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微機械陀螺儀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抗環境振動影響的微機械陀螺儀。
背景技術:
微機械陀螺儀是基于科氏力原理工作,如圖1所示。質量塊在驅動力的作用下在X方向上運動(振動)。但外界有角速度時,質量塊受到Y方向的科氏力作用,使得質量塊在Y方向運動(振動)。質量塊在Y方向的位移與角速度成正比,通過檢測質量塊的位移即可得到角速度。但是,微機械陀螺儀在實際應用中,常常受到環境振動的影響,這是因為環境振動的加速度同樣可以引起質量塊在檢測方向上運動,從而干擾正常的角速度信號。
為抑制環境振動的影響,現在比較常見的設計是采用音叉或者雙音叉(四質量塊)結構,然后采用差分檢測電容的方法。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環境振動的影響,但是存在以下缺點:首先,這種方法沒有消除振動引起的檢測位移,導致檢測電容變化的非線性非常嚴重,會引起交調效應;其次,該方法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差分電容的匹配是否良好,對加工工藝提出了較高要求,不利于提高產品的良率和降低產品的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抗環境振動影響的微機械陀螺儀。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抗環境振動影響的微機械陀螺儀,包括:
第一結構(1)、第二結構(2)和耦合梁(3);第一結構(1)和第二結構(2)通過耦合梁(3)連接且關于耦合梁(3)對稱,耦合梁(3)僅允許第一結構(1)和第二結構(2)反向運動;
第一結構(1)包括第一框架(11)、第一驅動質量塊(12)、第二驅動質量塊(13)、第一驅動耦合梁(14)、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第一支撐梁(17)和第二支撐梁(18);其中,第一驅動質量塊(12)、第二驅動質量塊(13)、第一驅動耦合梁(14)、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第一支撐梁(17)和第二支撐梁(18)均設于第一框架(11)內;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通過第一驅動耦合梁(14)連接且關于第一驅動耦合梁(14)對稱,第一驅動耦合梁(14)促使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等位移反向運動;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分布于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四周,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分布于第一框架(11)四周;第一支撐梁(17)用來連接襯底與第一框架(11);第二支撐梁(18)用來將第一驅動質量塊(12)、第二驅動質量塊(13)與第一框架(11)連接;
第二結構(2)包括第二框架(21)、第三驅動質量塊(22)、第四驅動質量塊(23)、第二驅動耦合梁(24)、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第三支撐梁(27)和第四支撐梁(28);其中,第三驅動質量塊(22)、第四驅動質量塊(23)、第二驅動耦合梁(24)、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第三支撐梁(27)和第四支撐梁(28)設于第二框架(21)內;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通過第二驅動耦合梁(24)連接且關于第二驅動耦合梁(24)對稱,第二驅動耦合梁(24)促使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等位移反向運動;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分布于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四周,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分布于第二框架(21)四周;第三支撐梁(27)用來連接襯底與第二框架(21);第四支撐梁(28)用來將第三驅動質量塊(22)、第四驅動質量塊(23)與第二框架(21)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支撐梁(17)有4組,分別設置于第一框架(11)四側壁,4組第一支撐梁(17)均一端連接第一框架(11),另一端連接襯底;
且,所述的第三支撐梁(27)也有4組,分別設置于第二框架(21)四側壁,4組第三支撐梁(27)均一端連接第二框架(21),另一端連接襯底。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支撐梁(18)有8組,其中4組用來連接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一框架(11),另外4組用來連接第二驅動質量塊(13)和第一框架(11);
且,所述的第四支撐梁(28)也有8組,其中4組用來連接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二框架(21),另外4組用來連接第四驅動質量塊(23)和第二框架(21)。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微機械陀螺儀具有如下特點:
(1)有角速度輸入時,左右兩對稱結構內部的兩個驅動質量塊受到反方向科氏力作用,使得框架受到力矩作用發生運動,框架的運動轉換為檢測電極的電容變化,實現角速度檢測。
(2)受到線振動作用時,左右兩對稱結構內部的兩個驅動質量塊受到同方向慣性力作用,使得框架受到的力矩為零,框架不能發生運動,實現線振動影響的抑制。
(3)受到角振動作用時,左右兩對稱結構的框架受到的慣性力矩的方向相同,有同向運動的趨勢,由于耦合梁作用,框架的同向運動受到抑制,實現角振動影響的抑制。
附圖說明
圖1是傳統的微機械陀螺儀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微機械陀螺儀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微機械陀螺儀正常工作下質量塊的運動示意圖,其中,圖(a)為順時針角速度輸入時質量塊的運動示意圖,圖(b)為逆時針角速度輸入時質量塊的運動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微機械陀螺儀在角振動下質量塊的運動示意圖,其中,圖(a)為順時針角速度輸入時質量塊的運動示意圖,圖(b)為逆時針角速度輸入時質量塊的運動示意圖。
圖中,1-第一結構,11-第一框架,12-第一驅動質量塊,13-第二驅動質量塊,14-第一驅動耦合梁,15-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6-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7-第一支撐梁,18-第二支撐梁,2-第二結構,21-第二框架,22-第三驅動質量塊,23-第四驅動質量塊,24-第二驅動耦合梁,25-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6-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7-第三支撐梁,28-第四支撐梁,3-耦合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微機械陀螺儀結構見圖2,由左右完全對稱的第一結構1和第二結構2組成,耦合梁3連接第一結構1和第二結構,第一結構1和第二結構2關于耦合梁3對稱。
第一結構1由第一框架11、第一驅動質量塊12、第二驅動質量塊13、第一驅動耦合梁14、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第一支撐梁17和第二支撐梁18構成。其中,第一驅動質量塊12、第二驅動質量塊13、第一驅動耦合梁14、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第一支撐梁17和第二支撐梁18設于第一框架11內。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通過第一驅動耦合梁14連接且關于第一驅動耦合梁14對稱,第一驅動耦合梁14促使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等位移反向運動。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分布于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四周,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分布于第一框架11四周。第一支撐梁17用來連接襯底與第一框架11;第二支撐梁18用來將第一驅動質量塊12、第二驅動質量塊13與第一框架11連接。
