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鋰離子電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注液孔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鋰離子電池與鉛酸、鎘鎳等其他類型的電池相比具有比容量大、工作電壓高、充電速度快、工作溫度范圍寬、循環壽命長、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目前,方形鋰離子電池已廣泛應用于電動車領域,車子在行駛過程中會遇到復雜多變的工況情況,對電池在嚴峻使用條件下的安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規的電池蓋板上都設有注液孔,在生產和使用電池過程中,需要將電解液加注到電池的殼體中,注液系統通過注液頭與鋰離子電池蓋板上的注液孔對接來實現注液。注液后需要對電池殼體進行密封,防止環境中的水分進入電池造成產品電性能變差。現一般采用化成釘臨時密封注液孔,需要手工操作,而且電池在搬運過程中容易碰到化成釘,導致密封失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鋰離子電池注液孔密封裝置,結構簡單,無需人工操作,密封效果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鋰離子電池注液孔密封裝置,包括設在電池蓋板上的注液孔,所述注液孔中設有密封筒、頂針和堵頭,所述密封筒的底部鏤空,其下部呈漏斗形,所述密封筒靠近頂端位置處設有上蓋板,所述上蓋板中間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兩側對稱設置有通道,所述頂針的一端穿過所述通孔與所述堵頭垂直固定連接,所述頂針的另一端伸出所述上蓋板且不高于所述密封筒的頂端面,所述上蓋板與所述堵頭之間還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穿設在所述頂針上,所述彈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上蓋板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堵頭上,所述堵頭的橫截面積大于所述密封筒的底面積,所述密封筒和所述堵頭之間設置有密封圈;
所述密封筒的中上部與所述電池蓋板一體式連接,所述密封筒頂端距離所述電池蓋板的上端面的空間內嵌設有密封蓋板,所述密封蓋板與所述電池蓋板的周邊密封連接。
所述頂針的移動距離為3-5mm。
所述頂針的外徑與所述通孔的孔徑相適配。
密封后,所述密封蓋板的上端面與所述電池蓋板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密封蓋板的周邊與所述電池蓋板的連接處采用激光焊接。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采用一體化的設計,注液后無需人工塞密封釘,可明顯降低因操作失誤導致密封失效的風險,可以保證對鋰離子電池的注液效率和注液孔的密封性,避免電池漏液,有效保證鋰離子電池的電性能和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注液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密封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電池蓋板,2、注液孔,3、密封筒,4、頂針,5、堵頭,6、上蓋板,7、通孔,8、通道,9、彈簧,10、密封圈,11、密封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鋰離子電池注液孔密封裝置,包括設在電池蓋板1上的注液孔2,所述注液孔2中設有密封筒3、頂針4和堵頭5,所述密封筒3的下部呈漏斗形,底部鏤空,所述密封筒3靠近頂端位置處設有上蓋板6,所述上蓋板6中間設置有通孔7,所述通孔7兩側對稱設置有通道8,所述頂針4的一端穿過所述通孔7與所述堵頭5垂直固定連接,所述頂針4的另一端伸出所述上蓋板6且不高于所述密封筒3的頂端面,
所述上蓋板6與所述堵頭5之間還設有彈簧9,所述彈簧9穿設在所述頂針4上,所述彈簧9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上蓋板6上,所述彈簧9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堵頭5上,所述堵頭5的橫截面大于所述密封筒3的底面積,使堵頭5能完全封住密封筒3的底部,所述密封筒3和所述堵頭5之間設置有密封圈10,進一步增強密封效果;
所述密封筒3的中上部與所述電池蓋板1一體式連接,所述密封筒3頂端面距離所述電池蓋板1的上端面的空間內嵌設有密封蓋板11,所述密封蓋板11與所述電池蓋板1的周邊密封連接。
為了保證電解液的注液效率及密封性,所述頂針4的移動距離為3-5mm。
所述頂針4的外徑與所述通孔7的孔徑相適配。
密封后,所述密封蓋板11的上端面與所述電池蓋板1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密封蓋板11的周邊與所述電池蓋板1的連接處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焊接。
使用配套的注液頭,當注液頭與注液孔2對接時,注液頭中的撞針觸碰頂針4,使堵頭5下移,堵頭5與密封筒3分離,此時彈簧9呈拉伸狀態,通過抽真空的方式使電池內部實現負壓將電解液注入電池內部,通過上蓋板6上的通道8進行抽氣或注液操作;移除注液頭后,頂針4失去了撞針的壓力,在彈簧9的拉伸作用下堵頭5上移復位,堵頭5與密封筒3接觸密封。二次注液及化成時可隨時抽真空,降低電池內部產氣造成外殼的鼓脹;分容前無需徹底密封,可極大降低分容時電池的鼓脹。
需要徹底密封時,再嵌入密封蓋板11進行激光焊接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