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移動臺裝置以及基站裝置。
背景技術: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3GPP)中正在研究蜂窩移動通信的無線接入方式以及無線網絡(以下,稱為“長期演進(LongTermEvolution(LTE))”或者“演進的通用陸地無線接入(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在LTE中,也將基站裝置稱為eNodeB(演進的節點B(evolvedNodeB)),將移動臺裝置稱為UE(用戶設備(UserEquipment))。LTE是將基站裝置覆蓋的區域以小區狀配置多個的蜂窩通信系統。單一的基站裝置也可以管理多個小區。LTE對應于時分雙工(TimeDivisionDuplex:TDD)。也將采用了TDD方式的LTE稱為TD-LTE或者LTETDD。TDD是通過將上行鏈路信號和下行鏈路信號進行時分復用,從而能夠在單一的頻帶中進行全雙工通信(fullduplexcommunication)的技術。在3GPP中,正在議論將TD-LTE進一步擴展。例如,正在議論將在當前的TD-LTE中能夠設定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進一步擴展。在非專利文獻1中,作為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提出了將單一的無線幀內的全部子幀全部設為下行鏈路子幀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downlinkonlyconfiguration/10:0configuration/supplementaldownlinkconfiguration)。現有技術文獻非專利文獻非專利文獻1:“ProposalforaconfigurationforSupplementalDownlinkforTD-LTE”,RP-140710,NTTDOCOMO,3GPPTSG-RAN#64,SophiaAntipolis,France,10rd-13thJune2014.技術實現要素:發明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在上述的無線通信系統中,沒有充分研究移動臺裝置用于對基站裝置通知是否支持與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有關的功能的技術。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的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能夠利用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無線通信系統中,能夠有效率地進行通信的移動臺裝置以及基站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1)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取了如下的手段。即,本發明的移動臺裝置是在預定的頻段中進行通信的移動臺裝置,其特征在于,發送與特定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支持有關的信息。(2)此外,一種在預定的頻段中支持通信的移動臺裝置,其特征在于,發送與免執照頻段中的通信的支持有關的信息。(3)此外,一種與支持預定的頻段中的通信的移動臺裝置進行通信的基站裝置,其特征在于,接收與特定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支持有關的信息。(4)此外,一種與支持預定的頻段中的通信的移動臺裝置進行通信的基站裝置,其特征在于,接收與免執照頻段中的通信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在能夠利用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移動臺裝置和基站裝置能夠有效率地進行通信。附圖說明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概念圖。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幀的概略結構的圖。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時隙的結構的圖。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下行鏈路子幀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的配置的一例的圖。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上行鏈路子幀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的配置的一例的圖。圖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特殊子幀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的配置的一例的圖。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移動臺裝置1的結構的概略框圖。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3的結構的概略框圖。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一例的表。具體實施方式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移動臺裝置被設定多個小區。將移動臺裝置經由多個小區進行通信的技術稱為小區聚合或者載波聚合。也可以在對移動臺裝置設定的多個小區的每一個中,應用本發明。此外,也可以在被設定的多個小區的一部分中,應用本發明。也將對移動臺裝置設定的小區稱為服務小區。被設定的多個服務小區包括1個主小區和1個或者多個副小區。主小區是進行了初始連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establishment)過程的服務小區、開始了連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過程的服務小區、或者在切換過程中被指示為主小區的小區。也可以在建立了RRC連接的時間點或者之后,設定副小區。此外,多個小區優選由小區索引(也可以是小區識別符(cellidentifier、cellidentity))所識別。主小區的小區索引為“0”。副小區的小區索引為“1”至“7”的整數中的任一個,由上位層所設定。例如,在1個主小區和2個副小區中進行通信的情況下,主小區的小區索引可以由“0”所識別,第一副小區的小區索引由“1”所識別,第二副小區的小區索引由“2”所識別。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應用TDD(時分雙工(TimeDivisionDuplex))方式。在小區聚合的情況下,也可以對多個小區的全部應用TDD方式。此外,在小區聚合的情況下,應用TDD方式的小區和應用FDD(頻分雙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方式的小區也可以進行匯集。在應用TDD的小區和應用FDD的小區進行匯集的情況下,能夠對應用TDD的小區應用本發明。移動臺裝置將包括表示由移動臺裝置支持通信的頻段的信息的參數(supportedBandListEUTRA)發送給基站裝置。另外,參數(supportedBandListEUTRA)也可以包括表示由移動臺裝置不支持通信的頻段的信息。另外,由移動臺裝置支持通信的頻段的數目并不限定。即,移動臺裝置可以只在1個頻段中支持通信,移動臺裝置也可以支持多個頻段中的通信。參數(supportedBandListEUTRA)也可以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發送。移動臺裝置將包括表示由移動臺裝置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組合的信息的參數(supportedBandCombination)發送給基站裝置。另外,參數(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也可以包括表示由移動臺裝置不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信息。移動臺裝置對頻段的組合的每一個,將指示是否支持不同的多個頻段中的所述多個服務小區中的同時發送以及接收的信息發送給基站裝置。參數(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也可以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發送。在本實施方式中,“X/Y”包括“X或者Y”的含義。在本實施方式中,“X/Y”包括“X以及Y”的含義。在本實施方式中,“X/Y”包括“X和/或Y”的含義。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概念圖。在圖1中,無線通信系統具備移動臺裝置1A~1C以及基站裝置3。以下,將移動臺裝置1A~1C稱為移動臺裝置1。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在圖1中,在從移動臺裝置1向基站裝置3的上行鏈路的無線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鏈路物理信道。上行鏈路物理信道用于發送從上位層輸出的信息。·PUCCH(物理上行鏈路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PUSCH(物理上行鏈路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PRACH(物理隨機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PUCCH是用于發送上行鏈路控制信息(UplinkControlInformation:UCI)的物理信道。上行鏈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鏈路的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CSI)、表示PUSCH資源的請求的調度請求(SchedulingRequest:SR)、對于下行鏈路數據(傳輸塊(Transportblock)、下行鏈路共享信道(Downlink-SharedChannel:DL-SCH))的ACK(確認(acknowledgement))/NACK(否定確認(negative-acknowledgement))。也將ACK/NACK稱為HARQ-ACK、HARQ反饋或者響應信息。PUSCH是用于發送上行鏈路數據(上行鏈路共享信道(Uplink-SharedChannel:UL-SCH))的物理信道。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與上行鏈路數據一同發送HARQ-ACK和/或信道狀態信息。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只發送信道狀態信息或者只發送HARQ-ACK以及信道狀態信息。PRACH是用于發送隨機接入前導碼的物理信道。PRACH以移動臺裝置1與基站裝置3取得時域的同步為主要的目的。除此之外,PRACH還用于表示初始連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establishment)過程、切換過程、連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過程、對于上行鏈路發送的同步(定時調整)以及PUSCH資源的請求。在圖1中,在上行鏈路的無線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鏈路物理信號。上行鏈路物理信號雖然不使用于發送從上位層輸出的信息,但由物理層所使用。·上行鏈路參考信號(UplinkReferenceSignal:ULRS)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以下的2個類型的上行鏈路參考信號。·DMRS(解調參考信號(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SRS(探測參考信號(SoundingReferenceSignal))DMRS與PUSCH或者PUCCH的發送相關。DMRS與PUSCH或者PUCCH進行時分復用。基站裝置3為了進行PUSCH或者PUCCH的傳播路徑校正而使用DMRS。