尺寸的具體值進行設定。但應當保證,第二管段32伸出筒體的長度大于第二焊縫36的高度,第二焊縫36及第一焊縫35之間具有足夠的距離以避免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
仍以圖3為視角,接管2位于筒體1的管段,其軸向最終需保持和筒體1的軸向同向,即該接管2中存在彎折部分。為便于后文中的描述,可以將該接管2分為三段,分別為豎管段、彎管段和橫管段,請繼續參考圖3,該豎管段為接管2的軸向與筒體1的軸向相垂直的部分,該橫管段為接管2的軸向與筒體1的軸向相平行的部分,而彎管段則為二者之間的過渡部分,且由于橫管段和豎管段相互垂直,該彎管段所對應的圓心角應當為90度。
請參考圖4-5,圖4為圖3中襯套的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3中襯套的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4和圖5所示,該襯套3的安裝孔34位于第一管段31的部分可以為等徑孔,且其孔徑與接管2的外徑相匹配,以便于接管2與第一管段31之間的焊接固定。
安裝孔34位于第一管段31的部分可以為階梯孔,其小徑孔可以與等徑孔相連,且該小徑孔的孔徑至少需大于該等徑孔的孔徑,以保證接管2可以順利通過該安裝孔34。以圖4為視角,該小徑孔位于第二管段32的上部,而大徑孔則位于第二管段32的下部。
如此,在安裝時,該接管2的豎管段可位于小徑孔中,而彎管段則可部分位于該大徑孔中,以縮減橫管段與筒體1內壁(安裝有襯套3的部分)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接管2的安裝結構可適應于小徑筒的安裝,且可避免橫管段與筒體1內部其他零部件之間裝配位置的相互干涉。
進一步地,上述大徑孔還可以為錐形孔,且錐形孔的孔徑可以自外向內逐漸增大。上述“內”、“外”等表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的描述是基于筒體1的中軸線的位置,沿徑向靠近筒體1中軸線的方向稱之為向內,而沿徑向遠離筒體1中軸線的方向稱之為向外,以圖5為視角,該錐形孔的孔徑自上而下逐漸增大。如此,接管2的彎管段則可更多的存在于安裝孔34內,以更為有效地縮減橫管段與筒體1內壁(安裝有襯套3的部分)之間的距離。可以理解,上述錐形孔的母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越大,錐形開口也就越大,則越有利于彎管段在該錐形孔內的裝配,也更有利于縮減橫管段與筒體1內壁之間的距離。
上述安裝孔34位于第二管段32的部分也可以包括錐形段,該錐形段自第二管段32的內端(遠離第一管段31的一端)向外延伸,且孔徑逐漸減小,其小徑口則可以直接與上述第一管段31的等徑孔相連,或者,第一管段31的等徑孔也可以延伸至第二管段32中,進而與該錐形段的小徑孔相連,如此,也可實現上述的技術效果。且較之前述的階梯孔設置,上述錐形段的結構更便于加工。
此外,上述安裝孔34位于第二管段32的部分也可以為其他結構,只要保證其存在徑向尺寸大于等徑孔孔徑的大尺寸部,以使得接管2的彎管段可更多處于該安裝孔34中即可。
請參考圖6-7,圖6為圖3中襯套的第三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3中襯套的第四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為便于襯套3在筒體1外周壁的安裝,筒體1的周壁可以設有供第二管段32穿過的連接孔。再如圖6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接管2的安裝結構,其所用襯套3的第二管段32的外周壁可以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定位部321,安裝時,第二管段32可插入連接孔中,而定位部321則可自然搭接于筒體1的周壁,以控制襯套3插入筒體1的深度,然后直接在襯套3與筒體1的接觸處進行焊接即可完成安裝,整個安裝過程更為容易,操作人員在進行焊接操作時,無需刻意控制襯套3插入筒體1的深度,只需專心于焊接即可,更有利于保證焊接質量。
具體地,上述定位部321可以為環形結構,即該定位部321為第二管段32的外周壁整體沿徑向向外突出而形成;上述定位部321也可以為多個小的凸塊結構,即該定位部321可以包括若干沿徑向向外突出的凸塊,各凸塊沿第二管段32的周向間隔分布,當然,該凸塊也可以僅有一個,同樣可以實現上述技術效果。在具體實施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而選定具有不同結構的定位部321。
需要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接管2的安裝結構中,并未對上述定位部321的具體厚度及設置位置做限定,在具體實施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設于第二管段32外周壁的定位部321的安裝位置及該定位部321的具體厚度進行調整。
如圖4-7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襯套3,其中部設有可供上述接管2穿過的安裝孔34,該襯套3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第一管段31的壁厚小于第二管段32的壁厚,且該接管2焊接固定于上述第一管段31。
該第一管段31的壁厚可以為接管2壁厚的1-1.5倍;該安裝孔34位于第一管段31的部分為等徑孔,且其孔徑與接管2的外徑相匹配;安裝孔34位于第二管段32的部分包括錐形段,該錐形段自第二管段32的內端向外延伸,且孔徑逐漸減小;或者,安裝孔34位于第二管段32的部分為階梯孔,階梯孔的小徑孔與等徑孔相連。
而當該安裝孔34位于第二管段32的部分為階梯孔時,該大徑孔還可以為錐形孔,且錐形孔的孔徑自第一管段31朝向第二管段32的方向逐漸增大。
針對上述各方案,上述第二管段32的外徑還可以大于第一管段31,如此,第二管段32與第一管段31之間可形成環形臺階面33,以有效阻止熱傳導;第二管段32的外周壁可以具有沿徑向向外突出的定位部321,以便于安裝定位。
由于上述接管2的安裝結構已具備如上的技術效果,那么在該安裝結構中起重要作用的襯套3亦當具備相類似的技術效果,故在此不做贅述。且在上述接管2的安裝結構中對襯套3相關技術效果及結構變化的描述在本襯套3的具體實施方式中同樣適用。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