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溯河洄游性魚類的繁殖方法,具體來說,是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
殖方法,屬于魚類繁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刀鱭(Coilia nasus)隸屬于屬鯡形目鯤科鱭屬,又名長頜鱭,俗稱"刀魚"、"毛花 魚"、"刨花魚"。其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著稱,是享有"長江三鮮"美譽之一的名貴洄游 性魚類。 近幾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及生態環境惡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刀鱭資源急劇衰退, 而市場需求卻有增無減,甚至到了有價無市的窘境,2009年的清明前后,三兩左右規格的刀 鱭市售價高達6000元/Kg。因此,突破刀鱭的人工繁殖,解決苗種供給不足的問題,繼而 開展刀鱭的人工養殖和增殖,讓美味重回百姓餐桌,拯救這一珍貴物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義。 刀鱭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一直是國內外專家關注的焦點與熱點。刀鱭是一 種溯河產卵魚類,必須經過水溫、水流等外部因子的剌激,性腺才能發育成熟,具有許多純 海水或純淡水魚類所不具備的獨特的生理、生態及生物學特性,其繁殖生態條件較為苛刻。 從國內較早關注長江刀鱭生態的學者袁傳宓、秦安舲開始,隨后,1973年由南京大學生物系 魚類科研組、湖北省長江水產研究所、江蘇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安徽省長江水產調查小組和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組成了長江流域刀鱭資源調查協作組,著重對刀鱭的生殖洄游、性 腺發育、產卵場分布等進行了生態調查及研究;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朱棟良于1974年在江西 鄱陽湖調查了刀鱭天然繁殖條件及觀察了胚胎發育過程;然而,三十年過去了,由于長江生 態環境的改變,刀鱭的生態習性及種質情況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的調查研究結果與現狀已 相去甚遠。近幾年,眾多科研院所紛紛立項開展刀鱭人工繁殖研究,耗資巨大,一直在尋求 一種類似于四大家魚的通過捕獲野生雄雌魚進行人工授精進而進行培育的方式解決苗種 問題,然而屢遭失敗,尚無成功之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從而提供一種采取刀鱭灌江納苗的池塘生
態養殖培育成熟親本的方法,結合刀鱭繁殖池塘生態學和組織細胞學等研究,在充分掌握
刀鱭繁殖生態環境和性腺發育規律的基礎上,根據魚類繁殖中內在生理變化和外界環境協
同作用的原理,提出了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該方法通過加強親魚馴養與培育、模擬
自然環境、營養及激素調控等手段,促進親魚性腺的發育成熟與排放,改進人工授精工藝,
并加強孵化期的管理與生態調控,提高刀鱭人工繁殖的催產率、受精率和孵化率。 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本發明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采用以下工藝
步驟 1、親魚來源
4
繁殖的親魚系江蘇省江陰申港段灌江納苗養殖的F2代刀鱭。
2、親魚選育 ①前期靜水培育。挑選體質健壯、活力好、鰭鱗完整,無傷無病的&代后備親魚,放入面積在6畝以上的靜水池塘中,放養密度為80-100尾/畝。后備親魚下塘后6天開始投喂青蝦、"紅蟲"等生物活餌料,保持池中餌料生物重量與刀鱭的總重量比約為0.02 : 1。日常要管理好池塘水質,及時更換新鮮水和開增氧機。 ②后期流水強化培育。到了第2年冬季,將后備親魚從靜水池按體重規格分池,轉入6畝以上的流水池專池培育,放養密度為50-80尾/畝。翌年的2月份開始,流水池每星期沖水2次,每次5-6小時,自4月上旬開始,流水池始終處于流動狀態,水流速保持在0. 1-0. 15m/s ;飼料投喂則加重"紅蟲"的比例。經過半年的強化培育,3足齡雄、雌親魚體重分別可達80g和120g以上,性腺成熟。
