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

文檔序號:6138662閱讀:30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境遙感技術的應用技術領域,特別是遙感信息提取技術中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
背景技術
從遙感影像中優質、高效地提取各種專題信息,是遙感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和取得明顯效益,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瓶頸問題。目前解決這個問題有三種主要方法,即遙感影像人工目視判讀方法、基于像元的數字影像處理方法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理解或影像判讀專家系統方法。它們各有優、缺點,但從實用的觀點來看,都不盡人意。一般來說,人工目視判讀方法簡單、實用、能充分利用空間影像特征及構像的生物地學規律、易于組織大規模的群體作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型遙感應用工程項目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它利用波段的數目有限、判讀結果往往因人而異、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數字影像處理系統方法客觀、高效、能充分利用遙感波段資源、在地面狀況較單一時可取得較好的結果,但是受到“同質異譜、同譜異質”、空間影像特征及構像的生物地學規律難以利用、群體作業規模受設備牽制等固有問題的困擾,盡管發展了許多新的分類算法,但要想顯著提高其分類精度很難有所突破,在大型遙感判讀工程項目中的應用前景也比較渺茫;至于判讀專家系統方法,因判讀對象的復雜性以及判讀模型總結、判讀知識形式化等問題的突破尚待時日,目前仍停留在試驗研究階段上,其實用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發明人在國內外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眾家之長、走自己的路,把人工目視判讀與數字影像處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地學知識、人腦與電腦等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考慮了大型遙感應用工程項目的需要,盡可能照顧到廣大目視判讀人員的工作習慣,進而發明了“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

發明內容
發明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的目的在于為解決從海量遙感數據里,優質、高效地提取專題信息這個世界性的重大瓶頸問題服務;為滿足我國有關單位完成大型、動態遙感判讀應用任務的需要服務;為減輕我國廣大遙感影像判讀人員的勞動強度,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和技術手段服務。
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實際上是通過遙感數據處理與影像目視判讀、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專業知識、人腦與電腦相結合的技術途徑,在數字網絡環境里使幾位、幾十位、乃至上百位判讀人員以適當方式組織起來,能夠分工、協同、優質和高效地完成有關數據處理、影像判讀、專題應用等任務,由模塊方法、系統方法和群系統方法等集成起來的一個方法體系(具體發明內容在圖1中給出)。它由判讀數據處理方法集合、個體作業方法和群體作業方法組成,是分別完成數據處理、局部及整體遙感判讀應用任務的方法。群體作業方法和個體作業方法一般將由不同內容和作用的模塊方法所組成。而某種群系統方法可以調用其它群系統方法、系統方法以及自身的模塊方法運作。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的構成如圖1所示,它包括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S5)、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S6)、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S7)和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S8)4種群體作業方法以及應用項目管理(S1)、影像數據制備(S2)、影像判讀個體作業(S3)和項目數據構造(S4)等4種數據處理的方法。其中,影像判讀個體作業(S3)實際上是一組遙感影像個體判讀方法的集合。以上各種方法流程均是在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制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GrIS)”軟件工具中完成。本發明的方法可以為農業林業、生態環境、地質地理、測量制圖、水文氣象、海島海岸、自然災害、應急處理、城市管理、區域規劃、科技發展、教學培訓以及軍事偵察等領域服務,幫助它們從遙感數據中優質、高效、動態地提取出各自需要的專題空間信息。


圖1是本發明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的主流程圖。
圖2是圖1中的應用項目管理流程圖。
圖3是圖1中的影像數據制備流程圖。
圖4是圖1中的影像判讀個體作業方法構成圖。
圖5是圖4中的判讀數據處理方法集合流程圖。
圖6是圖4中的影像判讀個體作業的構造框架圖。
圖7是圖4中的交互目視判讀個體作業流程圖。
圖8是圖4中的自動專題分類個體作業流程圖。
圖9是圖4中的分區自動分類個體作業流程圖。
圖10是圖4中的輔助波段分類個體作業流程圖。
圖11是圖4中的動態變化判讀個體作業流程圖。
圖12是圖1中的項目數據構造框圖。
圖13是圖1中的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流程圖。
圖14是圖1中的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流程圖。
圖15是圖1中的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流程圖。
圖16是圖1中的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包括步驟如下應用項目管理(S1)、影像數據制備(S2)、影像判讀個體作業(S3)、項目數據構造(S4)、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S5)、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S6)、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S7)和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S8)。
圖1中,S1應用項目管理對應圖2中流程S1,圖中虛線框表示在S1流程中要調用的外部方法,其具體內容不在此流程中執行。S1對有關遙感判讀應用項目進行全程、全面管理,從項目管理角度確保項目任務的順利完成,它由任務分配、過程監視和成果處理等3個模塊方法組成,分別對應流程S1.1、S1.2和S1.3。
S1.1任務分配流程,對應圖2中S1.1項目管理者把遙感影像判讀任務分配給每位判讀人員之前所需要處理的各種問題,需要通過項目類型選擇、具體處理要求、判讀影像制備、判讀任務分割及判讀任務下達等步驟來完成。
S1.1.2判讀影像制備根據任務及所選方法與特點,確定遙感數據制備的技術要求,啟動服務器端相應的影像數據制備流程(S2),完成供客戶端個體判讀所需要的影像數據;S1.1.3判讀任務分割根據需要把整個判讀任務劃分為若干部分,分配給每個判讀人員;S1.1.4判讀任務下達根據判讀任務分配方案,給客戶端判讀人員下達任務單;S1.2過程監視流程包括S1.2.1判讀進度監視由項目管理者在服務器端,通過對客戶端每位判讀人員中間完成的影像判讀面積及其累計完成所承擔任務的百分比進行統計。流程3的中間結果返回到流程S1.2.1中,通過匯總所有判讀人員的工作量來了解判讀任務的進度;S1.2.2判讀質量監視項目管理者從服務器端,要求客戶端判讀人員提交當前判讀結果,并通過判讀專家檢查或者地面實況校驗、實地調查等方法,及時對判讀結果的質量進行分析評價;S1.2.3發現存在問題通過監視、分析和評價客戶端判讀人員判讀工作的總體進度、質量及其個體之間的失衡狀況,及時發現在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S1.2.4及時反饋討論發現問題后,向客戶端的判讀人員進行反饋、互動,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流程3的中間結果返回到流程S1.2.4中;S1.2.5任務局部調整根據發現問題的性質、程度以及反饋互動的效果,對人員部署、任務分配進行適當調整,以使任務順利、平衡地向前推進。這種任務調整需采用任務分配模塊方法(S1.1)實施;S1.3成果處理流程包括S1.3.1判讀結果回收項目管理者采用任務分配模塊方法(S1.1),通知客戶端上交完成的判讀結果;再根據下達的任務書該結果及其文檔提出具體要求,通過項目數據構造方法(S4)將其存儲在項目數據庫中,流程3的中間結果返回到流程S1.3.1中;S1.3.2結果質量驗收項目管理者通過項目數據構造方法(S4),從項目數據庫中把提交結果逐一調出來,目視檢查其判讀結果的質量及其相關文檔的完整性。符合要求的成果通過驗收,不符合要求的結果需要返工,直至滿足要求為止。
S1.3.3結果匯總處理全部提交結果驗收完成后對其進行匯總處理。
S1.3.4匯總成果評價對結果匯總處理取得完整和準備提交的項目成果進行質量或定量評價;S1.3.5成果輸出對匯總成果評價后的合格成果進行輸出處理,然后存檔,同時向有關部門或用戶提交。
圖1中,S2影像數據制備流程,對應圖3,主要解決判讀區域里遙感影像的幾何改正、數據配準以及把整個工作區域影像根據應用要求分割為一些較小的影像文件,以便分配給客戶端不同判讀人員判讀。針對不同的影像、數據及其用途,這種系統方法分為S2.1判讀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S2.2抽樣分區數據文件制備流程、S2.3樣本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三個不同的流程完成,說明如下。
S2.1判讀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對應圖3中S2.1判讀影像數據文件制備系統方法主要為準備分配給客戶端諸判讀人員判讀,且經過S2.1.1幾何改正、S2.1.2影像鑲嵌、S2.1.3影像分幅,可以和有關專題地圖配合使用的影像數據文件服務。其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S2.1.1分景遙感影像幾何改正,從判讀工作區的分景遙感影像和相應的地形圖上,選取足夠數量的控制點對,然后對其進行幾何改正,生成可以和專題地圖配準使用的分景遙感影像;S2.1.2判讀區域數字影像鑲嵌,通過數字影像鑲嵌,拼接整個區域的遙感鑲嵌影像。
