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水器,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工業企業為排除煤氣、壓縮空氣、蒸汽、天然氣等輸送管道中冷凝水的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
背景技術:
用于輸送氣體的管道在經過一段距離和時間后會積聚冷凝水,為了保證輸送氣體的暢通無阻及保證使用的高效和安全,必須將輸送氣體管道中的冷凝水排出,排出(放出)冷凝水所用的設備(或裝置)稱之為氣管道排水器。在本實用新型之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設計或制造過不同類型的排水器,如ZL200420034909.0 “無污染防煤氣泄漏自動排水器”、ZL200620051238.8 “一種新型煤氣管道排水器”、ZL200720064040.8 “煤氣管道自動排水器”等就是其中的實例,它們各具特色,也發揮過不同作用……但因這些排水器均為水封式煤氣排水器,經過一段使用后均發現存在如下問題:①適用壓力低,過載能力小。當管道中的介質壓力波動過大時,排水器容易被擊穿。②傳統的排水器的內部管道和隔板完全封閉在筒體內,其中任何一根管道或隔板的焊縫穿孔時,整個排水器只能報廢不能修復(即可修性差),尤其是隔板數量大的排水器,根本無法檢查或處理管道的穿孔事故。③因積污面積小,清淤頻繁,增加(大)檢修工作量。④需要經常補水,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可靠、自動適應管道中介質壓力、不需補水、制作簡單、安裝和維護方便、不會被管道的壓力擊穿以及環保節能的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包括上導向套、上蓋板、導向桿、浮筒上端板、故障診斷閥、浮筒體、進水端法蘭、均壓管、進水立管、進水橫管、盲板、污物過濾器、浮筒下端板、密封柱、過渡板、下導向桿、排水口密封環、排水立管、連接彎頭、出水橫管、托座悶板、托座法蘭、托座引導管、排污管、上端板、加強筋、副筒體、蒸汽疏水管、下端板、底支撐、蒸汽進管、觀察孔以及主筒體,下端板放置在數量大于等于3的底支撐上,下端板的上表面固連有副筒體,在副筒體的外側壁分別連接有蒸汽進管和蒸汽疏水管,在副筒體的上端同主筒體的下端間固連有上端板,穿過下端板中心孔的加強筋的一頭同上端板的下側面相連,加強筋的另一頭固連在下端板的中心孔處。在主筒體的下端側壁安裝有排污管,與排污管(最佳)成90°在主筒體的外壁連接(固連)有觀察孔。選擇與排污管同側在主筒體的側壁上裝有托座引導管。在托座引導管端頭的外壁固連有托座法蘭,托座悶板與托座法蘭相連,出水橫管穿過托座悶板從托座引導管中伸入到主筒體內腔同連接彎頭的一端相連,連接彎頭的另一端連通排水立管的下端,排水立管的上端中心孔的內壁中配置有排水口密封環,配置在過渡板中心孔中的密封柱對著排水立管上的排水口。排水立管位置在數量大于等于2的下導向桿的內周邊構成的空間中,下導向桿裝配在過渡板上,過渡板同浮筒下端板的下側表面固連。浮筒下端板固連在浮筒體的下端,浮筒體的上端固連有浮筒上端板,在浮筒上端板的中心孔處配有導向桿。在主筒體的頂端連接有上蓋板,在上蓋板上的中心部位配置有上導向套,導向桿位置在上導向套中。在主筒體的上端外壁上安裝有故障診斷閥。在主筒體的下端側壁安裝有進水橫管,在進水橫管的端頭有盲板封堵,靠近主筒體在進水橫管的內腔設置有污物過濾器,在污物過濾器和盲板之間于進水橫管的外壁安裝有進水立管并連通,進水立管的上端裝有進水端法蘭。進水立管上端裝有的均壓管連通主筒體的內腔。采用如上技術方案提供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與現有技術相比,技術效果在于:①承壓能力大、應用范圍廣。壓力在1.0 2.0MPa的情況下仍能正常使用,不會擊穿。可廣泛應用于煤氣、蒸汽、壓縮空氣、天然氣等氣體管道輸送過程中的冷凝水連續安全排放。②密封性能好。當排水器中的冷凝水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實現正常排水,當排水器內無水或密封部分的半球形塞柱或者圓錐形塞柱磨損時密封柱在重力作用下插入密封環內,完全封死排水通道,防止煤氣泄漏。③檢修維護方便。