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北方沙地草地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由于連續多年的超載過牧,已造成不同 程度的退化,誘發了沙塵暴、蟲鼠害等生態問題,直接影響其生態服務功能發揮,給當地社 會經濟發展帶來危害,并影響到周邊地區生態環境質量。 放牧牛羊一直被當作草地的主要生產功能,草地生態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超載放 牧,只要減輕放牧壓力,多數退化草場可以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得到恢復。然而采取圍封禁 牧、生態移民、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雖能恢復沙地生態功能,但在沒有替代產業的 前提下提倡牧區減畜或禁牧是行不通的,必須為當地的居民找到生產和生活的出路。
草原上發展大中型反芻食草動物(牛羊)經濟效益低,草原畜牧業必須另辟蹊徑, 走創新發展道路。以往進行的草原生態治理工程,基本都是從草地的生產者入手,沒有涉及 到草地生態系統主要消費者牛羊的替代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 本發明所提供的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是在沙地草地上放養家禽
代替放牧牛羊,恢復沙地草地植被。 其中,所述家禽的放養密度小于等于2只/畝。所述沙地草地劃分為單元,每個單 元劃分成區,所述家禽在每個區內輪換放養。具體可按如下進行,所述沙地草地劃分為單 元,每個單元占地面積為6000畝,每個單元劃分成10個區,每個區占地面積為600畝,所述 家禽在每個區內放養,每10天換另一個區放養,共放養100天。 所述家禽可為雞。所述雞具體可為柴雞。所述放養開始時,所述柴雞的體重為 200-250克。所述放養時,所述柴雞按如下方法飼養每天只在傍晚喂糧食,每只雞日均喂 糧食小于等于30克。 所述體重為200-250克的柴雞按照如下方法獲得 柴雞孵化雞苗在保溫育雛棚中飼喂,育雛棚的溫度在第1周為35-33t:、第2周為 33-3rC、第3周為31-28"、第4周為28_24°C,相對濕度保持在65% 70% ;育雛棚使用 0.2%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雛雞的飼料為玉米63% (質量百分含量),麥麩6.5% (質 量百分含量),豆餅25.5% (質量百分含量),5% (質量百分含量)復合預混料;3 7日 齡雛雞飼料中添加0. 04% (質量百分含量)痢特靈,8 12日齡雛雞飼料中添加2000單 位的青霉素;7 15日齡雛雞飼料中添加0.05% (質量百分含量)土霉素;7 15日齡雛
雞用n系新城疫疫苗滴鼻和飲水免疫法接種法氏囊疫苗。 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的方法依據3/4生物代謝法則,個體小的動物的能量轉化效率 高于個體大的動物,將草地生態系統的關鍵消費動物由原來的食草性的牛羊替代為雜食性的禽類,充分考慮我國北方草地雨熱同期的特點,雞的放養期為4個月,優化草地資源利用 的時空格局,大幅度提高牧民收入。草原散養雞僅在夏季(5-9月份)養殖一茬,周期長,同 時遠離環境污染,疫病便于控制;放養的家禽以天然食物為主兼有少量喂養粗飼,家禽的個 體健康,也利于防病。 本發明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恢復退化沙地草地的"以禽代畜"的方法,通過 建立適宜的人工食物鏈,優化畜牧業結構,將天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與市場的產業鏈有機 結合起來,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增加牧民經濟收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
本發明的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考慮了內蒙古沙地草地的氣候特 征、空間特征、地形地貌和植被特征,容易操作,節糧省本,生長周期長,疾病少,肉質好,經 濟效益高;可提高牧草產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同時增加牧民收入,是廣大牧民增收的好 方法。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實行全年禁牧; 2)放養家禽替代放牧牛羊由雜食性的禽類替代食草性的牛羊,去除牲畜的過度
啃食和踐踏,通過燈光誘蟲和通過禽類自由捕食昆蟲減少草原蟲害并節省飼料;通過家禽 放養留下糞便等排泄物補償因牧草收獲而帶走的養分,實現沙地草地土壤養分的動態平
衡,維持天然草地的生產力。
3)牧草集中利用 根據氣候條件和物候期,結合植物養分的運轉和分配規律,收獲牧草,就地晾曬后 打捆儲存并集中供給于牛羊養殖區。 下述實施例以內蒙古地區的沙地草地為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沙地草地恢復植被、 發展生產的方法。 實施例1 、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 選取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巴音胡碩嘎查(牧村)3. 6萬畝退化沙地草地,覆蓋度為 20%左右,分成6個單元,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單元面積為6000畝,其中3個單元采用本發 明的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另外3個單元只采用圍封禁牧的方法恢復植被。 連續試驗2年。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1)實行全年禁牧
