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減少凡納濱對蝦養殖環境氮磷負荷的投飼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學領域,同時涉及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明顯減少凡納濱對蝦養殖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氮磷污染的投飼方法。
背景技術:
:集約化對蝦養殖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養殖生產效益為目標,由于其放養密度很高,因此對蝦所需的食物幾乎全部依靠人工投喂配合飼料來提供。目前一般對蝦養殖,人工投餌輸入蝦池的氮占總輸入氮的90%左右,其中僅19%轉化為蝦體內的氮最終作為對蝦產品被收獲,其余部分則以殘餌、對蝦糞便和排泄物的形式進入養殖環境,積累于蝦池底部淤泥或以各種氮形式存在于水中(文獻1)。這些氮磷營養物質成為養殖環境的營養負荷和養殖自身污染源。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開發出"環保型對蟲下飼料",通過提高飼料質量如提高消化吸收率、減少在水中的溶失率和殘餌量等來減少養殖過程的殘餌和糞便由來的污染。而從養殖者的角度,通過提高投飼技術,也可在某種程度上減少養殖過程對環境的污染。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傳統的"四定"(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飼技術的基礎上,采用少食多餐即適當增加投喂次數(文獻2)以及根據對蝦是夜行性動物,晚上活動多、攝食多的生活習性,采用日間少投,清晨和傍晚多投,甚至在晚間投詞的方法(文獻3)。但這些方法一方面會增加勞動力負擔,而在減少水質污染方面卻不一定有效果(文獻4),甚至由于投飼次數過多在養殖后期反而累積更多的氮污染物(文獻5)。近年來,我國關于水產動物補償生長的研究逐漸增多,在蝦類方面,申請人已査明凡納濱對蝦在饑餓一定時間后再投喂時能夠產生補償生長,其補償生長原理是由于恢復攝食后攝食率和食物轉化效率的提高共同作用的結果(文獻6)。另已査明中國對蝦(文獻7)和日本沼蝦(文獻8)同樣能產生補償生長,其補償生長的機理主要是在饑餓后通過加大攝食量而實現的。但目前尚不了解上述蝦類在饑餓和投喂期間的氮磷排出情況,也沒有把補償生長的原理應用于實際生產,采用周期性斷食的投喂方法來減少養殖過程氮磷污染的報道。另一方面,在斷食期間,一般肉食性動物會發生同類相殘而降低養殖成活率,因此這種投喂方法只針對性情溫順、攻擊性很弱的凡納濱對蝦而設計。參考文獻[1]楊逸萍,王增煥,孫建等.精養蝦池主要水化學因子變化規律和氮的收支.海洋科學,1999,(1):1517。[2]周歧存等。投喂頻率對南美白對蝦(PenaeusvannameiBoone)生長、飼料利用及蝦體組成影響的初步研究。海洋湖沼通報,2003,(2):64—68。[3]匡柏林,趙丙彥,張新.南美白對蝦養殖投餌技術總結.科學養魚,2003,(10):57.[4]吳善(譯)。日投佴次數和投餌量對靜水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影響。福建水產,2003,(2):41—43。[5]葉樂等。投喂頻率對凡納濱對蝦生長和水質的影響。南方水產,2005,1(4):55_59。[6]林小濤,周小壯,于赫南等.饑餓對南美白對蝦生化組成和補償生長的影響。水產學報,2004,28(1):47-53.[7]吳立新等.中國對蝦繼饑餓后的補償生長研究.生態學報,2001,21(3):452-457.[8]王軍霞,李志華,謝松.饑餓補償對日本沼蝦生長及生化組成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6):644-649
發明內容木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適合養殖生產者使用的,既能同時減少來自殘餌、蝦的排泄和糞便三方面來源的氮、磷自身污染程度,又能節約飼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養殖凡納濱對蝦的投飼方法。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減少凡納濱對蝦養殖環境氮磷負荷的投飼方法如下采用饑餓一天或數天,投喂數天,再饑餓一天或數天,再投喂數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凡納濱對蝦。對于體濕重為0.21.0克的凡納濱對蝦,作為優選方案,可按照饑餓一天,投喂三天,再饑餓一天,再投喂三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兩天,投喂五天,再饑餓兩天,再投喂五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三天,投喂九天,再饑餓三天,再投喂九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詞養殖。對于體濕重為1.14.0克的凡納濱對蝦,作為優選方案,可按照饑餓一天,投喂四天,再饑餓一天,再投喂四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兩天,投喂六天,再饑餓兩天,再投喂六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三天,投喂十二天,再饑餓三天,再投喂十二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對于體濕重為4.1克以上的凡納濱對蝦,作為優選方案,可按照饑餓一天,投喂五天,再饑餓一天,再投喂五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兩天,投喂九天,再饑餓兩天,再投喂九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三天,投喂十六天,再饑餓三天,再投喂十六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饑餓期間全天不投飼,其他管理如常。