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41034閱讀:30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專利屬于農業機械中播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
播種機。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費國,但化肥利用率低下,每年由于揮發、反硝化、淋 失等途徑損失的化學氮多達1200 1400萬噸。化肥深施和使用緩釋肥或控釋肥是提高化 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徑。化肥深施可將化肥定量施入到地表以下作物根系密集的部位,使養 分能夠充分被作物吸收,減少揮發和淋失。緩施肥或控釋肥利用各種調控機制對傳統化學 肥料進行處理,使其養分按照設定的釋放率和釋放期緩慢或控制釋放,可使肥料的利用率 提高15% -35%。稻田土壤含水率較高,具有較強流動性,在一般水田作業過程中,難以按 照農藝要求在水田土壤深處開出排肥溝;同時水分還使化肥部分溶解,造成肥料吸濕、粘性 增強、流動性降低和堵塞排肥口等問題,致使水稻較其他作物實施深施肥的難度更大。現有 水田播種施肥方式主要依靠播種前后人工撒施或機械條施于地表,存在施肥不均勻、不能 深施肥、不能同步進行施肥播種、不能在田間開溝起壟、播后化肥不能覆蓋、化肥易隨水流 失或散發到空氣中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有效深施肥、同步進行施 肥播種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包括 動力機及安裝在動力機上的排肥動力傳動系統、排肥系統、懸掛裝置、播種系統、播種動力 傳動系統和開溝裝置。 所述懸掛裝置安裝于動力機后部,懸掛裝置與播種系統連接,控制播種系統和安 裝于播種裝置下方的開溝裝置提升或下降;動力機分別通過播種動力傳動系統和排肥動力 傳動系統驅動播種系統和排肥系統。 所述懸掛裝置包括下連接銷軸、上連接銷軸、下拉桿、上拉桿、調節彈簧和連接板; 下連接銷軸鉸接于下拉桿的一端,上連接銷軸鉸接于上拉桿的一端,上拉桿的另一端通過 調節彈簧、連接板與下拉桿的另一端連接;懸掛裝置用螺栓通過連接板與播種系統中的橫 梁連接。 所述播種系統包括排種器、種箱、橫梁、支架、擋泥板、浮板箱、調節鋼索、連接架、 聯軸器、排種軸和滑板。 浮板箱系內部為空腔的箱體,共有兩個,中間用連接桿連成一個整體,并采用鉸鏈 聯接于滑板前沿;連接架一端與滑板聯接,另一端與浮板連接;調節鋼索一端與動力機的 液壓系統連接,另一端與連接架聯接,通過提放連接架控制滑板升降;安裝于滑板前沿的擋 泥板共四塊,左右各兩塊,分別布置于動力機后輪后側和內側;支架有兩個,沿動力機中心線對稱安裝于滑板上表面;平行于滑板的橫梁通過支架與滑板連接;排種器安裝于橫梁后 側;整個播種系統通過橫梁與懸掛裝置中的連接板連接,隨懸掛裝置上下升降;排種器在 橫梁上垂直播種軸軸線等距或不等距安裝,其間距范圍為200mm 350mm ;排種軸間用聯軸 器連接,每個排種器下端的排種口正對各播種溝開溝器開出的播種溝,種箱安裝于排種器 正上方,其數量與排種器相等。 所述排肥系統包括肥箱連接裝置、肥量調節裝置、肥箱、箱蓋、攪拌裝置、排肥器、 輸肥管、套箍、彈性牽引裝置和接肥管;肥箱安裝在動力機后部的肥箱連接裝置上,攪拌裝 置安裝于肥箱內部,肥量調節裝置安裝于肥箱一側,排肥器安裝于肥箱底部,輸肥管與排肥 器排肥口連接,其下端通過彈性牽引裝置與接肥管連接;接肥管與滑板連接,接肥管下端出 口與開溝裝置的進肥口相通;每個排肥器下接一根輸肥管,排肥器的數量與排種器相等。 