2)沙地草地放養雞 雞品種經濟價值比較高的優良柴雞,柴雞長成后毛重量在1. 5kg左右; 飼料育雛階段需要的飼料為玉米63% (質量百分含量),麥麩6.5% (質量百分
含量),豆餅25.5% (質量百分含量),5% (質量百分含量)復合預混料(北京偉嘉集團生
產);散養階段需要的飼料從臨近的農區購進,飼料糧的質量標準按照國家糧食安全相關
標準執行,不使用由飼料廠加工的飼料,直接使用原糧進行散養柴雞的補飼。 A)育雛,4月_5月從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鵬源孵化廠引進優質柴雞孵化雞苗,
在有保溫設施的育雛棚進行集中育雛。在保溫育雛棚中飼喂,育雛棚的溫度在第1周為
35-33。C,第2周為33-31。C,第3周為31-28。C,第4周為28_24°C、相對濕度保持在65% 70% ;使用0. 2%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3 7日齡用0. 04%痢特靈拌料,防止白痢,8 12日齡用青霉素,每只2000單位拌料,抑菌和防止球蟲;7 15日齡用II系新城疫疫苗1 : 20稀釋滴鼻和飲水免疫法接種法氏囊疫苗,同時用0.05%土霉素拌料防止禽霍亂。育雛4周,雛雞生長到200-250克,即能夠適應野外生存環境。 B)放養密度,每個單元分成10個區,每區600畝,1.2萬只雞在一個區內集中放養,公雞和母雞按l : 10左右的比例進行混養,放養密度為20只/畝,10天后換另外一個區繼續放養,10個區輪換放養,平均放養密度為2只/畝。該放養密度符合歐盟生產有機雞肉對放養密度的要求。 C)放養5月下旬,雛雞達到4周齡、體重達到200克以上,能適應野外放養環境后,將其散放于沙地草地里,早放晚歸,夜間在簡易棚舍里過夜;白天不補充糧食,讓其自尋昆蟲、草籽、嫩葉、灌木籽,傍晚補充適量玉米粒或小麥粒。每個單元有l個勞動力操作。放
養期為ioo天,放養期間按常規防疫流程開展,遇重大突發疫情接受當地防疫部門指導并
進行有針對性地操作。 D)看護為防止當地大型野生動物偷食雞,在每群雞中混養10只鵝,鵝在雞群中起看護和報警作用。 E)出欄8月底9月初,散養柴雞的毛重達到1.5公斤左右,符合出欄標準,可以集
中出售或屠宰加工。 3)牧草集中利用 在8月下旬收獲牧草,就地晾曬后打捆儲存并集中供給于牛羊養殖區。 連續2年試驗后,于第2年8月份統計6個單元中每個單元的植被覆蓋率,其中,
采用本發明的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恢復植被的3個單元的植被覆蓋率分別
為87%、90%和95%;每畝產草量分別為275kg、280kg和320kg。只采用圍封禁牧的方法恢
復植被的3個單元的植被覆蓋率分別為75X、80X和85X;每畝產草量分別為180kg、200kg
和220kg。 退化沙地圍封禁牧2年可以恢復植被覆蓋率達75%以上,但沙地草地禁牧養雞能夠保證天然草地的養分平衡,植被覆蓋率以及產草量明顯高于僅采用圍封禁牧措施。牧民在銷售牧草或者利用牧草集約化養殖家畜的同時,又銷售了市場價格相當高的柴雞,從而可真正實現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牧民增收。
權利要求
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是在沙地草地上放養家禽代替放牧牛羊,恢復沙地草地植被。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禽的放養密度小于等于2只/畝。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沙地草地劃分為單元,每個單元 劃分成區,所述家禽在每個區內輪換放養。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禽為雞。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雞為柴雞。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養開始時,所述柴雞的體重為200 250克。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養時,所述柴雞按如下方法飼養 每天只在傍晚喂糧食,每只雞日均喂糧食小于等于30克。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體重為200 250克的柴雞按照如下方法獲得柴雞孵化雞苗在保溫育雛棚中飼喂,育雛棚的溫度在第1周為35 33t:、第2周為 33 31°C 、第3周為31 28 °C 、第4周為28 24°C ,相對濕度保持在65 % 70 % ;育雛棚 使用0.2%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雛雞的飼料為玉米63% (質量百分含量),麥麩6.5% (質量百分含量),豆餅25.5% (質量百分含量),5% (質量百分含量)復合預混料;3 7日齡雛雞飼料中添加0. 04% (質量百分含量)痢特靈,8 12日齡雛雞飼料中添加2000 單位的青霉素;7 15日齡雛雞飼料中添加0. 05% (質量百分含量)土霉素;7 15日齡 雛雞用II系新城疫疫苗滴鼻和飲水免疫法接種法氏囊疫苗。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該方法是在沙地草地上用養禽代替放牧牛羊恢復沙地草地植被。本發明的沙地草地恢復植被、發展生產的方法考慮了我國四大沙地草地的氣候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及其空間異質性和多樣性,容易操作,節糧省本,生長周期長,疾病少,肉質好,經濟效益高;可提高牧草產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同時增加牧民收入,是廣大牧民增收的好方法。
文檔編號A23K1/18GK101773026SQ20091007665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09年1月12日
發明者李永庚, 蔣高明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