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大電流觸點分離的電磁繼電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繼電器,尤其是涉及一種防止大電流觸點分離的電磁繼電器。
【背景技術】
[0002]磁保持繼電器是一種新型繼電器,和其他電磁繼電器一樣,對電路起著自動接通和切斷作用。磁保持繼電器的常閉或常開狀態完全是依賴永久磁鋼的作用,其開關狀態的轉換是靠一定寬度的脈沖電信號觸發而完成的。隨著電能表的發展,磁保持繼電器已經成為電能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電能表用磁保持繼電器要求的沖擊電流是30倍以上的額定電流,傳統的磁保持繼電器觸頭結構存在的電動力是觸點斥力,在沖擊電流試驗時電動力會使觸頭容易分離;另外,在產品閉合時電動力增加了彈跳機率,特別是開合大安培電流時,彈跳明顯,增加了電弧燒蝕。現有技術存在一種在觸點閉合時,通過第二引出片和動簧片電流方向相反并相互產生磁場,該磁場使得動簧片產生電磁力與推動卡產生推動力方向相同,但這種方案結構復雜,存在過負載試驗時觸點壓力過大造成觸點粘接的風險。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的防止大電流觸點分離的電磁繼電器。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防止大電流觸點分離的電磁繼電器,包括殼體4和設置在殼體4內的接觸系統1、電磁系統2和推動件3,所述接觸系統I包括設有靜觸點106的靜片103和設有動觸點105的動簧片102 ;動簧片102與推動件3連接,推動件3與電磁系統2連接,電磁系統2通過推動件3可驅動動簧片102擺動實現動觸點105與靜觸點106的分合,所述靜片103為U型結構,靜觸點106設于U型結構內側壁上,動簧片102伸入U型結構腔體內,動觸點105與靜觸點106對應設置,接觸系統I閉合時的電動力F的方向為動觸點向靜觸點方向。
[0006]進一步,所述殼體4包括基座401,所述靜片103位于基座401—側,電磁系統2位于基座401另一側,動簧片102位于靜片103與電磁系統2之間,靜片103設有靜觸點106的側壁繞到動簧片102另一側,位于動簧片102與電磁系統2之間。
[0007]進一步,所述靜片103包括形成U型結構的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和底板1032,兩個側壁為第一側壁1031和第二側壁1033,第二側壁1033的內側壁上設有靜觸點106,第一側壁1031 —端與接線用的靜片引出端104連接;靜片103的第一側壁1031位于動簧片102一側,靜片103的第二側壁1033從動簧片102的側邊繞到動簧片102另一側。
[0008]進一步,所述靜片103包括形成U型結構的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和底板1032,兩個側壁為第一側壁1031和第二側壁1033,第二側壁1033的內側壁上設有靜觸點106,第一側壁1031 —端與接線用的靜片引出端104連接;靜片103的第一側壁1031位于動簧片102一側,靜片103的第二側壁1033從動簧片102的端部繞到動簧片102另一側。
[0009]進一步,所述第一側壁1031從與底板1032的連接端到與靜片引出端104的連接端之間的長度為第一調整長度LI ;第一側壁1031的內側壁與底板1032側邊形成的角度為第二調整角B ;第二調整角B為鈍角。
[0010]進一步,所述第一側壁1031包括與底板1032連接的第一側邊10311、與第一側邊10311相對的第二側邊10312、與靜片引出端104連接一端的底側邊10313和與底側邊10313相對的頂側邊10314,第二側邊10312和頂側邊10314形成的角度為第一調整角A ;第一調整角A為鈍角。
[0011]進一步,所述推動件3包括推桿301 ;所述動簧片102—端與接線用的動簧片引出端101連接,另一端延伸到靜片103的U型結構腔體內,在另一端的側壁上設有動觸點105,且另一端的端部與推桿301的一端連接;動簧片102中段設有形成預壓力使接觸系統產生超行程的U型折彎部107,U型折彎部107的凸起方向與動簧片102閉合時動作方向相同。
[0012]進一步,所述動簧片102由3塊金屬片疊置而成,3塊金屬片的對應位置均設有形成U型折彎部107的折彎段,3塊金屬片的折彎段之間留有折彎空隙;在動簧片102的端部,疊置的3塊金屬片中,位于中間的金屬片短于外側的兩塊金屬片,外側的兩塊金屬片之間留有空隙。
[0013]進一步,所述電磁系統2包括線圈208、兩個鐵心207、銜鐵209 ;銜鐵209成H型,中部可繞軸205轉動,兩個鐵心207的一端分別與線圈208的兩端連接,兩個鐵心207的另一端分別深入H型銜鐵209兩端的兩個銜鐵開口 204中,銜鐵209的兩個銜鐵開口 204處設有磁鋼203 ;銜鐵209向外延伸有與推桿301連接的驅動臂206。
[0014]進一步,所述驅動臂206設置在銜鐵209具有一個銜鐵開口 204的端部,或者,驅動臂206設置在銜鐵209的側壁上。
