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避澇作物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生態和作物栽培領域,更具體涉及一套洼地作物磁澇栽培方 法,該技術適合于農民、種子公司、農業科研與農技推廣等部門進行喀斯特峰叢 洼地作物布局及栽培技術推廣。
背景技術:
西南喀斯特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時空分布不均,通常4-8月集中 了全年降雨的70-80%。峰叢洼地的地貌特征決定該區雨季無法及時排泄大暴雨 產生的洼地積水,特別是暴雨集中的6-7月,峰叢洼地經常被淹,淹澇時間短則 3-5天,長達半月。而生活在該區農民賴以生存的作物種植地大多集中在低洼地 帶,由于雨季恰是作物生長旺季,這種淹澇常常使得生長在低洼地的當季作物絕 收。據統計,在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因淹澇導致當季作物絕收的概率約為40%。 無賴之下,當地農民不得不開墾土層較薄且鑲嵌在石縫中的坡地來種植糧食作 物,這會加劇喀斯特峰叢洼地的水土流失并導致生態系統退化。因此,如何合理 進行作物布局與栽培成為喀斯特峰叢洼地可持續農業發展與退化生態系統恢復 重建的關鍵。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種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避澇作物栽培方法,該 方法操作簡單易行,通過合理布局、地膜覆蓋、精選抗澇牧草品種與科學管理, 成功構建喀斯特峰叢洼地農作物布局,且避免或減輕雨季洼地洪澇災害對農作物 生產的影響。2006-2008連續3年的試驗證明,在喀斯特峰叢洼地采用避澇作物栽培方法,可將洪澇災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控制在正常年份(沒有洪澇災害) 的10-20%。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措施
(1) 引種抗澇性強的作物(如桂牧l號和皇竹草),弓l種玉米優質高產品種
(湘玉7號、湘玉8號、正大系列及液單系列)和種植馬鈴薯(克新系列、早大
白、臺灣紅皮),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及特性,在喀斯特峰叢洼地合理布局農作物, 結合避澇栽培技術,實現穩產、高產。
(2) 適時播種與地膜覆蓋相結合,使玉米、馬鈴薯主產農作物安全避開洪 澇災害高發時期(6月底-7月中旬)。為實現玉米避澇、高產的目的,將播種期 提早到2月20-25日,結合地膜覆蓋技術,爭取玉米提早成熟,同時使玉米抽雄 開花和灌槳成熟期盡可能與較好的氣候條件同步實現玉米高產。
(3) 引種抗澇性強的牧草品種并采取增強作物抗澇性的管理措施,結合種 植任豆、木豆等木本飼料作物,構建喀斯特峰叢洼地可持續農業種植體系。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
① 合理抗澇作物種植體系構建。通過引種避澇、抗澇作物,根據作物生長特 性和喀斯特峰叢洼地氣候特點,合理配置農作物種植體系,成功避免雨季洼地洪 澇災害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實現農民經濟收入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雙重目標。
② 在安全播種期內盡可能提早播種,爭取玉米提早成熟,使玉米抽雄開花和 灌槳成熟期盡可能與較好的氣候條件同步;結合地膜覆蓋栽培,避免早春玉米苗
期受寒害,達到保墑保肥,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蟲害、增加積溫,促進玉米生長 發育、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實現避澇、高產的目的。
③ 在喀斯特峰叢洼地引種抗澇性強、產量高的優良牧草品種,結合科學管理 (播種、施肥與病蟲害防治等),同時,引入任豆、木豆等木本詞料作物,構建
了一套以圈養菜牛為主導經濟產業的喀斯特峰叢洼地作物種植體系,既保證農民
的經濟收入,同時又促進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效果。表1列出了 2007年在 桂西北環江縣古周村典型喀斯特峰叢洼地開展作物避澇栽培法試驗示范的結果, 可見在喀斯特峰叢洼地采用作物避澇栽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和農民的 經濟收入。表l喀斯特峰叢洼地作物避澇栽培法對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2007年古周示范區)
