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7]如圖4的(B)所示,集成底架140具有從五通部的中軸孔處延伸至后軸安裝部的后下叉部。在本實施方式中,后下叉部的上下方向的寬度是大于五通部的中軸孔的直徑和后軸孔的直徑的,從而能夠加強后下叉部的強度。但在能夠確保后下叉部的強度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縮窄后下叉部的寬度。
[0058]另外,后下叉部在其靠中線面側是與五通部的座管安裝部143的根部的后端側平滑過渡連續的,由此,五通部與后下叉部將在中軸孔的最外輪廓的最靠前方處至座管安裝部的根部的最靠后方處的自行車前后方向上較寬的范圍內一體地平滑過渡連續,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集成底架140的承重能力。另外,如圖5的(A)及圖5的(B)和(C)所示,在構成該后下叉部的底架主體140a和底架側蓋140b各自的內部,還分別一體地形成有多個加強筋,從而能更加提高后下叉部的強度。
[0059]另外,如圖5的(A)及圖6的(B)和(C)所示,在底架主體140a、底架側蓋140b的后下叉部的兩端,分別具有用于安裝可旋轉地支承傳動桿的軸承安裝部148a、148b。由此,在如圖7所示那樣將后述的傳動桿的桿部的兩端部套裝軸承后架設于此,并將底架側蓋140b利用螺栓等可拆卸方式扣合于底架主體140a固定后,能夠將傳動桿整體封裝在集成底架140內部,使其不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同時,由于底架側蓋140b遍及中軸孔至后軸孔的范圍,且底架側蓋140b相對于底架主體140a是可拆卸的,故如圖7所示,在拆下底架側蓋140b后,中軸組件的圓錐齒輪、傳動桿整體、后軸組件的圓錐齒輪等傳動系統主體將完全暴露在外,便于安裝、維修或調整安裝位置等。
[0060]另外,如圖5的(B)所示,集成底架140的底架主體140a的后軸安裝部被形成為朝自行車中線面側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是朝自行車右方突出)的殼體146。換言之,后軸安裝部被形成為與后叉部相比更朝自行車中線面側突出的殼體,在該殼體的中心部開有用于安裝后軸組件的后軸孔。
[0061]另外,如圖6的(A)和(C)所示,集成底架140的底架側蓋140b的后軸安裝部被形成為朝自行車中線面側的相反側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是朝自行車左方突出)的殼體145 ο如圖4的(A)和(B)所示,在將底架主體140a與底架側蓋140b組裝在一起后,后軸安裝部成為相比于后下叉部在自行車左右方向上更寬的殼體,使得能夠在其中收容后述的后軸組件。關于此,將在后文詳細說明。
[0062]另外,圖5的(B)中所示的底架主體140a的后下叉部分的臺型突起150是用于安裝后述的羅拉剎車器404的連接柄的構件,可以是通過焊接等任意方式固定在底架主體140a上的單獨構件,也可以是在底架主體140a上一體成型出的構件。
[0063]如上所述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集成底架140的底架主體140a是將五通部、單后下叉部及后軸安裝部一體成型的構件,可以采用鑄鐵、精鋼、鋁合金等高強度金屬材料鑄造而成,也可以采用強化塑料、碳纖維等堅固、輕質的非金屬材料注射或模具成型而成。當然,在能夠確保連接強度的情況下,也可以僅五通部與單后下叉部間、或單后下叉部與后軸安裝部間被一體成型。
[0064]該集成底架不僅能適用于本實施方式的自行車,還能適用于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等兩輪車的底架(五通和后下叉等)。
[0065](中軸組件)
[0066]圖8是用于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中軸組件300的構成的示意圖,其中(A)是中軸組件300的各部件的示意性剖視圖,(B)是反映中軸組件300與傳動桿600的配合關系的立體圖。
[0067]如圖8的(A)所示,中軸組件300包括中軸301,以及按從傳動桿600所在側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順序(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從左至右的順序)沿中軸301的軸向排布的油封307、圓錐齒輪302、軸承304、軸肩306、軸承305、油封308、以及軸承蓋303。
[0068]其中,油封307位于中軸的連接曲柄用的花鍵部內側,被固定于底架側蓋140b的中軸孔內的相應部位,用于阻擋后述的中軸側傳動腔內被注入的潤滑油不會外泄,同時阻擋外部的灰塵等污物進入中軸側傳動腔。