[0015]本發明的電磁繼電器結構簡單、成本低,通過U型結構靜片的設置使接觸系統閉合時的電動力F推動動觸點壓緊靜觸點,可有效解決大電流時觸點分離和觸點彈跳的問題。進一步,通過適當調整靜片U型結構的形狀可產生適當的電動力,又可避免觸點壓力過大造成觸點粘接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的繼電器閉合狀態的結構圖;
[0017]圖2是本發明的繼電器斷開狀態的結構圖;
[0018]圖3是本發明接觸系統的原理圖;
[0019]圖4是本發明接觸系統的立體圖;
[0020]圖5是本發明靜片的結構圖;
[0021]圖6是圖5的左視圖;
[0022]圖7是本發明繼電器實施例二的結構圖;
[0023]圖8是本發明繼電器實施例二的原理圖;
[0024]圖9是本發明繼電器實施例二靜片的立體圖;
[0025]圖10是本發明繼電器實施例三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結合附圖1至10給出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防止大電流觸點分離的電磁繼電器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的電磁繼電器不限于以下實施例的描述。
[0027]如圖1-6所示,本發明的電磁繼電器包括殼體4和設置在殼體4內的接觸系統1、電磁系統2和推動件3。所述接觸系統I包括設有靜觸點106的靜片103和設有動觸點105的動簧片102 ;動簧片102與推動件3連接,推動件3與電磁系統2連接,電磁系統2通過推動件3可驅動動簧片102擺動實現動觸點105與靜觸點106的分合,通過動靜觸點的分合實現電路的接通或斷開。所述靜片103為U型結構,靜觸點106設于U型結構內側壁上,動簧片102伸入U型結構腔體內,動觸點105與靜觸點106對應設置,接觸系統I閉合時的電動力F的方向為動觸點向靜觸點方向。本發明的電磁繼電器結構簡單、成本低,本發明的電磁繼電器結構簡單、成本低,通過U型結構靜片的設置使接觸系統I閉合時的電動力F的方向與電磁系統I此時所產生的推動件3推動力方向相同,電動力F推動動觸點壓緊靜觸點,而不是使動靜觸點分離,可有效防止大電流時電動力F過大導致的觸點分離和觸點彈跳的冋題。
[0028]如圖1-2所示,所述殼體4包括基座401,所述靜片103位于基座401 —側,電磁系統2位于基座401另一側,動簧片102位于靜片103與電磁系統2之間,靜片103設有靜觸點106的側壁繞到動簧片102另一側,位于動簧片102與電磁系統2之間。所述推動件3包括推桿301,推桿301 —端與動簧片102連接,另一端與電磁系統2連接。本實施例將動簧片102設置在靜片103與電磁系統2之間,使得動簧片102與電磁系統2之間的連接更加簡單方便。實際上,將靜片103設置在動簧片102和電磁系統2之間,靜片103設有靜觸點106的側壁繞到動簧片102另一側,同樣可以使接觸系統閉合時的電動力F的方向為動觸點向靜觸點方向,電動力F推動動觸點壓緊靜觸點,同樣可以解決觸點分離和觸點彈跳的問題。
[0029]如圖3-4所示,所述靜片103為U型結構,靜片103包括形成U型結構的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和底板1032,兩個側壁為第一側壁1031和第二側壁1033,第二側壁1033的內側壁上設有靜觸點106,第一側壁1031 —端與接線用的靜片引出端104連接;靜片103的第一側壁1031位于動簧片102 —側,靜片103的第二側壁1033從動簧片102的側邊繞到動簧片102另一側。優選,第一側壁1031和靜片引出端104 —體成型;當然,第一側壁1031和靜片引出端104也可以是固定連接的獨立的元件。在動觸點105、靜觸點106閉合后,電流i方向和動簧片102受到電動力F的方向如圖3所示,該電動力F的方向與電磁系統2此時所產生的推桿301推動力方向相同,使動觸點105與靜觸點106壓緊,避免繼電器受大電流或在沖擊電流試驗時觸點分離。
[0030]所述靜片103的第一側壁1031和第二側壁1033可相對平行設置,也可如圖5_6所示相對錯位設置,第一側壁1031的高度低于第二側壁1033的高度,使底板1032具有一定的傾斜角,即可調節電動力F的大小保護觸點,有可節省材料降低成本。具體的,所述第一側壁1031從與底板1032的連接端到與靜片引出端104的連接端之間的長度為第一調整長度LI ;第一側壁1031的內側壁與底板1032側邊形成的角度為第二調整角B ;第一側壁1031包括與底板1032連接的第一側邊10311、與第一側邊10311相對的第二側邊10312、與靜片引出端104連接一端的底側邊10313和與底側邊10313相對的頂側邊10314,第二側邊10312和頂側邊10314形成的角度為第一調整角A。根據不同額定電流或使用條件的磁保持繼電器,設計U型結構的靜片103的折彎角度和折彎位置,通過調整第一調整長度L1、第一調整角A和第二調整角B,可調整電動力F的大小,防止出現觸點壓力過大的情況。優選第二調整角B為鈍角,第一調整角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