產量經濟效益避澇栽培法比傳統栽培避澇栽培法比傳統栽培法
Ckg/畝)(元/畝)法產量提高比例(%)經濟效益提高比例(%)
傳統方法栽158.5237.75
培的玉米
避澇栽培法 栽培的玉米386.7580.05144.0144.0
避澇栽培法栽 培的馬鈴薯1452.01452.00—510.7
避澇栽培法6300.01040.00337.4
栽培的牧草(鮮草)注1.2007年古周示范區于6月25日發生澇災,淹水4天。
2.玉米價格按1.50元/kg、 土豆按1.00元/kg計算,牧草經濟效益按同期 (傳統玉米的生育期為3月1日至7月10日)內每畝牧草供養l頭菜牛、菜 牛生長速率按0. 5 kg/天 頭、菜牛價格按16元/kg計算。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一種適合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避澇作物栽培方法如下
1) 作物種植體系布局地勢最低的地方種植牧草;地勢略高、土層較厚、土壤 肥力相對較高的地方種植馬鈴薯和玉米;地勢較高(正常年份不受淹澇影響) 的地方種植桑樹或果樹;坡地全部退耕還林。考慮農民長遠經濟利益,退耕 還林的樹種以板栗為主,結合當地菜牛養殖業的發展適當種植木本詞料作物 如任豆、木豆。
2) 洼地作物避澇栽培方法
A、馬鈴薯避澇栽培
馬鈴薯是一種適應性較廣的塊莖繁殖作物,對栽培管理技術要求不高, 適宜播種時間長,引種馬鈴薯是避澇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據西南喀斯特峰叢 洼地的氣候特點,選擇目前廣泛種植的優良品種。實施冬種即將播種期控
制在每年的12月15日至12月25日,收獲期則在每年4月20日至5月10 日,可以成功避開雨季洪澇災害的影響。喀斯特峰叢洼地馬鈴薯種植主要抓 好種薯選擇及催芽,將種薯堆放貯藏20天,利于幼芽萌發,整地,播種,'管理與收獲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的操作要點如下。
a) 種薯選擇及催芽。適合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有克新3 號、克新18號、早大白、臺灣紅皮,品種選定后在北方或附近地區調運種 薯,品種選定后可在北方或附近地區調運種薯(種薯產地必須是沒有傳染性 病害的馬鈴薯種植區)。選擇具備本品種特性、表皮柔嫩、色澤新鮮光潔的 薯塊做種薯。播種前,先催芽即將種薯堆放貯藏約20天,以利于幼芽萌 發。待芽長0. 5-1 cm時,將種薯個重50-60 g的切成2塊、70-80 g的切成 3塊、100 g以上的切成4-6塊,從臍部先斜切,再縱切成塊,保證每個薯 塊至少有2個以上芽眼。然后,將切好的薯塊拌草木灰,堆放2-3小時,即 可播種。
b) 精細整地、施足底肥。整地前,每畝施過磷酸鈣30 kg,尿素5 kg,堆 漚發酵15-20天后的腐熟農家肥1. 5-2噸,再精細整地,使之田平土細。1. 6 米開壟,1. 3米壟面,溝深13-15 cm。每壟播4行,行距40-45 cm,穴距 18-20 cm, 4500-5000穴/畝。打穴深度為8-10 cm,將打穴的土堆在播種穴 旁,以備播種。
c) 播種。每年的12月15日至12月25日,選擇雨后土壤水分適宜時播種。 播種時將穴深由8-10 cm加深到15-20 cm,每p用尿素5 kg、硫酸鉀20 kg, 混合后施入播穴,然后播種,播種后覆土7-10cm,使播種穴形成"小盆坑"。
d) 管理。苗高6.6-10 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中耕深8-12cm,并結合 間苗除草;苗高16-20 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深度較第一次淺(5-8 cm), 同時,每畝用7.5-10kg尿素兌水澆施。第三次中耕在現蕾時進行。比第二 次更淺,離根際遠些,進行培土,不施肥;若后期出現脫肥,可用0.1%磷酸 二氫鉀噴施1-2次。馬鈴薯主要病蟲害有青枯病,晚疫病、蚜蟲和地老虎, 以藥劑防治為主,按常規防治。
e) 收獲。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冬植馬鈴薯的收獲期在每年的4月20日至5 月10日。收獲時間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當莖葉由綠變淡黃,植株下部葉片干枯,塊莖顏色由淺變深且易從葡萄莖上脫落時可收獲。高溫使馬鈴薯品
