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田間評價水稻抗稻飛虱特性的方法

文檔序號:319746閱讀:44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田間評價水稻抗稻飛虱特性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害蟲防治領域,提供了一種田間鑒定水稻品種對稻飛虱等害蟲抗性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稻田生態系統中飛虱科Delphacidae害蟲主要有褐飛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飛虱Sogatellafurcifera和灰飛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稻飛虱直接刺吸稻株的韌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長緩慢、分蘗延遲、癟粒增加。危害嚴重時,造成稻株枯死,呈“虱燒”狀。除直接為害以外,還能傳播黑條矮縮病、南方黑條矮縮病和條紋葉枯病等病毒病,引起嚴重危害。三種飛虱交替或同時暴發成災,成為影響我國水稻生產最為重要的限制因素。褐飛虱的防治主要依賴于高效化學殺蟲劑的使用,而長期連續使用化學殺蟲劑又引起了再增猖獗和抗藥性等生態問題,同時增加稻谷中的農藥殘留量,影響稻米品質。利用抗蟲品種已被證明為一種防治褐飛虱最安全、經濟和有效的措施。幾十年來國內學者沿用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創立的標準苗期集團篩選法(即SSST法)或經我國學者改進的標準苗期集團篩選法(即MSSST法),即在水稻苗期對稻飛虱的抗性進行評價,以苗期的抗性水平作為水稻品種對稻飛虱的抗性指標指導生產。但許多事實已表明,水稻在苗期和成株期對稻飛虱的抗性水平并不一定一致,甚至有時苗期抗性與成株期抗性有較大差異。有的品種在苗期表現不好,但成株期的抗性可能增強,相反地在苗期抗性較好的品種,到了成株期抗性可能表現一般。而且這些評價均在溫室或水泥槽內進行,評價環境與大田有較大差距,往往導致其鑒定出的抗性水平與田間實際抗性表現有一定的偏差。然而,在自然情況下,完全的田間抗性鑒定還容易受到稻飛虱侵入種群數量和非靶標害蟲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年度之間的差異較大。尤其重要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水稻苗期稻飛虱數量很少,通常在成株期才真正遭受稻飛虱的嚴重危害,因此只有對成株期水稻進行田間抗稻飛虱特性的評價才能做到真正指導生產。鑒于此,為了對水稻品種對稻飛虱的抗性進行田間標準化鑒定和評價,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抗性評價方法。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包括如下步驟1.建立大棚,讓大棚的寬為610米,頂高為2-3米,沿著大棚縱軸把大棚平均分為兩塊,并對大棚用60-100目的尼龍網紗完全覆蓋;2.在大棚內種植待水稻品種,水稻品種包括待測試水稻品種,抗蟲對照品種;以及感蟲對照品種;其中讓待測試水稻品種和抗蟲對照品種的周圍種植感蟲對照品種;3.氮肥使用量為200-250kg/ha,以利于水稻嫩綠,增加稻飛虱增殖;4.在所有品種的分蘗初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殺滅網內所有害蟲和天敵;5.在步驟4后的10天后,在待測試水稻品種周圍種植的感蟲品種上接入稻飛虱成蟲5-10對/叢,任其自然繁殖、隨機遷移到鑒定品種上;6.在步驟5后,當試驗區里感蟲對照品種全部死亡時評價各品種抗性;當待測水稻品種的死亡率小于10%的為高抗,11-30%的為抗蟲,31-50%的為中抗,51-70%的為中感,大于70%的為感蟲。在上述的方法中在一個優選的方式中,在步驟1中,再在大棚外覆蓋一層60-100目的尼龍網紗,以防止稻飛虱或其它昆蟲進入網內。這樣讓大棚處于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同時又和自然環境保持一致,更有利于減少外界非目標害蟲的危害,同時可以控制稻飛虱的數量,這樣獲得抗性品種符合實際,而且鑒定效率高。在一個優選的方式中,在步驟2中,每個品種的小區面積為515m2,每個品種各種10-15行,在每個品種四周種植2行感蟲對照品種,以利于誘發稻飛虱,行間距為20X20cm。