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體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殼體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殼體結構包括二連接件、一本體以及一導電件。本體設置于二連接件之間。導電件埋設于本體,并與二連接件電性連接。本發明還揭示一種應用上述殼體結構的電子裝置,本發明揭示的殼體結構及應用上述殼體結構的電子裝置,具有能夠兼顧防水性能及靜電防護的能力。
【專利說明】殼體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殼體結構,且特別涉及一種靜電防護用的殼體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手持式的電子裝置,例如有手機、數碼相機與數碼攝影機等。為了避免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對殼體內部的電子元件所帶來的影響,傳統方式會在殼體內部放置一定數量的導電螺絲,以將累積在殼體表面上的靜電經由導電螺絲導向接地端。
[0003]以手持式的防水電子裝置來說,其導電螺絲的接地設計常常會擠壓防水橡膠,造成防水橡膠容易變形;或于鎖固時導電螺絲的螺牙容易磨損防水橡膠導致破裂。因而在強大的水壓下進行操作時,防水性能將大幅降低。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殼體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可兼顧防水性能及靜電防護的能力。
[0005]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種殼體結構,包括二連接件、一本體以及一導電件。本體設置于二連接件之間。導電件埋設于本體,并與二連接件電性連接。
[0006]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種殼體結構,包括二連接件、一本體以及一導電件。本體設置于二連接件之間。導電件埋設于本體,并與二連接件電性連接。導電件包括一凸部以及延伸有一延伸部,凸部的兩端突出并顯露于本體的相對兩側,且分別電性連接二連接件,延伸部固定于本體。
[0007]根據本發明的再一方面,提出一種應用上述殼體結構的電子裝置。
[0008]綜上,本發明揭示的殼體結構及應用上述殼體結構的電子裝置,具有能夠兼顧防水性能及靜電防護能力的功效。
[0009]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殼體的示意圖;
[0011]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殼體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12]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殼體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13]圖4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殼體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0015]本實施例的殼體結構,是利用一體化的埋入設計,將導電件整合至殼體結構中,以使電子裝置兼具有防水及靜電防護功能。舉例來說,殼體結構的本體例如是塑膠構件,而導電件與本體可藉由模內射出(insert mold)工藝相結合為一體,或導電件可嵌入于該本體內,使得導電件與本體的接合處為完全緊密的狀態,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性能。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導電件與本體的接合處為完全緊密的狀態,亦可藉由密合膠相接合,以獲得較佳的防水性能。
[0016]以下提出各種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僅用以作為范例說明,并非用以限縮本發明欲保護的范圍。
[0017]請參照圖1,其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殼體結構100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殼體結構100所形成的電子裝置10為數碼相機,當然,電子裝置10亦可為數碼攝影機、具有影像擷取功能的移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筆記型計算機,或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電子裝置。以下將以數碼相機所用的防水殼體來做說明
[0018]由殼體結構100的前方沿著透視的方向往殼體結構100的內部觀看,可得到放大區域A中的剖面結構,其中殼體結構100包括二連接件110及120以及一本體130。本體130設置于二連接件110及120之間。而放大區域A中的剖面結構亦可由殼體結構100的其他方位(例如后方或側面)沿著透視的方向往殼體結構100的內部觀看,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0019]連接件110可為殼體結構100的邊框,為金屬材質或電鍍金屬的制品。本體130可為塑膠結構的制品,例如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制成,厚度較厚且強度加強。當然,本體130亦可為其他結構,以保護殼體結構100內部的電子元件。連接件120例如為與系統接地面相連接的金屬片或是彈片,以提供靜電疏通所需的路徑。
[0020]以下為介紹本實施例的殼體結構100,其包括一埋設于本體130中的導電件140。導電件140與二連接件110及120電性連接,因此可將累積在殼體結構100表面上的靜電經由導電件140導向接地端。