以下,將一并發送PUSCH和DMRS簡稱為發送PUSCH。以下,將一并發送PUCCH和DMRS簡稱為發送PUCCH。SRS不與PUSCH或者PUCCH的發送相關。基站裝置3為了測量上行鏈路的信道狀態而使用SRS。移動臺裝置1在由上位層所設定的第一資源中發送第一SRS。進一步,移動臺裝置1在經由PDCCH接收到表示請求SRS的發送的信息的情況下,在由上位層所設定的第二資源中將第二SRS只發送一次。也將第一SRS稱為周期性SRS或者類型0觸發SRS。也將第二SRS稱為非周期性SRS或者類型1觸發SRS。非周期性SRS的發送通過表示請求SRS的發送的信息而被調度。在圖1中,在從基站裝置3向移動臺裝置1的下行鏈路的無線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鏈路物理信道。下行鏈路物理信道用于發送從上位層輸出的信息。·PBCH(物理廣播信道(PhysicalBroadcast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PHICH(物理混合自動重發請求指示信道(Physical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IndicatorChannel))·PDCCH(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EPDCCH(增強的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enhanced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PDSCH(物理下行鏈路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PMCH(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MulticastChannel))PBCH用于廣播在移動臺裝置1中共同使用的主信息塊(MasterInformationBlock:MIB、廣播信道(BroadcastChannel:BCH))。MIB以40ms間隔發送,MIB以10ms周期重復發送。具體而言,在滿足SFNmod4=0的無線幀中的子幀0中進行MIB的初次發送,在其他的全部無線幀中的子幀0中進行MIB的重復發送(repetition)。SFN(系統幀號(systemframenumber))是無線幀的號碼。MIB是系統信息。例如,MIB包括表示SFN的信息。PCFICH用于發送指示在PDCCH的發送中使用的區域(OFDM符號)的信息。PHICH用于發送表示對于基站裝置3接收到的上行鏈路數據(上行鏈路共享信道(UplinkSharedChannel:UL-SCH))的ACK(確認(ACKnowledgement))或者NACK(否定確認(NegativeACKnowledgement))的HARQ指示符(HARQ反饋、響應信息)1。例如,移動臺裝置1在接收到表示ACK的HARQ指示符的情況下,不重發對應的上行鏈路數據。例如,移動臺裝置1在接收到表示NACK的HARQ指示符的情況下,重發對應的上行鏈路數據。單一的PHICH發送對于單一的上行鏈路數據的HARQ指示符。基站裝置3使用多個PHICH發送對于在同一個PUSCH中包含的多個上行鏈路數據的HARQ指示符的每一個。PDCCH以及EPDCCH用于發送下行鏈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也將下行鏈路控制信息稱為DCI格式。下行鏈路控制信息包括下行鏈路許可(downlinkgrant)以及上行鏈路許可(uplinkgrant)。下行鏈路許可也稱為下行鏈路分配(downlinkassignment)或者下行鏈路分配(downlinkallocation)。下行鏈路許可用于單一的小區內的單一的PDSCH的發送的調度。下行鏈路許可用于與被發送了該下行鏈路許可的子幀相同的子幀內的PDSCH的發送的調度。上行鏈路許可用于單一的小區內的單一的PUSCH的調度。上行鏈路許可用于與被發送了該上行鏈路許可的子幀相比4個以上在后的子幀內的單一的PUSCH的調度。在DCI格式中,被附加CRC(循環冗余校驗(CyclicRedundancyCheck))校驗位。CRC校驗位通過C-RNTI(小區無線網絡臨時標識(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或者SPSC-RNTI(半持續調度小區無線網絡臨時標識(SemiPersistentScheduling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而被加擾。C-RNTI以及SPSC-RNTI是用于在小區內識別移動臺裝置的識別符。C-RNTI用于控制單一的子幀中的PDSCH或者PUSCH。SPSC-RNTI用于周期性地分配PDSCH或者PUSCH的資源。PDSCH用于發送下行鏈路數據(下行鏈路共享信道(DownlinkSharedChannel:DL-SCH))。PMCH用于發送多播數據(多播信道(MulticastChannel:MCH))。在圖1中,在下行鏈路的無線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鏈路物理信號。下行鏈路物理信號雖然不使用于發送從上位層輸出的信息,但由物理層所使用。·同步信號(Synchronizationsignal:SS)·下行鏈路參考信號(DownlinkReferenceSignal:DLRS)同步信號用于移動臺裝置1取得下行鏈路的頻域以及時域的同步。在TDD方式中,同步信號配置在無線幀內的子幀0、1、5、6。在FDD方式中,同步信號配置在無線幀內的子幀0和5。下行鏈路參考信號用于移動臺裝置1進行下行鏈路物理信道的傳播路徑校正。下行鏈路參考信號用于移動臺裝置1計算下行鏈路的信道狀態信息。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以下的5個類型的下行鏈路參考信號。·CRS(小區固有參考信號(Cell-specificReferenceSignal))·與PDSCH相關的URS(UE固有參考信號(UE-specificReferenceSignal))·與EPDCCH相關的DMRS(解調參考信號(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NZPCSI-RS(非零功率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Non-ZeroPower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ZPCSI-RS(零功率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ZeroPower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MBSFNRS(多媒體廣播和多播服務單頻網絡參考信號(MultimediaBroadcastandMulticastServiceoverSingleFrequencyNetworkReferencesignal))·PRS(定位參考信號(PositioningReferenceSignal))CRS在子幀的全部頻帶中發送。CRS用于進行PBCH/PDCCH/PHICH/PCFICH/PDSCH的解調。CRS也可以用于移動臺裝置1計算下行鏈路的信道狀態信息。PBCH/PDCCH/PHICH/PCFICH通過用于CRS的發送的天線端口而被發送。與PDSCH相關的URS在用于URS相關的PDSCH的發送的子幀以及頻帶中發送。URS用于進行URS相關的PDSCH的解調。PDSCH通過用于CRS或者URS的發送的天線端口而被發送。DCI格式1A用于通過用于CRS的發送的天線端口而被發送的PDSCH的調度。DCI格式2D用于通過用于URS的發送的天線端口而被發送的PDSCH的調度。與EPDCCH相關的DMRS在用于DMRS相關的EPDCCH的發送的子幀以及頻帶中發送。DMRS用于進行DMRS相關的EPDCCH的解調。EPDCCH通過用于DMRS的發送的天線端口而被發送。NZPCSI-RS在被設定的子幀中發送。發送NZPCSI-RS的資源由基站裝置設定。NZPCSI-RS用于移動臺裝置1計算下行鏈路的信道狀態信息。移動臺裝置1使用NZPCSI-RS進行信號測量(信道測量)。ZPCSI-RS的資源由基站裝置3設定。基站裝置3以零輸出來發送ZPCSI-RS。即,基站裝置3不發送ZPCSI-RS。在設定了ZPCSI-RS的資源中,基站裝置3不發送PDSCH以及EPDCCH。例如,在某小區中NZPCSI-RS對應的資源中,移動臺裝置1能夠測量干擾。MBSFNRS在用于PMCH的發送的子幀的全部頻帶中發送。MBSFNRS用于進行PMCH的解調。PMCH通過用于MBSFNRS的發送的天線端口而被發送。PRS用于由移動臺裝置測量本裝置的地理上的位置。將下行鏈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鏈路物理信號統稱為下行鏈路信號。將上行鏈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鏈路物理信號統稱為上行鏈路信號。將下行鏈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鏈路物理信道統稱為物理信道。將下行鏈路物理信號以及上行鏈路物理信號統稱為物理信號。BCH、MCH、UL-SCH以及DL-SCH是傳輸信道。將在媒體接入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MAC)層中使用的信道稱為傳輸信道。也將在MAC層中使用的傳輸信道的單位稱為傳輸塊(transportblock:TB)或者MACPDU(協議數據單位(ProtocolDataUnit))。在MAC層中,按每個傳輸塊進行HARQ(混合自動重發請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的控制。傳輸塊是MAC層轉交(deliver)給物理層的數據的單位。在物理層中,傳輸塊映射到碼字,按每個碼字進行編碼處理。以下,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無線幀(radioframe)的結構。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線幀的概略結構的圖。每個無線幀是10ms長。在圖2中,橫軸是時間軸。此外,每個無線幀由2個半幀構成。每個半幀是5ms長。每個半幀由5個子幀構成。每個子幀是1ms長,且由2個連續的時隙所定義。每個時隙是0.5ms長。無線幀內的第i個子幀由第(2×i)個時隙和第(2×i+1)個時隙構成。即,在每個10ms間隔中,能夠利用10個子幀。在本實施方式中,定義以下的3個類型的子幀。·下行鏈路子幀(第一子幀)·上行鏈路子幀(第二子幀)·特殊子幀(第三子幀)下行鏈路子幀是用于下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Reserve)的子幀。上行鏈路子幀是用于上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的子幀。特殊子幀由3個字段構成。該3個字段是DwPTS(下行鏈路導頻時隙(DownlinkPilotTimeSlot))、GP(保護期間(GuardPeriod))以及UpPTS(上行鏈路導頻時隙(UplinkPilotTimeSlot))。DwPTS、GP以及UpPTS的合計的長度為1ms。DwPTS是用于下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的字段。UpPTS是用于上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的字段。GP是不進行下行鏈路發送以及上行鏈路發送的字段。此外,特殊子幀可以僅由DwPTS以及GP構成,也可以僅由GP以及UpPTS構成。單一的無線幀至少由下行鏈路子幀、上行鏈路子幀以及特殊子幀構成。本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支持5ms和10ms的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周期(downlink-to-uplinkswitch-pointperiodicity)。在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周期為5ms的情況下,在無線幀內的雙方的半幀中包括特殊子幀。在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周期為10ms的情況下,只在無線幀內的最初的半幀中包括特殊子幀。以下,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時隙的結構。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時隙的結構的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OFDM符號應用正常CP(正常循環前綴(normalCyclicPrefix))。