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載人升降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載人升降機通常采用轎廂與直梯相互連接的方式來實現上下滑動。如圖I所示,轎廂I與直梯2的連接方式是由一滾輪支架3和相應的滾輪31與直梯2滾動連接。然而,當升降機運用于風力機塔筒中時,直梯2與塔筒壁5之間采用高強度的鋼材料支撐架4,用以支撐直梯2的位置。當滾輪31移動到直梯2的支撐架4位置處,會被架支撐4擋住。這樣轎廂I就無法通過鋼絲繩11帶動,再沿著直梯2自由地上下運行。 此外,現有技術中的整個轎廂只是以直梯2的兩根扶手為導向,這種結構不是很穩定,容易產生轎廂滑脫等危險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載人升降機無法用于風機塔筒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包括一轎廂、一直梯、一用于支撐所述直梯的支撐架及一用于使所述轎廂沿所述直梯上下滑動的滑動機構,其特點在于所述滑動機構包括至少兩個導向支架,所述導向支架相互平行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的一與所述直梯相對的側面上,每一所述導向支架的端部設有一與所述直梯的扶手卡接的卡塊,并且當所述卡塊靠近所述支撐架時,所述卡塊和所述支撐架相隔開。較佳地,所述升降機還包括一導向機構,用于使所述轎廂相對所述直梯進行上下滑動。較佳地,所述導向機構包括一導軌和至少兩個導塊,所述導軌固定在所述直梯的正面,且與所述直梯的扶手相互平行;所述至少兩個導塊分別固定在所述轎廂的一與所述直梯相對的側面上,使所述導塊滑設于所述導軌內。較佳地,所述導軌包括一導軌槽,所述導塊卡設于所述導軌槽內。較佳地,所述導塊的寬度與所述導軌槽的寬度相匹配。較佳地,所述導向支架為四個,并兩兩平行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的所述側面的上下端。較佳地,所述導軌位于所述直梯的扶手中間。較佳地,所述導塊為兩個,且分別固定于所述轎廂的所述側面的上下端。本實用新型中,上述優選條件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中轎廂與直梯扶手之間采用夾靠式連接方式,其使用的卡塊并不與支撐架發生干涉,使載人升降機靈活地在風機塔筒內升降。此外,本實用新型同時以直梯兩側扶手和導軌為導向,三重保障不僅保證了升降機運行時的方向垂直,也保證了轎廂與直梯之間的相對位置。因此更增加了穩定性,保障了人員安全。
圖I為現有技術中載人升降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的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包括一轎廂I、一直梯2、一支撐架4及一滑動機構,支撐架4用于支撐直梯2,所述滑動機構用于使轎廂I沿直梯
2上下滑動。其中,所述滑動機構包括至少兩個導向支架6,本實施例中采用四個導向支架6,且導向支架6兩兩平行地固定于轎廂I與直梯2相對的側面上的上下端。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轎廂I的頂板和底板上各伸出兩根導向支架6,兩側的導向支架頂端分別設置—^塊61,可以將直梯扶手卡在卡塊中的空檔處。當卡塊61靠近支撐架4時,卡塊61和支撐架4相隔開。這樣可以保證轎廂I沿著直梯2上下運行時,卡塊61和支撐架4之間不會發生干涉,保證運行通暢。優選地,所述微型載人升降機還包括一導向機構,用于使轎廂I相對直梯2進行上下滑動。所述導向機構包括一導軌7和至少兩個導塊62,本實施例中米用兩個導塊62,且分別固定于轎廂I與直梯2相對的側面的上下端。其中,導軌7固定在直梯2的正面,優選位于直梯2的扶手中間,且與直梯2的扶手相互平行。這種設置方式可以保證轎廂I在滑動過程中的平衡性。兩個導塊62分別固定在轎廂I的一側面上,該側面與直梯2相對,從而使導塊62滑設在導軌7內。另外,優選地導軌7包括一導軌槽71,導塊62卡設于導軌槽71內。這種卡設方式較為穩固和靈活,保證導塊62可以順滑地沿導軌槽71進行上下滑動,并對整個轎廂I實現有效的導向作用。此時,導塊62的寬度要與導軌槽71的寬度相匹配,使得兩者間的卡設更加穩固。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卡塊61和導塊62與直梯2的配合,使得轎廂I可以沿著直梯2上下運行,并以直梯2為導向。此外,通過導塊62與直梯2的配合,使得轎廂I在運行過程中可以跟直梯2保持一定的間距,不至于向背離直梯2的方向移動,脫離直梯2的約束。本實用新型微型載人升降機的工作原理為轎廂I兩側的側門可以左右打開,人員從側門進入后,可以將側門關起,整個轎廂呈長方形的半開放型結構。轎廂I以直梯2為導向,以鋼絲繩11上連接的馬達(圖中未示)為動力。當人進入轎廂I并關好側門后,雙手握持側門上的扶手。兩扇門的扶手上均設有操作按鈕(圖中未示),可以由工作人員自由操控載人升降機的上下運行,從而起到將人員升降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升降機可以應用于風力機塔筒,或其他類似的可進入式高層建筑物。當然,本實用新型中的滑動機構和導向機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其可以采用多種其他方式,均可以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其中,導向支架6、卡塊61、導塊62及導軌7的數量及位置均可以調整,具體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均能達到上述效果。此外,為了降低磨損,提高所述滑動機構和所述導向機構的牢固性,導塊62的材料可以選擇為高強度鋼材或鋁合金材料。因此,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升降機更加適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內部環境,可以以直梯為導向,在塔筒中自由上下,運送工作人員。同時也增加了人員乘坐升降機時的穩定性,使人員在乘坐時更加舒適安全。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 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包括一轎廂、一直梯、一用于支撐所述直梯的支撐架及一用于使所述轎廂沿所述直梯上下滑動的滑動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動機構包括至少兩個導向支架,所述導向支架相互平行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的一與所述直梯相對的側面上,每一所述導向支架的端部設有一與所述直梯的扶手卡接的卡塊,并且當所述卡塊靠近所述支撐架時,所述卡塊和所述支撐架相隔開。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還包括一導向機構,用于使所述轎廂相對所述直梯進行上下滑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機構包括一導軌和至少兩個導塊,所述導軌固定在所述直梯的正面,且與所述直梯的扶手相互平行;所述至少兩個導塊分別固定在所述轎廂的一與所述直梯相對的側面上,使所述導塊滑設于所述導軌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包括一導軌槽,所述導塊卡設于所述導軌槽內。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塊的寬度與所述導軌槽的寬度相匹配。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支架為四個,并兩兩平行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的所述側面的上下端。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軌位于所述直梯的扶手中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塊為兩個,且分別固定于所述轎廂的所述側面的上下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包括一轎廂、一直梯、一用于支撐所述直梯的支撐架及一用于使所述轎廂沿所述直梯上下滑動的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包括至少兩個導向支架,所述導向支架相互平行地固定于所述轎廂的一與所述直梯相對的側面上,每一所述導向支架的端部設有一與所述直梯的扶手卡接的卡塊,并且當所述卡塊靠近所述支撐架時,所述卡塊和所述支撐架相隔開。本實用新型用于風力機塔筒的微型載人升降機中轎廂與直梯扶手之間采用夾靠式連接方式,使載人升降機靈活地在風機塔筒內升降。此外,本實用新型同時也保證了轎廂與直梯之間的相對位置。因此更增加了穩定性,保障了人員安全。
文檔編號B66B7/02GK202518907SQ201220059948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2日
發明者范兆驥 申請人:上海東銳風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