3、人工催產、授精 ①親魚選擇。雄親魚選擇體重80g以上,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雌親魚選擇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下腹部松軟有彈性。 ②采精、挖卵檢查。用一次性吸管吸取少量精液激活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活力情況,成熟的精子有30 50s的快速運動時間;用挖卵器從親魚泄殖孔內取出少許卵樣,將卵樣放人培養皿中,加入透明液(其配方比例按重量份數計95%酒精90 95份;10%福爾馬林8 12份;冰乙酸4 6份;三者按上述比例混合即成)浸沒卵樣,2 3min后觀察卵的形態,成熟的卵粒大小整齊、飽滿,全部或絕大多數卵核偏位。
③配組。用于繁殖的雌、雄親魚性比為1 : 3-1 : 3.5。
催產水溫。人工催產操作適宜水溫在16 23°C。 ⑤激素注射。采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_A2)和魚類催產助劑(寧波市激素制品有限公司)配伍對親魚進行催產。雌刀鱭注射劑量為80iig LRH-4+17mg魚類催產助劑/Kg,雄魚為雌魚的一半,背鰭基部一次注射。注射時,手握成外拳狀而內空,使刀鱭頭部朝里,隨魚動而帶水背鰭基部注射,采用lml規格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常州悅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操作。 ⑥人工授精。注射催產激素后親魚放入水深1.2m、面積為20n^的水泥池,沖水剌激,在水溫16°C -22"下,刀鱭產卵的效應時間為12h-16h。
4、孵化管理 孵化桶用塑料制成,孵化桶容水量500 700kg,放卵密度2 X 104粒/桶 4X 104粒/桶;結構如圖1所示。孵化期間確保水質清新,水流通暢,水流速控制在0. 4m/s,及時清除卵膜;魚苗出膜后要降低孵化桶中水流速,可控制為0. 2m/s,以防止魚苗體力過分消耗。魚苗出膜6-8天左右,口器、腸管形成,應及時投喂投喂用150目篩絹過濾的單細胞綠藻、輪蟲,單細胞綠藻、輪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5-8個/ml或下塘進行夏花培育;
5、夏花及魚種的培育 ①培育池要求及水質控制。培育池3-5畝,水深1. 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cm,進排水方便。魚苗下塘前14 16天用120Kg/畝生石灰進行消毒,消毒后排盡水將池底曬干。魚苗下塘前一周進水,進水采用清新無污染的長江水,并用100目的密網布過濾。魚苗下塘時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 7 0. 8m,以后根據水質情況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逐漸補充新鮮水,同時通過潑豆漿和加水來調節水的肥度,保持池中豐富的浮游生物。
②養殖密度為3-5萬尾/畝。 ③餌料及投喂方法。前期的飼料以豆漿調節水質為主,培養單細胞綠藻;當魚苗長至15 20mm時,逐漸投喂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當魚苗長至30mm以上時,除投喂"紅蟲"外適當加投抱卵青蝦。
起捕。幼魚須拉網鍛煉2 3次,到11月份,池中水溫在l(TC左右時魚種個體體長為10-14cm,體重在6-10g之間,即可銷售。 所述孵化桶由孵化桶體1、溢水管2、出水套管3、增氧管4、進水管5、微孔增氧管6、沖水口 7及閥門控制出水管9等組成。在孵化桶體1內分別設置有溢水管2、增氧管4、進水管5 ;孵化桶體內壁上端設置有4個外接供水設備帶閥門控制的沖水口 ,其中2個沖水口位置與出水套管相同高度8-l,2個沖水口位置與溢水管相同高度8-2。所述溢水管2內設置出水套管3,溢水管2未端穿過孵化桶體1桶底與閥門控制出水管9連接;所述溢水管2上設有小孔2-l,并外套篩絹2-2。所述進水管5 —端外接供水設備,另一端為沖水口 7 ;所述增氧管4 一端外接增氧機,另一端接微孔增氧管6,并緊貼孵化桶體1桶底;
所述刀鱭魚苗出膜6-8天,單細胞綠藻、輪蟲投喂量為5-8個/ml ;