整個排水器各組件之間的固連均采用外部焊接形式或結構,當某處(或某點)出現問題(如泄漏)無需借助專用工具就能被發現,所有部件均可拆卸,只需進行局部修補,不需整體維修,節省維護成本。④可實現連續排水,使排水器運行平穩,使用壽命長。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的正向剖視示意圖,亦為本實用新型的摘要附圖。圖2為圖1的左向示意圖。圖3為圖1的右向示意圖。圖4為圖1的A處放大示意圖。圖5為圖1的B向示意圖。圖6為沿圖5的F - F線向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包括排水器上蓋組件、故障診斷閥2、排水器浮筒組件、排水器進水管組件、密封體組件、活動排水管組件、排污管7、蒸汽加熱室組件、檢修孔(組件)9和主筒體10,其中排水器上蓋組件由上導向套
1.1、上蓋板1.2和導向桿1.3構成;排水器浮筒組件由浮筒體3、浮筒上端板1.4和浮筒下端板5.1構成,浮筒上端板1.4和浮筒下端板5.1分別固連在浮筒體3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浮體,此浮體的形狀可以為圓筒形、球形或方筒形;排水器進水管組件由進水端法蘭4.1、均壓管4.2、進水立管4.3、進水橫管4.4、盲板4.5和污物過濾器4.6構成。氣體輸送主管道中的冷凝水通過垂直于地面的支管與進水端法蘭4.1連接,使氣體總管道中的冷凝水進入進水立管4.3中,再通過進水橫管4.4引入(排水器的)主筒體10。在主筒體10的下端側壁安裝有進水橫管4.4,在進水橫管4.4的端頭有盲板4.5封堵,作為清理污物之備用。靠近主筒體10在進水橫管4.4內腔中設置有污物過濾器4.6,目的是將進水橫管4.4中比較粗大的雜物攔在此處以便進行定期集中清理。在污物過濾器4.6和盲板4.5之間于進水橫管4.4的外壁安裝有進水立管4.3,即進水立管4.3的下端同進水橫管4.4連通,在進水立管4.3的上端裝有進水端法蘭4.1,使進水立管4.3同氣體總管相連通,這樣氣體總管中的冷凝水可經進水立管4.3、進水橫管4.4進入主筒體10的內腔。在進水立管4.3上端裝有的均壓管4.2連通主筒體10內腔,在開始使用時,當氣體總管中的冷凝水從下部不斷進入主筒體10時,主筒體10內的空氣通過上部的均壓管4.2排向進水立管4.3,使主筒體10內壓力均衡。當使用過程中管網壓力上、下波動時,均壓管4.2具有均衡主筒體10內部壓力的作用。在主筒體10的上端外壁安裝有故障診斷閥2,裝配在故障診斷閥2上的連接管連通主筒體10的內腔,當主筒體10內出現意外時,可通過故障診斷閥2來判斷故障原因。在主筒體10的頂端連接有上蓋板1.2,所述的連接可以為焊接或螺桿連接。在上蓋板1.2的(最佳為)中心部位配置(如螺紋連接)有上導向套1.1、工作時上導向套1.1對著導向桿1.3,即導向桿1.3位置在上導向套1.1中,使固連在浮筒上端板1.4中心部位的導向桿1.3在上導向套1.1內只能上下移動,而不能水平移動,確保浮筒(由浮筒體3、浮筒上端板1.4及浮筒下端板5.1組成)上部中心定位精準。(如圖4)密封體組件由浮筒下端板5.1、密封柱5.2、過渡板5.3、下導向桿5.4、排水口密封環5.5及排水立管5.6組成。在浮筒下端板5.1的下側表面中心位置(從外部)固連有過渡板5.3,在過渡板5.3的中心孔中配置有密封柱5.2,密封柱5.2對著排水立管5.6上的排水口。所述密封柱5.2的頭部可選擇半球形或圓錐形。在過渡板5.3上配置有數量大于等于2的下導向桿5.4,在各根下導向桿5.4內周邊構成的空間中裝有排水立管5.6,于排水立管5.6上端中心孔的內壁中配置有排水口密封環5.5,當主筒體10中無冷凝水時或冷凝水未達到一定量(高度)時,密封柱5.2與排水口密封環5.5緊密接觸,防止氣體泄漏,其中排水立管5.6上的排水口的形狀相同于密封柱5.2頭部的形狀,即為半球形(或圓形)或圓錐形,以便配合緊密。排水立管5.6的下端經連接彎頭5.7接通出水橫管5.8,出水橫管5.8的出水口端穿過托座悶板6.1伸出在主筒體10的外側。從上可知,這種密封體組件與過去的排水器比較具有的不同特點為:①半球形或圓錐形密封柱5.2有別于原來的鋼球,它的前端是半球形或圓錐形,后頭是圓柱形,固定在浮筒的底部。在正常排水狀態下是半球或圓錐發揮密封作用得到線型接觸密封效果。當排水器內無水或密封柱5.2的半球部分磨損時密封柱5.2在重力作用下插入排水口密封環5.5中,得到面接觸密封效果,完全封死排水通道,防止氣體泄漏。②數量大于等于2的下導向桿5.4分別通過過渡板5.3均勻(或非均勻)固定在浮筒的底部,沿著密封口的外圓均勻(或非均勻)分布,隨著浮筒上下移動,限制浮筒在水平方向的過量位移,確保密封柱5.2與密封口中心對位精準,得到理想的密封效果。③排水口密封環5.5采用耐磨、耐腐蝕的彈性密封材料,目的是增加張力,簡化結構,降低成本。(如圖1)最佳選擇與排污管7同側,在主筒體10的側壁上安裝有托座引導管6.3,托座引導管6.3同主筒體10的內腔連通。在托座引導管6.3端頭的外壁固連有托座法蘭