S2.1.3生成區域影像地圖,根據判讀任務要求,把不同類型的數字分區界線圖疊加在區域影像上,形成帶有分區界線的影像地圖或地理編碼影像。
S2.1.4影像地圖分割存儲,根據分區界線,對判讀工作區鑲嵌影像進行分割,得到相應的一些彼此獨立的、分幅影像數據文件,它們分別存儲在項目數據庫中,供客戶端判讀人員調用。
S2.2抽樣分區數據文件制備的系統方法流程包括S2.2.1區劃圖與判讀圖配準,將經過成果匯總處理形成的判讀影像圖和遙感抽樣區劃圖相互配準、疊置起來。
S2.2.2用區劃圖分割判讀圖,以判讀區的抽樣區劃圖為模板,分割判讀影像圖,生成按區劃圖分割的判讀影像子圖,并作為一個獨立的影像數據文件存儲在數據庫中,供后續抽樣網格劃分、編號和樣本影像選擇使用;S2.3樣本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包括S2.3.1樣本影像幾何改正,對與判讀區影像同名、同期的大比例尺原始樣本影像,進行精確的幾何改正,獲得改正的樣本影像數據文件;S2.3.2異步樣本影像配準,為獲得兩個普查年間的內插年度數據,需使用在前一普查年度遙感判讀影像圖樣本位置上的、同期及來年獲得的同名大比例尺原始樣本影像,分別進行幾何改正,加以配準,作為配對的樣本影像數據文件存儲起來。它們可供得出該年度動態變化的抽樣訂正系數之用。
圖1中,S3影像判讀個體作業方法,對應圖4,它是整個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的核心,是由判讀模塊方法構成,幫助客戶端判讀人員優質、高效和動態地從遙感影像數據中抽取專題信息的方法。它通過諸多遙感影像判讀模塊方法,按照一定規律或框架組合起來而發揮作用。在判讀數據處理方法集合(S3.1)基礎上,按照影像判讀個體作業的構造框架(S3.2)所構造的具體影像判讀個體作業方法包括交互目視判讀個體作業(S3.3)、自動專題分類個體作業方法(S3.4)、分區自動分類個體作業,S3.5)、輔助波段分類個體作業(S3.6)、動態變化判讀個體作業,(S3.7)、人機混合判讀個體作業(S3.8)。
具體實施方式
分述如下S3.1判讀數據處理方法集合,對應圖5。它是構造影像判讀系統方法的基本元素,解決的是一些局部性的數據處理方面的問題,它們主要由數據管理和數據處理兩大類模塊方法組成。后者主要包括了遙感數據處理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圖中實線為數據線,虛線為控制線,主要模塊方法及其作用簡述如下S3.1.1網絡接口在網絡環境的支持下,與其他計算機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接口環境;S3.1.2數據格式轉換對進入系統的外部數據的格式進行轉換;S3.1.3選取判讀文件從用戶目錄文件中選取所需判讀的源文件;S3.1.4圖層管理器管理當前工程打開的所有柵格或矢量層圖層,包括新建圖層、添加圖層、刪除圖層、復制圖層、導出圖層、設置當前圖層、重疊順序,能否顯示、編輯或移動,以及圖層屬性等;S3.1.5保存待判讀文件保存經過導入后被添加到工程中的、待判讀文件;S3.1.6分類管理器設定當前工程的活動工作區、待訓練地物特征;S3.1.7波段合成對多波段的遙感數據或非遙感數據進行合成處理,生成所需要的判讀影像文件;S3.1.8影像處理對遙感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影像運算等;S3.1.9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1.10圖層顯示顯示當前工程中各柵格層、矢量層、控制點圖層;S3.1.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1.12影像分區對待判讀影像所在圖層圈定需要被編輯處理的范圍,即限制自動分類和其他操作的所使用的多邊形或矩形對象范圍;S3.1.13訓練樣本根據待判遙感影像中地物光譜特征,對待分類地物進行樣本訓練,生成監督分類樣本訓練集;S3.1.14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1.15碎部綜合對步驟S3.1.14的結果進行后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得到綜合后的判讀圖;S3.1.16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1.17柵格編輯對S3.1.16生成的柵格判讀圖進行編輯修改;
S3.1.18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1.19矢量編輯對矢量圖形數據進行編輯,可以在查詢、顯示的基礎上完成;S3.1.20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1.21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的數據。
S3.2影像判讀個體作業的構造框架,對應圖6,它是規范化地利用影像判讀模塊方法構造各種具體單機判讀作業方法的途徑,在構造各種具體影像判讀系統方法時,其框架中可能涉及到的模塊方法及其相互關系、工作流程,分別用方框箭頭線以及數字編號加以表示,包含的主要流程S3.2.1~S3.2.21說明如下(具體方法在后續S3.3、S3.4、S3.5、S3.6、S3.7和S3.8中分別加以說明);S3.2.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2.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2.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2.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2.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2.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2.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2.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圖像與地圖能夠精確地配準;S3.2.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2.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
S3.2.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2.14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2.15影像分區對待判讀影像所在圖層圈定需要被編輯處理的范圍,限制自動分類等操作的對象范圍;S3.2.16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2.17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2.18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并對該圖進行相應的編輯處理;S3.2.19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2.20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2.21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的數據;如果結果滿足要求,可以進行圖面整飾、成果輸出;如果不滿足要求,需要回到S3.2.10,重新進行其后的判讀工作;S3.3目視交互判讀個體作業的步驟包括S3.3.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3.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3.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3.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3.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3.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3.7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圖像與地圖或圖像之間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3.8多圖層疊加顯示對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3.9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3.10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3.11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3.12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3.13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4自動專題分類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4.1新建工程1在GrIS中點擊文件菜單,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4.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4.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4.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4.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4.6添加專題層添加配準時需要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4.7新建專題層在步驟S3.4.5的基礎上,新建一個圖層,使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能添加到新建的工程文件2中;S3.4.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4.