所述魚苗長至15 20mm時,逐漸投喂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無節幼體量3-4個/ml ; 所述魚苗長至30mm以上時,除投喂紅蟲量2-3個/ml外,加投抱卵青蟲下量5_8Kg/畝。
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采用仿生態的"靜流水結合,活餌及激素投喂"的方法強化培育刀鱭親本,使3足齡刀鱭性成熟率達80%以上; 2、采用篩選優質親魚,強化培育親魚,人工模擬生態環境條件和規范激素注射方
法,結合刀鱭繁殖池塘生態學和組織細胞學等研究,使刀鱭性腺發育的內外條件協同作用,
共同促進精卵的成熟與排放,提高精卵質量,從而提高親魚的催產率、受精率; 3、根據刀鱭受精卵的特性及仔稚幼的生活習性、食性、生長發育等生物學特性,合
理營造生態平衡條件,加強生態管理,提高魚種成活率; 4、本發明為刀鱭等洄游性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的解決提供了確實可行的方案思路,也為實現刀鱭的產業化養殖奠定了基礎。
圖1為本發明孵化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溢水管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本發明將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本發明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采用以下工藝步驟 1、親魚來源 繁殖的親魚系江蘇省江陰申港段灌江納苗養殖的F2代刀鱭。
2、親魚選育
①前期靜水培育。挑選體質健壯、活力好、鰭鱗完整,無傷無病的&代后備親魚,放入面積在6畝以上的靜水池塘中,放養密度為80尾/畝。后備親魚下塘后6天開始投喂青蝦、"紅蟲"等活餌,保持池中餌料生物重量與刀鱭的總重量比為0.02 : 1。日常要管理好池塘水質,及時更換新鮮水和開增氧機。 ②后期流水強化培育。到了第2年冬季,將后備親魚從靜水池按體重規格分池,轉入6畝以上的流水池專池培育,放養密度為50尾/畝。翌年的2月份開始,流水池每星期沖水2次,每次5小時,自4月初開始,流水池始終處于流動狀態,水流速保持在0. lm/s ;飼料投喂則加重"紅蟲"的比例。經過半年的強化培育,3足齡雄、雌親魚體重分別可達80g和120g以上,性腺成熟。
3、人工催產、授精 ①親魚選擇。雄親魚選擇體重80g以上,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雌親魚選擇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下腹部松軟有彈性。 ②采精、挖卵檢查。用一次性吸管吸取少量精液激活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活力情況,成熟的精子有30 50s的快速運動時間;用挖卵器從親魚泄殖孔內取出少許卵樣,將卵樣放人培養皿中,加入透明液(其配方比例按重量份數計95%酒精95份;10%福爾馬林10份;冰乙酸5份;三者按上述比例混合即成)浸沒卵樣,2 3min后觀察卵的形態,
成熟的卵粒大小整齊、飽滿,全部或絕大多數卵核偏位。 ③配組用于繁殖的雌、雄親魚性比為1 : 3。
催產水溫。人工催產操作適宜水溫在16t:左右。 ⑤激素注射。采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_A2)和魚類催產助劑(寧波市激素制品有限公司)配伍對親魚進行催產。雌刀鱭注射劑量為80iig LRH-4+17mg魚類催產助產劑/Kg,雄魚為雌魚的一半,背鰭基部一次注射。注射時,手握成外拳內空狀,使刀鱭頭部朝里,隨魚動而帶水背鰭基部注射,采用lml規格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常州悅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 ⑥人工授精。注射催產激素后親魚放入面積為20m2的水泥池,沖水剌激,在水溫16t:左右條件下,刀鱭產卵的效應時間為16h。