此外,也可以對OFDM符號應用擴展CP(擴展循環前綴(extendedCyclicPrefix))。在每個時隙中發送的物理信號或者物理信道由資源網格所表現。在圖3中,橫軸是時間軸,縱軸是頻率軸。在下行鏈路中,資源網格由多個子載波和多個OFDM符號所定義。在上行鏈路中,資源網格由多個子載波和多個SC-FDMA符號所定義。構成1個時隙的子載波的數目依賴于小區的帶寬。構成1個時隙的OFDM符號或者SC-FDMA符號的數目為7。將資源網格內的每個元素稱為資源元素。資源元素使用子載波的號碼和OFDM符號或者SC-FDMA符號的號碼來識別。資源塊用于表現某物理信道(PDSCH或者PUSCH等)對于資源元素的映射。資源塊中定義了虛擬資源塊和物理資源塊。某物理信道首先映射到虛擬資源塊。之后,虛擬資源塊映射到物理資源塊。1個物理資源塊由在時域中7個連續的OFDM符號或者SC-FDMA符號和在頻域中12個連續的子載波所定義。因此,1個物理資源塊由(7×12)個資源元素構成。此外,1個物理資源塊在時域中對應于1個時隙,在頻域中對應于180kHz。物理資源塊在頻域中從0開始標號。以下,說明在每個子幀中發送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下行鏈路子幀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的配置的一例的圖。在圖4中,橫軸是時間軸,縱軸是頻率軸。基站裝置3也可以在下行鏈路子幀中,發送下行鏈路物理信道(PBCH、PCFICH、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鏈路物理信號(同步信號、下行鏈路參考信號)。此外,PBCH只在無線幀內的子幀0中發送。此外,下行鏈路參考信號在頻域以及時域中配置在分散的資源元素中。為了說明的簡化,在圖4中未圖示下行鏈路參考信號。也可以在PDCCH區域中,多個PDCCH進行頻分以及時分復用。也可以在EPDCCH區域中,多個EPDCCH進行頻分、時分以及空分復用。也可以在PDSCH區域中,多個PDSCH進行頻分以及空分復用。PDCCH和PDSCH或者EPDCCH可以進行時分復用。PDSCH和EPDCCH也可以進行頻分復用。圖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上行鏈路子幀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的配置的一例的圖。在圖5中,橫軸是時間軸,縱軸是頻率軸。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在上行鏈路子幀中,發送上行鏈路物理信道(PUCCH、PUSCH、PRACH)以及上行鏈路物理信號(DMRS、SRS)。在PUCCH區域中,多個PUCCH進行頻分、時分以及碼分復用。也可以在PUSCH區域中,多個PUSCH進行頻分以及空分復用。PUCCH和PUSCH也可以進行頻分復用。PRACH也可以配置在單一的子幀或者2個子幀中。此外,多個PRACH也可以進行碼分復用。SRS使用上行鏈路子幀內的最后的SC-FDMA符號而被發送。即,SRS配置在上行鏈路子幀內的最后的SC-FDMA符號。移動臺裝置1在單一的小區的單一的SC-FDMA符號中,不能同時發送SRS和PUCCH/PUSCH/PRACH。移動臺裝置1在單一的小區的單一的上行鏈路子幀中,能夠使用除了該上行鏈路子幀內的最后的SC-FDMA符號之外的SC-FDMA符號來發送PUSCH和/或PUCCH,使用該上行鏈路子幀內的最后的SC-FDMA符號來發送SRS。即,在單一的小區的單一的上行鏈路子幀中,移動臺裝置1能夠發送SRS和PUSCH/PUCCH的雙方。此外,DMRS與PUCCH或者PUSCH進行時分復用。為了說明的簡化,在圖5中未圖示DMRS。圖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特殊子幀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號的配置的一例的圖。在圖6中,橫軸是時間軸,縱軸是頻率軸。在圖6中,DwPTS由特殊子幀內的第1個至第10個SC-FDMA符號構成,GP由特殊子幀內的第11個和第12個SC-FDMA符號構成,UpPTS由特殊子幀內的第13個和第14個SC-FDMA符號構成。基站裝置3也可以在特殊子幀的DwPTS中,發送PCFICH、PHICH、PDCCH、EPDCCH、PDSCH、同步信號以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基站裝置3在特殊子幀的DwPTS中,不發送PBCH。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在特殊子幀的UpPTS中,發送PRACH以及SRS。即,移動臺裝置1在特殊子幀的UpPTS中,不發送PUCCH、PUSCH以及DMRS。圖7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移動臺裝置1的結構的概略框圖。如圖所示,移動臺裝置1包括上位層處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發送部107和發送接收天線109而構成。此外,上位層處理部101包括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子幀設定部1013、調度信息解釋部1015以及信道狀態信息(CSI)報告控制部1017而構成。此外,接收部105包括解碼部1051、解調部1053、復用分離部1055、無線接收部1057和測量部1059而構成。此外,發送部107包括編碼部1071、調制部1073、復用部1075、無線發送部1077和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1079而構成。上位層處理部101將通過用戶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鏈路數據(傳輸塊)輸出給發送部107。此外,上位層處理部101進行媒體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層、分組數據匯聚協議(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層的處理。上位層處理部101具有的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進行本裝置的各種設定信息的管理。此外,無線資源控制部1011生成要在上行鏈路的各信道中配置的信息,并輸出給發送部107。上位層處理部101具有的子幀設定部1013進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的管理。子幀設定部1013設置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此外,子幀設定部1013設置至少2個子幀集。上位層處理部101具有的調度信息解釋部1015對經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DCI格式(調度信息)進行解釋,并基于對所述DCI格式進行了解釋的結果,為了進行接收部105以及發送部1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輸出給控制部103。調度信息解釋部1015基于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決定要進行發送處理以及接收處理的定時。CSI報告控制部1017確定CSI參考資源。CSI報告控制部1017指示測量部1059導出與CSI參考資源相關的CQI。CSI報告控制部1017指示發送部107發送CQI。CSI報告控制部1017設置在測量部1059計算CQI時使用的設定。控制部103基于來自上位層處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進行接收部105以及發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號。控制部103通過將生成的控制信號輸出給接收部105以及發送部107,進行接收部105以及發送部107的控制。接收部105根據從控制部103輸入的控制信號,對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從基站裝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號進行分離、解調、解碼,并將解碼后的信息輸出給上位層處理部101。無線接收部1057將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接收到的下行鏈路的信號轉換(下變頻:downcovert)為中間頻率,去除不需要的頻率分量,以信號電平被適當地維持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級,基于接收到的信號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進行正交解調,并將正交解調后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無線接收部1057從轉換后的數字信號去除相當于保護間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對去除了保護間隔的信號進行快速傅里葉轉換(Fast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頻域的信號。復用分離部1055將所提取的信號分別分離為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此外,復用分離部1055根據從測量部1059輸入的傳播路徑的估計值,進行PHICH、PDCCH、EPDCCH以及PDSCH的傳播路徑的補償。此外,復用分離部1055將分離后的下行鏈路參考信號輸出給測量部1059。解調部1053對PHICH乘以對應的碼并合成,對合成后的信號進行BPSK(二進制相移鍵控(BinaryPhaseShiftKeying))調制方式的解調,并輸出給解碼部1051。解碼部1051對發往本裝置的PHICH進行解碼,并將解碼后的HARQ指示符輸出給上位層處理部101。解調部1053對PDCCH和/或EPDCCH進行QPSK調制方式的解調,并輸出給解碼部1051。解碼部1051嘗試PDCCH和/或EPDCCH的解碼,并在解碼中成功的情況下,將解碼后的下行鏈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鏈路控制信息對應的RNTI輸出給上位層處理部101。解調部1053對PDSCH進行QPSK(正交相移鍵控(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16QAM(正交幅度調制(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64QAM等通過下行鏈路許可而被通知的調制方式的解調,并輸出給解碼部1051。解碼部1051基于與通過下行鏈路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編碼率有關的信息進行解碼,并將解碼后的下行鏈路數據(傳輸塊)輸出給上位層處理部101。測量部1059根據從復用分離部1055輸入的下行鏈路參考信號,測量下行鏈路的路徑損耗或信道的狀態,并將所測量的路徑損耗或信道的狀態輸出給上位層處理部101。此外,測量部1059根據下行鏈路參考信號而計算下行鏈路的傳播路徑的估計值,并輸出給復用分離部1055。測量部1059為了計算CQI而進行信道測量和/或干擾測量。發送部107根據從控制部103輸入的控制信號而生成上行鏈路參考信號,對從上位層處理部101輸入的上行鏈路數據(傳輸塊)進行編碼以及調制,將PUCCH、PUSCH以及生成的上行鏈路參考信號進行復用,并經由發送接收天線109發送給基站裝置3。編碼部1071對從上位層處理部101輸入的上行鏈路控制信息進行卷積編碼、塊編碼等編碼。此外,編碼部1071基于在PUSCH的調度中使用的信息而進行Turbo編碼。調制部1073將從編碼部1071輸入的編碼比特以BPSK、QPSK、16QAM、64QAM等通過下行鏈路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調制方式或者按每個信道預先確定的調制方式進行調制。調制部1073基于在PUSCH的調度中使用的信息,決定要進行空分復用的數據的序列的數目,將通過使用MIMOSM(多輸入多輸出空分復用(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SpatialMultiplexing))而在同一個PUSCH中發送的多個上行鏈路數據映射到多個序列,對這些序列進行預編碼(precoding)。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識別基站裝置3的物理小區識別符(稱為物理小區身份(physicalcellidentity:PCI)、CellID等)、配置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的帶寬、通過上行鏈路許可而被通知的循環移位、對于DMRS序列的生成的參數的值等,生成通過預先確定的規則(式)來求出的序列。