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農作物種植繩及其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植、播種和栽培方式;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農業上使用的農作物種植繩,另外還涉及該農作物種植繩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在農業生產中不斷推廣水稻拋秧、機械大田直播等輕型栽培技術,為農作物豐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有的栽培方式已不能適應高產及市場的需求一是人工育苗栽培生產工序繁瑣。二是水稻拋秧不勻或種植不勻,農作物播種密度,基本苗數不能標準化。三是水稻機械直播或用其他方式直播田間行距不直或無株距,重播、叢籽、深籽現象較嚴重,給科學栽培、藥肥使用、病蟲防治、高產穩產帶來不利,限制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種全面實行水稻等農作物輕型栽培,減少環境污染,使直播技術集成化和經營產業化,采用室內工業化生產農作物的種植繩以及種植繩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本發明的種植繩為條形草紙上播有農作物種子,呈繩狀或帶狀。
草紙寬度在2-10厘米之間;還可以把農藥、肥料等一起施入農作物種植繩中。
本發明種植繩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由進紙機械牽拉草紙,實現草紙的輸送,然后通過播種機將種子播入草紙中,最后將草紙做成繩狀或帶狀。
草紙最好采用稻麥秸稈等易于溶化、降解的原料制作;在播種前可以選擇良種,統一包衣,并且進行防病和治蟲;本發明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1、直接將種子播入種植繩,使用時只要將種植繩施入田中,免去農作物育苗移栽,省工節本,簡單易行,便于操作。
2、種植繩可以在室內工業化生產,真正做到農業生產經營產業化。
3、在播種前選擇良種,進行統一包衣,防病治蟲處理和把農藥、肥料等一起施入農作物種植繩中,是集土肥、植保、種子、栽培、農機技術于一體化的新型栽培方式,可帶種、帶藥、帶肥、帶密度下田,技術標準一體化,統一供種純良化,通過高產栽培達到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的目的。
4、播種時還可以通過控制種子質量和數量確保基本苗及株行距,田間通風透光,有利于農事操作。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草紙中播有農作物種子,呈長繩狀或帶狀,草紙寬度在2-10厘米之間;種植繩粗度在1厘米左右。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變型,還可以把農藥、肥料等一起施入農作物種植繩中。
本發明的制作步驟是首先選擇制作作為農作物種植繩的草紙,紙張要求厚度、大小、韌性等物理指標均要符合設計標準,既要保證在紙上播種時不被播種機損傷,又要具備一定的通氣性和在大田的降解性,確保播種后不影響發芽率,還要有利于種子的保存、生根和發芽,因此,草紙最好采用稻麥秸稈等易于溶化、降解的原料制成;由進紙機械牽拉草紙,實現草紙的輸送。
再選擇良種,統一包衣,并且進行防病和治蟲;
最后根據大田密度要求,通過播種機,自動控制播種量,進行穴播或條播,將經過處理的種子播入草紙中,再用絞繩機將其絞成繩狀或做成帶狀即成農作物種植繩,驗收捆扎入庫。
本發明在使用時,不管水田或旱田,首先要將田地基本平整,然后將農作物種植繩按農作物要求施入田中即可。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的農作物種植繩及其制作方法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農作物種植繩,其特征在于草紙上播有農作物種子,呈長繩狀或帶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作物種植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紙寬度在2-10厘米之間。
3.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作物種植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紙中有農藥、肥料。
4.制作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作物種植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驟(1)由進紙機械牽拉草紙,實現草紙的輸送;(2)通過播種機將種子播入草紙中;(3)將其做成繩狀或帶狀。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農作物種植繩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為在播種機播種前將種子進行篩選,選擇良種,統一包衣,并且進行防病和治蟲。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農作物種植繩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草紙為稻麥秸稈,易于溶化、降解的原料制成。
全文摘要
該發明涉及一種農作物種植繩及其制作方法,條形草紙上播有農作物種子,呈繩狀或帶狀;草紙采用稻麥秸稈等易于溶化、降解的原料制成,施入農藥、肥料等等,然后通過播種機將種子播入草紙中,將其做成繩狀或帶狀即可。本發明直接將種子播入種植繩,使用時只要將田地基本平整,將種植繩施入田中即可,免去農作物育苗移栽,省工節本,簡單易行,便于操作;種植繩可以在室內工業化生產,真正做到農業生產經營產業化。
文檔編號A01C1/04GK1823565SQ20061003903
公開日2006年8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20日
發明者曹德明, 曹陽 申請人:曹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