4、孵化管理 孵化桶用塑料制成,結構如圖1所示,容水量500kg左右為宜,放卵密度2X 104粒/桶。所述孵化桶由孵化桶體1、溢水管2、出水套管3、增氧管4、進水管5、微孔增氧管6、沖水口 7及閥門控制出水口 9等組成。在孵化桶體1內分別設置有溢水管2、增氧管4、進水管5 ;孵化桶體內壁上端設置有4個外接供水設備帶閥門控制的沖水口 ,其中2個沖水口位置與出水套管相同高度8-l,2個沖水口位置與溢水管相同高度8-2。所述溢水管2內設置出水套管3,溢水管2未端穿過孵化桶體1桶底與閥門控制出水管9連接;所述溢水管2上設有小孔2-l,并外套篩絹2-2。所述進水管5—端外接供水設備,另一端為沖水口 7 ;所述增氧管4 一端外接增氧機,另一端接微孔增氧管6,并緊貼孵化桶體1桶底。孵化期間確保水質清新,水流通暢,水流速控制在0. 4m/s,及時將卵膜清除;魚苗出膜后要降低孵化桶中水流速,可控制為0. 2m/s,以防止魚苗體力過分消耗。魚苗出膜8天左右,口器、腸管形成,應及時投喂用150目篩絹過濾的單細胞綠藻、輪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5個/ml)或下塘進行夏花培育。
5、夏花及魚種的培育 ①培育池要求及水質控制。培育池3畝,水深1. 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cm, 進排水方便。魚苗下塘前16天用120Kg/畝生石灰進行消毒,消毒后排盡水將池底曬干。魚 苗下塘前一周進水,進水采用清新無污的長江水,并用100目的密網布過濾。魚苗下塘時培 育池水深控制在0. 8m左右,以后根據水質情況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逐漸補充新鮮水,同時通 過潑豆漿和加水來調節水的肥度,保持池中豐富的浮游生物。
②養殖密度為3萬尾/畝。 ③餌料及投喂方法。前期的飼料以豆漿調節水質為主,培養單細胞綠藻;當魚苗長 至15 20mm時,逐漸投喂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無節幼體(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3個/ ml);當魚苗長至30mm以上時,除投喂"紅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2個/ml)外適當加投 抱卵青蝦(5Kg/畝)。
起捕。幼魚須拉網鍛煉2 3次,到11月份,池中水溫在l(TC左右時魚種個體 體長為10-14cm,體重在6-10g之間,即可分池養殖或銷售。 2008年4月1日-15日按上述實施步驟及要求催產3批,催產種魚20組,平均催 產率30%;獲受精卵70000粒,平均受精率50%;共出水花魚苗30000尾,平均孵化率43%; 土池培育水花至夏花階段,經測算成活率達40% ;至11月上旬,苗種規格已達10-14cm,經 多點測算成活率為51%,獲魚種6120尾。
實施例2 :本發明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采用以下工藝步驟
地點江陰市申港三鮮養殖有限公司
1、親魚來源 繁殖的親魚系江蘇省江陰申港段灌江納苗養殖的F2代刀鱭。
2、親魚選育 ①前期靜水培育。挑選體質健壯、活力好、鰭鱗完整,無傷無病的F2代后備親魚, 放入面積在6畝以上的靜水池塘中,放養密度為90尾/畝。后備親魚下塘后6天開始投喂 青蝦、"紅蟲"等活餌,保持池中餌料生物重量與刀鱭的總重量比為0.02 : l左右。日常要 管理好池塘水質,及時更換新鮮水和開增氧機。 ②后期流水強化培育。到了第2年冬季,將后備親魚從靜水池按體重規格分池,轉 入6畝以上的流水池專池培育,放養密度為65尾/畝。翌年的2月份開始,流水池每星期 沖水2次,每次6小時,自4月上旬開始,流水池始終處于流動狀態,水流速保持在0. 12m/s ; 飼料投喂則加重"紅蟲"的比例。經過半年的強化培育,3足齡雄、雌親魚體重分別可達80g 和120g以上,性腺成熟。
3、人工催產、授精 ①親魚選擇。雄親魚選擇體重80g以上,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 散;雌親魚選擇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下腹部松軟有彈性。 ②采精、挖卵檢查。用一次性吸管吸取少量精液激活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活力 情況,成熟的精子有30 50s的快速運動時間;用挖卵器從親魚泄殖孔內取出少許卵樣,將 卵樣放人培養皿中,加入透明液(其配方比例按重量份數計95%酒精90份;10%福爾馬 林8份;冰乙酸6份;三者按上述比例混合即成)浸沒卵樣,2 3min后觀察卵的形態,成 熟的卵粒大小整齊、飽滿,全部或絕大多數卵核偏位。
