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路組件及制造該電路組件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到一種用于顯示裝置、圖象讀出裝置、記錄磁頭以及光發射元件陣列等之中的電路組件以及用于制造這種電路組件的方法。
電路組件頻繁地應用于幾乎是所有方面的電子裝置或設備之中。典型的應用實例有包括液晶顯示設備、等離子設備、DMD和電化學設備的顯示設備;包括有由非晶硅組成的薄膜型讀出裝置以及被提供有由多個IC芯片組成的陣列的多觸點型讀出裝置的圖象讀出裝置;包括有熱頭和噴墨頭記錄頭;以及包括有LED陣列、電子放電設備陣列的光發射設備陣列。
為了很容易地理解一個電路組件,作為一個例子,將描述這種電路組件在與液晶設備相關方面的應用。
圖1示出了(作為一個電路組件的例子)液晶顯示裝置,該裝置包括一個液晶面板(第一電路基底)P和用于被連接到所述液晶面板P上的液晶驅動器7(第二電路基底)的TAB薄膜的組合。
特別是,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1包括一個液晶顯示面板P,所述的液晶顯示面板P由其上設置有數據電極的玻璃基底2和其上設置有掃描電極的玻璃基底3組成。所述的玻璃基體2和3形狀不同,所述的玻璃基底2從另一玻璃基底3的上緣和下緣伸出,而所述的玻璃基底3從所述玻璃基底2的左緣處伸出。在所述玻璃基底2的一個表面上提供的大量的帶狀數據電極5。而在另一個玻璃基底3上提供有大量的類似帶狀的掃描電極6。這些電極5和6相互組合構成了適用于多路轉換驅動的一個矩陣電極結構(只示出了其中的一部份)。這些電極5和6延伸到所述玻璃基底2和3的邊緣處,以使所述數字電極5暴露在所述玻璃基底2的上周邊和下周邊之外,使所述的掃描電極6曝露在所述玻璃基底3的左周邊之外。所述的玻璃基底2和3彼此相對設置,從而使用在其表面所設置的電極將所述的液晶夾持在中間。
對于這樣一個液晶面板P,它被連接到用于液晶驅動(第二電路基底)7的TAB薄膜上,圖2A—2C分別示出了這樣一個薄膜7的俯視圖、仰視圖及其厚度方向的剖視圖。
參看圖2A—2C,所述的液晶驅動TAB薄膜7由例如是聚酰亞胺等的軟基底薄膜7a組成,其上具有例如由圖形銅箔電極構成的輸入端7b和輸出端7c,并利用TAB在所述端7b和7c之間安裝了液晶驅動IC芯片(驅動半導體)7d,所述7d分別與7c和7d相連接。利用液晶驅動IC芯片7d將輸入給所述TAB薄膜7的輸入端7b的信號轉換成規定的波形,然后提供給所述液晶面板P的電極5和6,從而驅動所述的液晶面板P,以顯示各種數據。通過把一個薄膜載體磁帶沖壓成一個柔性電路基體可以形成所述的基膜7a。通過將在所述基膜7a上形成的銅箔或薄膜蝕刻成預定的圖形然后利用Au或Sn進行電鍍和以形成所述的輸入端7b和7c。如圖7c所示,所述基膜7a的一部分可以去掉以提供具有部分伸出結構或與所述基膜7a相分離并通常使用合成橡膠或樹脂包覆起來的輸入端7b,從而避免作用于所述基膜的外部應力直接作用到所述輸入端7b上。也可以為輸出端7c提供類似的伸出結構或與基膜7b的隔開。
上述液晶驅動TAB薄膜7和液晶面板P可以下述方式相互連接。所述的TAB薄膜7和所述的面板P分別提供有一個校準標記,用于二者之間的位置校準。圖3是一個簡要的側面視圖,用以表示位置校準的方式。為了進行連接,使用了一個各向異性的電導膠(構件)9。
所述的校準裝置包括一個用于載有所述液晶面板P的液晶面板校準單元100,對所述單元100進行排列,以使其能在三維方向上任意移動。另外,所述裝置還包括一個TAB校準單元101,用于載有所述的液晶驅動TAB薄膜7,并且對所述單元101進行排列,以使其可以三維地任意運動。所述裝置還包括一個攝像機10,用以監視所述液晶面板P和所述TAB薄膜7的位置,從而使得可以在垂直光照的情況下觀察到所述液晶面板P上的校準標記(此后稱之為基底側標記或面板側標記)并在側照光的情況下觀察到所述TAB薄膜7上的校準標記(此后稱之為TAB側標記)。這里,所述的垂直光照形式是在一個物鏡和圖象形成位置之間放置一面鏡子時通過一個物鏡將光照射到一個目標上,而所述的側光照則是利用傾斜板射到所述目標上的光照照射所述目標的暗場光照。上述兩者在光學顯微鏡領域中都是公知的見“Kogaku GijutsuHandbook”(光學技術手冊)第852頁(由Asakura Shoten K.K公開)。
如圖3所示,所述攝像機10被設置在所述液晶面板P的背側(所述液晶驅動TAB薄膜7的相對側),從而通過所述的玻璃基底3觀察到所述基底側標記,并通過玻璃基底3和在所述基底上形成的透明薄膜(透明導電薄膜和不均勻性導電膠等)觀察到所述TAB側標記。
下面描述有關位置校準的操作。
所述的液晶面板P被設置在所述液晶面板校準單元100上,而所述的液晶驅動TAB薄膜7被設置在所述TAB校準單元101上。這樣,通過所述攝像機10識別所述的TAB側標記和所述的基底側標記,來計算兩個標記之間的位置偏差量。根據所述的位置偏差量,兩個或其中的一個校準單元可以被移動,以在所述的液晶面板P和所述的TAB薄膜7之間執行一個位置調節,借此,利用所述TAB薄膜7的輸出端7C使所述液晶面板P的電極5和6的位置相互校準。
上述數據電極5和掃描電極6可以由ITO等的透明電極或金屬電極構成。
在所述電極5和6是由所述透明電極組成的情況下,所述的基底側標記也可以由相同的透明電極材料組成。其結果是在利用垂直光照進行觀察的情況下,所述基底側標記和所述玻璃基底2和3之間的反差變得很小,同時,它還要取決于所述透明電極的厚度,這樣就使得利用所述攝像機10去識別所述的圖象變得非常困難。