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4.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4.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4.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4.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4.14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4.15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4.16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4.17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4.18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4.19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4自動專題分類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4.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4.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4.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4.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4.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4.6添加專題層添加配準時需要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4.7新建專題層在步驟S3.4.5的基礎上,新建一個圖層,使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能添加到新建的工程文件2中;S3.4.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4.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4.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4.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4.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4.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4.14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4.15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4.16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4.17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4.18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4.19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5分區自動專題分類個體作業,利用影像判讀個體作業方法具體構造,步驟對應圖9。圖中的灰色方框和與之相連的實箭頭線構造了這種方法的基本流程。包含的主要步驟如下S3.5.1新建工程1在GrIS中點擊文件菜單,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5.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
S3.5.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5.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5.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5.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的數字地形圖、判讀分區圖,判讀分區圖可以利用現成的專題區劃圖,也可以利用目視交互判讀方法生成;S3.5.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5.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5.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5.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5.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5.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5.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5.14影像分區對待判讀的影像所在圖層圈定需要被編輯處理的范圍,即限制自動分類和其他操作的所使用的對象范圍;S3.5.15專題分類對分區遙感影像,按照不同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5.16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5.17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并對其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5.18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5.19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5.20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的數據;如果結果滿足要求,可以進行圖面整飾、成果輸出;如果不滿足要求,需要回到S3.5.12,重新進行其后的判讀工作。
S3.6輔助波段分類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6.1新建工程1在GrIS中點擊文件菜單,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6.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6.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6.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6.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6.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作為輔助波段的專題圖;S3.6.7新建專題層為矢量到柵格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6.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6.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6.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6.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為后續處理提供方便;S3.6.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6.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6.14專題分類把柵格化的專題圖作為輔助波段,和其他遙感影像波段放在一起,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監督或非監督分類分類方法進行自動分類;S3.6.15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6.16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6.17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6.18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6.19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
如果結果滿足要求,可以進行圖面整飾、成果輸出;結果不滿足要求時,需要回到S3.6.10,重新進行其后的判讀工作。
S3.7動態變化判讀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7.1新建工程1在GrIS中點擊文件菜單,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7.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7.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7.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7.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7.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7.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7.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