6.2,托座悶板6.1活動連接(如用螺栓連接)在托座法蘭6.2上,出水橫管5.8穿過托座悶板6.1從托座引導管6.3中伸入到主筒體10的內腔同連接彎頭5.7的一端相連。其中所述托座引導管6.3、托座法蘭6.2及托座悶板6.1三者組成固定托座,托座悶板6.1通過螺栓固定在托座法蘭6.2上。托座悶板6.1托起出水橫管5.8的一端并焊牢,當需要對活動排水管組件(排水口密封環5.5、排水立管5.6、連接彎頭5.7、出水橫管5.8、托座悶板6.1)進行維護或更換時,可以將其從托座法蘭6.2上拆下進行更換或檢修。帶閥門的排污管7安裝在主筒體10下端的側壁,打開排污管7上的閥門,主筒體10內的污物可從排污管7排出進行集中處理。(如圖1)在主筒體10的下端和副筒體8.3上端之間固連有上端板8.1,而且上端板8.1同主筒體10、副筒體8.3之間為外壁連接(焊接)結構。在副筒體8.3的外壁(左側壁和右側壁)連接有帶閥門的蒸汽進管8.7和帶疏水閥的蒸汽疏水管8.4。副筒體8.3的底端固連有下端板8.5,下端板8.5放置在數量大于等于3的底支撐8.6上,各個底支撐8.6可均勻或非均勻分布。穿過下端板8.5中心孔的加強筋8.2的一頭同上端板8.1的下側面相固連,加強筋8.2的另一頭固連在下端板8.5的中心孔處。上述副筒體8.3、上端板8.1、下端板8.5、蒸汽進管8.7、蒸汽疏水管8.4以及加強筋8.2構成蒸汽加熱室,此蒸汽加熱室設置在排水器的主筒體10的底部,使排水器能適應冰凍天氣和寒冷季節。此蒸汽加熱室與其它排水器的區別在于所有焊縫均在可視范圍,加工方便,發現和處理質量缺陷容易,蒸汽與輸送的氣體不會互相串連,使排水器的安全性得到保證。(如圖2、3)于蒸汽加熱室的上方在主筒體10的外壁上安裝(連接)有檢修孔9,當排水器的主筒體10內部有問題時,可打開檢修孔9上的蓋板,人工處理主筒體10的內部故障。實施時,按照附圖制作好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并安裝到現場。經進水端法蘭4.1將排水器同氣體輸送管道相連,這樣氣體輸送管道中的冷凝水會源源不斷地經進水立管4.3流入主筒體10的內腔。當進入主筒體10內腔的冷凝水到達一定高度(或一定數量)時,由浮筒體3、浮筒上端板1.4及浮筒下端板5.1組成的位于主筒體10內腔的浮筒上移,此時浮筒上端板1.4上的導向桿1.3在上導向套1.1內也向上移動,浮筒的往上移動帶動與浮筒下端板5.1相固連的過渡板5.3、下導向桿5.4及密封柱
5.2同步向上移動,密封柱5.2的向上移動使密封柱5.2的頭部離開排水立管5.6上的排水口密封環5.5,主筒體10內的冷凝水經排水立管5.6上的排水口流出經連接彎頭5.7流入出水橫管5.8再排出進行集中處理。當主筒體10內腔的冷凝水的水位下降到一定標高后,浮筒下移,密封柱5.2的頭部落在排水口密封環5.5上堵住排水立管5.6上的排水口。浮筒連續不斷的上浮與下落,能實現主筒體10內腔中的冷凝水“連續”不斷地放出,并能保證輸送的氣體不泄漏。當排水器運行一段時間后,在主筒體10的底部可能會積累一層污物(泥),打開排污管7上的閥門讓浮物流出,如果不能放出,可開啟檢修孔9進行人工清理。對于遭遇冰凍天氣時的排水器,可開啟蒸汽進管8.7,讓蒸汽進入副筒體8.3內加熱上端板8.1,不讓主筒體10內的冷凝水結冰。經降溫后的蒸汽經蒸汽疏水管8.4排放。