所述輸肥管為彈性軟管,其下端安裝的套箍與滑板上的接肥管之間通過彈性裝置 連接。 所述開溝裝置包括蓄水溝開溝器、施肥溝開溝器和播種溝開溝器,播種溝開溝器、 蓄水溝開溝器安裝于滑板下方后側,施肥溝開溝器安裝于滑板下方前側;每兩蓄水溝開溝 器間安裝有一個播種溝開溝器和一個施肥溝開溝器。 所述播種溝開溝器開出的播種溝形狀和深度、蓄水溝開溝器開出的蓄水溝形狀和 深度和施肥溝開溝器開出的施肥溝形狀和深度均分別可調;播種溝開溝器、蓄水溝開溝器 和施肥溝開溝器間距離均分別可調。 所述排肥動力傳動系統包括第一傳動錐齒輪、第二傳動錐齒輪、排肥軸、攪拌軸、 大鏈輪、鏈條、小鏈輪、第一傳動軸、第一萬向節、第二傳動軸、第三傳動軸、第一直齒輪和第 二直齒輪;第一直齒輪安裝于動力機動力傳動軸上,通過第二直齒輪、第三傳動軸、第二傳 動軸、第一傳動軸和第一萬向節將動力傳遞給第一、第二傳動錐齒輪,再傳遞給排肥軸,從 而帶動所有的排肥器轉動,從排肥器排肥口排出的肥料進入輸肥管;同時通過安裝在排肥 軸一端的小鏈輪,繼而通過鏈條將動力傳遞給大鏈輪,大鏈輪安裝在攪拌軸一端,帶動安裝 在攪拌軸上的攪拌裝置對肥箱內的肥料進行攪動。 所述排肥動力傳動系統包括傳動變速箱、傳動小齒輪、傳動大齒輪、播種動力傳動 軸、第二萬向節和動力機動力輸出軸;傳動大齒輪安裝于排種軸上;傳動小齒輪安裝于傳 動變速箱輸出端;播種動力傳動軸通過第二萬向節一端與動力機動力輸出軸連接、另一端 與傳動變速箱輸入端連接,將動力通過傳動變速箱輸出軸端上的傳動小齒輪傳遞給傳動大 齒輪,帶動排種軸回轉,并通過排種軸上的聯軸器帶動所有排種器轉動,從各排種器排種口 同步排出種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能實現在水稻直播時同步開出播種溝、蓄水溝和施肥溝,同時定量 將種子排入播種溝內,并定量將肥料施于播種溝附近的施肥溝中,同時將其覆蓋,實現種肥 同施和肥料深施覆蓋,解決了水稻種植中肥料深施的難題。 2、本實用新型可實現在播種后種子在播種溝中生長,能克服常規水稻直播時種子 播于地表,根系入土淺,后期易倒伏的難題。播種溝位于蓄水溝間形成的壟臺上,蓄水溝兼 有灌溉和排水功能,在種子發芽出苗階段,能將田間積水排出,減少積水浸漬對種子發芽的 不利影響;在稻苗生長階段,能將灌溉水引入稻苗附近,保證稻苗在濕潤條件下生長,不必采用全田漫灌,可節約水稻生產用水。 3、本實用新型能實現將肥料施于靠近水稻根系生長區的土壤深處,其營養元素能 根據水稻生長定時定量釋放,滿足水稻不同生長時期需要, 一次施肥可滿足全程生長需要, 顯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減少施肥次數,節約肥料使用量,減少施肥造成的環境污染。 4、本實用新型可實現播種裝置隨地表起伏而上下調整,播種距離、播種深度、開溝 深度、排肥深度可根據農藝要求調整,滿足常規稻、雜交稻和超級稻的不同種植要求。 5、本實用新型的排種、排肥和攪拌傳動動力均來自于發動機,作業中可始終保證 排種、排肥同步進行,有效保證排肥量與排種量間的數量比例關系保持一致。 6、本實用新型可實現水稻節水節肥生產,可使水稻增產10%以上,節肥20%以 上,節約生產成本80元/畝以上,具有明顯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圖1 :是本實用新型總體結構示意圖(主視)。
圖中標號為l-動力機2-排肥動力傳動系統3-肥箱連接裝置4-排肥系統
5-懸掛裝置6-播種系統7-播種動力傳動系統8-開溝裝置 圖2 :是本實用新型總體結構示意圖(俯視)。
圖3 :是本實用新型懸掛裝置和播種系統結構示意圖(主視)。 圖中標號為9-下連接銷軸10-上連接銷軸11-下拉桿12-上拉桿13-調節