S3.7.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7.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7.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7.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7.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7.14畫線判讀在S3.7.2基礎上,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7.15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編輯判讀結果,直接生成遙感影像動態變化判讀圖,或者在此基礎上通過運算生成當前判讀影像獲取時間里的專題圖;S3.7.16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7.17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7.18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
S3.8人機混合判讀個體作業利用影像判讀個體作業的構造框架,步驟對應圖6(與S3.2相同),基本流程囊括了圖6中的所有元素,即方框和與之相連的實箭頭線,實際上是上述各種方法的綜合產物。S3.8包括的步驟如下S3.2.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2.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2.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2.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2.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2.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2.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2.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2.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2.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2.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2.14畫線判讀在S3.2.2基礎上,把新建的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2.15影像分區對待判讀影像所在圖層圈定需要被編輯處理的范圍,限制自動分類等操作的對象范圍;S3.2.16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2.17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2.18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并對該圖進行相應的編輯處理;S3.2.19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2.20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2.21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如果結果滿足要求,可以進行圖面整飾、成果輸出;如果不滿足要求,需要回到步驟S3.2.10,重新進行其后的判讀工作。與S3.2相比,在中間環節上有點區別計算機和人共同完成一項判讀任務。計算機能完成的判讀工作,由計算機完成;計算機做不了的工作,再由判讀人員去完成,即S3.2.14與S3.2.16相互之間可以切換,而不一定完全按照嚴格的順序執行。其原則是對應細小、破碎的面狀地物和輪廓清晰的線狀地物,優先利用有關計算機功能提取,存放在一個專門的圖層上;在比較簡單、均一的影像區域里,盡可能使用各種計算機分類。在比較簡單、均一的影像區域里,盡可能使用各種計算機分類方法,其結果除進行碎步綜合外,還可對不滿意的結果進行人工修改或另設新類;對區域之間地形差異大的影像,可以優先選擇、使用自動分區分類系統方法。在不同分區里,可以采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和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對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山區影像,可以優先選擇、使用輔助波段分類系統方法(輔助數據以DEM為最佳)。
圖1中,S4項目數據構造方法,對應圖12。在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實施過程中,需要使用許多不同類型、格式和內容的數據,也會產生許多不同類型、格式和內容的數據,主要有影像、地圖、表格和文本等4大類數據。其中地圖數據文件主要包括判讀區域的地形圖、界線圖、相關專題圖、供抽樣使用的分區圖和網格圖、判讀圖。表格數據文件主要通過對判讀制圖結果進行量測、計算和統計,對樣本影像判讀結果與參考結果或樣本影像判讀結果之間進行比較而產生,包括判讀統計、質量評價、地物扣除和變化訂正等數據文件。判讀統計數據文件是未經過各種誤差改正、細小地物和線性地物扣除的數據文件。文本數據文件主要分為區域背景資料和項目管理資料兩大類。前者有助于判讀人員對判讀任務、區域和相關的情況有更廣泛、具體和細致的了解,提高判讀工作質量和效率。后者包括作業規范、任務分配、進度管理以及質量控制等方面的資料,以不斷積累經驗、提高項目管理的水平。
圖12中帶陰影的符號代表獨立于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之外的數據文件;由虛線框代表經過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作用而最終輸出的數據文件;其余文件則是介于這兩種文件之間具有過渡性質的數據文件。圖中所包含的主要流程需要調用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GrIS)中的有關的功能,具體步驟如下S4.1幾何改正對判讀和抽樣用影像進行幾何改正;S4.2分區編碼經過S4.1幾何改正后的影像疊加不同類型區劃圖形成地理編碼影像;S4.3遙感判讀成圖利用判讀編碼影像圖,直接進行判讀,生成專題判讀地圖;S4.4遙感判讀統計數據生成對判讀結果進行統計而生成未經過各種誤差改正、細小地物和線性地物扣除的遙感統計數據(即毛數據文件),而精確的判讀統計數據的獲得。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統環境中,利用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產生的毛數據文件以及地物扣除、變化訂正等數據文件產生;S4.5分區判讀根據區域的分異特點,對遙感影像進行判讀;S4.6樣本判讀對需要抽查的樣本區域進行判讀;S4.7同期同類樣本標準判讀為了利用前一年度的遙感影像判讀數據,通過抽樣辦法獲得后一年度的數據,須使用兩個分別樣本影像及其判讀結果,來計算兩個年度之間的年度變化訂正數據;S4.8質量評價根據S4.3與S4.4流程所獲得的結果,以及S4.6樣本判讀結果,對判讀任務的質量進行評價;S4.9同期異類判讀對與前一年度相同時期所獲取的、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進行判讀;S4.10地物扣除根據遙感分區抽樣網格圖與不同影像、判讀圖的作用,產生相應的樣本影像及其判讀結果,而計算出各個分區或整個區域的地物扣除系數;S4.11異期異類判讀對與前一年度不同時期所獲取的、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進行判讀;S4.12年間變化訂正通過抽樣辦法獲得后一年度的數據,使用兩個分別與前一年度是同期和異期(指后一年度)的異類樣本影像及其判讀結果,以便計算出兩個年度之間的年度變化訂正數據,進而根據前一年度的數據和年度變化訂正系數推導出后一年度的數據。
圖1中,S5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它是使用最經常、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一種遙感判讀應用方法,對應圖13。利用該方法時需要調用GrIS中的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S8)和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S6)兩種群體作業方法。需要準確了解判讀任務的內容、要求、工作量和特點,保證整個工作順利開展和完成,根據所接受任務的內容、要求、工作量和特點,制定計劃及整個判讀工作的技術流程、專題分類標準、統一判讀標志以及各種具體技術要求,編寫規范,并收集與任務有關的各種文字、地圖和數字數據,使判讀人員對判讀地區有比較系統、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判讀工作的順利開展。而在實施過程中項目管理方法對整個判讀過程實施全程監督和調度管理,保證判讀任務的順利完成。具體步驟如下S8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根據判讀任務的技術規范對判讀人員技術培訓是確保判讀總體質量及其一致性的關鍵所在,屬于判讀前期準備工作。具體見流程S8中的描述。
S4項目數據構造屬于判讀前期準備工作,見流程S4中的描述及圖13。
S2影像數據制備屬于判讀前期準備工作,見流程S2中的描述及圖3。
S5.1影像分工判讀通過項目管理功能進行任務分配,分別在客戶端完成各自的、對待影像判讀任務等;S5.2匯總驗收通過項目管理功能把分工完成的判讀結果匯總起來,并按照項目要求的標準進行驗收;S5.3接邊拼圖把經過驗收后的分工判讀結果進行匯總后,需要消除它們之間相互銜接方面的問題;S5.4編輯處理對匯總后經過接邊拼圖處理后的結果進行編輯;S5.5制作判讀專題圖利用編輯處理后的匯總結果生成最終的遙感專題判讀圖;S6抽樣檢測訂正具體見流程S6中的描述及圖14;S5.6毛數據統計對匯總結果進行統計,生成相應的未扣除細小地物與線性地物的毛數據;
S5.7地物扣除利用S6抽樣檢測訂正方法生成不同類型的相應的地物扣除數據;S5.8質量評價對整個判讀工作質量的評價數據,即從項目管理的角度,隨時監視判讀人員的工作進度、質量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加以解決,它主要由混淆矩陣導出總體判讀精度以及分類的誤判出、誤判入的精度數據來完成。
S5.9變化訂正利用抽樣檢測訂正方法生成相應的地物年度變化訂正數據。
說明判讀結果的精數據和年度更新數據的生成,超出了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的范圍,需要由地理信息系統完成。