投喂期間每天投喂配合詞料3次,投飼時間優選為每天8:00、14:00、19:00,其他管理如常。本發明針對不同生長階段的凡納濱對蝦,設計最佳的饑餓時間和再投喂時間以及最佳的饑餓一再投喂循環周期。在饑餓期間,由于不投餌,所以沒有殘餌和糞便產生,同時對蝦排泄減少,故饑餓期間由殘餌、糞便和排泄產生的氮、磷污染消失或減少;在恢復投喂期間,由于饑餓后對蝦食欲增加而減少了殘餌量,同時由于食物轉化效率提高相對減少了排糞和排泄的氮、磷環境負荷,對蝦把更多的攝入的氮、磷用于生長,從而提高生長速度,產生補償生長。因此,與一般的投餌方法相比,采用本發明的投餌技術,可以在保持相同的生長速度的前提下,顯著減少源自殘餌、糞便和排泄產生的氮、磷污染,而且由于食物轉化效率提高而節約了詞料成本,還由于部分時間全天不用投餌而減少勞動力成本。與現行的每天連續投餌的方法相比,采用本發明的投飼技術,在養殖期間,可以在保持相同的生長速度和對蝦體營養成分不變的前提下,顯著減少源自殘餌、糞便和排泄產生的氮、磷污染。以體濕重0.5g左右的幼蝦為例,減少的環境氮磷負荷中,由對蝦排糞造成的環境氮負荷可減少36.5%44.5。%,磷負荷可減少34.6%~46.0%;由對蟲下排泄造成的氮負荷可減少11.7%15.9%,磷負荷可減少6.3%~9.4%。另一方面,養殖期間累計投喂天數僅為連續投餌方法的75%,假如投喂期間每天產生的殘餌量相等,則累計殘餌量相比連續投餌方法可以減少約25%。而且由于食物轉化效率提高而節約了詞料成本,還由于部分時間全天不用投餌而減少勞動力成本。圖1是實施例一養殖期間各組(S1F3組與S0組)平均每尾對蝦氮攝入量和排出量的比較圖。圖2是實施例一養殖期間各組(S1F3組與SO組)平均每尾對蝦磷攝入量和排出量的比較圖。圖3是實施例二養殖期間各組(S3F9組與SO組)平均每尾對蝦氮攝入量和排出量的比較圖。圖4是實施例二養殖期間各組(S3F9組與SO組)平均每尾對蝦磷攝入量和排出量的比較圖。圖5是實施例三養殖期間各組(S2F5組與SO組)水體氨氮濃度變化比較圖。圖6是實施例三養殖期間各組(S2F5組與SO組)水體磷酸鹽濃度變化比較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以濕體重0.5g(干重0.142g)的凡納濱對蝦幼蝦為研究材料,設饑餓1天投喂3天的饑餓-投喂組(S1F3組),共進行9個周期36天的實驗。對照組(SO組)每天投飼。每組設4個水族箱對蝦作平行,每箱放養對蝦8尾。饑餓期間完全不投飼,投喂期間每天投喂配合飼料(湛江粵海飼料廠,蛋白質43%、脂肪7%、能值19.3kJ*g")3次。投喂期間的投飼時間為每天8:00、14:00、19:00。每次投喂后1.5h用虹吸法收集殘餌和糞便,烘干后稱重,測定氮、磷含量。每天采用流水法測定各組對蝦的氮、磷排泄率3次。實驗期間采用流水養殖的方式,單位時間流量為600ml/min,各水族箱連續充氣,溶氧保持在5.0mg/L以上,水溫283(TC,鹽度26~28,pH7.86~8.02。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饑餓1天-投喂3天的處理組對蝦(S1F3組)的生長和體成分組成沒有差異,而食物轉換效率提高了22.5%(見表l)。處理組由對蟲下排糞造成的氮負荷減少36.5%,如圖l所示;磷負荷減少34.6%,如圖2所示;由對奸排泄造成的氮負荷減少14.1%(見圖1);磷負荷減少8.1%(見圖2)。另外處理組有25%天數不投飼,故此間完全沒有殘餌產生。表l各組對臥的生長情況<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注同一列字母不同時表示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下同。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同樣的實驗材料,設饑餓3天投喂9天的饑餓-投喂組(S3F9組),共進行3個周期36天的實驗,其他方法同實施例l。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SO組)相比,饑餓3天-投喂9天的處理組對蝦(S3F9組)的生長和體成分組成沒有差異,而食物轉換效率提高了25.0%(見表2)。處理組由對蝦排糞造成的氮負荷減少44.5%(見圖3),磷負荷減少46.0%(見圖4);由對蝦排泄造成的氮負荷減少12.0%(見圖3),磷負荷減少9.1%(見圖4)。另外處理組有25%天數不投飼,故此間完全沒有殘餌產生。表2各組對蝦的生長情況<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實施例三以濕體重0.6g的凡納濱對蟲下幼蝦為研究材料,設饑餓2天投喂5天的饑餓-投喂組(S2F5組),共進行6個周期42天的實驗。對照組(S0組)每天投飼。每組設3個玻璃鋼圓桶(底面直徑70cm,水體積0.3m3)對酐作平行,每桶放養對蝦50尾。處理組饑餓期間完全不投飼,投喂期間每天投飼3次,投飼時間為每天8:00、14:00、19:00。實驗期間每天換水1/3,每7天測定水中氨氮、磷酸鹽一次,換水前測定。各桶連續充氣,溶氧保持在5.0mg/L以上,水溫28~30°C,鹽度27~29。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饑餓2天-投喂5天的處理組(S2F5組)的生長和成活率沒有差異(表3)。