復用部1075根據從控制部103輸入的控制信號,將PUSCH的調制符號并列地重新排序之后進行離散傅里葉轉換(DiscreteFourierTransform:DFT)。此外,復用部1075將PUCCH和PUSCH的信號和所生成的上行鏈路參考信號按每個發送天線端口進行復用。即,復用部1075將PUCCH和PUSCH的信號和所生成的上行鏈路參考信號按每個發送天線端口配置在資源元素中。無線發送部1077對復用后的信號進行快速傅里葉逆轉換(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IFFT),進行SC-FDMA方式的調制,對SC-FDMA調制后的SC-FDMA符號附加保護間隔,生成基帶的數字信號,并將基帶的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從模擬信號生成中間頻率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相對于中間頻帶的多余的頻率分量,將中間頻率的信號轉換(上變頻:upconvert)為高頻率的信號,去除多余的頻率分量,進行功率放大,并輸出給發送接收天線109而發送。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3的結構的概略框圖。如圖所示,基站裝置3包括上位層處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發送部307以及發送接收天線309而構成。此外,上位層處理部301包括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子幀設定部3013、調度部3015以及CSI報告控制部3017而構成。此外,接收部305包括解碼部3051、解調部3053、復用分離部3055、無線接收部3057和測量部3059而構成。此外,發送部307包括編碼部3071、調制部3073、復用部3075、無線發送部3077和下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3079而構成。上位層處理部301進行媒體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層、分組數據匯聚協議(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層、無線資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層的處理。此外,上位層處理部301為了進行接收部305以及發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輸出給控制部303。上位層處理部301具有的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者從上位節點取得在下行鏈路的PDSCH中配置的下行鏈路數據(傳輸塊)、系統信息、RRC消息、MACCE(控制元素(ControlElement))等,并輸出給發送部307。此外,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進行各移動臺裝置1的各種設定信息的管理。上位層處理部301具有的子幀設定部3013對每個移動臺裝置1進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的管理。子幀設定部3013對每個移動臺裝置1設置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子幀設定部3013生成表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的信息。子幀設定部3013經由發送部307將信息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基站裝置3也可以決定對于移動臺裝置1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此外,基站裝置3也可以從上位節點被指示對于移動臺裝置1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例如,子幀設定部3013也可以基于上行鏈路的業務量以及下行鏈路的業務量而決定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子幀設定部3013進行至少2個子幀集的管理。子幀設定部3013也可以對每個移動臺裝置1設置至少2個子幀集。子幀設定部3013也可以對每個服務小區設置至少2個子幀集。子幀設定部3013也可以對每個CSI進程設置至少2個子幀集。子幀設定部3013將表示至少2個子幀集的信息經由發送部307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上位層處理部301具有的調度部3015根據接收到的信道狀態信息以及從測量部3059輸入的傳播路徑的估計值或信道的質量等,決定要分配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頻率以及子幀、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編碼率以及調制方式以及發送功率等。調度部3015決定在靈活子幀中是調度下行鏈路物理信道和/或下行鏈路物理信號,還是調度上行鏈路物理信道和/或上行鏈路物理信號。調度部3015基于調度結果,為了進行接收部305以及發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并輸出給控制部303。調度部3015基于調度結果,生成用于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調度的信息。調度部3015進一步基于第一上行鏈路參考UL-DL設定、第一下行鏈路參考UL-DL設定、第二上行鏈路參考UL-DL設定、第二下行鏈路參考UL-DL設定和/或發送方向UL-DL設定,決定進行發送處理以及接收處理的定時。上位層處理部301具有的CSI報告控制部3017控制移動臺裝置1的CSI報告。CSI報告控制部3017將移動臺裝置1在CSI參考資源中為了導出CQI而設想的、表示各種設定的信息經由發送部307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控制部303基于來自上位層處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要進行接收部305以及發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號。控制部303將生成的控制信號輸出給接收部305以及發送部307而進行接收部305以及發送部307的控制。接收部305根據從控制部303輸入的控制信號,對經由發送接收天線309從移動臺裝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號進行分離、解調、解碼,并將解碼后的信息輸出給上位層處理部301。無線接收部3057將經由發送接收天線309接收到的上行鏈路的信號轉換(下變頻:downcovert)為中間頻率,去除不需要的頻率分量,以信號電平被適當地維持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級,基于接收到的信號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進行正交解調,并將正交解調后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無線接收部3057從轉換后的數字信號中去除相當于保護間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無線接收部3057通過對去除了保護間隔的信號進行快速傅里葉轉換(FastFourierTransform:FFT)而提取頻域的信號,并輸出給復用分離部3055。復用分離部1055將從無線接收部3057輸入的信號分離為PUCCH、PUSCH、上行鏈路參考信號等信號。此外,這個分離基于預先由基站裝置3在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中決定并通知給各移動臺裝置1的上行鏈路許可中包含的無線資源的分配信息而進行。此外,復用分離部3055根據從測量部3059輸入的傳播路徑的估計值,進行PUCCH和PUSCH的傳播路徑的補償。此外,復用分離部3055將分離后的上行鏈路參考信號輸出給測量部3059。解調部3053通過對PUSCH進行離散傅里葉逆轉換(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IDFT)而取得調制符號,對PUCCH和PUSCH的調制符號分別使用BPSK(二進制相移鍵控(BinaryPhaseShiftKeying))、QPSK、16QAM、64QAM等預先確定的調制方式或者本裝置對各移動臺裝置1通過上行鏈路許可而預先通知的調制方式進行接收信號的解調。解調部3053基于對各移動臺裝置1通過上行鏈路許可而預先通知的要進行空分復用的序列的數目和指示對該序列進行的預編碼的信息,將通過使用MIMOSM而在同一個PUSCH中發送的多個上行鏈路數據的調制符號進行分離。解碼部3051對解調后的PUCCH和PUSCH的編碼比特,以預先確定的編碼方式的預先確定的編碼率或者本裝置對移動臺裝置1通過上行鏈路許可而預先通知的編碼率進行解碼,并將解碼后的上行鏈路數據和上行鏈路控制信息輸出給上位層處理部101。在PUSCH為重復發送的情況下,解碼部3051使用從上位層處理部301輸入的在HARQ緩沖器中保持的編碼比特和解調后的編碼比特進行解碼處理。測量部309根據從復用分離部3055輸入的上行鏈路參考信號,對傳播路徑的估計值、信道的質量等進行測量,并輸出給復用分離部3055以及上位層處理部301。發送部307根據從控制部303輸入的控制信號而生成下行鏈路參考信號,對從上位層處理部301輸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鏈路控制信息、下行鏈路數據進行編碼以及調制,通過對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鏈路參考信號進行復用,并經由發送接收天線部309將信號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編碼部3071將從上位層處理部301輸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鏈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鏈路數據,使用塊編碼、卷積編碼、Turbo編碼等預先確定的編碼方式進行編碼,或者使用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決定的編碼方式進行編碼。調制部3073將從編碼部3071輸入的編碼比特,以BPSK、QPSK、16QAM、64QAM等預先確定的調制方式或者無線資源控制部3011決定的調制方式進行調制。下行鏈路參考信號生成部3079生成基于用于識別基站裝置3的物理小區識別符(PCI)等且通過預先確定的規則來求出的、移動臺裝置1已知的序列,作為下行鏈路參考信號。復用部3075將已調的各信道的調制符號和生成的下行鏈路參考信號進行復用。即,復用部3075將已調的各信道的調制符號和生成的下行鏈路參考信號配置在資源元素中。無線發送部3077對復用后的調制符號等進行快速傅里葉逆轉換(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IFFT),進行OFDM方式的調制,對OFDM調制后的OFDM符號附加保護間隔,生成基帶的數字信號,并將基帶的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從模擬信號生成中間頻率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相對于中間頻帶的多余的頻率分量,將中間頻率的信號轉換(上變頻:upconvert)為高頻率的信號,去除多余的頻率分量,進行功率放大,并輸出給發送接收天線309而發送。以下,說明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一例的表。在圖9中,D表示下行鏈路子幀,U表示上行鏈路子幀,S表示特殊子幀。在圖9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為0至6的情況下,無線幀內的子幀1始終是特殊子幀。