圖1中,S6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主要任務是通過抽樣辦法,即付出最小代價取得滿意結果的辦法,獲得對判讀結果的質量評價數據,對遙感判讀統計毛數據進行改正用的細小地物和線狀地物扣除數據以及根據前期遙感調查數據導出年度更新數據使用的年度變化訂正數據。一般來說,它往往和遙感專題判讀制圖、遙感目標檢出識別等任務或方法配合使用,圖14是這種方法與專題判讀制圖配合使用的流程,包括樣本選定、質量評價數據生成、地物扣除數據生成、變化訂正數據生成等主要流程,具體步驟如下S6.1幾何改正利用參考地圖或影像對待判影像圖進行幾何改正,使遙感影像具有精確的幾何位置;S6.2地理編碼生成具有地理編碼的影像圖;S6.3判讀任務分塊根據任務需要,對待判讀影像進行分塊,并分配給不同的判讀人員;S6.4分工判讀通過服務器端的任務分配,將分區的待判影像圖分別分配給在不同客戶端的判讀人員完成;S6.5結果匯總接邊把經過驗收后的分工判讀結果進行匯總,并消除它們之間相互銜接方面的問題;S6.6判讀地圖生成匯總后經過接邊拼圖處理后的結果進行編輯,生成最終的遙感專題判讀圖;S6.7統計數據生成對判讀匯總結果進行統計,生成相應的未扣除細小地物與線性地物的毛數據;S6.8生成抽樣網格及總數區域情況單一情況下,不需要分區選樣,區域情況復雜時需要采用分區選樣,即根據區域的情況,編制抽樣區劃圖,在分區內設置抽樣網格,對它們按照自左向右、從上而下的順序進行編號,計算出網格的總數;根據區域情況、精度要求和抽樣理論等確定全區的抽樣總數,對于檢出識別目標的選樣方法,可以在判讀圖上對檢出識別的目標按照自左向右、從上而下的順序進行編號,計算出目標的總數;S6.9確定樣本數由區域或分區或需要識別的目標情況、根據精度要求和抽樣理論等確定的樣本數;S6.10網格編號根據抽樣精度要求、樣本數目、網格總數,利用隨機數發生器產生出與抽樣樣本數量的網格編號;S6.11目標樣本編號經過抽樣網格編號,具有這些編號的網格就是選定的樣本。
S6.12分區影像地理編碼在分區編碼影像上疊加分區抽樣網格,選定樣本網格,獲得該樣本網格的編碼影像,然后把抽樣分區界線圖與地理編碼影像、待評價的判讀圖疊合,分別生成分區地理編碼影像;S6.13分區判讀地圖對判讀區域內情況差異懸殊的各個分區的遙感影像進行判讀,生成每個分區的判讀圖,便于按區進行抽樣檢查;S6.14分區毛數據生成在分區判讀地圖的基礎上,統計生成各個分區的判讀統計毛數據;S6.15樣本判讀地圖生成由判讀專家對被抽樣的樣本影像進行逐一判讀,得到樣本的標準判讀圖;S6.16樣本標準判圖利用樣本編碼影像選取樣本影像對每一需要抽樣的地物類型進行判讀,形成抽樣檢查評價的標準;S6.17混淆矩陣生成根據樣本標準判讀圖和待評價的判讀圖生成判讀結果混淆矩陣,矩陣中的數據項對不同類型的判讀情況進行統計誤判近來和錯判出去的具體數量與總像元情況對比,為后續的原因分析、精度評價提供了依據;S6.18質量評價由混淆矩陣導出總體判讀精度以及分類的誤判出、誤判入的精度數據;S6.19同期異類樣片判圖對同一時期、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典型樣片進行判讀,生成所需要對比的判讀結果圖,這種異類影像為正射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衛星影像;S6.20分區分類扣除系數生成根據分區情況,對不同區域中地物生成相應的扣除系數。具體要根據抽樣分區圖和分區抽樣網格選定樣本的位置和范圍,在判讀圖同期異類影像上選定樣本影像,對同期異類樣本影像進行判讀,取得不同類型地物的總面積及其中細小地物和線狀地物的面積,分別求出其扣除系數。
S6.21分區精數據生成根據S6.20生成的分區分類扣除系數對S6.14分區生成的毛數據進行訂正,生成最后的分區精數據,這一流程需要在GrIS系統之外,即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完成;S6.22異期異類樣片判圖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典型樣片進行判讀,生成所需要對比的判讀結果圖;S6.23分區年度訂正系數生成分區年度訂正系數生成;S6.24分區年更新毛數據生成利用分區不同地類的變化系數,可以根據與前期樣本影像同期的區域分區判讀圖數據,導出其當前的分區更新數據。
圖1中,S7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對應圖15。遙感目標檢出識別是從影像背景之中把需要的目標圈定出來,然后加以進一步識別的一種方法。在檢出識別重要的目標或絕對不允許有差錯的目標時,往往會有一定數量、來自不同部門或單位的判讀人員聚集在一起,或者背靠背地分頭去完成分階段的或全程的相同判讀任務。通過對他們所得到結果的相互校驗,以確保對這種目標的檢出識別能夠做到萬無一失。在這種群判讀的情況下,這些判讀人員取得的判讀結果之間出現沖突或不一致,是極其正常和無法避免的事情。為此,沖突處理在遙感目標檢出識別群系統方法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一般可采用如圖15所示的流程對有沖突的判讀結果進行處理。它們是基于會商機制和以解析方式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其步驟說明如下
S7.1影像分工判讀通過任務分配,分別由客戶端完成各自的目標影像判讀任務;S7.2判讀結果回收通過項目管理功能把S7.1分工完成的判讀結果匯總起來;S7.3生成單個目標判讀結果一致性專題圖對S7.2生成的結果,提取單個目標判讀結果一致性的類型,并生成標出該目標的位置范圍和該結果的判讀人數專題圖;S7.4圈定有沖突的目標從單個目標判讀結果一致性專題圖上,找出有沖突的目標,并要求所有判讀員提供自己得出該結果或沒有得出該結果的依據,即提供肯定或否定該結果時所使用的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包括對該結果從顏色/色調、形狀、大小、紋理、圖型、高度、陰影、位置、關系和變化方面的描述;S7.5沖突目標的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匯總根據S7.4中各判讀員提交的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匯總出所有判讀員提交的肯定或否定該結果的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表。
S7.6生成消除了沖突的目標判讀圖根據S7.3生成的某目標的判讀結果一致性專題圖和所有判讀員的判讀標志匯總表,通過會商對有沖突的判讀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如果取得一致意見,得到消除了沖突的某個目標的判讀圖;如果無法通過會商消除沖突的話,再從S7.1開始以后的各個步驟;如果不需要,則由主管決斷,同樣也可以生成消除了沖突的該目標判讀圖。
S7.7綜合目標判讀草圖生成如果還有單個目標需要沖突處理的話,可以在更換為該目標之后重新開始作業;每當一個目標的沖突處理完之后,就把它的結果疊加在前一個沖突處理完的目標判讀圖上,直到所有單個目標的沖突都處理完畢之后,就可以生成一個綜合目標判讀草圖;S7.8判讀結果會商在這個綜合目標判讀草圖生成之后,要檢查圖上是否存在發生沖突的目標。如果存在沖突的話,在綜合圖上會出現不同目標相互重疊現象,這種沖突需要經過會商,或者由主管決斷而加以解決。
S7.9最終綜合目標判讀專題圖生成在綜合目標判讀草圖上的沖突解決之后,或者圖上原本就沒有沖突的話,生成正式的或最終的綜合目標判讀專題圖。
圖1中,S8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對應圖16,遙感影像判讀技術培訓群系統方法主要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因此,在一個培訓班里,既要了解全體學員存在的共性問題,也要解決個別學員存在的個性問題。
其步驟如下S8.1學員判讀作業由教員給學員布置判讀作業,由學員在客戶端單獨完成判讀作業;S8.2教員的標準判讀教員準備好該判讀作業的標準判讀圖,并作為答案;S8.3生成學員判讀混淆矩陣學員上交的判讀圖逐一與教員的標準判讀圖進行比較,分別生成各自的混淆矩陣;S8.4單個學員判讀總體精度從學員判讀混淆矩陣中,沿著對角線得到單個學員的判讀總精度;S8.5全體學員判讀總體精度在S8.4的基礎上計算全體學員平均判讀總體精度;S8.6對單個學員的總體精度進行排序以全體學員的平均判讀總體精度為標準,對單個學員的總體精度由大到小排序;S8.7單個學員判讀相對水平比較根據S8.6的排序情況,衡量單個學員在培訓班里的相對水平;S8.8生成學員誤判出和誤判入矩陣根據混淆矩陣的上、下三角矩陣,得到每個學員的誤判出和誤判入的矩陣;S8.9單個學員誤判地物對的排序根據S8.8,對單個學員誤判地物對依照誤判率進行排序;S8.10對全體學員的誤判地物排序根據S8.8,對全體學員誤判地物對出現的頻率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統計和排序;S8.11單個學員判讀存在問題分析根據S8.9得到的結果確定每個學員存在的問題。根據各人存在問題的不同,布置有針對性的補充判讀作業;
S8.12全體學員判讀存在問題分析根據S8.10得到的結果找出全體學員共同存在的問題。根據共性問題,布置有針對性的補充判讀作業。
權利要求
1.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包括步驟如下應用項目管理(S1)、影像數據制備(S2)、影像判讀個體作業(S3)、項目數據構造(S4)、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S5)、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S6)、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S7)和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S8)。