另一方面,在所述電極5和6由金屬電極組成的情況下,可以看到由所述TAB側標記被不透明的金屬電極所阻塞,所以執行位置校準是不可能的,圖4A和4B是簡要示圖,它示出了在攝像機10的取景器中所觀察到的圖象,在TAB側標記11不能與圖4A所示出的電極6相互校準的情況下,該標記可以被識別,然而,在標記11被圖4B所示的電極6遮擋住時,利用所述攝象機進行的圖象處理被阻止,從而使所述位置校準成為不可能的。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已經解決了上述問題并且允許一個精確位置校準的電路組件。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即使在使用一個簡單結構的校準標記的情況也能精確地進行位置校準的電路組件。
本發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生產所述電路組件的方法。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主要方面,所提供的電路組件包括在其上具有多個第一電極的透明的第一基底,和在其上具有多個第二電極,并且至少是部份地與所述第一基底相重疊,從而使相互對應的第一和第二電極相互重疊并且使它們彼此相互電連接的第二基底;其中,所述第一電極具有一個光傳導層和一個與所述光傳導層疊層配置的不透明層,并且與所述第二基底相重疊的部份第一電極至少部份地包括一個光傳導部份,和第一或第二基層具有一個校準標記,該標記在與第一電極的光傳導部分相對應的部分的位置上。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生產電路組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個光傳導第一基底,該第一基底有一組第一電極,這組第一電極包括一個具有一個光傳導部分的第一電極和一具有不透明部分的第一電極,提供一組具有一個第二電極和一個校準標記的第二基底,利用放置在第一和第二基底間的膠把第一和第二基底疊加起來,借助于所述校準標記來校準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位置,并且第一和第二基底粘接到一起。
對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的敘述進行研究之后,本發明的目的、特性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明確。
圖1是一個簡略的平面圖,它示出了包括電路組件的設備。
圖2A—2C是用于一個電路組件的TAB片的一個俯視圖,一個顛倒的平面圖和一個側剖視圖。
圖3是一個用于一個電路組件的位置校準設備的側面簡略圖。
圖4A和4B通過一個用于一個電路組件的位置校準的攝像機所觀察到的圖像。
圖5是一個簡略的部分平面圖,示出了一個根據本發明的電路組件的實施例。
圖6是一個基底的例子的簡略平面圖,該基底是用于根據本發明的一個電路組件的基底。
圖7是根據本發明電路組件的一個實施例的一個簡略截面圖。
圖8是一個流程圖,該流程圖描述了一個生產本發明的電路組件的方法的實施例。
圖9是一個液晶顯示設備的簡略平面圖,該液晶顯示設備包括本發明的電路組件的第一實施例。
圖10是一個第一基底的簡略平面圖,這個第一基底用于電路組件的第一實施例。
圖11是一個第二基底的簡略平面圖;該第二基底用于電路組件的第一實施例。
圖12是一個未進行位置校準的電路組件的簡略平面圖的一部分。
圖13是一個位置校準后的電路組件的簡略平面圖的一部分。
圖14是由用于所述電路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一個第一基底的相反一側看去的簡略平面圖。
圖15是一個第二基底的簡略平面圖,該第二基底用于所述電路組件的第二實施例。
圖16是一個未進行位置校準的電路組件的簡略平面圖的一部分。
圖17是一個經過位置校準的電路組件的簡略平面圖的一部分。
圖5是一個部分簡略的平面圖,它示出了本發明的電路組件的一個實施例。
該電路組件包括一個光傳導第一基底203,在其上設置了第一電極200。每個第一電極200具有一個不透明部分201和一個透明部分202。
該電路組件還包括一個第二基底207,該第二基底上設置了第二電極217和一個校準標記209。
圖5示出了執行位置校準步驟的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狀態,從而使得所述標記209的主要部份與第一電極202中的一個相重疊。但是如果第一基底203沿X方向移動或第二基底207沿著與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就可以建立起一個位置相應關系,即相應的第一和第二電極分別地相互重疊,并且標記209免于與第一電極中的任何一個相重合。對于電極連接來講,這是一個適當的位置。
在這個實施例中,與校準標記209相對應的每個第一電極200的一部分是光傳導部分,從而使得,即使在所述標記209和第一電極重合以至于在校準步驟的過程中可以避免錯過標準209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光傳導部分識別標記209。
校準標記209可以被設置成與第一電極200相接觸(即第一電極中的一個),如圖5所示,或者,校準標記也可以被設置成與第一電極相分離。但是,在設置多個(第一或第2)基底以用于和圖1所示之其它類型的基體相連接的情況下,所述標記209最好被設置成與所述第一電極接觸或與其極其靠近。
在第一基底203上設置標記209也是可能的,并且第二基底207本身也可以用作與第二基底207有關的校準標記。最好提供僅用于下述實施例目的的并具有各自校準標記的第一和第二基底。在這種情況下,這兩個專門的校準標記被設置,從而使得它們在適合電連接的校準的位置不相互重疊。