彈簧14-連接板 圖4 :是本實用新型播種系統結構示意圖(左視)。 圖中標號為15-排種器16-種箱17-橫梁 18-支架19-擋泥板20-浮板 箱21-調節鋼索22-連接架23-聯軸器24-排種軸25-滑板 圖5 :是本實用新型排肥系統、排肥動力傳動系統和播種動力傳動系統結構示意 圖(右視)。 圖中標號為26-肥量調節裝置 27-肥箱 28-箱蓋 29-攪拌裝置30-排肥 器 31-第一傳動錐齒輪 32-第二傳動錐齒輪 33-排肥軸 34-攪拌軸 35-大鏈輪 36-鏈條37-小鏈輪38-輸肥管39-套箍40-彈性牽引裝置41-接肥管42-蓄 水溝開溝器 43-施肥溝開溝器 44-播種溝開溝器 45-第一傳動軸 46-第一萬向 節47-第二傳動軸48-第三傳動軸49-直齒輪1 50-傳動變速箱51-傳動小齒輪 52-傳動大齒輪53-播種動力傳動軸54-第二萬向節55-動力機動力輸出軸56-動 力機動力傳動軸57-第二直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的一種可用于水稻直播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采用乘坐式 插秧機機頭作為動力機,包括安裝在動力機1上的排肥動力傳動系統2、肥箱連接裝置3、排 肥系統4、懸掛裝置5、播種系統6、播種動力傳動系統7和開溝裝置8。所述的動力機后部 安裝有懸掛裝置5和肥箱連接裝置3,通過懸掛裝置安裝有播種系統6,通過肥箱連接裝置3 安裝有排肥系統4,在播種系統下安裝開溝裝置;懸掛裝置可使播種系統、開溝裝置提升或下降,播種動力傳動系統7和排肥動力傳動系統2將動力機動力同步傳遞給播種系統和排 肥系統。 如圖2所示為一種可用于水稻直播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結構示意 俯視圖。 如圖3所示的安裝于動力機尾部的懸掛裝置包括下連接銷軸9、上連接銷軸10、下 拉桿11、上拉桿12、調節彈簧13和連接板14 ;上、下拉桿間安裝有連接板和調節彈簧,在液 壓或其他驅動力作用下,帶動下拉桿、上拉桿繞各自連接銷軸旋轉,從而調節連接板14與 地面的高度;懸掛裝置5用螺栓通過連接板14與播種系統中的橫梁17連接。 如圖4所示的播種系統包括排種器15、種箱16、橫梁17、支架18、擋泥板19、浮板 箱20、調節鋼索21、連接架22、聯軸器23、排種軸24和滑板25 ;浮板系內部為空腔的箱體, 共有兩個,中間用連接桿連成一個整體,并采用鉸鏈聯接于滑板前沿;連接架22 —端與滑 板聯接,另一端與浮板連接;調節鋼索21 —端與動力機的液壓系統連接,另一端與連接架 聯接,通過提放連接架22控制滑板升降,使滑板緊貼泥面,平整待播的泥面;安裝于滑板前 沿的擋泥板19共四塊,左右各兩塊,分別布置于動力機后輪后側和內側;支架18有兩個,沿 動力機中心線對稱安裝于滑板上表面;平行于滑板的橫梁通過支架與滑板連接;排種器15 安裝于橫梁17后側;整個排種系統通過橫梁與懸掛裝置中的連接板13連接,可隨懸掛裝置 上下升降。 如圖4所示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排種器,在橫梁上垂直播種軸軸線 等距或不等距安裝,其間距可根據農藝要求調整,調整范圍為200mm 350mm ;排種軸24間 用聯軸器23連接,每個排種器下端的排種口正對各播種溝開溝器開出的種溝,排種器15可