2.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應用項目管理(S1),包括S1.1任務分配流程;S1.2過程監視流程;S1.3成果處理流程;其中,S1.1任務分配流程包括S1.1.1項目類型選擇根據具體判讀任務的性質和特點,從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S5)、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S6)、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S7)和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S8)四種方法選擇其一;S1.1.2判讀影像制備啟動服務器端影像數據制備流程(S2),完成供客戶端個體判讀的影像數據的準備;S1.1.3判讀任務分割把整個判讀任務劃分為若干部分,以便分配給判讀人員;S1.1.4判讀任務下達根據判讀任務分配方案,給客戶端判讀人員下達任務單;S1.2過程監視流程包括S1.2.1判讀進度監視項目管理者在服務器端對客戶端完成的中間判讀結果進行統計,匯總所有判讀人員的判讀結果,計算判讀任務的進度;S1.2.2判讀質量監視項目管理者從服務器端要求客戶端判讀提交當前判讀結果后,通過專家檢查或者地面實況校驗、實地調查,對判讀結果的質量進行評價;S1.2.3發現存在問題通過過程監視、分析評價客戶端判讀人員判讀工作的總體進度、質量及其個體之間的失衡狀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S1.2.4及時反饋討論項目管理者發現問題后,向客戶端的判讀人員進行反饋、互動,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流程3的中間結果返回到流程S1.2.4中;S1.2.5任務局部調整根據發現問題的性質、程度以及反饋互動的效果,對人員部署、任務分配進行調整,以使任務順利地向前推進;S1.3成果處理流程包括S1.3.1判讀結果回收服務器端通知客戶端提交完成的判讀結果,并通過項目數據構造方法(S4)將其存儲在項目數據庫中;S1.3.2結果質量驗收服務器端對項目數據庫中提交的判讀結果的質量及其相關文檔的完整性逐一進行目視檢查;S1.3.3結果匯總處理在驗收后的全部提交結果進行匯總處理;S1.3.4匯總成果評價對結果匯總項目成果的進行質量或定量評價;S1.3.5成果輸出對評價合格的匯總成果輸出、存檔,提交有關部門或用戶。
3.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影像數據制備(S2)包括S2.1判讀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S2.2抽樣分區數據文件制備流程;S2.3樣本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其中,S2.1判讀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包括S2.1.1分景遙感影像幾何改正,從判讀工作區分景遙感影像和相應地形圖上選取足夠數量的控制點對,對其進行幾何改正,生成與專題地圖配準使用的分景影像;S2.1.2判讀區域數字影像鑲嵌,通過影像鑲嵌,拼接成整個區域的鑲嵌影像圖;S2.1.3生成區域影像地圖,根據判讀任務要求,把不同類型的數字分區界線圖疊加在區域影像上,形成帶有分區界線的影像地圖或地理編碼影像;S2.1.4影像地圖分割存儲,根據分區界線,對判讀區鑲嵌影像進行分割,得到彼此獨立的分幅影像數據文件,并將其存儲在項目數據庫中;S2.2抽樣分區數據文件制備的系統方法流程包括S2.2.1區劃圖與判讀圖配準,將經過成果匯總處理形成的判讀影像圖和根據判讀區域內部差異編制的遙感抽樣區劃圖相互配準、疊置起來;S2.2.2用區劃圖分割判讀圖,以判讀區抽樣區劃圖為模板,分割判讀影像圖進而生成判讀影像子圖,并作為獨立的影像數據文件存儲在數據庫中,供后續抽樣網格劃分、編號和樣本影像選擇使用;S2.3樣本影像數據文件制備流程包括S2.3.1樣本影像幾何改正,對與判讀區影像同名、同期的大比例尺原始樣本影像,進行精確的幾何改正,獲得改正的樣本影像數據文件;S2.3.2異步樣本影像配準,為獲得兩個普查年間的內插年度數據,用在前一普查年度遙感判讀影像圖樣本位置上的、同期及來年獲得的同名大比例尺原始樣本影像,分別進行幾何改正與配準,作為配對的樣本影像數據文件存儲起來。
4.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影像判讀個體作業(S3)包括S3.1判讀數據處理方法集合,S3.2影像判讀個體作業的構造框架,S3.3交互目視判讀個體作業,S3.4自動專題分類個體作業,S3.5分區自動分類個體作業,S3.6輔助波段分類個體作業,S3.7動態變化判讀個體作業,S3.8人機混合判讀個體作業,其中S3.1判讀數據處理方法集合包括S3.1.1網絡接口在網絡環境支持下,與其他作為客戶端或服務器計算機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接口環境;S3.1.2數據格式轉換對用于判讀的數據進行格式轉換;S3.1.3選取判讀文件從用戶目錄文件中選取所需的判讀源文件;S3.1.4圖層管理器管理當前工程打開的所有柵格、矢量或控制點圖層;S3.1.5保存待判讀文件保存經過導入后被添加到工程中的待判讀文件;S3.1.6分類管理器設定當前工程的活動工作區、待訓練地物特征;S3.1.7波段合成對遙感或非遙感數據進行合成,生成待判影像文件;S3.1.8影像處理對遙感影像進行信息增強、信息復合、影像運算;S3.1.9像圖配準使影像與參考圖之間進行配準;S3.1.10圖層顯示顯示當前工程中的各柵格層、矢量層、控制點圖層;S3.1.11雙邊界抽取抽取被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S3.1.12影像分區以多邊形或矩形區域圈定待判讀影像所在圖層需被編輯處理的范圍;S3.1.13訓練樣本根據待判遙感影像中地物光譜特征,對待分類地物進行樣本訓練,生成監督分類所需要的樣本訓練集;S3.1.14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1.15碎部綜合對S3.1.14自動分類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得到綜合后的判讀圖;S3.1.16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1.17柵格編輯對S3.1.16生成的柵格判讀圖進行編輯修改;S3.1.18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格式轉換;S3.1.19矢量編輯對矢量圖形數據進行編輯;S3.1.20圖面整飾對經過S3.1.16~S3.1.19處理后所得柵格或矢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1.21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的數據;S3.2影像判讀個體作業的構造框架包括S3.2.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2.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2.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2.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2.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2.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2.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2.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2.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2.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2.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2.14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2.15影像分區圈定待判讀影像所在圖層需要被編輯處理的范圍;S3.2.16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2.17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2.18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并對該圖進行相應的編輯處理;S3.2.19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2.20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2.21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3目視交互判讀個體作業的步驟包括S3.3.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3.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3.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3.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3.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3.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3.7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3.8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3.9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3.10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并對其進行編輯處理;S3.3.11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3.12圖面整飾對經過S3.3.9~S3.3.11處理所得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3.13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4自動專題分類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4.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4.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4.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4.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4.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4.6添加專題層添加配準時需要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4.7新建專題層新建一個圖層,使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能添加到新建的工程文件2中;S3.4.