所有第一電極200不需要提供一個光傳導部分,但是最好在位于末端側的一個第一電極帶有一個光傳導部分。
可以被設置在第一基底203的標記最好不透明并且最好被設置在與第一電極200的不透明部分201沒有聯系的位置。
圖6是這樣一個光傳導第一基底的例子的部分簡略平面圖。
圖6示出了4個陣列,其中每個陣列由一定數量(n)電極構成,這些電極包括B側的一組光傳導電極(b)和位于中心區A的一組不透明電極(a)。因此,每個系統包括一組(n=b+a)電極。
數a至少是1,最好是2或更多,更好的情況是4或更多,但是如果它被提供有所需要的與這些電極相對應的區域,那么在各個區域中就不再需要提供在區域B中所需的光傳導電極。
在所述電極中,至少位于A區域的電極被連接到功能元件,例如顯示象素,光電轉換元件和光發射元件。位于B區域的電極也可以連接到功能元件上。但是,該電極可以是不與這種功能元相連的虛構電極。
每個B區域被提供的寬度(即在設置方向上的長度)為PT1,所述PT1最多是A區域的寬度PT2的1/10,最好為1/20,更好的情況下是1/50。
相臨陣列可以設置成距離PT3,PT3要大于PT1,從而在其中的每個都具有PT3一半寬度的兩個區域中提供每個校準標記230,以允許高密度的配置。
每個電極可以具有5—800μm的寬度,最好是20—250μm,并且每個相鄰電極的距離可以設置為5—800μm,最好是20—250μm。
上述電極的尺寸,間隔和設置數,可以適當地用于圖1或圖6中示出的電路組件,圖中一個基底(2,3或203)與多個其它基底(7)相連接,從而允許簡單組合。
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一個電路組件的部分截面簡圖,該電路組件處于校準之后和粘接(電連接)之前的狀態。該結構可以被理解為當圖6所示之基底與圖2A—2C所示之基底相互重合時,在圖6中沿點劃線Z—Z所取的截面圖。
所述電路組件包括B區域中的光傳導電極212d,和包括有一個非光傳導導電層211以及一個光傳導導電層212的不透明電極。
不透明電極217設置在相對的第二基底207上,在所述第二基底207上,在與所述區B相對應的區域內還設置有一個不透明電極217d和校準標記209。
在所述的基底203和207之間設置有異向性的導電膠250,該導電膠具有導電性能良好的顆粒251和粘膠樹脂252,所述粘膠樹脂可以是例如熱固性樹脂、光固性樹脂或熱—光固性樹脂的可恢復型樹脂或不可恢復型樹脂。當為了粘接而將兩個基體相互擠壓到一起時,通過具有良好導電性能的顆粒251,使所述兩個基底上的電極相互電連接起來。
在所述區域B中的電極是虛構電極的情況下,例如即使是由于一個熱變形或壓力而產生使所述兩個基底分開的力,所述力也會被電極吸收,從而穩定所述電極(211、212)和電極(217)之間的連接。
用于本發明中的第一基底可以是一個光傳導基底,該基底可在至少在進行位置校準的區域內為光傳導的。
特別是,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由諸如是玻璃、石英、礬土或樹脂等光傳導材料構成的一個條形基底。
在本發明中使用的所述第二基底可以是光傳導的、也可以是光非傳導的、可以是剛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
所述剛性基底可以由類似于所述第一基底的材料、陶瓷或金屬組成,所述的柔性基底材料可以包括聚酰亞胺、聚脂和環氧玻璃。
所述的第一電極最好由一個分層結構構成,該分層結構包括一個光傳導層和一個以該順序或相反順序設置的非光傳導層。
所述的光傳導層可以例如是由氧化錫、氧化銦或ITO(indiumtin oxide)組成。所述的非傳導層可以包括諸如鋁、鉻、鉬、鎢、鈦、銅、金、銀或白金等金屬或這些金屬單獨或含有適當量的諸如硅、氮和氧的合金。
在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光傳導”和“透明”涉及到了允許傳導位置校準所使用光的所需級別。術語“非傳導”或“不透明”涉及到用于位置校準中斷光傳導的等級,從而提供一個適當的對比等級。光傳導和非光傳導材料相互接合的最佳例子可以包括一個透明金屬氧化物和一個金屬的相互結合,從而在所述光傳導電極和非光傳導電極或校準標記之間提供一個足夠的對比。
圖8示出了產生依據本發明的電路組件的工藝的一個實施例的流程。
根據所述工藝,提供第一基底(S11),在其上形成一個光傳導導電膜(S12),并在其上形成一個非光傳導導電層(S13)。然后,有選擇地對所述光傳導和非光傳導膜進行蝕刻以提供電極模式(S14、S15)。
另一方面,提供第二基底(S21),在其上形成并構型一個非光傳導導電膜(S22、S23)。
在步驟S13和S14,同時形成多個校準標記。
在另一方面,單獨提供一個異向性導電膠(S33),利用至少在一個基底上的所述膠將第一和第二基底相互疊加到一起(S41),并通過肉眼觀察將它們進行粗略的位置校準(S42)。
然后,使用帶有校準標記儀器的攝像機執行精確的自動校準(S43)。
在完成了所述的位置校準之后,在兩個基底上的電極被相互擠壓粘接到一起,從而避免了位置偏移。此時,可以對所述的膠進行固化以保證粘接的可靠性。
可以利用適當的其它步驟來替換相應的步驟,也可以插入某些附加步驟。詳細情況可以通過下面將要描述的特定實施例來理解。
用于自動校準的攝像機最好是能夠允許垂直照射和暗區照射型的,并最好提供有一個數據處理電路,用于計算校準標記的位置偏移,并最好還有一個驅動單元,用于驅動載有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的校準單元。第一實施例下面,參照圖9—13來描述本發明的第一特定實施例。其中,使用相同的標號來標識和圖1—3中相同的構件,因此將省略有關描述。
