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水域浮床及其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栽培技術,特指一種采用雙層聚苯乙烯發泡板制成的水域浮床及其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歷史上就已經有類似浮床種植技術的應用,早在三國時代就有“架田”,其方法為利用植物枯桿編制在一起作為栽培載體。適用范圍廣,可在魚塘、水庫、河流等環境下搭造。雖然結構簡單,易于搭建。但其承重量小、強度不足,很容易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破壞。
國內最早進行自然水域植物栽培嘗試的是中科院南京湖泊與地質研究所、福建省農科院等單位。其浮床結構為聚苯乙烯發泡板做浮載體,上鋪泥土后種植,克服了以前利用植物殘體作浮體而對水體造成的再污染,有利于規模化。1993年中國水稻研究所宋祥甫等人發明了自然水域人工浮床無土種植陸生植物的方法。但上述方法存在的缺點是1)要提前培育好植物幼苗,在進行移栽,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移栽后的植物死亡,且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2)植物的固定不夠牢靠,容易造成基質、植物、浮床間的脫離。3)需要不定期的人工管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域浮床及其栽培方法,其以聚苯乙烯、紗網、毛竹、鐵絲等廉價材,構造強度及柔韌性均佳的浮床。其成本低廉且強度高、具有足夠的柔韌性、承重量大、結構牢固。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裝置由雙層聚苯乙烯發泡板、紗網、毛竹等材料構成,將紗網置于兩塊聚苯乙烯發泡板中間,上下兩層發泡板分別打不同孔徑的栽培孔,其中下層孔徑小于上層,上層孔徑的標準按是否使用基質和植物的莖粗細為主要參考指標。孔距以種植植物的最佳種植密度為準。最后以毛竹作為周邊固定物,用鐵絲做最后固定。
本發明方法具體為根據不同種子萌發所需溫度的不同,選擇浮床植物的播種期。精選質量好的種子,放置于特制的浮床的紗網上,使用浮床前將浮床放置水中2-3天,種子萌發后,繼續讓其在浮床上生長,直至完成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1)成本低廉且強度高、具有足夠的柔韌性、承重量大、結構牢固,即使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也不易損壞。2005年夏季臺風登陸的惡劣天氣中,采用單層板浮床裝置移栽種植的水稻與浮床間出現分離,大量水稻植株倒在浮床上,浮床裝置本身也遭到一定程度損壞,出現破損;而新型直播雙層板浮床則安全度過惡劣天氣,裝置未出現破損,水稻植株與浮床間固定良好。
2)獨特的雙層發泡板夾紗網結構既保證了植物對水的需求,也滿足了透氣性,保證了根系對氧氣的需求。所以從種子萌發到植物后期的成長過程中,不必擔心出現缺氧或缺水。
3)毛竹耐腐蝕,長期放置水中也不會出現變形或腐爛,而且在充分吸水后,在本身的重量和水的浮力相互下,使浮床下沉程度剛好使紗網與水面接觸,這樣使種子在初期可以充分吸水,并為后期植物根系的吸水提供便利條件。免去了以前浮床要靠懸掛重物來調節吃水深度。
4)裝置可重復利用。植物完全成熟后,可將浮床撈出水并將植物與之分離,分離后將浮床晾干,可再次使用,節省成本,提高利用率。
5)采用此栽培方法節省勞力,例如水稻作為栽培植物時,采用移栽的方法,需要洗根,水稻移栽至浮床固植孔中,最后將浮床放入水中,這個過程如果單人操作,對于一張2.5m*1.2m寬的浮床來說需要至少4-5個小時的時間;而采用免載方法,則只須在栽培孔中按需要的量播種,用葦沫和谷殼1∶1比例混合后覆蓋后便可將浮床放入水中,整個過程只須幾十分鐘即可完成。尤其當浮床數量多的時候,移栽為了保持植物活力需要移栽好一張后就要放入水中,多張相連的操作難度加大,若采用新的免載方法,可以在所有浮床全部播種好并且在陸地上完成連接再放入水中。