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圖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4.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4.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4.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4.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4.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4.14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4.15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4.16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4.17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4.18圖面整飾對經過S3.4.16~S3.4.17處理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4.19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5分區自動分類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5.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5.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5.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5.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5.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5.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的數字地形圖、判讀分區圖;S3.5.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5.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5.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5.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5.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5.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5.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5.14影像分區對待判讀的影像所在圖層圈定需要被編輯處理的范圍,即限制自動分類和其他操作的所使用的對象范圍;S3.5.15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5.16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5.17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5.18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5.19圖面整飾對影像判讀所得到的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5.20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6輔助波段分類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6.1新建工程1在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中點擊文件菜單,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6.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6.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6.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6.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6.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作為輔助波段的專題圖;S3.6.7新建專題層為矢量到柵格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6.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6.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6.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6.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為后續處理提供方便;S3.6.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6.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6.14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6.15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6.16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進行相應的編輯工作;S3.6.17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6.18圖面整飾對經過S3.6.16~S3.6.17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6.19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7動態變化判讀個體作業步驟包括S3.7.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7.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7.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7.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7.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進行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7.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7.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7.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7.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7.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7.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7.12多圖層疊加顯示把經過矢、柵數據格式轉換、雙邊界抽取等步驟處理的前期地圖,疊加在待判讀的當前影像上,對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7.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同時在不同視窗中顯示;S3.7.14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7.15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由判讀結果經過相應的編輯后生成遙感影像動態變化判讀圖,進而經過運算獲得當前判讀影像獲取時間里的專題圖;S3.7.16柵矢轉換在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7.17圖面整飾對經過S3.7.15~S3.7.16處理后所得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7.18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S3.8人機混合判讀個體作業流程與S3.2相同,步驟包括S3.2.1新建工程1為判讀新建一個工程文件;S3.2.2新建專題層為判讀結果的保存而新建一個判讀圖層;S3.2.3添加專題層輸入需要進行判讀的原始遙感影像;S3.2.4影像處理對幾何改正后的影像進行增強、信息復合或影像運算處理;S3.2.5新建工程2為判讀影像配準新建一個作為參考的新工程文件;S3.2.6添加專題層添加作為配準使用的相應數字地形圖或遙感影像;S3.2.7新建專題層為矢柵轉換或雙邊界抽取后的結果圖添加到工程文件中而新建一個圖層;S3.2.8像圖配準經過影像幾何改正處理,使需要配準的影像與參考影像或地圖之間能夠精確地配準在一起;S3.2.9矢柵轉換在矢量與柵格數據之間進行數據格式轉換;S3.2.10多圖層疊加顯示對待判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1雙邊界抽取抽取已填充圖斑之間的界線,保留其兩側圖斑的屬性,形成雙邊界圖,可為后續處理或判讀提供方便;S3.2.12多圖層疊加顯示對作為參考的、疊加到同一工程文件中的不同圖層文件的編輯狀態、是否可見以及疊放次序進行控制;S3.2.13多視圖鎖定使兩個工程文件中相對應位置能同時在不同視窗中的顯示;S3.2.14畫線判讀把新建柵格圖層疊置在判讀影像上,利用畫線填充工具,勾繪地物邊界,并填充其封閉區域;S3.2.15影像分區對待判讀影像所在圖層圈定需要被編輯處理的范圍,限制自動分類等操作的對象范圍;S3.2.16專題分類對選定的判讀區內遙感影像,按照特定的樣本訓練集進行監督分類,或直接進行非監督分類,生成不同專題內容的分類結果圖;S3.2.17碎部綜合對自動分類的結果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細小、破碎的地物,將其合并到周圍大的圖斑中去,形成圖斑較大的專題判讀圖;S3.2.18影像判讀圖及其編輯生成遙感影像判讀圖,并對該圖進行相應的編輯處理;S3.2.19柵矢轉換實現柵格數據與矢量數據之間的格式轉換;S3.2.20圖面整飾對經過S3.2.16~S3.2.19處理后的所得柵格或矢量影像判讀專題圖添加文字注記、圖例、比例尺、圖名、制作單位等;S3.2.21成果輸出輸出判讀專題圖及相關數據。