[0069]圓錐齒輪302為被設計成軸交角90度用的標準圓錐齒輪,被以前錐面朝向油封307側的方式配置在與油封307在中軸上隔開一定距離的位置,該距離被設計使得當圓錐齒輪302與傳動桿600的圓錐齒輪602相嚙合時,油封307不會干擾到圓錐齒輪602的旋轉。
[0070]軸承304緊鄰圓錐齒輪302而設,其內圈與中軸過渡配合,外圈與集成底架140的五通部的中軸孔內的相應部位緊配合相對固定。
[0071]由此,由油封307、集成底架140的底架側蓋140b、傳動桿600的軸承603、中軸301上的軸承304、以及集成底架140的底架主體140a的五通部所圍成的密閉空間構成中軸側傳動腔,中軸301上安裝的圓錐齒輪302與傳動桿600的中軸側的圓錐齒輪602在該中軸側傳動腔內嗤合傳動。
[0072]軸承蓋303位于中軸301的另一端的花鍵部內側,其外周部通過螺紋連接等方式固定連接在集成底架140的底架主體140a的五通部內腔中。該軸承蓋303的內部為沿中軸的軸向從右至左內徑逐漸擴大的三級階梯孔狀,在中徑部與小徑部的階梯處內套有油封308,主要用于阻擋外部灰塵污物等進入五通部腔體中。
[0073]另外,軸承305被配置在比軸承蓋303和油封308更靠自行車中線面側的位置,同軸承304—樣,內圈與中軸301過渡配合,外圈與集成底架140的底架主體140a的中軸孔內的相應部位緊配合相對固定。同時,其外圈抵接于軸承蓋303的大徑部側邊。
[0074]另外,在軸承304與軸承305之間,設有軸肩306,該軸肩306是與中軸301—體成型的大徑部,其兩端的階梯部分分別抵接于兩軸承304、305各自的內圈側邊位置,將兩軸承隔離開預定的距離,使得能在軸向上兩點支承中軸301。另外,軸肩306的軸向長度被設計使得軸承304與軸承305分別處于自行車中線面的兩側。由此,能使中軸的受力點的分布更加均衡(分散在自行車中線面兩側),從而能緩解中軸所被要求的強度。
[0075]由此,中軸組件300的各部件的位置相對固定。另外,軸肩306也可以不是與中軸301—體成型的大徑部,而是獨立的套接于中軸301的筒狀部件。
[0076](后軸組件)
[0077]圖9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后軸組件400的構成的示意圖,其中(A)是朝自行車前方看時、以后軸的軸線所在的豎直剖面進行切剖的剖視圖;(B)是表示后軸組件400上的圓錐齒輪408與傳動桿600的后軸側的圓錐齒輪605的配合關系的立體圖,其中省略了剎車器404和車輪500的圖示。
[0078]如圖9的(A)所示,后軸組件400包括后軸401,以及按從傳動桿600所在側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順序(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從左至右的順序)沿后軸401的軸向排布的軸承409、圓錐齒輪408、軸肩407、軸承406、隔套405、法蘭盤700、以及定位螺母402。
[0079]軸承409被配置在后軸401的傳動桿600所在側的端部,內圈與后軸401過渡配合,外圈與集成底架140的底架側蓋140b的后軸安裝部內的相應部位緊配合相對固定。
[0080]圓錐齒輪408為被設計成軸交角90度用的標準圓錐齒輪,被以前錐面背對軸承409的方式與軸承409相鄰地固定在后軸401上。
[0081 ]軸肩407被設在后軸401上的與圓錐齒輪408隔開一定距離的位置,是在后軸401上一體成型的大徑部。如圖9的(B)所示,該距離被設計使得當傳動桿600的后軸側的圓錐齒輪605與后軸組件400的圓錐齒輪408相嚙合時,該軸肩407以及其相鄰設置的軸承406不會干擾到圓錐齒輪605的旋轉。
[0082]如前所述,軸承406與軸肩407相鄰地配置,內圈與后軸401過渡配合,外圈與集成底架140的底架主體140a的后軸安裝部內的相應部位緊配合相對固定。該軸承406的內圈的一側邊抵接于軸肩407,內圈的另一側邊抵接于套接在后軸401上的隔套405,從而在后軸401的軸向上被定位。由此,軸承406與軸承409被分隔開一定的距離,使得能夠在軸向上兩點支承后軸401。此外,優選設計軸肩407的位置,使得軸承406處于靠近自行車中線面的位置,由此,能使后軸401的主要承力點與軸承406的位置相一致或接近,能緩解后軸401及其軸承的強度要求。
[0083]法蘭盤700與隔套405的另一側邊相抵接地固定在后軸401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法蘭盤700與后軸401是通過平鍵聯接的方式相互固定的。具體來說,作為一個例子,可以是后軸401上設有沿軸向延伸的鍵槽403,同時在法蘭盤700的內圈設有一個大致同樣寬度的鍵槽704(參見圖10的(A)),在將前述的軸承406、隔套405、以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