圖1為本發明水域浮床的正視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①紗網 ②毛竹 ③栽培孔 ④竹條 ⑤上層聚苯乙烯發泡板(厚板) ⑥下層聚苯乙烯發泡板(薄板)具體實施方式
本方法以在江蘇大學校內人工湖內培養水稻為實例。
選用聚苯乙烯發泡板做載體,上層聚苯乙烯發泡板(6)為5cm,下層聚苯乙烯發泡板(5)為3cm。將兩層發泡板重疊放置,其上按孔距20cm*22cm打栽培孔(3),孔徑為3cm。在兩層發泡板間鋪設紗網(1),紗網為普通民用紗窗,周圍用毛竹(2)和鐵絲固定。浮床單元面積為2m*1m,種植32叢。
根據不同植物種子萌發所需溫度的不同,選擇浮床植物的播種期。使用前先將浮床放置人工湖內3天,使周邊固定物毛竹充分吸水。這樣吸水后毛竹自身的重量與浮力相互作用,將使浮床一定程度的下沉,基本使下層的聚苯乙烯發泡板浸入水中,水面剛好接觸紗網或者略微漫過紗網。
將欲種植的植物種子(本實驗采用水稻)篩選后直接放置于打好的固植孔內的紗網上(每孔3-5粒),為防止種子直接曝曬在陽光下以及防止鳥類啄食,用谷殼和葦沫的混合物覆蓋在種子上。三個實驗例均從6月初開始,實施例1所采用種子為晚熟中粳米華粳4號,將浮床放置在富營養化的江蘇大學校內人工湖內3天,種子萌發后,繼續讓其在浮床上生長。實施例2所采用種子為晚熟中粳米華粳4號,將浮床放置于鎮江市京口閘古運河中3天,種子萌發后,繼續讓其在浮床上生長;實施例3選取諸葛菜為浮床栽培植物,使用浮床前將浮床放置富營養化的江蘇大學校內人工湖中3天,種子萌發后,繼續讓其在浮床上生長,經觀測種子發芽率基本達到100%。到10月末水稻已經完全成熟。期間完全自然條件下成長,無人工管理。
權利要求
1.一種水域浮床,其特征是由雙層聚苯乙烯發泡板、紗網、毛竹等材料構成,將紗網置于兩塊聚苯乙烯發泡板中間,上下兩層發泡板(5、6)分別打不同孔徑的栽培孔(3),其中下層孔徑小于上層,上層孔徑的標準按是否使用基質和植物的莖粗細為主要參考指標,孔距以種植植物的最佳種植密度為準,以毛竹作為周邊固定物,用鐵絲再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域浮床,其特征是所述孔距為20cm*22c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域浮床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根據不同種子萌發所需溫度的不同,選擇浮床植物的播種期;精選質量好的種子,放置于特制的浮床的紗網上,使用浮床前將浮床放置水中2-3天,種子萌發后,繼續讓其在浮床上生長,直至完成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栽培技術,特指一種采用雙層聚苯乙烯發泡板制成的水域浮床及其栽培方法。該裝置由雙層聚苯乙烯發泡板、紗網、毛竹等材料構成,將紗網置于兩塊聚苯乙烯發泡板中間,上下兩層發泡板分別打不同孔徑的栽培孔,以毛竹作為周邊固定物,用鐵絲做最后固定。其根據不同種子萌發所需溫度的不同,選擇浮床植物的播種期。精選質量好的種子,放置于特制的浮床的紗網上,使用浮床前將浮床放置水中2-3天,種子萌發后,繼續讓其在浮床上生長,直至完成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本發明成本低廉且強度高、具有足夠的柔韌性、承重量大、結構牢固。
文檔編號A01G31/00GK1926960SQ20061004156
公開日2007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2006年9月15日
發明者王洪亮, 李萍萍, 吳沿友 申請人: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