質降低,應在高溫前收獲。
B、玉米避澇栽培
第一,引種優質高產的玉米新品種,如湘玉7號、湘玉8號、主大系列 及液單系列等。第二,為了避開6月20日至7月20日的洪澇災害,宜采用 地膜覆蓋技術。地膜覆蓋在玉米生長前期增溫效果明顯,可將玉米成熟期提 前7-10天,同時地膜覆蓋還有保水、保肥的作用。第三,當地農民種植玉米 一般3月初播種、7月上旬成熟,成熟時正是洪澇季節,為了避開洪澇災害 實行提前播種(2月10-15日)。實踐證明結合地膜覆蓋播種期可提前20-25d, 這樣就可將玉米的成熟期調節到6月15日之前,成功避開洪澇災害。玉米種 植密度控制在3000-3300株/畝,肥料用量為每畝施尿素20kg、 45%復合肥
(15-15-15) 25kg、鈣鎂磷肥20kg、鉀肥(氯化鉀或硫酸鉀)5-7kg。其中基 肥為每畝鈣鎂磷肥20kg、45X復合肥12kg;第一次追肥在3月15-20日進行, 此時苗高約25-30cm,肥料用量為每畝尿素10kg、 45%復合肥7kg、鉀肥3kg; 第二次追肥在4月25-30日進行,肥料用量為每畝尿素10kg、45X復合肥6kg、 鉀肥3kg。
5)洼地牧草避澇栽培
首先,應選擇抗性強、且產量高的品種(桂牧1號或皇竹草)。桂牧1號 和皇竹草均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播種方式類似甘蔗,即以成熟莖作為種子, 播種前將桂牧1號或皇竹草的成熟莖切成小段(每段2個芽),將小段放入 開好行的地里即可。可秋季(10月20日到11月10日)播種、亦可冬季(12 月20日到元月20日)播種,播種時應施足底肥(每畝施用45%復合肥30kg, 或鈣鎂磷肥30kg、鉀肥10kg、尿素10kg)。其次,應抓好田間管理與追肥; 田間管理在春季(一般為3月10-20日)和每次刈割后進行。播種后的第一 年要注意中耕和除雜草,從第二年開始就不需要中耕了,桂牧l號和皇竹草 播種一次可以維持6-8年。第一年的施肥除播種時的底肥外,還應在生長旺季(5-9月)每月追肥1次,每次每畝施用尿素和鉀肥各5kg;從第二年開
始,(每年宜在2月15-25日)每畝施用過磷酸鈣50kg或鈣鎂磷肥70kg ,氮 肥和鉀肥在每次刈割后施用,用量為每畝尿素5-6kg、鉀肥為每畝氯化鉀 4-5kg。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桂牧1號每年可刈割5-6次。桂牧1號和皇竹草對 洪澇災害具有較強的耐性,3-4d的淹澇對鮮草產量的影響較小,5-7d的淹 澇明顯影響牧草的生長,可在洪澇災害發生前ld或在災害后2-3天噴施0. 1% 的磷酸二氫鉀,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促進災后牧草的快速生長。
權利要求
1、一種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避澇作物栽培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驟1)作物種植體系布局地勢低的地方種植牧草;地勢高、土層厚、土壤肥力的地方種植馬鈴薯和玉米;地勢高的地方種植桑葉和果樹;坡地退耕還林,退耕還林的樹種以板栗為主,結合當地菜牛養殖業的發展種植任豆、木豆、木本飼料作物;2)洼地作物避澇栽培方法,其步驟是馬鈴薯避澇栽培馬鈴薯是一種塊莖繁殖作物,播種時間長,引種馬鈴薯是避澇的有效措施,根據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的氣候特點,選擇目前種植的品種,實施冬種即將播種期控制在每年的12月15至25日,收獲期在每年4月20至5月10日,避開雨季洪澇災害,喀斯特峰叢洼地馬鈴薯種植抓好種薯選擇及催芽,將種薯堆放貯藏20天,利于幼芽萌發,整地,播種,管理與收獲五個環節,各環節操作如下a)種薯選擇及催芽適合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有克新3號、克新18號、早大白、臺灣紅皮,品種選定后在北方或附近地區調運種薯,選擇表皮柔嫩、色澤新鮮光潔的薯塊做種薯,播種前,先將種薯堆放貯藏20天,待芽長0.5-1cm時,將種薯個重50-60g的切成2塊、70-80g的切成3塊、100g的切成4-6塊,從臍部先斜切,再縱切成塊,每個薯塊至少有2個芽眼,然后,將切好的薯塊拌草木灰,堆放2-3小時,播種;b)整地、施底肥整地前,每畝施過磷酸鈣30kg,尿素5kg,堆漚發酵15-20天后的腐熟農家肥1.5-2噸,再整地,使之田平土細,