以是6個、8個、10個等,根據農藝要求可選;種箱安裝于排種器正上方,其數量與排種器相等。 如圖5所示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排肥系統4包括肥量調節裝置26、 肥箱27、箱蓋28、攪拌裝置29、排肥器30、輸肥管38、套箍39、彈性牽引裝置40、接肥管41 ; 肥箱安裝于動力機尾部的肥箱連接裝置上,攪拌裝置安裝于肥箱內部,肥量調節裝置安裝 于肥箱一側,排肥器安裝于肥箱底部,輸肥管與排肥器排肥口連接,其下端通過彈性牽引裝 置與接肥管連接;接肥管與滑板連接,接肥管下端出口與施肥溝開溝器43進肥口相通;每 個排肥器下方接一根輸肥管,排肥器的數量與排種器相等;排肥器所排肥料可以是普通化 肥、復合肥、緩釋肥或控釋肥。 如圖5所示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輸肥管38為彈性軟管,其下端裝有 套箍39,套箍與滑板上的接肥管41之間通過彈簧或橡膠帶等彈性裝置40連接,每個輸肥管 上均有一個套箍和一套彈性裝置,當滑板在懸掛裝置作用下上升或下降時,輸肥管可隨之 變化,保證其下端始終與接肥管連接。 如圖5所示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的開溝裝置包括蓄水溝開溝器42、 施肥溝開溝器43和播種溝開溝器44 ;播種溝開溝器、蓄水溝開溝器安裝于滑板下方后側, 施肥溝開溝器安裝于滑板下方前側;每兩蓄水溝開溝器間安裝有一個播種溝開溝器和一個 施肥溝開溝器,施肥溝開溝器安裝于播種溝開溝器的一側(左側或右側)。 如圖5所示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開溝裝置中,其播種溝開溝器44開 出的播種溝形狀和深度、蓄水溝開溝器42開出的蓄水溝形狀和深度、施肥溝開溝器43開出的施肥溝形狀和深度均分別可調;播種溝開溝器、蓄水溝開溝器和施肥溝開溝器間距離均 分別可調;在兩蓄水溝間形成壟臺;施肥溝開出、落入肥料后,隨即由滑板25將其撫平;播 種溝開溝器、施肥溝開溝器數量相同且與排種器、排肥器數量相等,蓄水溝開溝器比播種溝 開溝器多一個。 如圖5所示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的排肥動力傳動系統包括第一傳 動錐齒輪31、第二傳動錐齒輪32、排肥軸33、攪拌軸34、大鏈輪35、鏈條36、小鏈輪37、傳動 軸I 45、第一萬向節46、第二傳動軸47、第三傳動軸48、第一直齒輪49、第二直齒輪57 ;第 一直齒輪安裝于動力機動力傳動軸56上,通過第二直齒輪、第三傳動軸48、第二傳動軸47、 第一傳動軸45和第一萬向節4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傳動錐齒輪31和第二傳動錐齒輪32,再 傳遞給排肥軸,從而帶動所有的排肥器轉動,從排肥口排出的肥料進入輸肥管;同時通過安 裝在排肥軸一端的小鏈輪37,繼而通過鏈條36將動力傳遞給大鏈輪35,大鏈輪安裝在攪拌 軸34 —端,從而帶動安裝在攪拌軸上的攪拌裝置29對肥箱內的肥料進行攪動。 如圖5所示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的排種動力傳動系統包括傳動變速 箱50、傳動小齒輪51、傳動大齒輪52、播種動力傳動軸53、第二萬向節54、動力機動力輸出 軸55 ;傳動大齒輪52安裝于排種軸24上;傳動小齒輪51安裝于傳動變速箱50輸出端;播 種動力傳動軸53通過萬向節54 —端與動力機動力輸出軸55連接、另一端與傳動變速箱50 輸入端連接,將動力通過傳動變速箱50輸出軸端上的傳動小齒輪傳遞給傳動大齒輪,帶動 排種軸回轉,并通過排種軸上的聯軸器帶動所有排種器轉動,從各排種器排種口同步排出 種子。 本實施例能實現水稻開溝、起壟、施肥、播種等作業內容同步完成;排肥系統中具 有攪拌裝置,可適應多種類型肥料排施,能將普通化肥、復合肥、緩釋肥或控釋肥施于種子 附近的下方深處并加以覆蓋;能將種子播于兩蓄水溝間形成的壟臺上的播種溝內;依靠浮 板和懸掛裝置聯合作用,可使播種系統可隨地面起伏上下升降,保證播種深度穩定一致;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 解,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同等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