在圖9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為0至6的情況下,子幀0和5始終為了下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預約),子幀2始終為了上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在圖9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為0至6的情況下,在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周期為5ms的情況下,無線幀內的子幀6是特殊子幀,在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周期為10ms的情況下,無線幀內的子幀6是下行鏈路子幀。在圖9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為7的情況下,無線幀內的子幀全部是下行鏈路子幀。即,在圖9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為7的情況下,無線幀內的子幀全部為了下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即,無線幀內的子幀1不是特殊子幀。即,在圖9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為7的情況下,子幀0和5不會為了下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子幀2不會為了上行鏈路發送而被保留。在圖9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為7的情況下,不存在下行鏈路-上行鏈路切換點周期。以下,說明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設置方法。基站裝置3設置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基站裝置3也可以將表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包含在MIB、系統信息塊類型1消息、系統信息消息、RRC消息、MACCE(控制元素(ControlElement))以及物理層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的至少一個中發送。此外,基站裝置3也可以根據狀況而將表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包含在MIB、系統信息塊類型1消息、系統信息消息、RRC消息、MACCE(控制元素(ControlElement))以及物理層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的任一個中。也可以對多個服務小區的每一個定義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基站裝置3將對于每一個服務小區的、表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發送給設定了多個服務小區的移動臺裝置1。此外,也可以對每一個服務小區定義表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基站裝置3也可以對設定了由1個主小區以及至少1個副小區構成的服務小區的移動臺裝置1發送表示對于主小區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表示對于副小區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此外,也可以發送表示對于多個副小區的1個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即,也可以對多個副小區設定公共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設定了多個服務小區的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對每一個服務小區基于表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而設置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設定了由1個主小區以及至少1個副小區構成的服務小區的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設置對于主小區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對于副小區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此外,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對多個副小區設定公共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表示對于主小區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優選包含在系統信息塊類型1消息、系統信息消息、RRC消息或者物理層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中。表示對于副小區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優選包含在系統信息塊類型1消息、系統信息消息、RRC消息或者物理層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中。表示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信息(TDD-Config)可以對小區內的多個移動臺裝置1是公共的,也可以對小區內的移動臺裝置1是專用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只能夠對副小區進行設定。即,主小區被設定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6中的任一個,副小區被設定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7中的任一個。此外,在設定了雙重連接的情況下,對主副小區(pSCell)也能夠設定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主副小區的細節在后面敘述。即,主副小區被設定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7中的任一個。系統信息塊類型1消息在滿足SFNmod8=0的無線幀的子幀5中經由PDSCH進行初次發送,在滿足SFNmod2=0的其他的無線幀中的子幀5中進行重復發送(repetition)。系統信息塊類型1消息包括表示特殊子幀的結構(DwPTS、GP以及UpPTS的長度)的信息。系統信息塊類型1消息是小區固有的信息。系統信息消息經由PDSCH而被傳輸。系統信息消息是小區固有的信息。系統信息消息包括系統信息塊類型1以外的系統信息塊X。RRC消息經由PDSCH而被傳輸。RRC消息是在RRC層中進行處理的信息/信號。RRC消息可以對小區內的多個移動臺裝置1是公共的,也可以對特定的移動臺裝置1是專用的。MACCE經由PDSCH而被發送。MACCE是在MAC層中進行處理的信息/信號。以下,說明將移動臺裝置1的能力(功能)通知給基站裝置3的方法。移動臺裝置1通過上位層(RRC)的信令,對基站裝置3通知移動臺裝置1的能力。基站裝置3將終端能力詢問(UECapabilityEnquiry)的消息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終端能力詢問的消息用于請求移動臺裝置1的無線接入能力的發送。移動臺裝置1基于終端能力詢問的消息,將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發送給基站裝置3。終端能力信息的消息用于發送由基站裝置3所請求的移動臺裝置1的無線接入能力。終端能力信息的消息包括終端能力(UE-EUTRA-Capability)的信息元素。UE-EUTRA-Capability用于對網絡傳遞基站裝置3中的移動臺裝置1的無線接入能力參數和用于必須功能的FGI(功能組指示符(Featuregroupindicator))。UE-EUTRA-Capability至少包括與無線頻率有關的參數(RF-Parameters)和與物理層有關的參數(PhyLayerParameters)。RF-Parameters至少包括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列表(supportedBandListEUTRA)和/或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組合(supportedBandCombination)。supportedBandListEUTRA是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SupportedBandEUTRA)的列表。supportedBandCombination是與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組合有關的參數(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的列表。SupportedBandEUTRA至少包括表示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識別符(FreqBandIndicator)和表示在該頻段中是支持半雙工通信還是支持全雙工通信的信息(halfDuplex)。另外,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通信的頻段的數目并不限定。即,移動臺裝置1可以只在1個頻段中支持通信,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支持多個頻段中的通信。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包括與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組合中的各頻段有關的參數(BandParameters)。BandParameters包括表示該頻段的識別符(FreqBandIndicator)、與該頻段中的上行鏈路有關的參數(BandParametersUL)和與該頻段中的下行鏈路有關的參數(BandParametersDL)。BandParametersUL是與上行鏈路中的CA和MIMO有關的參數(CA-MIMO-ParametersUL)的列表。BandParametersDL是與下行鏈路中的CA和MIMO有關的參數(CA-MIMO-ParametersDL)的列表。CA-MIMO-ParametersUL包括表示上行鏈路中的CA帶寬類的信息(CA-BandwidthClass)和與在上行鏈路中支持的MIMO的層數有關的信息(MIMO-CapabilityUL)。CA-MIMO-ParametersDL包括表示下行鏈路中的CA帶寬類的信息(CA-BandwidthClass)和與在下行鏈路中支持的MIMO的層數有關的信息(MIMO-CapabilityDL)。在CA-BandwidthClass中,移動臺裝置1顯式地包括在與該頻段的組合有關的信令中全部支持的CA帶寬類。以下,為了說明,將與關于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7的功能(能力)的支持有關的信息(表示是否支持與包括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全部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有關的功能的信息)稱為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將與關于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功能(能力)的支持有關的信息(表示是否支持與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有關的功能的信息)稱為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此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是與只有關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功能(能力)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即是表示不支持有關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6的功能(能力)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通信的每個頻段(移動臺裝置1具有通信的功能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即,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通信的每個頻段預先設定是否支持與包括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全部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有關的功能。