在一個優選的方式中,在步驟2中,抗蟲對照品種為IR26和IR36,感蟲對照品種為TN1,均為行業內采用的標準品種,容易獲得。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方法,包括1、選擇排水和灌溉均比較的方便的水稻田,建610米寬的鋼管大棚,頂高2-3米,長為80-100米,在棚的中間修建一條30cm寬的田埂,將大棚一分為二,整個大棚用60-100目的尼龍網紗覆蓋,在棚門外面再裝一層尼龍紗,以防止稻飛虱或其它昆蟲進入網內;2、根據待測水稻品種數量設立小區,每小區面積515m2;對各個品種進行浸種、催芽、播種、移栽等操作后;包括抗蟲對照品種IR26和IR36,感蟲對照品種為Tm以及待測水稻品種種植在各個小區內,并且每個品種各種10-15行,在每個待測水稻品種和抗蟲對照品種四周種植2行TN1,以利于誘發褐飛虱,行間距為20X20cm;3、氮肥使用量為200_250kg/ha,以利于水稻嫩綠,加速稻飛虱增殖;4、分蘗初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殺滅網內所有害蟲和天敵;用藥10天后,在待測水稻品種四周種植的Tm上接入稻飛虱成蟲5-10對/叢,任其自然繁殖、隨機遷移到鑒定品種上;5、接蟲后當試驗區對照感蟲品種Tm全部死亡時評價各品種抗性;其中,當代測水稻品種的死亡率小于10%的為高抗,11-30%的為抗蟲,31-50%的為中抗,51-70%的為中感,大于70%的為感蟲。有益效果通過該方案的實施,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1)已有的抗性鑒定方法沒有提供對水稻成株期在田間環境下對稻飛虱的抗性進行評價的方法,而本發明的實施可以明確水稻品種成株期在田間對褐飛虱的實際抗性表現,并且方法簡便,可操作性強,符合生產實際。(2)利用本發明的實施,在抗性鑒定時,不易受到稻飛虱自然發生程度、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可以保證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重復性好,獲得的抗性結果更加可靠。(3)田間稻飛虱往往為褐飛虱和白背飛虱混合發生,在自然情況下,很難準確區分水稻品種對褐飛虱或白背飛虱的抗性。利用本發明的實施,可以有效的保證蟲源的單一性。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網室構建和小區設計選擇排水和灌溉均比較的方便的水稻田,采用聯合八型單體大棚,寬8米,長80米,管間距0.6米,頂高2.5米,肩高1.5米。中間修建一條30cm寬的田埂,將大棚一分為二。大棚用80目的尼龍網紗覆蓋,在棚門外面再裝一層80目、比棚門四周均寬30cm的尼龍紗,接地處用泥塊壓實,以防止稻飛虱或其它昆蟲進入網內。根據品種數量設立小區,平均每小區寬度為2米。浸種、催芽、播種、移栽等操作均按常規進行。雜交稻品種單本移栽,粳稻品種雙本移栽。每個品種(包括抗蟲對照品種IR26和IR36,感蟲對照品種為TN1)各種10行,在每個品種四周種植2行TN1,以利褐飛虱的誘發,行間距為20X20cm。每個品種3次重復,隨機排列。氮肥使用量為250kg/ha。分蘗初期用20%三唑磷乳油500倍噴霧殺滅網內所有害蟲和天敵。用藥10天后,在Tm上接入稻飛虱成蟲5對/叢,任其自然繁殖、隨機遷移到鑒定品種上。當Tm品種全部死亡時評價各品種抗性。死亡率小于10%的為高抗(HR),11-30%的為抗蟲(R),31-50%的為中抗(MR),51-70%的為中感(MS),大于70%的為感蟲(S)。結果見表1,鑒定出高抗品種(系)6份,抗性品種(系)15份,中抗品種(系)11份。表1不同水稻品種(系)對褐飛虱的田間抗性表現和持抗特性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實施例2不同的肥料水平對水稻品種抗蟲性的影響用實施例1所造的網室,測定品種TNI、IR26和IR36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對褐飛虱的抗性。在氮肥使用為250kg/ha時,IR26和IR36對褐飛虱的抗性水平分別為感蟲和中抗,而在不使用氮肥時,兩者的抗性水平分別為中感和抗蟲。感蟲品種Tm不受肥料水平的影響(表2)。表2水稻品種不同氮肥水平下對褐飛虱的抗性<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實施例3自然發生情況下和利用本發明方法鑒定水稻抗蟲性的比較分別在褐飛虱自然發生的情況和利用本發明的實施,監測品種TNI、IR26和IR36對褐飛虱的抗性,結果表明,IR26對褐飛虱抗性為9級,與感蟲品種Tm相同,表明IR26對褐飛虱已完全失去了抗性。