和范圍,均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機(1)及安裝在動力機(1)上的排肥動力傳動系統(2)、排肥系統(4)、懸掛裝置(5)、播種系統(6)、播種動力傳動系統(7)和開溝裝置(8);所述懸掛裝置(5)安裝于動力機(1)后部,與播種系統(6)連接,所述懸掛裝置(5)控制播種系統的提升或下降(6)和控制安裝于播種系統(6)下方的開溝裝置(8)的提升或下降;動力機(1)分別通過播種動力傳動系統(7)和排肥動力傳動系統(2)驅動播種系統(6)和排肥系統(4)。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裝置 包括下連接銷軸(9)、上連接銷軸(10)、下拉桿(11)、上拉桿(12)、調節彈簧(13)和連接板 (14);下連接銷軸(9)鉸接于下拉桿(11)的一端,上連接銷軸(10)鉸接于上拉桿(12)的 一端,上拉桿(12)的另一端通過調節彈簧(13)、連接板(14)與下拉桿(11)的另一端連接; 懸掛裝置(5)用螺栓通過連接板(14)與播種系統中的橫梁(17)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系統 包括排種器(15)、種箱(16)、橫梁(17)、支架(18)、擋泥板(19)、浮板箱(20)、調節鋼索 (21)、連接架(22)、聯軸器(23)、排種軸(24)和滑板(25);浮板箱(20)系內部為空腔的箱體,共有兩個,中間用連接桿連成一個整體,并采用鉸 鏈連接于滑板前沿;連接架(22) —端與滑板連接,另一端與浮板箱(20)連接;調節鋼索 (21) —端與動力機的液壓系統連接,另一端與連接架連接,通過提放連接架(22)控制滑板 升降;安裝于滑板前沿的擋泥板(19)共四塊,左右各兩塊,分別布置于動力機后輪后側和 內側;支架(18)有兩個,沿動力機(1)中心線對稱安裝于滑板上表面;平行于滑板的橫梁 通過支架與滑板連接;排種器(15)安裝于橫梁(17)后側;整個播種系統(6)通過橫梁(17) 與懸掛裝置中的連接板(14)連接,隨懸掛裝置上下升降;排種器(15)在橫梁(17)上垂直 播種軸軸線等距或不等距安裝;排種軸(24)間用聯軸器(23)連接,每個排種器下端的排種 口正對各播種溝,種箱(16)安裝于排種器(15)正上方,其數量與排種器相等。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肥系統 (4)包括肥箱連接裝置(3)、肥量調節裝置(26)、肥箱(27)、箱蓋(28)、攪拌裝置(29)、排肥 器(30)、輸肥管(3S)、套箍(39)、彈性牽引裝置(40)和接肥管(41);肥箱(27)安裝在動 力機(1)后部的肥箱連接裝置(3)上,攪拌裝置(29)安裝于肥箱(27)內部,肥量調節裝置 (26)安裝于肥箱(27) 一側,排肥器(30)安裝于肥箱(27)底部,輸肥管(38)的一端與排肥 器(30)排肥口連接,另一端通過彈性牽引裝置(40)與接肥管(41)連接;接肥管(41)與滑 板(25)連接,接肥管(41)下端出口與開溝裝置(8)的進肥口相通;每個排肥器下接一根輸 肥管,排肥器的數量與排種器相等。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肥管 (38)為彈性軟管,其下端安裝的套箍(39)通過彈性裝置(40)與滑板(25)上的接肥管(41) 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溝裝置 包括蓄水溝開溝器(42)、施肥溝開溝器(43)和播種溝開溝器(44),播種溝開溝器(44)和 蓄水溝開溝器(42)安裝于滑板(25)下方后側,施肥溝開溝器(43)安裝于滑板(25)下方前 側;每兩蓄水溝開溝器(42)間安裝有一個播種溝開溝器(44)和一個施肥溝開溝器(43)。