圖9的平面圖示出了包括有依據本發明電路組件的一個液晶顯示裝置。
圖10是圖9所示液晶顯示裝置一部份(RMK2)的局部放大視圖,它示出了在構成所述部份(RMK2)的一個玻璃基底3上構成的電極圖形。
圖11是圖9所示裝置一部份(RMK2)的放大視圖,它示出了在一個TAB膜27上構成的一個電極圖形。
根據本實施例的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一個液晶面板P1,用于承載一個驅動IC芯片的TAB膜27,以及總線基底BSS、BSO和BSE。四個TAB膜27被連接到所述總線基底BSO上,從而使得在其上的IC芯片27d通過所述總線基底BSO帶有用于奇數數據電極的顯示數據和用于所述芯片27d本身的驅動信號。
類似的,所述總線基底BSE也具有傳送用于偶數數據電極的顯示信號和用于與其相連接的IC芯片27d的驅動信號的功能。
所述的總線基底BSS與11個TAB膜27相連,并且也能夠傳送諸如時鐘脈沖、地址數據和基準電壓等信號的功能,從而使得在所述膜27上的IC芯片27d產生提供給所述掃描電極的信號。
現在,參考例如由RMK2所標明的一個區域內的一個TAB膜27來進一步解釋。
所述液晶面板P1的玻璃基底3被提供有大量的其中的每一個都呈條形的掃描電極20,如圖10所示。位于所述玻璃基底3中間區域A內的掃描電極20都具有一個透明電極21和一個金屬電極22的疊層結構,并且大量的電極都延展到所述玻璃基底3邊緣或周邊(暴露部份)。另一方面,在所述區域A外兩側的所述掃描電極20在外側區域BR和BL內具有這種包括高達其中點的一個金屬電極的疊層結構,并且具有由透明電極21所構成的單一層結構。(在圖中,所述疊層結構的電極是用剖面線表示的)。所述金屬電極20的作用是降低所述電極20的電阻,以增加所述液晶面板的驅動速度。在這個實施例中,所述透明電極21與所述金屬電極20具有相同的寬度,其整個寬度上被覆蓋有所述的金屬電極22。本實施例中的液晶面板P1被設計成由位于所述區域A中的電極20驅動,而兩側區域BR和BL中的電極20不參與驅動,從而形成了所謂的虛構電極。
兩個側區BR和BL分別被提供有面板側標記(第一校準標記)23。所述的面板側標記23形成于所述最外電極20的外側并臨近所述的最外電極20,并且呈四方形狀。圖10示出了僅考慮到一個玻璃基底3的結構,但實際上,另外一個玻璃基底2也被提供有類似形狀的數據電極和面板側標記,從而和連接到所述數據電極上的TAB膜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個電路組件。
與所述玻璃基底3一起構成所述電路組件的TAB膜(第二電路基底)27包括有TAB側標記(第二校準標記)29,關于這點將參考圖11加以描述。
所述TAB膜具有與傳統的結構非常相似的結構,包括有一個基膜(基底)27a,輸入端27b(圖11中未示出),輸出端27c和安裝在所述輸入端和輸出端之間的液晶驅動IC 27d(圖11中未示出)。輸出端27中的每一個都呈條形,并利用將Au或Sn鍍敷在條形銅箔上而形成。所述輸出端27C的數量及其間距與所述玻璃基底3上所述電極20的數量和間距相對應。所述最外輸出端27C中的每一個都被提供有一個在與其相互接觸處內形成的TAB側標記20。所述的TAB側標記是用與所述輸出端27C相同的材料構成的。特別是,在進行蝕刻以構型所述的輸出端27C期間,保留所述的標記27不被去除。在該實施例中,在如下這樣一些位置處形成所述的面板側標記23和所述的TAB側標記29,即在所述液晶面板P1和所述液晶驅動TAB—膜27的近似校準和粘連狀態下相互不重疊的位置處形成所述標記。特別是,兩個TAB側標記的設置間距等于兩個面板側標記23之間的間距,并且如圖13所示,標記29和標記23在正常的粘連位置處沿電極20的長度方向彼此間有一個偏移。
下面參考圖12和圖13來描述在所述液晶面板P1和所述TAB膜27之間執行位置校準的步驟。圖12示出了在位置校準期間的一個中間步驟,而圖13示出了在所述位置校準(一般位置校準狀態)后的狀態。
特別是,圖12和13示出了一種狀態,在該狀態下,當通過所述攝像機的取景窗從所述面板P1的玻璃基底3的后側進行觀察時,所述面板P1的玻璃基底3是重疊的,并隨著圖11所示TAB膜27的筆直向上的前表面向下指向它的前表面,從而示出了所述玻璃基底3的區域BR和所述TAB膜27的區域CL。
現在,在把所述的TAB膜27和所述液晶面板P1(特別是所述玻璃基底3或2)進行連接的情況下,所述的液晶面板P1被安裝在所述液晶面板校準單元上,而所述的TAB膜27被安裝在所述TAB校準單元上。所述的安裝操作可以使用裝置自動執行,或可以由一個操作人員手工完成。在這個例子中,必須大致判斷一下在兩個校準單元X方向上的位置,從而使所述TAB側邊校準標記被置位在所述區域A的外部,特別是要設置在所述BR區域BL區的外部,以避免和所述的金屬電極重疊。
同時,在Y方向上執行粗略的位置調節,以使所述電極20的區域和電極27C的區域重疊,以進行連接。在粗調節狀態下,如圖12所示,所述TAB側輸出端27C和所述的玻璃基底側電極20仍然偏移(d1)。
然后,當使用攝像機等開始進行自動精確調節時,利用所述攝像機通過所述的透明玻璃基底3、異向性導電膠9和基膜27a來識別利用上述粗略校準而放置在大致適當位置上的TAB側標記29,并通過所述玻璃基底3來識別所述面板側標記23。由所述攝像機獲得的圖象識別數據被傳送給一個數據處理電路(未示出),在該電路中計算標記23和29之間的偏移(量)。所述的偏移傳送給一個校準驅動單元,利用該單元,執行兩個校準單元的精確位置調節。可以通過移動所述液晶面板校準單元和所述TAB校準單元中的一個或兩個執行所述的精確校準。在精確調整之后,所述標記23和29被放置在其正常位置處,在此位置處,其彼此間在所述電極20長度方向上的間距等于一個規定距離,并避免了所述電極20在寬度方向上的偏移,如圖13所示。因此,在精確調整之后,消除了在所述TAB側輸出端27C和玻璃基底側電極20之間的偏移dl。