1.6米開壟,1.3米壟面,溝深13-15cm,每壟播4行,行距40-45cm,穴距18-20cm,4500-5000穴/畝,打穴深度為8-10cm,將打穴土堆在播種穴旁,以備播種,c)播種每年的12月15至25日,選擇雨后土壤播種,播種時將穴深由8-10cm加深到15-20cm;每畝用尿素5kg、硫酸鉀20kg,混合后施入播穴,然后播種,播種后覆土7-10cm,使播種穴形成小盆坑;d)管理苗高6-10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中耕深8-12cm,并結合間苗除草;苗高16-20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深度較第一次淺,同時,每畝用7.5-10kg尿素兌水澆施,第三次中耕在現蕾時進行,比第二次淺,離根際遠些,進行培土,不施肥,后期出現脫肥,用0.1%磷酸二氫鉀噴施1-2次,馬鈴薯有青枯病,晚疫病、蚜蟲和地老虎,按常規防治;e)收獲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冬植馬鈴薯的收獲期在每年的4月20至5月10日,當莖葉由綠變淡黃,植株下部葉片干枯,塊莖顏色由淺變深,從葡萄莖上脫落時收獲;3)玉米避澇栽培第一,引種的玉米新品種為湘玉7號、湘玉8號;第二,為了避開6月20日至7月20日的洪澇災害,采用地膜覆蓋,將玉米成熟期提前7-10天;第三,當地農民種植玉米3月初播種、7月上旬成熟,成熟時正是洪澇季節,為了避開洪澇災害,實行提前播種,結合地膜覆蓋播種期能提前20-25d,將玉米的成熟期調節到6月15日之前,玉米種植密度控制在3000-3300株/畝,肥料用量為每畝尿素20kg、45%復合肥25kg、鈣鎂磷肥20kg、鉀肥5-7kg,其中基肥為每畝鈣鎂磷肥20kg、45%復合肥12kg;第一次追肥在3月15-20日進行,此時苗高25-30cm,肥料用量為每畝尿素10kg、45%復合肥7kg、鉀肥3kg;第二次追肥在4月25-30日進行,肥料用量為每畝尿素10kg、45%復合肥6kg、鉀肥3kg;4)洼地牧草避澇栽培首先,選擇品種,選擇桂牧1號或皇竹草,桂牧1號和皇竹草為生禾本科牧草,播種方式類似甘蔗,以成熟莖作為種子,播種前將桂牧1號或皇竹草的成熟莖切成小段,每段2個芽,將小段放入開好行的地里,秋播為10月20日到11月10日播種、冬播為12月20日到元月20日播種,播種時施底肥,每畝施用45%復合肥30kg,或鈣鎂磷肥30kg、鉀肥10kg、尿素10kg;其次,抓好田間管理與追肥,田間管理在春季3月10-20日和每次刈割后進行,播種后的第一年要中耕和除雜草,從第二年開始就不需要中耕了,桂牧1號和皇竹草播種一次維持6-8年,第一年的施肥除播種時的底肥外,應在生長旺季5-9月每月追肥1次,每次每畝施用尿素和鉀肥各5kg;從第二年開始,每年在2月15-25日每畝施用過磷酸鈣50kg或鈣鎂磷肥70kg,氮肥和鉀肥在每次刈割后施用,用量為每畝尿素5-6kg、鉀肥為每畝氯化鉀4-5kg,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桂牧1號每年可刈割5-6次,桂牧1號和皇竹草對洪澇災害具有較強的耐性,3-4d的淹澇對鮮草產量的影響小,5-7d的淹澇影響牧草的生長,在洪澇災害發生前1d或在災害后2-3天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促進災后牧草的快速生長。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西南喀斯特峰叢洼地避澇作物栽培方法,其步驟是a.作物種植體系布局,種植牧草;b.洼地作物避澇栽培方法,馬鈴薯避澇栽培,播種,種薯選擇及催芽,選擇表皮柔嫩、色澤新鮮光潔的薯塊做種薯,播種前,先將種薯堆放貯藏,整地、施肥,整地前,施肥;播種,選擇雨后土壤水分充分時播種,管理,收獲;c.玉米避澇栽培,引種玉米新品種,采用地膜覆蓋,地膜覆蓋在玉米生長前期,將玉米成熟期提前種植玉米,追肥;d.洼地牧草避澇栽培播種時施肥,抓好田間管理與施肥,中耕和除雜草,中耕的同時結合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促進災后牧草的快速生長。本發明方法易行,易于操作,增加了經濟收入,對生態環境無破壞。
文檔編號A01C1/00GK101411282SQ200810197648
公開日2009年4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14日
發明者何尋陽, 王克林, 蘇以榮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