③配組用于繁殖的雌、雄親魚性比為1 : 3.2。
催產水溫。人工催產操作適宜水溫在20°C 。 ⑤激素注射。采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_A2)和魚類催產助劑(寧波市激素制品有限公司)配伍對親魚進行催產。雌刀鱭注射劑量為80iig LRH-4+17mg魚類催產助產劑/公斤,雄魚為雌魚的一半,背鰭基部一次注射。注射時,手握成外拳內空狀,使刀鱭頭部朝里,隨魚動而帶水背鰭基部注射,采用lml規格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常州悅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 ⑥人工授精。注射催產激素后親魚放入面積為20m2的水泥池,沖水剌激,在水溫2(TC下,刀鱭產卵的效應時間為14h。
4、孵化管理 孵化桶用塑料制成,結構如圖1所示,容水量600kg左右為宜,放卵密度3X 104粒/桶。孵化桶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孵化期間確保水質清新,水流通暢,水流速控制在0. 4m/s,及時將卵膜清除;魚苗出膜后要降低孵化桶中水流速,可控制為0. 2m/s,以防止魚苗體力過分消耗。魚苗出膜7天左右,口器形成,腸管形成,應及時投喂用150目篩絹過濾的萼花臂尾輪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6個/ml)或下塘進行夏花培育。
5、夏花及魚種的培育 ①培育池要求及水質控制。培育池4畝,水深1. 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cm,進排水方便。魚苗下塘前15天用120Kg/畝生石灰進行消毒,消毒后排盡水將池底曬干。魚苗下塘前一周進水,進水采用清新無污的長江水,并用100目的密網布過濾。魚苗下塘時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 8m左右,以后根據水質情況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逐漸補充新鮮水,同時通過潑豆漿和加水來調節水的肥度,保持池中豐富的浮游生物。
②養殖密度為4萬尾/畝。 ③餌料及投喂方法。前期的飼料以豆漿調節水質為主,培養單細胞綠藻;當魚苗長至15 20mm時,逐漸投喂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無節幼體(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3個/ml);當魚苗長至30mm以上時,除投喂"紅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3個/ml)外適當加投抱卵青蟲下(6Kg/畝)。
起捕。幼魚須拉網鍛煉2 3次,到11月份,池中水溫在l(TC左右時魚種個體體長為10-14cm,體重在6-10g之間,即可分池養殖或銷售。 2008年4月20日至5月10日按上述實施步驟及要求催產4批,催產種魚25組,平均催產率40% ;獲受精卵12萬粒,平均受精率50% ;共出水花魚苗57600尾,平均孵化率48% ;土池培育水花至夏花階段,經測算成活率達41% ;至11月上旬,苗種規格已達10-14cm,經多點測算成活率為50%,獲魚種11808尾。
實施例3 :本發明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采用以下工藝步驟
地點江陰市水產指導站基地
1、親魚來源 繁殖的親魚系江蘇省江陰申港段灌江納苗養殖的F2代刀鱭。
2、親魚選育 ①前期靜水培育。挑選體質健壯、活力好、鰭鱗完整,無傷無病的F2代后備親魚,放入面積在6畝以上的靜水池塘中,放養密度為100尾/畝。后備親魚下塘后6天開始投
9喂青蝦、"紅蟲"等活餌,保持池中餌料生物重量與刀鱭的總重量比為0.02 : i左右。日常
要管理好池塘水質,及時更換新鮮水和開增氧機。 ②后期流水強化培育。到了第2年冬季,將后備親魚從靜水池按體重規格分池,轉 入6畝以上的流水池專池培育,放養密度為80尾/畝。翌年的2月份開始,流水池每星期 沖水2次,每次6小時,自4月上旬開始,流水池始終處于流動狀態,水流速保持在0. 15m/s ; 飼料投喂則加重"紅蟲"的比例。經過半年的強化培育,3足齡雄、雌親魚體重分別可達80g 和120g以上,性腺成熟。