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溝開溝器(44)開出的播種溝形狀和深度、蓄水溝開溝器(42)開出的蓄水溝形狀和深度、施肥溝 開溝器(43)開出的施肥溝形狀和深度均分別可調;播種溝開溝器、蓄水溝開溝器和施肥溝 開溝器間距離均分別可調。
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肥動力 傳動系統包括第一傳動錐齒輪(31)、第二傳動錐齒輪(32)、排肥軸(33)、攪拌軸(34)、大 鏈輪(35)、鏈條(36)、小鏈輪(37)、第一傳動軸(45)、第一萬向節(46)、第二傳動軸(47)、 第三傳動軸(48)、第一直齒輪(49)和第二直齒輪(57);第一直齒輪(49)安裝于動力機 動力傳動軸(56)上,通過第二直齒輪(57)、第三傳動軸(48)、第二傳動軸(47)、第一傳動 軸(45)和第一萬向節(4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第二傳動錐齒輪(31、32),再傳遞給排肥軸 (33),從而帶動所有的排肥器轉動,從排肥器(30)排肥口排出的肥料進入輸肥管;通過安 裝在排肥軸(33) —端的小鏈輪(37),繼而通過鏈條(36)將動力傳遞給大鏈輪(35),大鏈 輪(35)安裝在攪拌軸(34) —端,帶動安裝在攪拌軸(34)上的攪拌裝置(29)對肥箱內的 肥料進行攪動。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動力 傳動系統(7)包括傳動變速箱(50)、傳動小齒輪(51)、傳動大齒輪(52)、播種動力傳動軸(53) 、第二萬向節(54)和動力機動力輸出軸(55);傳動大齒輪(52)安裝于排種軸(24)上; 傳動小齒輪(51)安裝于傳動變速箱(50)輸出端;播種動力傳動軸(53)通過第二萬向節(54) —端與動力機動力輸出軸(55)連接,第二萬向節(54)另一端與傳動變速箱(50)輸入 端連接,將動力通過傳動變速箱(50)輸出軸端上的傳動小齒輪傳遞給傳動大齒輪,帶動排 種軸回轉,并通過排種軸上的聯軸器帶動所有排種器轉動,從各排種器排種口同步排出種 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水田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播種機,其包括動力機及安裝在動力機上的排肥動力傳動系統、排肥系統、懸掛裝置、播種系統、播種動力傳動系統和開溝裝置。所述懸掛裝置安裝于動力機后部,與播種系統連接,控制播種系統和安裝于播種裝置中滑板下方的開溝裝置提升或下降;動力機分別通過播種動力傳動系統和排肥動力傳動系統驅動播種系統和排肥系統。開溝裝置同步開出蓄水溝、播種溝和施肥溝,兩蓄水溝之間形成壟臺,播種溝和施肥溝位于壟臺上。本實用新型能實現同步開溝起壟、同步播種、同步深施肥和水稻節水節肥生產,可使水稻增產10%以上,節肥20%以上,節約生產成本80元/畝以上,具有明顯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A01C5/06GK201450771SQ2009200617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4日
發明者周志艷, 張國忠, 曾山, 李就好, 王在滿, 羅錫文, 臧英, 陳偉通 申請人:華南農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