順便說說,在把所述的玻璃基底2和TAB膜27設置到一個位置校準裝置上以前,可以把所述的異向性導電膠(膜)施加或輸送到所述基底2或3的至少一個上面,從而可以在位置校準以后,直接利用一個熱壓頭(未示出)將所述的玻璃基底2或3與所述的TAB膜27在其正確位置處彼此熱粘合到一起。
在上面的描述中,僅參考圖12和13描述了(在所述區域BR和BL中)一側上校準標記23和29的位置校準,同樣可以使用(在所述區域BL和CR中)另一側上的校準標記23和29執行類似圖象識別和位置校準。通過使用在兩側上的校準標記來執行所述圖象識別和位置校準,可以實現更精確的位置校準。
根據該實施例,面板側標記21是由金屬制成的,而在區域B中的電極20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即不是金屬電極),可以利用一個較大的反差來識別所述的面板側標記23。因此,即使是利用攝象機進行圖象識別中執行一個垂直下降光照時,所述的圖像識別精度也不會像在傳統情況那樣受到透明電極厚度的影響,所以,改善了在所述液晶面板P1和TAB膜27之間進行位置校準的精度。
一般說來,在如本實施通過液晶面板P1來識別所述TAB側標記29的情況下,當所述的TAB側標記29與諸如是金屬電極的不透明電極相互重疊時,就不可能對圖象進行識別。但在這個實施例中,所述的玻璃基底2和3都被提供有一個透明區域BR和BL,所以,只要它們處于所述BR和BL區域之內,所述的TAB側標記29可以被識別,所以,上述的問題就可以被排除了。
另一方面,可以在形成金屬電極22的步驟中可很簡單地形成所述面板側標記23,從而使得形成該標記23的附加步驟可以省略,由此,避免了液晶面板P1生產費用的增加及生產步驟的復雜性。
在這個實施例中,形成了所述面板側標記23和TAB側標記29,從而使得即使在它們正常連接位置處,它們中間也有一個規定的間距。其結果是,所述液晶面板P1和TAB膜27中僅有一個被設置在它們的校準單元上的情況,或是兩個都被放置在所述校準單元上,但所述校準標記23和29中的一個已被所述攝像機識別范圍以外存在的其它標記所識別。在這種情況下,若所述的標記23和29被設計得不具有在其正常位置處的間距,那么上述的狀態就會被錯誤地識別成表示已經完成了所述的位置校準。在本實施例中,這個問題可以得到避免。
另外,在這個實施例中,可以在所述的液晶面板P1和TAB膜27之間自動執行連接,以減少制造成本。第二實施例下面結合圖14到17來描述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
與所述第一實施例相似,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具有如圖9所示的結構,包括有一個液晶面板和一定數量的TAB膜。
在這種液晶面板P2的玻璃基底3的一個表面(前表面)上,如圖14所示提供有大量的電極30。但是,與涉及到第一實施例的圖10不同,圖14示出了從所述前表面相反的反向面所看到的視圖。在所述的相反面上形成有多個電極30。所述的電極30呈條形形成于中心區A,并且有透明電極31和金屬電極32的疊層結構。所述電極30一直延伸到所述玻璃基底3的邊緣或周邊(暴露部份)。在所述區域A內的周邊區域內,僅沿其側邊區域,每個電極30具有由透明電極31和金屬電極32構成的疊層結構,而在其中心細長區域內,每個電極30具有由透明電極31構成的單層結構。除了周邊區域(暴露區域)以外,所述的金屬電極32與透明電極31具有同樣的寬度,且所述透明電極31的整個寬度由金屬電極32所覆蓋。另一方面,在兩個側區B1和B2中以及在所述玻璃基底3的周邊區內,形成了矩形的透明電極的大寬度部份33。每個大寬度部份都被提供有兩個面板側肉眼觀察標記35,用于利用肉眼進行觀察。所述面板側肉眼觀察標記35彼此平行并以規定間隔形成,并且是與所述金屬電極32相同的材料構成的。另外,在一個(右)側區域B1,除了其周邊區域以外,多個(在圖14中是4個)電極30中的每一個都具有疊層結構,即以與區域A中相類似的形式構成了透明電極31和金屬電極32的疊層結構。所述電極30的透明電極31與所述與所述的大寬度部份33進行電連接。另一方面,在另(右)側區域B2之內,除了所述玻璃基體3的周邊區域以外,僅形成了一個具有由透明電極31和金屬電極32構成的疊層結構的電極30,以和所述大寬度部份33進行電連接。另外,在所述區域B1和B2的外側,以圓點的形式并以與所述金屬電極相同的材料形成了多個校準標記(第一校準標記)36,該校準標記36被用作由所述攝像機進行識別的圖象(該標記在后面稱之為“面板側自動校準標記”)。圖14示出了僅與一個面板基底3相關的結構,但是可以把類似形狀的電極和面板側標記提供給所述另一基底2。在這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液晶面板被設計成利用所述區域A中的電極進行驅動,而區域B1和B2中的所述電極30不必參與所述的驅動,這樣,就成了所述的虛構電極。
下面,參考圖15來描述所述TAB膜(第二電路基底)31的結構,特別是輸出端(電極)37c和校準標記38和39的形狀和位置。