3、人工催產、授精 ①親魚選擇。雄親魚選擇體重80g以上,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 散;雌親魚選擇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下腹部松軟有彈性。 ②采精、挖卵檢查。用一次性吸管吸取少量精液激活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活力 情況,成熟的精子有30 50s的快速運動時間;用挖卵器從親魚泄殖孔內取出少許卵樣,將 卵樣放人培養皿中,加入透明液(其配方比例按重量份數計95%酒精92份;10%福爾馬 林12份;冰乙酸4份;三者按上述比例混合即成)浸沒卵樣,2 3min后觀察卵的形態, 成熟的卵粒大小整齊、飽滿,全部或絕大多數卵核偏位。
③配組用于繁殖的雌、雄親魚性比為1 : 3.5。
催產水溫。人工催產操作適宜水溫在23t:。 ⑤激素注射。采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_A2)和魚類催產助劑(寧波市 激素制品有限公司)配伍對親魚進行催產。雌刀鱭注射劑量為80iig LRH-4+17mg魚類催 產助產劑/公斤,雄魚為雌魚的一半,背鰭基部一次注射。注射時,手握成外拳內空狀,使刀 鱭頭部朝里,隨魚動而帶水背鰭基部注射,采用lml規格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常州悅康醫療 器材有限公司生產)。 ⑥人工授精。注射催產激素后親魚放入面積為20m2的水泥池,沖水剌激,在水溫 23t:下,刀鱭產卵的效應時間為12h。
4、孵化管理 孵化桶用塑料制成,結構如圖1所示,容水量700kg左右為宜,放卵密度4X 104粒 /桶。孵化桶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孵化期間確保水質清新,水流通暢,水流速控制在0. 4m/ s,及時將卵膜清除;魚苗出膜后要降低孵化桶中水流速,可控制為0. 2m/s,以防止魚苗體 力過分消耗。魚苗出膜6天左右,口器、腸管形成,應及時投喂用150目篩絹過濾的單細胞 綠藻、輪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8個/ml)或下塘進行夏花培育。
5、夏花及魚種的培育 ①培育池要求及水質控制。培育池5畝,水深1. 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cm, 進排水方便。魚苗下塘前14天用120Kg/畝生石灰進行消毒,消毒后排盡水將池底曬干。魚 苗下塘前一周進水,進水采用清新無污的長江水,并用100目的密網布過濾。魚苗下塘時培 育池水深控制在0. 8m左右,以后根據水質情況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逐漸補充新鮮水,同時通 過潑豆漿和加水來調節水的肥度,保持池中豐富的浮游生物。
②養殖密度為5萬尾/畝。 ③餌料及投喂方法。前期的飼料以豆漿調節水質為主,培養單細胞綠藻;當魚苗長 至15 20mm時,逐漸投喂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無節幼體(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4個/ml);當魚苗長至30mm以上時,除投喂"紅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3個/ml)外適當加投 抱卵青蟲下(8Kg/畝)。
起捕。幼魚須拉網鍛煉2 3次,到11月份,池中水溫在l(TC左右時魚種個體 體長為10-14cm,體重在6-10g之間,即可作為商品魚銷售。 2008年5月15日至6月10日按上述實施步驟及要求催產4批,催產種魚30組, 平均催產率28% ;獲受精卵80000粒,平均受精率45% ;共出水花魚苗33600尾,平均孵 化率42% ;土池培育水花至夏花階段,經測算成活率達43% ;至11月上旬,苗種規格已達 10-14cm,經多點測算成活率為51%,獲魚種7368尾。
權利要求