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通信的每個頻段(移動臺裝置1具有通信的功能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即,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通信的每個頻段預先設定是否支持與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有關的功能。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優選是由包括表示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列表的信息的參數(supportedBandListEUTRA)示出的頻段。此外,參數(supportedBandListEUTRA)也可以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按與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組合對應的每個頻段(與移動臺裝置1具有載波聚合的功能的頻段的組合對應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即,也可以按與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組合對應的每個頻段預先設定是否支持與包括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全部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有關的功能。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按與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組合對應的每個頻段(與移動臺裝置1具有載波聚合的功能的頻段的組合對應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即,也可以按與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組合對應的每個頻段預先設定是否支持與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有關的功能。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每個頻段的組合(移動臺裝置1具有載波聚合的功能的每個頻段的組合)保持(設定)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即,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每個頻段的組合預先設定是否支持與包括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全部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有關的功能。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每個頻段的組合(移動臺裝置1具有載波聚合的功能的每個頻段的組合)保持(設定)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即,也可以按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每個頻段的組合預先設定是否支持與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有關的功能。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組合優選是由包括表示由移動臺裝置1支持載波聚合的頻段的組合的信息的參數(supportedBandCombination)示出的頻段的組合。此外,參數(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也可以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這里,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將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發送給基站裝置3。此外,在發送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的情況下,也可以發送與關于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6的功能(能力)的支持有關的信息(與關于第三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此外,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或者FGI(功能組指示符(Featuregroupindicators))而被發送。例如,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或者FGI而包含在上位層的信號(例如,RRC消息)中發送。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只在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該信息對應的功能的情況下發送。即,在移動臺裝置1不支持與該信息對應的功能的情況下,也可以不發送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在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該信息對應的功能的情況下發送“1”,在移動臺裝置1不支持與該信息對應的功能的情況下發送“0”。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在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該信息對應的功能的情況下發送“真”,在移動臺裝置1不支持與該信息對應的功能的情況下發送“假”。這里,例如,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也可以是表示是否可選功能被安裝且被正常地測試的參數。此外,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也可以是表示伴隨著該參數的必須功能是否被正常地測試的參數。此外,FGI也可以是在用于在預定的表(table)中記載的功能組的全部功能被安裝且被正常地測試的情況下的特定的指示符。例如,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與物理層有關的參數(PhyLayerParameters)。即,也可以不管該終端裝置1支持通信的頻段,移動臺裝置1都通知是否支持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7有關的功能(能力)和/或是否支持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有關的功能(能力)。例如,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與無線頻率有關的參數(RF-Parameters)。即,移動臺裝置1也可以按該終端裝置1支持通信的每個頻段,通知是否支持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7有關的功能(能力)和/或是否支持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有關的功能(能力)。例如,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SupportedBandEUTRA的列表即supportedBandListEUTRA。此外,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按與表示在SupportedBandEUTRA中包含的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且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例如,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與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組合有關的參數的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的列表即supportedBandCombination。此外,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按與表示作為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組合中的各頻段有關的參數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且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例如,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在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與該頻段中的上行鏈路中的CA和MIMO有關的參數的CA-MIMO-ParametersUL的列表即BandParametersUL。此外,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在CA-MIMO-ParametersUL中包含的表示上行鏈路中的CA帶寬類的信息即CA-BandwidthClass或者在CA-MIMO-ParametersUL中包含的與在上行鏈路中支持的MIMO的層數有關的信息即MIMO-CapabilityUL。例如,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在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與該頻段中的下行鏈路中的CA和MIMO有關的參數的CA-MIMO-ParametersDL的列表即BandParametersDL。此外,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在CA-MIMO-ParametersDL中包含的表示下行鏈路中的CA帶寬類的信息即CA-BandwidthClass或者在CA-MIMO-ParametersDL中包含的與在下行鏈路中支持的MIMO的層數有關的信息即MIMO-CapabilityDL。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包括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支持對應于該信息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支持對應于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的功能。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包括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支持對應于該信息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且在該TDD方式的頻段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參數(dl-only)為“1”或者“真”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支持對應于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的功能。