所述的TAB膜37在其長度方向上具有間隔為S的二個基膜37a1和37a2。在它們水平方向的中心區域A中,所述基膜部份37a1和37a2被提供有一批條形的、其間距分別等于在所述玻璃基板3上的中心區域A內形成的電極30之間的間距的輸出端(電極)37C。所述輸出端37C被粘接到所述基膜部份37a1和37a2上。在與所述區域A相鄰的區域B1和B2內,分別形成多個(在圖15中是4個)輸出端37C。在所述區域B1中,以同樣的方式形成所述端37C,并且其間距與在所述玻璃基底3相應區B1內的電極30間距相同。另外,在所述區域B1和B2的每一個當中,在分別從左計數或從右計數的第三和第四個輸出端37C之間,形成了一個用于通過肉眼進行調節的校準標記(此后稱之為“TAB側肉眼觀察標記”)38。另外,在第一和第二輸出端37C處,分別形成了TAB側自動校準標記39。在這個實施例中,形成這些標記38和39的區域不被提供有基膜,但是在這個區域內可以形成這種基膜。使用與所述端37C相同的材料,即涂覆有Au或Sn的銅箔形成所述的標記38和39。特別是,在進行蝕刻以構成所述的輸出端37C期間,保留所述的標記38和39不被去除。其它的結構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結構。所述的輸出端與利用TAB所安裝的液晶驅動IC(未示出)相連接,所述的TAB還要連接到輸入端(未示出)上。在這個實施例中,所述面板側肉眼觀察標記35被設置在這樣一個位置處,即所述TAB側肉眼觀察標記38被放置在所述標記35之間而不會引起在所述液晶面板P2和所述TAB膜37之間正常校準情況下的標記35和38的重疊置位。另外,所述TAB側自動校準標記39和面板側自動校準標記36被設置在正常校準位置中,不會引起重疊置位。
下面參照圖16和圖17來描述在所述液晶面板P2和所述TAB膜37之間進行位置校準的步驟,其中,圖16示出了在位置校準期間的一個中間狀態,圖17示出了位置校準之后的(一般位置校準)的一個狀態。
現在,所述的液晶面板P2和所述的TAB膜37被分別安裝在所述的面板校準單元和所述的TAB校準單元上。然后,通過肉眼觀察它們的整個形狀,或是通過利用觀察一個面板側標記把一個玻璃基底移到規定的位置,靠著并沒動所述TAB膜,以對(所述面板的)玻璃基底和所述的TAB膜進行粗略的位置校準(圖16)。在此刻應執行所述的粗略校準,以使得所述TAB側肉眼觀察標記38和TAB側自動校準標記39處于所述區域A之外的區域內(即在區域B或區域B之外的區域內),從而不與所屬金屬電極32重疊。
然后,當開始自動精確調節時,利用所述的攝像機通過透明玻璃基底3和異向性導電膠9來識別所述TAB側自動校準標記39,并通過透明玻璃基底3來識別面板側自動校準標記36。來自所述攝像機的圖象識別數據被傳送給規定的數據處理單元,在該處理單元中計算標記36和39之間的偏移。所述的偏移被作為一個信號傳送給一個校準驅動單元(未示出),利用這個單元,通過移動所述液晶面板校準單元和TAB校準單元中的一個或兩個,可以執行兩個校準單元的精確位置調節。是否執行了所述精確位置校準是通過觀察肉眼觀察標記35和39的相對位置來檢查的。在完成了所述的位置校準之后,所述的液晶面板P2和所述的TAB膜37被彼此熱粘接到一起。在上述中,參考圖16和17僅僅描述了在一側上的校準標記36和39的位置校準,可以通過使用在另一側上的校準標記36和39執行類似的圖象識別和位置校準。通過使用在兩側上的校準標記執行圖象識別和位置校準,可以執行精確的位置校準。
下述的優良效果是利用本實施例獲得的。
根據本實施例,所述的面板側標記35和36是由金屬制成的,且靠近這些標記的區域B沒有金屬電極,這樣所述面板側標記35和36就可以相對于所述區域B以增加的反差被識別。因此,即使是在利用攝像機進行圖象識別過程中執行垂直下落光照時,圖象識別精度也不會像傳統情況那樣受到所述透明電極厚度的影響,從而改善了在所述液晶面板P2和TAB膜37之間位置校準的精度。
一般說來,如在該實施例中通過液晶面板2來識別一個TAB側標記39的情況下,當所述的TAB側標記39和諸如是一個金屬電極的不透明電極相互重疊時,是不可能對圖象進行識別的。但是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的玻璃基底2和3被提供有透明區域,所以,只要它們處于區域B內,所述的TAB側標記39可以被識別。所以避免了上述問題的發生。
另一方面,可以在形成金屬電極32的步驟中很容易地形成所述面板側標記35和36,從而可以不需要形成這些標記的附加步驟,因此,避免了所述液晶面板P2制造成本的增加和生產步驟的復雜化。
在這個實施例中,形成所述的面板側標記36和TAB側標記39,使它們即使是在正常的連接位置內也具有一個規定的間距。其結果是存在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在所述的液晶面板P2和所述的TAB膜37中僅有一個被設置在它們的校準單元上,其二是兩者都被設置在所述校準單元上,但所述校標準記36和39中的一個已經由于處于所述攝像機識別范圍之外的其它標記的存在而被識別。在這種情況下,若所述的標記36和39不被設計成在其正常位置內具有一個間隔,那么,上述狀態就會被識別成表示已經完成了位置校準。在這個實施例中,這個問題得以避免。
另外,在該實施例中,提供了肉眼觀察標記35和38,這樣,可以通過肉眼觀察來執行位置校準和位置確定。因此,通過與所述肉眼觀察相互結合的執行自動位置校準和位置確定,可以進一步改善位置校準的精度。另外,即使是在由于例如不完善的外形而引起的不能很好地識別所述的自動校準標記36和39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肉眼觀察執行位置校準。
在這個實施例中,可以自動執行所述液晶面板P2和所述TAB膜37之間的連接,由此減少制造成本。