[0021]本實施例的導電件140與本體130可藉由模內射出(insert mold)工藝相結合為一體,使得導電件140與本體130的接合處為完全緊密的狀態,即導電件140與本體130為一體成型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導電件140例如可為金屬材質或導電橡膠材質的導電材質,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0022]接下來,請參照圖2,其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殼體結構101的分解示意圖。導電件140包括一凸部142,凸部142的兩端141及143突出并顯露于本體130的相對兩偵牝以使凸部142的兩端141及143分別與二連接件110及120電性連接,因此可將累積在殼體結構100表面上的靜電經由凸部142導向接地端。在此,凸部142例如可為金屬材質或導電橡膠材質的導電材質,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0023]此外,導電件140延伸有一延伸部144。本體130具有一接合開槽135 (即位于第一接合部131與第二接合部133之間的槽部分),且延伸部144嵌入于本體130的接合開槽135內。其中,延伸部144的厚度等于本體130的接合開槽135的厚度或略大于接合開槽135的厚度,讓延伸部144插入時與接合開槽135緊密地嵌合。而延伸部144的一側固定在本體130的第一接合部131,延伸部144的另一側固定在本體130的第二接合部133,以使延伸部144嵌入并壓接于第一接合部131與第二接合部133之間。因此,凸部142可藉由延伸部144與本體130相互嵌合,使得接合處為完全緊密的狀態。[0024]接著,請參照圖3,其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殼體結構102的分解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確保導電件140與本體130的接合處為完全緊密的狀態。本體130與導電件140的接合處以一密合膠152/154相結合。舉例來說,密合膠152涂布并填滿于本體130的第一接合部開槽132中,而密合膠154涂布并填滿于本體130的第二接合部開槽134中。凸部142的兩端141及143突出并分別顯露于密合膠152與密合膠154之外,以使凸部142的兩端141及143與二連接件110及120電性連接,因此可將累積在殼體結構102表面上的靜電經由凸部142導向接地端。
[0025]接著,請參照圖4,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殼體結構103的分解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殼體結構103更包括二接合件162、164,分別設置在凸部142的二端141、143及與此二端141、143相對的連接件110、120之間。當然,亦可根據實際需求而僅于連接件110與本體130之間使用接合件162,或僅于連接件110與本體130之間使用接合件164,在此不作限制。二接合件162、164例如可為軟質的導電泡棉、導電布或導電橡膠,以緩沖接合時的擠壓或形變。舉例來說,導電件140的相對兩側分別有接合件162與接合件164。接合件162電性連接于連接件110與凸部142的一端141之間,而接合件164電性連接于連接件120與凸部142的另一端143之間。
[0026]當連接件110、120本身為彈片或具有彈性時,則可直接以凸部142的兩端141及143分別接觸二連接件110及120。或是,凸部142為導電橡膠或具有彈性時,亦可直接以凸部142的兩端141及143分別接觸二連接件110及120。
[0027]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連接件; 一本體,設置于該二連接件之間;以及 一導電件,埋設于該本體,并與該二連接件電性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與該導電件以一模內射出成形或以一密合膠結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導電件包括一凸部,該凸部的兩端突出并顯露于該本體的相對兩側,且分別電性連接該二連接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凸部為金屬材質或導電橡膠材質。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接合件,設置于該凸部的至少一端及與該至少一端相對的該連接件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接合件為導電泡棉或導電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導電件延伸有一延伸部,該本體包括一第一接合部與一第二接合部,該延伸部設置于該第一接合部與該第二接合部之中。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導電件為金屬材質或導電橡膠材質。
9.一種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連接件; 一本體,設置于該二連接件之間;以及 一導電件,埋設于該本體,并與該二連接件電性連接; 其中,導電件包括一凸部以及延伸有一延伸部,該凸部的兩端突出并顯露于該本體的相對兩側,且分別電性連接該二連接件,該延伸部固定于該本體。
10.一種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或9所述的殼體結構。
【文檔編號】H05K3/02GK103987215SQ201310050793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8日
【發明者】盧志勇, 黃玉誠 申請人: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