IR36的抗性為3級略高于自然發生情況下的5級,表明IR36對褐飛虱仍具有中抗水平。說明采用本發明的方法和在自然情況下鑒定水稻抗蟲性的結果一致(表3),但在自然情況下鑒定易受害蟲發生程度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而采用本發明的方法不易受影響,年度之間比較穩定,實驗重復性好。表3利用本發明方法與在自然情況下鑒定水稻品種對褐飛虱的抗性結果品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實施例4不同接蟲量對水稻抗蟲性的影響按實施例1所建的2個網室,其中1個網室內接褐飛虱成蟲為5對/叢,另1個網室內接10對/叢。結果表明,當Tm死亡時高蟲量條件下各品種水稻苗的死亡率高于低蟲量條件下的死亡率。抗性水平略有下降,但總體趨勢仍未發生變化。說明在必要時,可加大接蟲量,縮短鑒定時間,提高效率。表4不同接蟲量對水稻品種抗褐飛虱的影響<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權利要求一種田間評價水稻抗稻飛虱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1),建立大棚,讓大棚的寬為6~10米,頂高為2-3米,沿著大棚縱軸把大棚平均分為兩塊,并對大棚用60-100目的尼龍網紗完全覆蓋;(2),在大棚內種植水稻品種,水稻品種包括待測試水稻品種,抗蟲對照品種;以及感蟲對照品種;其中,在待測試水稻品種和抗蟲對照品種的周圍種植感蟲對照品種;(3),氮肥使用量為200-250kg/ha,以利于水稻嫩綠,加速稻飛虱增殖;(4),在所有品種的分蘗初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殺滅網內所有害蟲和天敵;(5),在步驟4的10天后,在待測試水稻品種周圍種植的感蟲對照品種上接入稻飛虱成蟲5-10對/叢,任其自然繁殖、隨機遷移到待測試品種上;(6),在步驟5后,當試驗區里感蟲對照品種全部死亡時評價各品種抗性;其中,當待測水稻品種的死亡率小于10%的為高抗,11-30%的為抗蟲,31-50%的為中抗,51-70%的為中感,大于70%的為感蟲。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1中,再在大棚外覆蓋一層60-100目的尼龍網紗,以防止稻飛虱或其它昆蟲進出網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每個品種的小區面積為515m2,每個品種各種10-15行,在每個待測試水稻品種和抗蟲對照品種的四周種植2行感蟲對照品種,以利于誘發褐飛虱,行間距為20X20cm。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蟲對照品種為IR26或IR36,感蟲對照品種為TNl。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蟲對照品種為IR36,感蟲對照品種為Tm。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氮肥使用量為250kg/ha。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層尼龍網紗均為80目。全文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田間評價水稻抗稻飛虱特性的方法,包括(1)建立尼龍網大棚;(2)在大棚內種植水稻品種,水稻品種包括待測試水稻品種,抗蟲對照品種和感蟲對照品種;各品種四周種植感蟲品種作為稻飛虱誘發行;(3)氮肥使用量為200-250kg/ha;(4)在所有品種的分蘗初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殺滅網內所有害蟲和天敵;(5)在步驟4后的10天后,在待測試水稻品種四周種植的感蟲對照品種(TN1)上接入稻飛虱成蟲5-10對/叢,任其自然繁殖、隨機遷移到待測試品種上;(6)在步驟5后,當試驗區里感蟲對照品種全部死亡時評價各品種抗性;其中,當待測水稻品種的死亡率小于10%的為高抗,11-30%的為抗蟲,31-50%的為中抗,51-70%的為中感,大于70%的為感蟲。該方法簡便,可操作性強,符合生產實際。文檔編號A01G16/00GK101822187SQ20101016275公開日2010年9月8日申請日期2010年4月30日優先權日2010年4月30日發明者呂仲賢,姚小明,張發成,徐紅星,盛仙俏,鄭許松,陳桂華申請人: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