順便說說,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金屬電極(特別是那些位于周邊區域之外的金屬電極)具有與所述透明電極相同的寬度,但這并不是必需的,實際上所述的金屬電極的寬度可以較小,并只沿著所述透明電極的邊緣覆蓋其一部份。另外,沒有被金屬電極覆蓋的透明電極的數量也可以不同于上述實施例所述。在上述實施例中,在區域B(BR和BL或B1和B2)中形成的電極被描述成虛構電極,但它們可以被用于驅動所述的(液晶)板。在這種情況下,希望通過例如作為一組的多個電極來降低所述電極的組抗。上述實施例被描述成應用于一個液晶顯示裝置,當然,這不是必須的,本發明通常可被應用于包括有透明基底(第一電路基底)和一個外部電路基底(第二電路基底)相互連接的電路組件。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在第一校準標記和在第一電路基底上靠近所述校準標記的一個區域之間給出了增強的反差。因此,即使是在所述垂直下降光照的情況下,通過識別所述的校準標記,也能利用簡單的圖象識別高精度地自動執行所述第一電路基底和第二電路基底之間的位置校準。
另外,在鄰近第一電路基底上第一校準標記的一個區域被制成透明的情況下,所述透明區域和所述第一校準標記之間的反差進一步增加,從而進一步保證了上述效果。而且,在第二電路基底上的第二校準標記可以通過第一電路基底加以識別,借此,進一步增加了位置校準的精度。
另外,當所述的第一校準標記是一個非光傳導標記時,利用肉眼觀察進行位置校準和位置確定變得容易了。其結果,自動位置校準和位置確定可以和肉眼觀察相結合地執行,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在兩個基底間位置校準的精度。
另外,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校準標記在這樣一個位置即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電路基底被正常校準并彼此相互連接狀態下所述標記相互不重疊的位置處被形成的情況下,很容易確認兩個電路基底的正常校準狀態,以進行適當連接。
另外,通過在所述第一電路基底上的透明電極層和金屬電極層的疊層結構內形成所述的電極,可以降低電極的電阻率,從而在第一電路基底上提供增加的驅動速度。在這個例子中,如果在所述第一校準標記附近的電極僅由透明電極構成,那么,在所述的校準標記和附近區域之間給出了增加的反差,從而保證了上述效果。上述第一校準標記可以利用與所述金屬電極相同的材料制成,由此,所述的校準標記可以和所述的金屬電極同時生成,因而不再需要為其附加步驟,并避免了生產成本增加和生產步驟的復雜化。
另一方面,通過在所述第一校準標記附近形成較大寬度的透明電極,所述的透明電極可以具有很低的電阻率,并適于用作類似于與所述金屬電極疊層的透明電極的驅動電極。
另外,通過使用與制造液晶顯示裝置相關的第一電路基底,可以提供具有上述優異效果的液晶顯示裝置。
另外,通過使用攝象機等自動執行第一和第二電路基底的連接,可以減少制造成本。
權利要求
1.一種電路組件,包括其中具有多個第一電極的一透明第一基底;和其中具有多個第二電極,并且至少是部份地與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重疊、從而使得相互對應的第一和第二電極相互重疊并彼此電連接的一第二基底,其中,所述的第一電極具有一個光傳導層,并具有一個與所述光傳導層疊層的不透明層,并且和所述第二基底重疊的第一電極部份至少部份地包括光傳導部份,和所述第一或第二基底在對應于所述第一電極光傳導部份的位置處具有一個校準標記。
2.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的液晶層包括一個透明導體,所述的不透明層包括一金屬。
3.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的標準標記包括一個不透明層。
4.如權利要求1的組件,其中,所述的光傳導層包括一個金屬氧化物,所述的不透明層包括一金屬。
5.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在所述的第二基底上具有第一校準標記,并且所述第一基底在所述光傳導部份附近具有第二校準標記。
6.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基底從由玻璃、石英、礬士和樹脂構成的組中選擇的一種材料組成。
7.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第二基底是柔性的。
8.如權利要求5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第一校準標記和第二校準標記被設置在這樣一種位置處,即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處于彼此正常連接狀態下,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校準標記相互不重疊。
9.如權利要求5的電路組件,其中,在所述第二校準標記附近的電極只包括透明電極。
10.如權利要求5的電路組件,其中,在所述第二校準標記附近的透明電極比其它透明電極較寬。
11.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利用導電膠將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粘接到一起。
12.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利用一種異向性導電膠將所述的第一基底和所述的第二基底粘接到一起。