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繁殖步驟(1)、親魚來源繁殖親魚為灌江納苗養殖的刀鱭;(2)親魚選育a、前期靜水培育挑選體質健壯、活力好、鰭鱗完整,無傷無病的后備親魚,放入面積在6畝以上的靜水池塘中,放養密度為80-100尾/畝;后備親魚下池塘后6天開始投喂生物餌料;b、后期流水強化培育到了第2年冬季,將后備親魚從靜水池轉入6畝以上的流水池培育,放養密度為50-80尾/畝;翌年的2月份開始,流水池每星期沖水2~3次,每次5-6小時,流水池始終處于流動狀態,水流速保持在0.1-0.15m/s;經過半年培育,雄、雌親魚性腺成熟;(3)、人工催產、授精a、親魚選擇選擇性腺成熟的雄親魚,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雌親魚選擇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下腹部松軟有彈性;b、采精、挖卵檢查用吸管吸取雄親魚精液激活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精子活力情況,成熟的精子有30~50s的快速運動時間;用挖卵器取出雌親魚卵樣,將卵樣放入培養皿中,加入透明液浸沒卵樣,2~3min后觀察卵的形態,成熟的卵粒大小整齊、飽滿,全部或絕大多數卵核偏位;c、配組用于繁殖的雌、雄親魚性比為1∶3-1∶3.5;d、催產水溫人工催產操作適宜水溫在16~23℃;e、催產激素注射采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和魚類催產助劑配伍對親魚進行催產;雌刀鱭注射劑量為80μg LRH-A2+17mg魚類催產助劑/Kg,雄魚為雌魚的一半,背鰭基部一次注射;f、人工授精催產激素注射后親魚放入水深1.2m、面積為20m2的水泥池,沖水刺激,在水溫18℃-22℃下,刀鱭產卵的效應時間為12h-16h;g、孵化管理孵化在孵化桶進行,魚苗出膜6-8天左右,口器、腸管形成,投喂用150目篩絹過濾的單細胞綠藻、輪蟲,單細胞綠藻、輪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5-8個/ml或下塘進行夏花培育;h、夏花及魚種的培育(a)、培育池要求及水質控制培育池3-5畝,水深1.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cm;魚苗下塘前14~16天用120Kg/畝生石灰進行消毒,魚苗下塘前一周進水,水采用長江水,并用密網布過濾;魚苗下塘時培育池水深控制在0.7~0.8m;(b)、養殖密度為3-5萬尾/畝;(c)、餌料及投喂當魚苗長至15~20mm時,逐漸投喂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無節幼體,投喂后水體中密度3-4個/ml;當魚苗長至30mm以上時,除投喂紅蟲外再加投抱卵青蝦,紅蟲投喂后水體中密度為3個/ml;卵青蝦5-8Kg/畝;(d)、起捕魚種個體體長為10-14cm,體重在6-10g之間,即可起捕。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餌料重量與刀鱭的總重量比為0.02 : 1,所述生物餌料是青蝦、紅蟲。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液含95%酒精90 95份、10%福爾馬林8 12份、冰乙酸4 6份,三者混合制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刀鱭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屬于魚類養殖技術領域。特征是包括以下工藝步驟親魚來源;親魚選育,包括靜、流水相結合強化培育;人工催產措施,包括親魚選擇、采精、挖卵檢查、催產水溫確定、親魚配組、激素注射、人工授精等;微流水孵化;夏花及魚種的培育。本發明通過加強親魚營養強化培育,投喂激素和流水刺激調控等手段,促進親魚性腺發育成熟與排放,規范人工催產、授精工藝,獨創簡易浮性卵的流水孵化裝置并加強孵化期的管理與生態調控,有效地突破刀鱭人工繁殖技術難題,人工繁殖的催產率為33%,受精率為48%,孵化率為44%。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1692791SQ20091003408
公開日2010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21日
發明者丁建英, 張呈祥, 張憲中, 徐跑, 徐鋼春, 鄭金良, 顧若波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陰市申港三鮮養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