如此循環操作,就可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包括上導向套(1.1)、上蓋板(1.2)、導向桿(1.3)、浮筒上端板(1.4)、故障診斷閥(2)、浮筒體(3)、進水端法蘭(4.1)、均壓管(4.2)、進水立管(4.3)、進水橫管(4.4)、盲板(4.5)、污物過濾器(4.6)、浮筒下端板(5.1)、密封柱(5.2)、過渡板(5.3)、下導向桿(5.4)、排水口密封環(5.5)、排水立管(5.6)、連接彎頭(5.7)、出水橫管(5.8)、托座悶板(6.1)、托座法蘭(6.2)、托座引導管(6.3)、排污管(7)、上端板(8.1)、加強筋(8.2)、副筒體(8.3)、蒸汽疏水管(8.4)、下端板(8.5)、底支撐(8.6)、蒸汽進管(8.7)、觀察孔(9)以及主筒體(10),其特征在于:下端板(8.5)放置在數量大于等于3的底支撐(8.6)上,下端板(8.5)的上表面固連有副筒體(8.3),在副筒體(8.3)的外側壁分別連接有蒸汽進管(8.7)和蒸汽疏水管(8.4),在副筒體(8.3)的上端同主筒體(10)的下端間固連有上端板(8.1),穿過下端板(8.5)中心孔的加強筋(8.2)的一頭同上端板(8.1)的下側面相連,加強筋(8.2)的另一頭固連在下端板(8.5)的中心孔處;在主筒體(10)的下端側壁安裝有排污管(7),與排污管(7)最佳成90°在主筒體(10)的外壁連接有觀察孔(9);選擇與排污管(7)同側在主筒體(10)的側壁上裝有托座引導管(6.3),在托座引導管(6.3)端頭的外壁固連有托座法蘭(6.2),托座悶板(6.1)與托座法蘭(6.2)相連,出水橫管(5.8)穿過托座悶板(6.1)從托座引導管(6.3)中伸入到主筒體(10)內腔同連接彎頭(5.7)的一端相連,連接彎頭(5.7)的另一端連通排水立管(5.6)的下端,排水立管(5.6)上端中心孔的內壁配置有排水口密封環(5.5),配置在過渡板(5.3)中心孔中的密封柱(5.2)對著排水立管(5.6)上的排水口 ;排水立管(5.6)位置在數量大于等于2的下導向桿(5.4)的內周邊構成的空間中,下導向桿(5.4)裝配在過渡板(5.3)上,過渡板(5.3)同浮筒下端板(5.1)的下側表面固連;浮筒下端板(5.1)固連在浮筒體(3)的下端,浮筒體(3)的上端固連有浮筒上端板(1.4),在浮筒上端板(1.4)的中心孔處配有導向桿(1.3);在主筒體(10)的頂端連接有上蓋板(1.2),在上蓋板(1.2)的中心部位配置有上導向套(1.1),導向桿(1.3)位置在上導向套(1.1)中,在主筒體(10)的上端外壁上安裝有故障診斷閥(2);在主筒體(10)的下端側壁安裝有進水橫管(4.4),在進水橫管(4.4)的端頭有盲板(4.5)封堵,靠近主筒體(10)在進水橫管(4.4)的內腔設置有污物過濾器(4.6),在污物過濾器(4.6)和盲板(4.5)之間于進水橫管(4.4)的外壁安裝有進水立管(4.3)并連通,進水立管(4.3)的上端裝有進水端法蘭(4.1);進水立管(4.3)上端裝有的均壓管(4.2)連通主筒體(10)的內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其特征在于:密封柱(5.2)的頭部為半球形或圓錐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其特征在于:裝配在過渡板(5.3)上的下導向桿(5.4)為均勻或非均勻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其特征在于:主筒體(10)和副筒體(8.3)為圓形或方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其特征在于:由浮筒體(3)、浮筒上端板(1.4)和浮筒下端板(5.1)構成的浮體為圓筒形、球形或方筒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壓力自適應型氣體輸送管道連續排水器,有上端板和下端板的副筒體的側壁安裝有蒸汽進管和蒸汽疏水管,主筒體下端壁有排污管,在主筒體的壁上連接有托座引導管,出水橫管穿過托座悶板伸入主筒體內腔后與排水立管相連,裝有密封環的排水立管處在多根下導向桿之間,過渡板固連在浮筒下端板的下側面,浮筒上端板中心位置上的導向桿在上蓋板中心位置的上導向套中。進水橫管安裝在主筒體的下端側壁,進水立管的下端同進水橫管相連,進水立管的上端經進水端法蘭與氣體輸送總管相連。這種排水器不需補水,維護方便。
文檔編號F17D5/02GK203023804SQ20122073174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7日
發明者楊笛, 蔡牧 申請人:楊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