5.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項目數據構造方法(S4)步驟包括S4.1幾何改正對判讀和抽樣用影像進行幾何改正;S4.2分區編碼利用經過S4.1幾何改正后的影像疊加區劃圖產生地理編碼影像;S4.3遙感判讀成圖利用判讀編碼影像圖,直接進行判讀,生成專題判讀地圖;S4.4遙感判讀統計數據生成對判讀結果進行統計生成未經過誤差改正與細小地物和線性地物扣除的統計數據;S4.5分區判讀根據區域的分異特點,對遙感影像進行判讀;S4.6樣本判讀對需要抽查的樣本區域進行判讀;S4.7同期同類樣本標準判讀利用前一年度遙感判讀數據,通過抽樣獲得樣本影像判讀結果,計算兩個年度之間的年度變化訂正數據,進而獲得后一年度數據;S4.8質量評價根據S4.3、S4.4與S4.6產生的判讀結果,對其質量進行評價;S4.9同期異類判讀對與前一年度相同時期所獲取的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進行判讀;S4.10地物扣除根據遙感分區抽樣網格圖與不同影像、判讀圖的作用,產生相應的樣本影像及其判讀結果,而計算出各個分區或整個區域的地物扣除系數;S4.11異期異類判讀對與前一年度不同時期所獲取的、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進行判讀;S4.12年間變化訂正通過抽樣獲得后一年度的數據,使用兩個分別與前一年度是同期和異期的異類樣本影像及其判讀結果,計算出兩個年度之間的年度變化訂正數據,進而推導出后一年度的數據。
6.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S5)步驟包括S5.1影像分工判讀通過項目管理功能進行任務分配,分別在客戶端完成各自的、對待影像判讀任務等;S5.2匯總驗收通過項目管理功能把分工完成的判讀結果匯總起來,并按照項目要求的標準進行驗收;S5.3接邊拼圖把經過驗收后的分工判讀結果進行匯總,消除其相互銜接方面的問題;S5.4編輯處理對匯總后經過接邊拼圖處理后的結果進行編輯;S5.5制作判讀專題圖利用編輯處理后的匯總結果生成最終的遙感專題判讀圖;S5.6毛數據統計對匯總結果進行統計,生成未扣除細小地物與線性地物的毛數據;S5.7地物扣除利用S6抽樣檢測訂正方法生成不同類型的相應的地物扣除數據;S5.8質量評價對整個判讀工作質量進行評價,主要由混淆矩陣導出總體判讀精度以及分類的誤判出、誤判入的精度數據來完成;S5.9變化訂正利用抽樣檢測訂正方法生成相應的地物年度變化訂正數據。
7.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S6)步驟包括S6.1幾何改正利用參考地圖或影像對待判影像圖進行幾何改正,使遙感影像具有精確的幾何位置;S6.2地理編碼生成具有地理編碼的影像圖;S6.3判讀任務分塊根據任務需要,對待判讀影像進行分塊,并分配給不同的判讀人員;S6.4分工判讀通過服務器端任務分配,將分區待判影像圖分別分配給客戶端的判讀人員完成;S6.5結果匯總接邊把經過驗收后的分工判讀結果進行匯總,并消除它們之間相互銜接方面的問題;S6.6判讀地圖生成匯總后經過接邊拼圖處理后的結果進行編輯,生成最終的遙感專題判讀圖;S6.7統計數據生成對判讀匯總結果進行統計,生成相應的未扣除細小地物與線性地物的毛數據;S6.8生成抽樣網格及總數根據區域情況、精度要求和抽樣理論等確定全區的抽樣總數,對于檢出識別目標的選樣方法,可以在判讀圖上對檢出識別的目標按照自左向右、從上而下的順序進行編號,計算出目標的總數;S6.9確定樣本數由區域或分區或需要識別的目標情況、根據精度要求和抽樣理論等確定的樣本數;S6.10網格編號根據抽樣精度要求、樣本數目、網格總數,利用隨機數發生器產生出與抽樣樣本數量的網格編號;S6.11目標樣本編號經過抽樣網格編號,具有這些編號的網格就是選定的樣本。S6.12分區影像地理編碼在分區編碼影像上疊加分區抽樣網格,選定樣本網格,獲得該樣本網格的編碼影像,然后把抽樣分區界線圖與地理編碼影像、待評價的判讀圖疊合,分別生成分區地理編碼影像;S6.13分區判讀地圖對判讀區域內情況差異懸殊的各個分區的遙感影像進行判讀,生成每個分區的判讀圖,便于按區進行抽樣檢查;S6.14分區毛數據生成在分區判讀地圖基礎上,生成各個分區的判讀統計數據;S6.15樣本判讀地圖生成由判讀專家對被抽樣樣本影像進行判讀,得到樣本的標準判讀圖;S6.16樣本標準判圖利用樣本編碼影像選取樣本影像對每一需要抽樣的地物類型進行判讀,形成抽樣檢查評價的標準;S6.17混淆矩陣生成根據樣本標準判讀圖和待評價的判讀圖生成判讀結果混淆矩陣,矩陣中的數據項對不同類型的判讀情況進行與總像元值進行比較;S6.18質量評價由混淆矩陣導出總體判讀精度以及分類的誤判出、誤判入的精度數據;S6.19同期異類樣片判圖對同一時期、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典型樣片進行判讀,生成所需要對比的判讀結果圖,這種異類影像為正射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衛星影像;S6.20分區分類扣除系數生成根據抽樣分區圖和分區抽樣網格選定樣本的位置和范圍,在判讀圖同期異類影像上選定樣本影像,對同期異類樣本影像進行判讀,取得不同類型地物的總面積及其中細小地物和線狀地物的面積,分別求出其扣除系數;S6.21分區精數據生成根據S6.20生成的分區分類扣除系數對S6.14分區生成的毛數據進行訂正,生成最后的分區精數據;S6.22異期異類樣片判圖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遙感影像典型樣片進行判讀,生成所需要對比的判讀結果圖;S6.23分區年度訂正系數生成根據各分區具體情況,生成下一年度、不同分區的訂正系數,為該年度的數據更新提供推算依據。S6.24分區年更新毛數據生成利用分區不同地類的變化系數,可以根據與前期樣本影像同期的區域分區判讀數據,導出其當前的分區更新數據。
8.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S7)步驟包括S7.1影像分工判讀通過任務分配,分別由客戶端完成各自的目標影像判讀任務;S7.2判讀結果回收通過項目管理功能把S7.1分工完成的判讀結果匯總起來;S7.3生成單個目標判讀結果一致性專題圖對S7.2生成的結果,提取單個目標判讀結果一致性的類型,并生成標出該目標的位置范圍和該結果的判讀人數專題圖;S7.4圈定有沖突的目標從單個目標判讀結果一致性專題圖上,找出有沖突的目標,并要求所有判讀員提供自己得出該結果或沒有得出該結果的依據,即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的描述;S7.5沖突目標的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匯總根據S7.4中各判讀員提交的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匯總出所有判讀員提交的肯定或否定該結果的判讀標志及其構成影像要素表;S7.6生成消除了沖突的目標判讀圖根據S7.3生成的某目標的判讀結果一致性專題圖和所有判讀員的判讀標志匯總表,通過會商對有沖突的判讀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得到消除了沖突的某個目標的判讀圖;S7.7綜合目標判讀草圖生成單個目標需要沖突處理,在更換為該目標之后重新開始作業,當目標的沖突處理完之后,就把它的結果疊加在前一個沖突處理完的目標判讀圖上,直到所有單個目標的沖突都處理完畢之后,生成一個綜合目標判讀草圖;S7.8判讀結果會商在這個綜合目標判讀草圖生成之后,要檢查圖上是否存在發生沖突的目標;S7.9最終綜合目標判讀專題圖生成在綜合目標判讀草圖上的沖突解決之后,或者圖上原本就沒有沖突的話,生成正式的或最終的綜合目標判讀專題圖。
9.根據權利要求1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其特征在于,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S8)步驟包括S8.1學員判讀作業教員給學員布置判讀作業,由學員在客戶端單獨完成;S8.2教員的標準判讀教員準備好該判讀作業的標準判讀圖,并作為答案;S8.3生成學員判讀混淆矩陣學員上交的判讀圖逐一與教員的標準判讀圖進行比較,分別生成各自的混淆矩陣;S8.4單個學員判讀總體精度從學員判讀混淆矩陣中,沿著對角線得到單個學員的判讀總精度;S8.5全體學員判讀總體精度在S8.4的基礎上計算全體學員平均判讀總體精度;S8.6對單個學員的總體精度進行排序以全體學員的平均判讀總體精度為標準,對單個學員的總體精度由大到小排序;S8.7單個學員判讀相對水平比較根據S8.6排序情況,衡量單個學員在培訓班里的相對水平;S8.8生成學員誤判出和誤判入矩陣根據混淆矩陣的上、下三角矩陣,得到每個學員的誤判出和誤判入的矩陣;S8.9單個學員誤判地物對的排序根據S8.8,對單個學員誤判地物對依照誤判率進行排序;S8.10對全體學員的誤判地物排序根據S8.8,對全體學員誤判地物對出現的頻率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統計和排序;S8.11單個學員判讀存在問題分析根據S8.9得到的結果確定每個學員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各人存在問題的不同,布置有針對性的補充判讀作業;S8.12全體學員判讀存在問題分析根據S8.10得到的結果找出全體學員共同存在的問題,根據這些共性問題,布置有針對性的補充判讀作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遙感技術應用技術領域,特別是遙感信息提取技術中的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方法,可以在“遙感影像群判讀系統”中實現。包括步驟如下應用項目管理(S1)、影像數據制備(S2)、影像判讀個體作業(S3)、項目數據構造(S4)、專題判讀制圖群體作業(S5)、抽樣檢測訂正群體作業(S6)、目標檢出識別群體作業(S7)和判讀技術培訓群體作業(S8)。本發明的方法可以為農業、林業、生態環境、地質地理、測量制圖、水文氣象、海島海岸、自然災害、應急處理、城市管理、區域規劃、科技發展、教學培訓以及軍事偵察等領域服務,幫助它們從遙感數據中優質、高效、動態地提取出各自需要的專題空間信息。
文檔編號G01S7/48GK1854757SQ20051001164
公開日2006年11月1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05年4月28日
發明者閻守邕, 劉亞嵐, 王濤, 魏成階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