13.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連接到所述第一電極上的一部份第二電極和所述的第二基底是分開的,由此,可以避免施加到所述第二基底上的外部應力直接作用到所述第二電極上。
14.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基底上,首先多個(n)第一電極按一個方向排列以形成一個電極陣列,并且,多個(m)第二電極陣列在第一基底的方向排列。
15.如權利要求14的電路組件,其中,每一個電極陣列包括在所述陣列兩端處具有所述光傳導部份的第一電極。
16.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第一電極光傳導部份具有在所述連接部份處所述第一電極寬度至少兩倍的寬度。
17.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電極包括缺少所述的光傳導部份,并連接到在所述第一基底上形成的功能裝置上的多個第一電極,還包括具有所述光傳導部份并不連接到所述功能裝置上的一個第一電極。
18.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電極包括具有所述的透明部份并用作一個虛構電極的第一電極,也被用作一個虛構電極的一個第二電極連接到所述的第一電極上。
19.如權利要求18的電路組件,其中,都被用作虛構電極的所述第一電極和所述第二電極彼此用異向導電膠相互粘接到一起。
20.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在一個長度范圍內配置所述的第一電極,所述長度包括指定給具有所述光傳導部分的所述第一電極的第一長度和至少10倍于所述第一長度并用于配置那些缺少所述光傳導部份的第一電極的第二長度。
21.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每個第一電極的寬度為5—800μm。
22.如權利要求21的電路組件,其中,相鄰的一對第一電極以5—800μm的間距配置。
23.如權利要求14的電路組件,其中,相鄰的一對電極以一個間距配置,從而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該間距的一半區域內設置一個校準標記。
24.包括權利要求1所述電路組件的一種顯示裝置。
25.包括權利要求1所述電路組件的一種圖象傳感器。
26.包括權利要求1所述電路組件的一種光發射裝置。
27.包括權利要求1所述電路組件的一種液晶裝置。
28.一種用于生產一個電路組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提供在其上具有一組第一電極的一光傳導第一基底,所述一組第一電極包括具有光傳導部份的一第一電極和具有不透明部份的第一電極;提供在其上具有一組第二電極并具有一個校準標記的第二基底;利用設置在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間的粘膠將二者重疊起來;利用所述的校準標記對第一和第二基底進行位置校準;和把所述第一和第二基底粘接到一起。
29.如權利要求1的電路組件,其中,一對所述透明第一基底彼此相對配置,并且一個液晶被設置在所述一對第一基底之間,以提供一個液晶顯示裝置,和所述第二基底有一個驅動半導體裝置,用于輸出施加到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的規定波形信號,以執行顯示。
30.如權利要求29的電路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電極包括在所述校準標記附近只具有透明部份的多個第一電極,這些電極不被提供用于驅動所述液晶顯示裝置的信號。
31.如權利要求29的電路組件,其中,放置在所述一對第一基底之間的液晶是一種鐵電液晶。
32.如權利要求29的電路組件,其中,利用一種異向性導電膠將所述的第二基底和所述的第一基底相互粘接起來。
33.一種位置校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提供第一校準單元,用于承載其上具有第一校準標記的一透明的第一電路基底,提供第二校準單元,用于承載其上具有第二校準標記的一第二電路基底;提供一個攝像機,用于對所述第一校準標記和第二校準標記進行圖象識別;計算第一和第二校準標記之間的偏移;和根據所計算的偏移,至少彼此相對地移動第一和第二校準標記中的一個,以執行第一和第二電路之間的位置校準;其中設置所述的攝像機,以通過所述的第一電路基底來識別所述的第二校準標記。
全文摘要
一種適用于構成例如液晶顯示裝置的電路組件,包括有其上具有多個第一電極的透明第一基底,其上具有多個第二電極的第二基底,并且所述第二基底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第一基底相重疊,從而使相互對應的第一和第二電極相互重疊并彼此進行電連接。所述的第一電極具有一個光傳導層,并且有一個與所述光傳導層疊層配置的不透明層。與所述第二基底重疊的部分第一電極至少部分地包括光傳導部分。所述第一或第二基底在其上與所述第一電極光傳導部分相應的位置處具有一個校準標記。
文檔編號H05K1/02GK1131751SQ9512179
公開日1996年9月25日 申請日期1995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1994年11月28日
發明者高橋雅則, 齊藤哲郎, 森秀雄, 大內俊通, 新堀憲二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