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包括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支持對應于該信息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且在該TDD方式的頻段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參數(dl-only)為“0”或者“假”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只支持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6有關的功能(也可以不支持對應于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的功能)。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不包括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不支持對應于該信息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只支持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6有關的功能(也可以不支持對應于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的功能)。以下,說明免執照頻段(非授權頻段)。許可頻段(授權頻段)是由政府或者頻率管理者提供許可的頻段,是用于電信業務而使用的頻段。免執照頻段(非授權頻段)是在無線LAN等特定小功率無線臺中使用的不需要許可的頻段。例如,非授權頻段也可以是2.4GHz和/或5GHz(5150-5350MHz、5470-5725MHz、5725-5850MHz)。例如,在非授權頻段中能夠進行基于LTE的通信,通過在授權頻段的小區和非授權頻段的小區中進行小區聚合,能夠進行有效率的通信。授權頻段的小區和非授權頻段的小區的小區聚合優選將授權頻段的小區設定為主小區,將非授權頻段的小區設定為副小區。授權頻段的小區優選用于控制數據和用戶數據的通信,非授權頻段的小區用于用戶數據的通信。此外,非授權頻段的小區優選只存在使用于下行鏈路的通信的無線資源,換言之,非授權頻段的小區優選不存在使用于上行鏈路的通信的無線資源。即,非授權頻段的小區優選只使用于下行鏈路的用戶數據發送。授權頻段的小區優選應用FDD方式或者使用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6的TDD方式。非授權頻段的小區優選應用只存在使用于下行鏈路的通信的無線資源(下行鏈路載波)的FDD方式、或者使用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TDD方式。基站裝置3優選具備用于避免非授權頻段的小區中的通信和使用同一頻率的其他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的通信的沖突避免單元。例如,優選具有如下功能,即在基站裝置開始非授權頻段的小區中的通信之前,檢測想要發送的頻率(信道)的利用狀況,若正在通信則在過了恒定時間之后再次嘗試通信以使在同一頻率中不發送多個載波的功能(載波偵聽、對話前監聽((LBT:ListenBeforeTalk))。在基站裝置3和移動臺裝置1的通信中能夠使用的頻段(E-UTRA操作頻段(E-UTRAoperatingbands))也可以通過基站裝置3和移動臺裝置1共享的表而被管理。例如,在通信中能夠使用的頻段(E-UTRA操作頻段(E-UTRAoperatingbands))也可以通過索引而被管理,與預定的索引對應的頻段是授權頻段,與預定的索引對應的頻段是非授權頻段。此外,在通信中能夠使用的頻段(E-UTRA操作頻段(E-UTRAoperatingbands))的索引也可以作為FreqBandIndicator,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此外,在通信中能夠使用的頻段(E-UTRA操作頻段(E-UTRAoperatingbands))的索引中,優選作為上行鏈路而被運用的頻段和作為下行鏈路而被運用的頻段和復用模式(FDD方式或者TDD方式)相關聯。在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能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對基站裝置3通知是否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即,也可以將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例如,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與物理層有關的參數(PhyLayerParameters)。在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的情況下,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按每個頻段保持(設定),且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例如,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與無線頻率有關的參數(RF-Parameters)。例如,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SupportedBandEUTRA的列表即supportedBandListEUTRA。此外,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按與表示在SupportedBandEUTRA中包含的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且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例如,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與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組合有關的參數的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的列表即supportedBandCombination。此外,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按與表示作為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移動臺裝置1支持的頻段的組合中的各頻段有關的參數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每個頻段保持(設定),且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例如,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在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與該頻段中的上行鏈路中的CA和MIMO有關的參數的CA-MIMO-ParametersUL的列表即BandParametersUL。此外,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在CA-MIMO-ParametersUL中包含的表示上行鏈路中的CA帶寬類的信息即CA-BandwidthClass或者在CA-MIMO-ParametersUL中包含的與在上行鏈路中支持的MIMO的層數有關的信息即MIMO-CapabilityUL。例如,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作為在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與該頻段中的下行鏈路中的CA和MIMO有關的參數的CA-MIMO-ParametersDL的列表即BandParametersDL。此外,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包含于在CA-MIMO-ParametersDL中包含的表示下行鏈路中的CA帶寬類的信息即CA-BandwidthClass或者在CA-MIMO-ParametersDL中包含的與在下行鏈路中支持的MIMO的層數有關的信息即MIMO-CapabilityDL。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包括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包括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且在該TDD方式的頻段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參數(dl-only)為“1”或者“真”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包括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且在該TDD方式的頻段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參數(dl-only)為“0”或者“假”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不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只支持與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例如,在PhyLayerParameters中不包括與關于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移動臺裝置1不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且與在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中包含的BandParameters中包含的表示頻段的識別符即FreqBandIndicator對應的頻段為TDD方式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不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也可以在該TDD方式的頻段中只支持與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在移動臺裝置1支持與非授權頻段中的通信有關的功能的情況下,與關于第一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和/或與關于第二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功能的支持有關的信息也可以只對非授權頻段預先保持(設定),且作為終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而從移動臺裝置1發送。即,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0-7有關的功能和/或與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有關的功能也可以只在非授權頻段中支持。以下,說明PDCCH/EPDCCH的監視。基站裝置3使用PDCCH/EPDCCH,將物理層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物理層的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在CSS(公共搜索空間(CommonSearchSpace))或者USS(UE固有搜索空間(UE-specificSearchSpace))中進行發送接收。CSS是多個移動臺裝置1共同進行PDCCH/EPDCCH的監視的區域。USS是至少基于C-RNTI而被定義的區域。C-RNTI是對移動臺裝置1固有地分配的識別符。監視伴隨著CIF的PDCCH/EPDCCH意味著根據包括CIF的DCI格式而嘗試PDCCH或者EPDCCH的解碼。CIF是載波指示符被映射的字段。載波指示符的值表示該載波指示符相關的DCI格式對應的服務小區。在其他的服務小區中,對應于服務小區而被設定為監視伴隨著CIF的PDCCH/EPDCCH的移動臺裝置1在該其他的服務小區中監視伴隨著CIF的PDCCH/EPDCCH。