養殖過程中水質的變化,在前期、中期,水體氨氮、磷酸鹽濃度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PX).05),但在后期,處理組的氨氮濃度顯著低于連續投喂的對照組(P〈0.05)(見圖5);在第5周時,對照組磷酸鹽濃度開始高于處理組,實驗結束時兩者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見圖6)。研究結果顯示周期性斷食的投飼方法在控制內源水質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表3各組對蝦的生長情況分組終體濕重特定生長率成活率(g)(%)(%)S2F54.60±0.24a4.85±0.13a91.17±2.67a對照SO4.71±0.28a4.90±0.14a90.23±1.58a實施例四以濕體重1.5g的凡納濱對蝦幼蝦為研究材料,設饑餓2天投喂6天的饑餓-投喂組(S2F6組),共進行6個周期48天的實驗。對照組(SO組)每天投飼。每組設3個玻璃鋼圓桶(底面直徑70cm,水體積0.3m3)對蝦作平行,每桶放養對蝦40尾。處理組饑餓期間完全不投飼,投喂期間每天投飼3次,投飼時間為每天8:00、14:00、19:00。實驗期間每天換水1/3,各桶連續充氣,溶氧保持在5.0mg/L以上,水溫283(TC,鹽度27~29。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饑餓2天-投喂6天的處理組(S2F6組)的生長和成活率沒有差異。實施例五以濕體重5.0g的凡納濱對蝦幼蝦為研究材料,設饑餓2天投喂9天的饑餓-投喂組(S2F9組),共進行4個周期44天的實驗。對照組(SO組)每天投飼。每組設3個玻璃鋼圓桶(底面直徑70cm,水體積0.3m3)對蝦作平行,每桶放養對蝦35尾。處理組饑餓期間完全不投飼,投喂期間每天投詞3次,投詞時間為每天8:00、14:00、19:00。實驗期間每天換水1/3,各桶連續充氣,溶氧保持在5.0mg/L以上,水溫283(TC,鹽度2729。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饑餓2天-投喂9天的處理組(S2F9組)的生長和成活率沒有差異。8權利要求1.一種減少凡納濱對蝦養殖環境氮磷負荷的投飼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饑餓一天或數天,然后投喂數天,再饑餓一天或數天,再投喂數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饑餓和投喂方式養殖凡納濱對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飼方法,其特征在于對于體濕重為0.2~1.0克的凡納濱對蝦,按照饑餓一天,投喂三天,再饑餓一天,再投喂三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詞養殖;或者按照饑餓兩天,投喂五天,再饑餓兩天,再投喂五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三天,投喂九天,再饑餓三天,再投喂九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飼方法,其特征在于對于體濕重為1.1~4.0克的凡納濱對蝦,按照饑餓一天,投喂四天,再饑餓一天,再投喂四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兩天,投喂六天,再饑餓兩天,再投喂六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三天,投喂十二天,再饑餓三天,再投喂十二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詞養殖。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飼方法,其特征在于對于體濕重為4.1克以上的凡納濱對蝦,按照饑餓一天,投喂五天,再饑餓一天,再投喂五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兩天,投喂九天,再饑餓兩天,再投喂九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或者按照饑餓三天,投喂十六天,再饑餓三天,再投喂十六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5、根據權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投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饑餓期間全天不投飼;所述投喂期間每天投喂配合詞料3次。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投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喂期間的投飼時間為每天8:00、14:00、19:00。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減少凡納濱對蝦養殖環境氮磷負荷的投飼方法如下采用饑餓一天或數天,投喂數天,再饑餓一天或數天,再投喂數天的連續多個周期的循環方式進行投飼養殖凡納濱對蝦。與現行的每天連續投餌的方法相比,采用本發明的投飼技術,在養殖期間,可以在保持相同的生長速度和對蝦營養成分不變的前提下,顯著減少源自殘餌、糞便和排泄產生的氮、磷污染,而且由于食物轉化效率提高而節約了飼料成本,還由于部分時間全天不用投餌而減少勞動力成本。文檔編號A01K61/00GK101248768SQ200810027190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申請日期2008年4月2日優先權日2008年4月2日發明者軍孫,林小濤,潘劍雄,許忠能申請人: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