第一結構2由第二框架21、第三驅動質量塊22、第四驅動質量塊23、第二驅動耦合梁24、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第三支撐梁27和第四支撐梁28構成。其中,第三驅動質量塊22、第四驅動質量塊23、第二驅動耦合梁24、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第三支撐梁27和第四支撐梁28設于第二框架21內。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通過第二驅動耦合梁24連接且關于第二驅動耦合梁24對稱,第二驅動耦合梁24促使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等位移反向運動。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分布于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四周,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分布于第二框架21四周;第三支撐梁27用來連接襯底與第二框架21;第四支撐梁28用來將第三驅動質量塊22、第四驅動質量塊23與第二框架21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梁17有4組,分別設置于第一框架11四側壁,4組第一支撐梁17均一端連接第一框架11,另一端連接襯底。第二支撐梁18有8組,其中4組用來連接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一框架11,另外4組用來連接第二驅動質量塊13和第一框架11。第三支撐梁27也有4組,分別設置于第二框架21四側壁,4組第三支撐梁27均一端連接第二框架21,另一端連接襯底。第四支撐梁28也有8組,其中4組用來連接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二框架21,另外4組用來連接第四驅動質量塊23和第二框架21。
如圖3所示,陀螺儀工作時,在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上加載交變電壓,產生交變的靜電力,使得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在X方向上發生位移且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第一驅動耦合梁14的作用是用來保證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見圖3(a),當有順時針角速度輸入,第一驅動質量塊12受到Y方向向上的科氏力作用而第二驅動質量塊13受到Y方向向下的科氏力作用,且二者受到的科氏力大小相等,科氏力通過第二支撐梁18傳遞到第一框架11上,使得第一框架11受到順時針方向的力矩作用,從而發生順時針方向的位移,帶動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的動極板運動,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的電容由于動極板發生位移而變化。
見圖3(b),當有逆時針角速度輸入,第一驅動質量塊12受到Y方向向下的科氏力作用而第二驅動質量塊13受到Y方向向上的科氏力作用,且二者受到的科氏力大小相等,科氏力通過第二支撐梁18傳遞到第一框架11上,使得第一框架11受到逆時針方向的力矩作用,從而發生逆時針方向的位移,帶動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的動極板運動,第一梳齒檢測電極16的電容由于動極板發生位移而發生變化。
同理,在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上加載交變電壓,產生交變的靜電力,使得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在X方向上發生位移且二者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二驅動質量塊13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和第一驅動質量塊12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第二驅動耦合梁24的作用是保證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見圖3(a),當有順時針角速度輸入時,第三驅動質量塊22受到Y方向向下的科氏力作用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受到Y方向向上的科氏力作用,且二者受到的科氏力大小相等,科氏力通過第四支撐梁28傳遞到第二框架21上,使得第二框架21受到逆時針方向的力矩作用,第二框架21發生逆時針方向的位移,帶動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的動極板運動,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的電容由于動極板發生位移而發生變化。
見圖3(b),當有逆時針角速度輸入時,第三驅動質量塊22受到Y方向向上的科氏力作用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受到Y方向向下的科氏力作用,且二者受到的科氏力大小相等,科氏力通過第四支撐梁28傳遞到第二框架21上,使得第二框架21受到順時針方向的力矩作用,第二框架21發生順時針方向的位移,帶動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的動極板運動,第二梳齒檢測電極26的電容由于動極板發生位移而發生變化。
由于耦合梁3的特殊設計,其允許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的反方向運動而抑制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的同向運動。因此,在科氏力矩作用下,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可以反向的運動。
環境中的振動分為線振動和角振動兩種情況。當有線振動時,第一驅動質量塊12、第二驅動質量塊13、第三驅動質量塊22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受到方向相同大小相等的的慣性力作用,使得作用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的力矩為0,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不發生位移,從而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和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的電容不會發生變化,從而抑制了線振動的影響。
見圖4(a),當有順時針方向的角振動作用時,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三驅動質量塊22受到向下的慣性力作用,第二驅動質量塊13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受到向上的慣性力作用,從而使得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都受到逆時針方向的力矩,都有逆時針方向運動的趨勢。由于耦合梁3的作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的運動受到抑制,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不會發生位移,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和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的電容不會發生變化,從而抑制了角振動的影響。
同理,見圖4(b),當有逆時針方向的角振動作用時,第一驅動質量塊12和第三驅動質量塊22受到向上的慣性力作用,第二驅動質量塊13和第四驅動質量塊23受到向下的慣性力作用,從而使得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都受到順時針方向的力矩,都有順時針方向運動的趨勢。由于耦合梁3的作用,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的運動受到抑制,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21不會發生位移,第一梳齒驅動電極15和第二梳齒驅動電極25的電容不會發生變化,從而抑制了角振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