在其他的服務小區中,沒有對應于服務小區而被設定為監視伴隨著CIF的PDCCH/EPDCCH的移動臺裝置1在該服務小區中監視伴隨著CIF或者不伴隨著CIF的PDCCH/EPDCCH。基站裝置3將表示在主小區中發送的DCI格式中是否包括CIF的參數(cif-Presence-r10)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基站裝置3對每一個副小區,將與跨載波調度相關的參數(CrossCarrierSchedulingConfig-r10)發送給移動臺裝置1。參數(CrossCarrierSchedulingConfig-r10)包括表示與相關的副小區對應的PDCCH/EPDCCH是在該副小區中發送還是在其他的服務小區中發送的參數(schedulingCellInfo-r10)。在參數(schedulingCellInfo-r10)表示與相關的副小區對應的PDCCH/EPDCCH在該副小區中發送的情況下,參數(schedulingCellInfo-r10)包括表示在該副小區中發送的DCI格式中是否包括CIF的參數(cif-Presence-r10)。在參數(schedulingCellInfo-r10)表示與相關的副小區對應的PDCCH/EPDCCH在其他的服務小區中發送的情況下,參數(schedulingCellInfo-r10)包括表示對于相關的所述副小區的下行鏈路分配在哪個服務小區中發送的參數(schedulingCellId)。這里,設定了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服務小區不存在上行鏈路子幀。因此,也可以不監視包括對于該服務小區的PUSCH的資源分配(上行鏈路許可(uplinkgrant))的PDCCH/EPDCCH。這里,設定了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服務小區也可以監視包括對于其他的服務小區的PUSCH的資源分配(上行鏈路許可(uplinkgrant))的PDCCH/EPDCCH。即,在設定了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7的服務小區中,也可以監視伴隨著CIF的PDCCH/EPDCCH。以下,說明主副小區的細節。主副小區是在雙重連接中使用的小區。雙重連接是預定的終端裝置消費從至少2個不同的網絡點(主基站裝置(MeNB:MastereNB)和副基站裝置(SeNB:SecondaryeNB))提供的無線資源的操作。換言之,雙重連接是終端裝置在至少2個網絡點中進行RRC連接的操作。在雙重連接中,終端裝置也可以在RRC連接(RRC_CONNECTED)狀態下且通過非理想回程(non-idealbackhaul)而連接。在雙重連接中,將至少連接到S1-MME且起到核心網絡的移動錨的作用的基站裝置稱為主基站裝置。此外,將對終端裝置提供追加的無線資源的不是主基站裝置的基站裝置稱為副基站裝置。有時也將與主基站裝置相關的服務小區的組稱為主小區組(MCG:MasterCellGroup),將與副基站裝置相關的服務小區的組稱為副小區組(SCG:SecondaryCellGroup)。另外,小區組也可以是服務小區組。在雙重連接中,主小區屬于MCG。此外,在SCG中,將相當于主小區的副小區稱為主副小區(pSCell:PrimarySecondaryCell)。另外,有時也將pSCell稱為特殊小區或特殊副小區(SpecialSCell:SpecialSecondaryCell)。在特殊SCell(構成特殊SCell的基站裝置)中,也可以支持PCell(構成PCell的基站裝置)的功能的一部分(例如,發送接收PUCCH的功能等)。此外,在pSCell中,也可以只支持PCell的一部分功能。例如,在pSCell中,也可以支持發送PDCCH的功能。此外,在pSCell中,也可以支持使用與CSS或者USS不同的搜索空間而進行PDCCH發送的功能。例如,與USS不同的搜索空間是基于在標準中規定的值而決定的搜索空間、基于與C-RNTI不同的RNTI而決定的搜索空間、基于與RNTI不同的在上位層中設定的值而決定的搜索空間等。此外,pSCell也可以始終是啟動的狀態。此外,pSCell是能夠接收PUCCH的小區。在雙重連接中,數據無線承載(DRB:DateRadioBearer)也可以在MeNB和SeNB中被單獨分配。另一方面,信令無線承載(SRB:SignallingRadioBearer)也可以只分配給MeNB。在雙重連接中,在MCG和SCG或者PCell和pSCell中,也可以分別單獨設定雙工模式。在雙重連接中,也可以在MCG和SCG或者PCell和pSCell中不同步。在雙重連接中,也可以在MCG和SCG的每一個中,設定用于定時調整的多個參數(定時提前組(TAG:TimingAdvancceGroup))。也就是說,終端裝置能夠在各CG內進行不同的多個定時中的上行鏈路發送。在雙重連接中,終端裝置能夠將與MCG內的小區對應的UCI只發送給MeNB(PCell),將與SCG內的小區對應的UCI只發送給SeNB(pSCell)。例如,UCI是SR、HARQ-ACK和/或CSI。此外,在每一個UCI的發送中,使用了PUCCH和/或PUSCH的發送方法在各個小區組中進行應用。在主小區中,能夠發送接收全部信號,但在副小區中,有不能發送接收的信號。例如,PUCCH(物理上行鏈路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只在主小區中發送。此外,除非在小區間設定多個TAG(定時提前組(TimingAdvanceGroup)),PRACH(物理隨機接入信道(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只在主小區中發送。此外,PBCH(物理廣播信道(PhysicalBroadcastChannel))只在主小區中發送。此外,MIB(主信息塊(MasterInformationBlock))只在主小區中發送。在主副小區中,發送接收在主小區中能夠發送接收的信號。例如,PUCCH可以在主副小區中發送。此外,無論是否設定了多個TAG,PRACH都可以在主副小區中發送。此外,PBCH或MIB也可以在主副小區中發送。在主小區中,檢測出RLF(無線鏈路故障(RadioLinkFailure))。在副小區中,即使符合檢測出RLF的條件,也不認為檢測出RLF。在主副小區中,若滿足條件,則檢測出RLF。在主副小區中檢測出RLF的情況下,主副小區的上位層對主小區的上位層通知檢測到RLF的情況。在主小區中,也可以進行SPS(半持續調度(Semi-PersistentScheduling))或DRX(間歇發送(DiscontinuousTransmission))。在副小區中,也可以進行與主小區相同的DRX。在副小區中,與MAC的設定有關的信息/參數基本上與同一個小區組的主小區/主副小區共享。一部分參數(例如,sTAG-Id)也可以對每個副小區進行設定。一部分定時器或計數器也可以只對主小區和/或主副小區進行應用。也可以只對副小區設定進行應用的定時器或計數器。由此,在能夠利用追加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設定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移動臺裝置1能夠有效率地與基站裝置3進行通信。在涉及本發明的基站裝置3以及移動臺裝置1中動作的程序也可以是以實現涉及本發明的上述實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PU(中央處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等的程序(使計算機發揮功能的程序)。并且,在這些裝置中處理的信息在其處理時臨時存儲在RA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AccessMemory))中,之后存儲在FlashROM(只讀存儲器(ReadOnlyMemory))等各種ROM或HDD(硬盤驅動器(HardDiskDrive))中,根據需要由CPU進行讀出、修改/寫入。此外,也可以將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移動臺裝置1、基站裝置3的一部分通過計算機來實現。此時,將用于實現該控制功能的程序記錄在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中,使計算機系統讀入在該記錄介質中記錄的程序而執行,也可以實現。此外,這里所稱的“計算機系統”是在移動臺裝置1或者基站裝置3中內置的計算機系統,包括OS或外圍設備等硬件。此外,“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是指軟盤、光磁盤、ROM、CD-ROM等可移動介質、在計算機系統中內置的硬盤等存儲裝置。進一步,“計算機可讀取的記錄介質”既可以包含如在經由互聯網等網絡或電話線路等通信線路而發送程序的情況下的通信線那樣、短時間內動態地保持程序的介質,也可以包含如成為此時的服務器或客戶端的計算機系統內部的易失性存儲器那樣、恒定時間保持程序的介質。此外,上述程序既可以用于實現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進一步與在計算機系統中已經記錄的程序的組合來實現前述的功能。此外,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基站裝置3還能夠作為由多個裝置構成的集合體(裝置組)而實現。構成裝置組的各個裝置也可以具有涉及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基站裝置3的各功能或者各功能塊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為裝置組,只要具有基站裝置3的一組的各功能或者各功能塊即可。此外,涉及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移動臺裝置1還能夠與作為集合體的基站裝置進行通信。此外,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基站裝置3也可以是EUTRAN(演進的通用陸地無線接入網絡(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Network))。此外,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基站裝置3也可以具有對于eNodeB的上位節點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此外,既可以將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移動臺裝置1、基站裝置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典型地作為集成電路即LSI來實現,也可以作為芯片組來實現。移動臺裝置1、基站裝置3的各功能塊既可以單獨芯片化,也可以將一部分或者全部集成而芯片化。此外,集成電路化的方法并不限定于LSI,也可以通過專用電路或者通用處理器來實現。此外,在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而出現了替代LSI的集成電路化的技術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該技術的集成電路。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移動臺裝置或者通信裝置的一例而記載了移動臺裝置,但本申請發明并不限定于此,還能夠應用于在室內外設置的固定式或者不可移動式的電子設備,例如AV設備、廚房設備、吸塵/洗滌設備、空調設備、辦公設備、自動售貨機、其他生活設備等移動臺裝置或者通信裝置。以上,關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進行了詳細敘述,但具體的結構并不限定于該實施方式,也包含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范圍的設計變更等。此外,本發明在權利要求所示的范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將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分別公開的技術手段適當地組合而獲得的實施方式也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中。此外,也包含將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記載的要素且起到同樣的效果的要素之間進行了置換的結構。附圖標記說明1(1A、1B、1C)移動臺裝置3基站裝置101上位層處理部103控制部105接收部107發送部301上位層處理部303控制部305接收部307發送部1011無線資源控制部1013子幀設定部1015調度信息解釋部1017CSI報告控制部3011無線資源控制部3013子幀設定部3015調度部3017CSI報告控制部當前第1頁1 2 3 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